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美国的悲剧》中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女性群像

2012-08-15童心丹

文教资料 2012年29期
关键词:克莱德桑德拉悲剧

童心丹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外语系,河南 郑州 450015)

一、引言

德莱赛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在国内外得到了充分的研究。许多批评家将《美国的悲剧》视为一部文献,认为《美国的悲剧》是“具有典型的自然主义倾向的小说”,它批判了社会是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它是“感人至深,振聋发聩的真实记录”,因此是“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一本好教材”。①德莱赛在《美国的悲剧》中刻画了一位使人难以忘怀的男性形象——克莱德·格里菲斯。他出身贫寒而享乐欲望强烈,为了追求富家女桑德拉·芬奇利的美貌与财富,实现进入上层社会的梦想,欺骗已经怀孕的贫穷女友罗伯达·奥尔登到湖上划船,打算溺死她。虽然最终改变了主意,但由于他并不完全有意识的一推和事后的见死不救,罗伯达落水而亡。他也因此被捕并被判处电刑,最终梦碎人亡。同时,德莱赛在这部小说中也创作了很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在物化诱惑面前迷失了自己,产生了错误的婚姻爱情观。对《美国的悲剧》中女性人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德莱赛对当时美国盛行的消费文化的否定态度,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这部小说的悲剧意义。

二、消费主义与消费时代的女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从生产性社会转变成一个以消费型为主的社会。在生产性社会,生产者生产更多的产品,积累物质财富,再把积累的财富投入更大规模的生产。因此生产型社会崇尚勤俭节约和禁欲的清教伦理。而在消费型社会,生产的目的是让大量制造出来的产品能被消费掉。因此,消费性社会抛弃清教伦理,鼓吹消费享受和张扬个性的消费价值观。在老一代还在坚守旧观念时,青年一代已经接受了消费价值观,他们抛弃传统的禁欲文化,纵情享受。随着青年一代的兴起,新兴的消费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在这个过程中,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她们不再局限于相夫教子、家务劳作,而是走出家门,购买商品,参加工作,进行社交。这些“新女性”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然而异化的消费社会对人的腐蚀性很大,在城市里,“性、权利、成功和社会抱负常常交织在一起。性成为市场上可以出售的商品。②爱情婚姻与物质金钱在消费社会已经被画上等号。《美国的悲剧》创作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真正进入了挥霍性消费时代。面对漂亮的衣饰、舒适的生活和豪华奢侈的享受等物化的诱惑,很多进入城市的女性选择出卖肉体来换取。如小说中的克莱德的姐姐埃斯塔·格里菲斯,被克莱德诱奸并抛弃的女友罗伯达。那些出身富贵人家的女性虽然不用为衣食住行而担忧,安然高踞于激烈的生存斗争之上,但是物质的满足并不能给她们带来精神上的富足,并无真正的快乐可言,如富家女桑德拉和她的朋友们。

三、消费社会中美国女性的悲剧

《美国的悲剧》刻画了很多来自不同阶级却又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分析和男主人公克莱德有关的几位女性形象来展示消费时代美国女性的婚姻爱情观和她们的悲剧命运。

(一)出身贫寒﹑无人相助的女性——埃斯塔与罗伯达。

克莱德的姐姐埃斯塔虽然出身宗教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宗教教养,但她只是被动接受,并没有真正理解宗教教义,本质上是个没有思想、意志薄弱和追求世俗享乐的女性。埃斯塔与弟弟克莱德一样,“追求爱情,追求享乐,追求那些同忍耐、克己的教义毫不相干的东西”③。她所有的梦想都是与精神无关的物化的东西,如漂亮的衣服、帽子、丝带,然而宗教不允许她追求这些东西,且她的家庭也不能给她提供这些东西,于是表面上埃斯塔每天跟着家人弹风琴,唱圣歌,而内心里把这当成一个很好的吸引行人的注目和展示自己的场合,希望有一天能和某人相识,进行美妙的恋爱从而过上好生活。当一个男演员骗她要娶她为妻,带她去别的大城市过自由、潇洒的生活,她可以购买漂亮衣服,到处旅游时,她很快就被说动,抛弃家人与他私奔。结果被抛弃在旅馆,吃了很多苦,在母亲的帮助下才得以回到家乡生下私生子。

克莱德的女友罗伯达出身于贫穷的农民家庭,家里缺衣少食,房子破旧不堪,亟待修理。她幼年和少女时代耳闻目睹的都是极度贫穷的生活。“罗伯达发现她的家庭环境令人窒息,因此梦想通过婚姻的途径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就如克莱德一样,她发现城市和它所代表的价值,以及各种各样的诱惑令她这个出身贫寒的人无法抗拒”④。于是她离开农村,进入了城市,在工厂里做女工。婚姻与前途问题横在罗伯达面前,她虽然长得漂亮又富有魅力,有交友的强烈愿望,喜欢富有色彩的生活,然而由于人们多半瞧不起工厂女工,认为她们地位低下,同时由于罗伯达恪守传统的社会道教教养,性格端庄谨慎怕羞,因而一直孤身一人。而且她所住的地方,人们狭隘又保守,因循守旧,认为像跳舞、逛街、看电影之类的娱乐也是犯了禁忌,所以罗伯达除了单调的工作外,只能看看电影或者去教会聚会。在工厂里罗伯达认识了上司克莱德,他们两人在很多地方都很像。如克莱德的父母是居无定所的牧师,稍大一点为了谋生而卖汽水,洗盘子,当学徒,做侍应生,后来才在伯父工厂里一个很小的部门做主管;罗伯达的父母都是农民,在工厂里做女工,不得不为自己的生活辛苦劳动。克莱德长得很漂亮,凭借漂亮的外貌赢得了伯父的好感和上层社会的青睐;罗伯达也很美丽,刚进工厂就吸引了克莱德的注意和兴趣。克莱德具有很强的进入上层社会的欲望;罗伯达也希望通过和克莱德结婚,改善自己的生活。克莱德当时不被上层社会接受,因此感到孤独;罗伯达也觉得除了工作之外,自己非常寂寞,无所事事,因此倍感压抑与伤感。两人因为共同的命运相互吸引。然而虽然两人互有好感,但当罗伯达得知克莱德是工厂大老板的侄子,理智上她“马上认为他不可能对她真正感兴趣……她不是一个贫穷的女工吗?而她不是大富贵的侄子吗?当然,他不会和她结婚啦。既然如此,他和她还有什么正当的爱情关系可言?”(187)因此认为应当跟克莱德保持距离。事实上克莱德也确实这么认为,他只想和罗伯达在一起,从未想过跟她结婚,“因为此时,他在婚姻方面的追求,已经同伯父一家所属的那个上层社会紧紧连在一起”(190)。然而两人都无法抑制内心的冲动,开始偷偷约会。在交往的过程中,罗伯达内心里欲望和平时所接受的社会道德标准不断发生冲突,认为和克莱德的交往是引火烧身,可能会让自己身败名裂。然而因为罗伯达害怕克莱德离开自己,她最终答应了克莱德的要求,委身于他。克莱德得到罗伯达后,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他自始至终都认为罗伯达是个一无所有的穷苦的女工,他不会在她身边长留。当偶遇富家女桑德拉后,克莱德就开始疏远罗伯达。罗伯达对克莱德的这种冷落内心有所察觉,但因为她把自己内心的渴求与梦想都与克莱德联系在一起,认为和克莱德结婚还是有一点点可能的,如果能和克莱德结婚就会让人羡慕而且能让她过上好日子,否则她和她的亲人就会落到悲惨的境地,所以想尽办法挽留克莱德的心。克莱德为了自己的梦想最终遗弃了她。罗伯达知道克莱德不愿意跟她结婚,还是执意要得到一份她和克莱德的结婚证。即使“以后,克莱德想要离婚,那就随他去了。不管怎么说,她还是叫格里菲思太太嘛。而克莱德和她生的孩子也就是格里菲思家族的一员了。这可是至关重要的事呀”(369)。这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克莱德最终下定决心把怀孕的她带到湖边溺死。

埃斯塔和罗伯达的命运具有普遍的意义,她们代表了一类出身低微而家庭恪守传统道德的人,富于感情与欲望,年轻的心里有很多梦想,幻想用自己的美貌和魅力征服男人的心从而进入大城市,享受新的幸福的生活。然而她们同男性相比,在可选择性方面更受限制,承受更多社会与世俗道德伦理的压力,最终成为消费时代的受害者。

(二)出身高贵,锦衣玉食的女性——桑德拉和她的朋友。

桑德拉出身富贵家庭,年轻、漂亮而又自负。她“简直是个活灵活现的、欲壑难填的小阿芙勒黛蒂,竭力向每一个长得漂亮的男人显示她的姿色所具有的毁灭性的魅力,却同时还保持住自己的独立的人格,不受任何誓约或协议的约束”(241)。

桑德拉和她的朋友们是典型的在消费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女性,她们“出入社交场合、重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而她们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又是由她们的消费活动和消费能力来决定。她们购物的多少,购物的档次和价格在她们看来都能体现她们的品位、身份和地位。消费给她们带来的已经不是过去物质的满足,而是对她们虚荣的满足,变成了为了购物而购物,她们所购买的不仅是物本身,而是物所象征的虚幻的东西”⑤。

桑德拉和她身边的人过着奢侈挥霍性生活,拼命在人们面前炫耀和摆阔。她们住的是豪华大别墅,出入都是豪华大轿车,经常出入社交场合,与其他富人一起跳舞、打高尔夫球、划小船,谈话的内容都是盖别墅、骑马、度假、游玩。她们是消费时代女性的代表——强调自由和独立,不受传统约束,“更具有运动员特征、更独立、更灵活、更坦率”⑥。桑德拉总是穿最时尚的衣服,吸引别人的注意,喜欢户外运动,因为她可以借此机会换各种各样的衣服,向众人炫耀,在别人的羡慕嫉妒中得到满足。

由于非常看重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桑德拉和她的朋友如伯蒂娜等择友标准就是看一个年轻人是否有地位是否有钱。她们第一次看到克莱德时,认为他长得很漂亮,但听说他的社会地位底下,伯蒂娜的神态立刻从好奇变为冷淡,因为她只对有钱有势的小伙子感兴趣。桑德拉虽然不那么势利,但是觉得非常惋惜,认为克莱德不够格跟她们一起进行社交活动。桑德拉后来青睐克莱德,部分原因是因为克莱德和他的堂兄弟吉尔伯特长得很像,她认为吉尔伯特太过傲慢自负,得罪了她,想借克莱德打击吉尔伯特,部分原因是克莱德穿着得体,又故意隐瞒自己的家庭条件与夸大自己的经济地位,对她百依百顺。刚开始她很清楚,克莱德穷,自己的父母不会赞同她跟他来往,她也没想过跟克莱德发生爱情,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她越来越喜欢克莱德。当克莱德提出与其私奔时,她想的是与克莱德结婚后“不管吉尔伯特有何种想法,他将成为桑德拉的亲戚,而格里菲思家族也是她父母一直羡慕不已的,亦将成为他们的亲戚……难道说克莱德还配不上她,配不上他们的门第吗?当然是很般配的,虽然她那个圈子里的人差不多都认为他还不够理想,就是因为他不如他们那么有钱”(344)。平素注重实际与物质的性格让她拒绝了立刻与克莱德私奔,希望再等几个月。这个决定却让克莱德最终决定除掉罗伯达,因为她要他马上与她结婚。得知克莱德为了得到她而犯下可怕的罪行,桑德拉种种少女的幻想随之破灭,内心承受了很大的痛苦,不得不离开家乡和朋友躲避新闻记者,社会地位和名誉受到很大的影响。

四、结语

通过对《美国的悲剧》中消费时代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消费文化对人的毁灭性影响。书中的女性,虽然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受当时社会的限制与影响,不论是出身名门还是家庭贫困都把自身的幸福与爱情婚姻联系到一起,因此在异化的消费社会都很难得到幸福。

注释:

①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93.

② ④ Ralph H.Hoppe,The Theme of Alienation in the Novels of Theodore Dreiser,Ann Arbor:University Microfilms,A Xerox Company,1969:136,220.

③德莱赛,著.黄禄善,译.美国的悲剧.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120.

⑤蒋道超.德莱赛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22.

⑥ Emily S.Rosenberg, “Consuming Women:Images of Americanization in the ‘American Century’”,Diplomatic History,Summer99,Vol.23 Issue 3,p.479.

[1] 常耀信.美国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584-606.

[2] John J.McAleer.Theodore Dreiser—An Introd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68:128.

[3] 龙文佩.德莱赛评论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421,420,431.

[4] 杨金才.从货币、劳动与理想的关系看德莱赛的《美国的悲剧》.国外文学,2002,22(4):86-90.

猜你喜欢

克莱德桑德拉悲剧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乌鸦抚养被弃小黑猫
大法官桑德拉:做出决定,就绝不回头
大法官桑德拉:做出决定,就绝不回头
英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克莱德滨水区为例
请原谅我仍不习惯告别
《美国悲剧》中克莱德的男性气质探析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