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2012-08-15兰子霞

外语与翻译 2012年3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大学生

兰子霞

(福建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11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迎来了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和数字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1]。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极大地推动了传播力的发展,互联网络、网络检索、网上交易、手机信息、飞信彩信、电子邮件、腾讯QQ、微博论坛、博客播客、数字设备等先进的媒介手段在不断地创新传播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新媒体时代,已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与传播。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大群体,而且是新媒体技术使用的主体。此种社会背景下,相对于传统高校德育工作而言,研究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的必然性

毫无疑问,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兴的媒介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生活习惯、言谈举止以及心理意识等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势必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体现出来。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辩证地看到,新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作用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要充分认识新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作用。

(一)新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挑战

1、新媒体的虚拟性与开放性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新媒体的虚拟性与开放性主要体现为“无屏障性”,使用者可以任意发布信息,毫无拘束。尤其是新媒体的负面宣传报道更会吸引青年大学生的眼球,极大冲击了高校德育舆论导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德育的功能和效果,从而也就增加了高校德育工作难度。具体而言,在今天的网络化校园里,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可以随意阅览到一些落后的、庸俗的思想文化和毫无意义的“八卦”新闻以及各种形形色色违反社会公德的不良信息,甚至是一些反社会主义、推崇自由主义和私有化的论调。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虚拟性与开放性,进行人格自我虚拟,弱化了在现实生活中所崇尚的强烈的人格尊严,逃避责任,干一些违反道德的事情,如侵犯他人名誉权,对同学甚至老师进行侮辱等,更有甚者还冲破法律底线,如网络诈骗等[2]。

2、新媒体的海量性与迅速性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新媒体可以容纳的信息内容涉及广泛,包罗万象,十分丰富,而且传播速度之快,令人惊叹,瞬间可以传播万里之外,几乎是同步进行。这些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而言,显然遇到严峻挑战,最明显的是其主体地位被弱化。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往往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突出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权威没有遭到怀疑并得到绝对的尊重。但是在新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通过网络等媒介获得大量而丰富的信息,甚至超过德育工作者,其主体优势被弱化,没有信息上的优势必将影响德育效果。同时,新媒体所承载的海量信息中,有的良莠不齐,难辨真伪,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上的各种优势,加大文化上的殖民扩张力度,极易并迅速影响和侵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大学生。

3、新媒体的有趣性与诱惑性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青年大学生经过高考的激烈争夺,进入自由学习的大学校园,与高中阶段相比,休闲时间明显增加,部分青年大学生开始探索怎么“玩”,以弥补高中阶段“玩”的不够,新媒体的有趣性恰好迎合了他们。由于青年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甚至网恋等极大地吸引了有些青年大学生,并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兴趣和精神寄托,其结果是,使这些大学生成为“网虫”而不能自拔,沉迷于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世界,心理扭曲,性格孤僻,漠视集体,学业无成。另外,有些青年大学生喜新厌旧,并形成“新媒体依赖”,似乎离开电脑和手机就无法生存,于是频繁更换,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这些已经远远突破了传统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3]。

(二)新媒体赐予高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机遇

1、有利于拓展高校德育平台。一般而言,传统的高校德育是借助于“现场”平台,即老师和学生同时在“现场”,如果离开“现场”,高校德育就无法进行。在新媒体时代,除了“现场”平台外,高校德育可以借助先进媒介,建立“非现场”平台,这个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以挖掘大量、丰富的德育资源,充分吸收中国和世界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并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可以利用“非现场”平台,有目的地、系统准确地灌输先进的思想道德理论,使青年大学生获取足够的信息量,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彰显高校德育工作现代性,从而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2、有利于创新高校德育手段。一定目的是通过一定手段或形式来实现的。对高校德育工作而言,也是如此。传统的高校德育手段单一,就是“现场”基础上的“面对面”说教,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谈心交流、座谈讨论、社会实践等形式,强调正面突破,进行集中教育和随机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可以绕开“面对面”说教,发挥新媒体图文声像兼备的优势,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博客、QQ等,在短时间内,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青年大学生,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为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提高德育的效果。同时,青年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博客、QQ等先进媒介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可见,无论是发布信息者还是接收信息者,都高效率地使用了德育信息,这是创新高校德育手段带来的结果。

3、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互动。在新媒体环境中,教育信息的发布与接收,都是以文字、图片、声音等形式平等地双向交流,变传统的“单一性”为“双向性”甚至“多向性”,从而使青年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并与德育工作者进行充分交流。同时,青年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查找各类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资料,自由地选择浏览信息,有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性,并采取多种方式回复信息源,主动参与信息的反馈和再创造,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新的视觉听觉内容,使高校德育效果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提升。

4、有利于开创高校网络德育。不言而喻,新媒体丰富的内容极大地满足了青年大学生精神消费及娱乐休闲的要求,缓解压力,转移注意,释放感情,网上购物等,又可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博客、QQ等与老师进行学习交流,深受青年大学生的欢迎。可见,青年大学生必将在网络上占用大部分课外时间。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新载体,开辟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主旋律的思想宣传教育。建设德育网站,促进德育模式更新,进行“三观”的正面教育,并通过网站及时掌握信息动态,以便做好应急处置工作[4]。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的实然性

面对新媒体技术带给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挑战与机遇,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认真分析和正确把握新媒体技术和传播特点,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应用新媒体优势,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研究。

(一)重视理论研究,建设学习型高校德育工作队伍

任何工作都要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顺利进行。面对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因此,要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有关理论的研究与讨论,全面分析网络化过程中高校德育的特点、规律和路径选择,对于德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交流讨论,特别是要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变化规律,从而开辟指导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德育工作实践。

同时,加强高校网络德育队伍的建设。新形势,传统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具备传统特色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又能熟练地掌握现代新兴传媒技术的学习型德育工作队伍。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辅导班和讲座活动等,使广大德育工作者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消灭网络“文盲”,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综合素质,强化广大德育工作者自身运用新兴传媒技术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如综合利用电脑和网络技术等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较全面地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认真研究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等。另一方面,要使高校德育工作者明确新兴传媒技术的工具性地位,进行深层次的运用。不要停留在仅仅简单使用的层面上,更要从技术上加强校园舆情监控及其引导工作,在倡导道德自律的同时,引入法律机制,帮助青年大学生加强个性锻炼,提高道德素质,增强法制意识[5],自觉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蚀。

(二)完善数字设备,营造德育氛围

当前,校园电视、校园广播以及校园滚动宣传栏等数字设备十分普及,要充分利用先进设备,营造德育氛围。众所周知,文化孕育着思想,尤其是伦理道德思想。如今的大学校园,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传统文化,文化多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此种背景下,要完善数字设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在内的文化建设,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传统文化,使之在与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凸显德育思想。要依托数字设备,把新兴传媒技术的教育功能纳入高校德育的大系统里,在积极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创新内容,拓展内涵,延伸功能,营造高校德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氛围,更好地促进数字设备、校园文化、德育工作之间的有效整合。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多样性等特点,努力构建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积极营造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德育氛围。

(三)加强网络监管,延伸德育阵地

1、加强校园网络监管,保持网络信息的纯洁性、健康性。一是制度管理,进一步健全新媒体信息创造和传播监控的制度,确保网络活动有序进行,如对青年大学生上网实行登记注册和密码审核,进行实名制上网,既“虚拟”又“实体”,加强对国际互联网出入端口的管制和监督,使青年大学生文明上网,文明用网。二是过滤信息,通过先进的技术软件,建立起“信息海关”,在信息“进出口”上把好关,有效清除垃圾信息以及一些有害信息,使青年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更加健康与安全。三是专人负责,任何技术都需要人去操作,要选派优秀的高校德育工作者从事网站的具体事务,专岗专职,确保网络监管落到实处。

2、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正面网络宣传教育,延伸德育阵地。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系国家的稳定与繁荣,除了课堂上正面理论学习和形势政策教育外,更要注重网络的正面宣传教育。要根据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将对新媒体的运用渗透到德育教学中,通过开设知识讲座和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及其独特优势,建立平台,寓教于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正面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的鉴别,提高人文综合素质,从而构筑青年大学生德育新阵地。

(四)创新育人模式,提高德育效果

如前所述,传统德育主要靠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等,形式比较单一。而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必须创新育人模式。一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带给高校德育工作的机遇,积极推进网络工程,加强手机信息、飞信彩信、电子邮件、腾讯QQ、微博论坛、博客播客等载体建设,创新交流方式。二是要积极探索新媒体视域下的德育内容。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周期,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净化新媒体传播环境。三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受世人关注。不少专家和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对传统谈心等方式给以充分肯定的同时,在德育方法上特别要懂得运用新媒体,通过手机和网络,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敞开心扉深入沟通,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通过建立微博论坛等,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恋爱、就业、升学、社会热点等需求,搭建思想交流的平台,在大家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后,进行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形成双向互动,在服务过程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切实提高德育效果。

[1]黄建榕,冯小宁.新媒体技术与高校德育发展关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4 -156.

[2]刘君红,刘河军.新媒体技术运用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6):226 -227.

[3]伍淑兰.新时期网络媒体特点及其对德育的影响[J].湖南农机,2010,(3):147 -148.

[4]曹凤才,田维飞.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4 -16.

[5]张爱华,王振刚,宋雪峰.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44 -46.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