APP下载

“同心”思想与对台“统派”工作

2012-08-15邵俭福

关键词:同心大陆民主

邵俭福

胡锦涛同志在2012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提出了崭新的多党合作思想,即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同心思想”。这一思想是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最新概括和总结,充分体现了统战工作的“十六字方针”精神实质。笔者以为,“同心思想”同样适合中央对台工作,特别是对台“统派”的统战工作。

一、台湾政治生态分析

一般而言,大陆官方和学术界将台湾的政治力量分为三股:主张两岸交流,承认“九二共识”,追求国家终结统一的泛蓝阵营,一般称其为“统派”;主张维持现状,“不独、不统、不武”的中间阵营,一般称其为“中间派”;否认“九二共识”,主张台湾走向独立的泛绿阵营,一般称为“独派”。

泛蓝阵营以马英九领导的国民党、宋楚瑜领导的新民党和郁慕明领导的新党为代表,支持人群多为社会中产阶级和祖籍大陆人士。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马英九得票率51.60%。反映蓝营政策的支持人群略多于绿营。泛绿阵营以苏贞昌领导民进党、以李登辉为精神领袖的“台联”为代表,支持人群多为南部地区的民众和原住民。绿营势力强大,蔡英文在年初的“双英对决”中斩获45.70%的选票就是明证。但随着蔡的失败辞职,苏尚未站稳脚跟,绿营各派力量仍在分化组合中。中间选民多为知识分子、青年,其力量不可小觑,是泛绿和泛蓝争取的对象,具体人群随着两岸政策和情势的变动而变化。

统派是我们统战的对象,中间派是我们争取的对象,独派中的务实力量是我们对话的对象,独派中的顽固力量是我们斗争的对象。

二、大陆与台湾统派“同心”之基础

无论是思想上、目标上,还是行动上,无论是大陆的共产党政府和台湾的国民党政府,还是大陆的普通老百姓和台湾广大的泛蓝群众,在历史和现实的两个维度,都有坚实的“同心”之基础。

先看思想上,大陆和台湾统派力量都以炎黄子孙自居,都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均坚持“九二共识”,爱国主义是维系两岸人民的强大精神纽带。

再看目标上,大陆和台湾统派力量都以追求国家的终结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全体人民过上幸福、自由、民主的生活为最终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的交集。

行动上,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存在着广泛、深度的交流与合作;大陆和台湾统派力量均反对台湾独立,在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对外斗争中有着广泛的行动一致。这是思想的共通,目标的一致,在行动上的自然落实。据此,可以说胡锦涛的“同心”思想是指导大陆对台统派工作的最新指导方针。

三、大陆对台“统派”统战工作之管见

以“同心”思想为指导,大陆在进行两岸交流对话,追求国家终结统一的行动中应当更积极,更主动,应当深切理解、同情和尊重台湾“统派”的理念和担忧,这是由两岸意识形态、政治生态、力量对比的巨大反差以及历史原因决定的。

(一)尊重和同情“台湾意识”

清末以降,历届大陆政府对台政策都曾出现过重大失误,深深地伤害了台湾人民,成为催生“台湾意识”(即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但台湾须自立自强,走自己的道路;“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既关注大陆,想加以积极影响,但又充满疑虑)的重要诱因。现试举一二。

清廷割台。甲午海战,中国完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中国割台湾给日本,全台痛哭,鸣锣罢市。清庭不顾台湾人民的愤怒,无情撤出全体护台官兵,严禁福建沿海一带人民援台抗日。整个“日据”时代(指日本对台湾进行殖民统治的时代,1895-1945),台湾人民不屈不饶,为脱离日本殖民统治,独自苦斗。

国府镇压。1947年2月27日,台北市发生一起私烟查缉血案,触发2月28日台北市民的请愿、示威、罢工和罢市行动。包围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请愿市民遭到驻署卫兵的攻击,事件因此由请愿转变为对抗公署的政治性运动,进而激化为省籍、族群冲突。抗争与冲突在数日内蔓延全台湾,最终导致国民党军队的血型镇压和万余台湾平民的伤亡,这就是台湾历史上的“二·二八事件”。

中共“威胁”。冷战时代,大陆对台湾的政策主要是“武力解放”,时刻保持对台强大的军事威慑,加之中共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对涉台事务采取的极左政策,以及中美建交和美台断交,台湾长时间处在巨大的生存危机当中。

上述因素导致台湾统派产生“台湾意识”,台独派中产生 “台独意识”,中间派产生对大陆的疑虑和反感,离心倾向逐渐显现。

(二)尊重和理解台湾的“民主精神”

台湾是民主社会,领导人是普选产生,而且台湾的民主制度越来越走向成熟。民主是普世价值,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和必然趋势。台湾人民为争取民主,付出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艰辛。“两蒋”时代,国民党政府实行专制和独裁的恐怖政策,打击镇压党外民主人士,借反共长期戒严,台湾人民为争取民主和自由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美丽岛”事件即典型案例:1979年12月10日,高雄市以“美丽岛杂志社”成员为核心的党外人士,组织群众进行示威游行,诉求民主与自由,纪念国际人权日。游行期间群众与军警发生了一些小摩擦,但在民众长期积怨以及国民党当局的高压姿态下却演变成官民大规模的暴力冲突。最后,国民党当局派遣军警全面镇压,数人受伤,多人被捕入狱。因而,台湾人民更为珍惜今天辛苦得来的民主制度,更为反感专制和独裁。

(三)理解和同情台湾的“尊严意识”

两岸交流对话中,台湾一方非常强调“对等”。“九二共识”中,台湾更强调“各自表述”,他们认为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台湾以特殊身份加入多个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国家合作,这些行为实际上都反映了台湾当局强烈的尊严意识;台湾强调自身尊严,实际上是同大陆争夺谁是中华民族正统继承人,谁更能在世界上代表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台湾统派极其敏感的“尊严意识”是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历史上,台湾作为一个地方曾经多次任人摆布,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现实上,岛内严峻的政治生态,强大的“抗统”力量是统派的巨大制肘,一旦立场松动,辄被绿营独派扣以“亲共买台”的帽子;前途上,若两岸走向统一,台湾被大陆完全同化,失去自我,过去的努力则变得毫无价值。大陆如果体认到这一点,对台方的种种看似无理的“尊严”要求,就可能更易接受或理解。

四、小结

大陆中共政府对台湾统派的统战,必须正视“台湾意识、尊严意识和民主精神”,有了深切的理解、同情和尊重,统战工作才能实事求是,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需要彻底的反思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气度。

大陆政府需要认真反思以往的对台政策。过去的对台统战政策一方面显得操之过急,一方面以正统、强者、胜利者自居,对对方缺乏应有的尊重、了解和同情,往往以经营国民党代替经营台湾政治力量,经营社会精英代替经营台湾人民。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大陆需要智慧谨慎、积极行动,与全体台湾人民特别是中下层民众互动,争取民众支持。

大陆政府需要与时俱进,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民主的质量和水平,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拉平两岸民主鸿沟;需要解放思想,打击腐败,扭转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拉近两岸民生差距。两岸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最迫切的工作不是政治谈判和寻求统一,而是相互合作,良性竞争,建设共富和民主的文明社会。

猜你喜欢

同心大陆民主
同心战"疫" 携手前行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同心逐梦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冰之大陆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