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批评的模式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2012-08-15李东晓

文教资料 2012年29期
关键词:二十世纪文学批评范式

李东晓

(平顶山学院 文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在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在西方评论界被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来研究,文学思潮此起彼伏,蔚为壮观,成为人文科学领域一道靓丽的风景。韦勒克在《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的主潮》一文中说:“十八九世纪曾被人们称作‘批评的时代’。实际上二十世纪才最有资格享有这一称号。在二十世纪,不仅有一股名副其实的洪流向我们汹涌袭来,而且文学批评获得了一种新的自我意识,在公众的心目中占有了比往昔更高的地位。近几十年间文学批评还形成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新的观念。”[1]显然,二十世纪是批评模式化的时期,批评家们的批评模式观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对文学批评模式的运用更加自觉。美国批评家魏伯·司各特在《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一书中介绍了二十世纪的五种批评模式,即道德批评模式、心理批评模式、社会批评模式、形式主义批评模式和原型批评模式,强调了批评模式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了批评模式的研究。

一、文学批评模式的类型

文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批评方法,一定的批评方法约定俗成后就形成批评模式。一定的批评模式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批评方法表现出来,并依赖批评方法建立批评模式。批评家们也日益表现出对批评方法的重视,让·伊夫塔迪埃所著的《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就把批评的研究重点放在科学的批评即学院式批评方面,注意批评的方法在时间上的演变,描述方法和流派的承继面貌,“重在提供工具,推荐方法”正是全书的宗旨。[2]

美国当代著名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总是由世界、艺术家、作品、读者等四个因素组成的,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3]因此,文学批评必然以整个文学活动作为批评对象,文学批评要把握的不是四个要素中的孤立的一个因素,而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活动过程和整体。但在批评实践中,文学批评在不同的文学观念的影响下,往往以某一要素作为中心或重点,采用不同的批评方法,形成不同的批评模式。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把文学看成是对社会的反映的文学观念,其批评实践也以社会为中心而形成社会批评模式;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的文学观念,其批评实践侧重于对作者意图动机的表现而形成作者批评模式;极度地抬高作品的地位,把作品看做既与作家不相干又与读者无涉的“自足体”的文学观念,在批评实践上侧重于文学语言的结构关系,相应地就形成了作品批评模式;强调读者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再创造,认为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作品的交流中的文学观念,其批评实践侧重于文学在读者中的效果和作用而形成读者批评模式。以文学四要素为中心形成的四类批评模式中,各种模式内部也会因批评的立足点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批评模式,从社会批评方面看,又有意识形态批评、道德批评、政治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历史批评文化批评,等等。作者批评也可以从作者心理方面分析,建立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荣格的原型批评模式等。作品批评是建立在符号学、文学语言学、阐释学形式主义学术基础上的,有形式主义批评模式、结构主义批评模式,英美新批评模式等。读者批评也因现象学、接受美学而划分为阅读现象学批评模式、接受美学批评模式、读者反映批评模式等。

二、文学批评模式相互联系与动态演进

文学批评模式可以看做以一定的文学观念为基础对文学现象及规律进行批评而形成的方法体系,用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话来说就是“范式”(paradigm)。“范式”是指某一科学共同体在某一时期所认可并且遵循的某一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体系等,范式的内部的诸要素和外部其他范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作为一种范式,文学批评模式形成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本质上来说,文学批评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模式的内部并非一潭死水,模式与模式之间也并非井水不犯河水,可以说,批评模式的动态性正是文学批评发展的动力。

从某一批评模式本身看,同一模式的内部会出现多种话语多种声音,话语与话语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甚至相互对立。单是女性主义批评领域就存在着多种批评模式,正如伊莱恩·肖沃尔特所说:“女子创作理论使用了四种差异模式:生物学的、语言学的、精神学的和文化的。他们各自力求给女子作家和女子文本下定义,说出其特质。每一种模式都代表了女性中心的女权主义的一个派别,各有其看重的文本、风格和方法。它们交错重叠,可大体说来又先后连贯,每一种模式都纳入了在它之前的那一种。”[4]再如,新批评总体上是以“细读式”批评为主,一般来说忽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正如赵毅衡所指出的,新批评的一些学者如艾略特始终强调文际关系的重要性,肯尼斯·勃克也强调文学作品的象征表现无论多么歧异,同属一个文类就决定了他们有一种共同的“深部类型”。燕卜逊的《牧歌的几种变体》就是试图探索牧歌这种文类概念并把这种概念扩大,寻找一些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文类研究自然地向结构主义延伸:不同意义的表层有一个共同的深层结构所控制。弗莱正是从文类入手,反驳新批评的个体批评,结束了新批评在欧美一统天下的局面。[5]看来,同一模式内部这种多声音并存的状况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批评模式的解构,削弱了批评模式的稳定性,但这些理论与模式的紧密相关性使模式本身显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和理论的延展性,这就使批评更接近于文学活动的实际,也为其他理论模式提供思想开启的阀门,创造理论创新的机遇。

其次,从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关系来看,模式所具有的严密的体系以及对特定关系把握的深刻性要求范式本身需不断得到修正,因此,批评模式必须转变和发展。批评模式的负面效应也要求批评模式随社会形态的发展、批评中心的转移、批评理论与方法的转变而转移。现代西方批评模式在确立自己中心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其他模式的存在和发展,其他批评模式的合理因素仍影响着批评理论的发展。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批评模式呈现出多元共时的发展状态;同时又是历史的,也就是说这四种模式从批评史发展角度看,也是一个转换和发展过程。现代西方批评的模式在不同的阶段也表现出对某一中心的侧重而呈现一种承继性。二十世纪以前主要以社会批评为中心,二十世纪初形成作者批评中心模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作品批评中心模式,六十年代形成读者批评模式。每一阶段都突出某一中心,并以这一中心转移为标志。每一中心的转移又都以其反驳、反叛的形式不惜矫枉过正,在“纠偏”的同时又失之于“偏”,但这种极端更替的方式往往达到质变、突变的效果,显出片面的深刻性,加快了批评的发展及新旧更替的速度,都从某一维度为批评模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揭示了常规科学发展范式演变特征,即前科学→常规科学 (形成范式)→危机→革命 (形成新的范式)→新的常规科学→……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多种范式动态演变的过程,每一种批评模式都经历了产生、发展、鼎盛和式微的过程,既有不断的肯定又有不断的否定,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也有肯定。因此,批评中心、批评模式都只能是相对的,就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更替的情况来看,各种文学观念相异乃至相反的文学批评模式共生共存,相互辩难,相互竞争,相互修正,相互补充,否定和翻新成为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式,文学批评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变化态势。二十世纪出现的批评流派之多,革新速度之快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如今,文学批评模式出现的这种多元分化趋势仍在发展,未来的文学批评会更加呈现出多元。

三、文学批评的模式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批评模式作为一种范式有其正负两方面价值,正面价值体现在它标志着批评的成熟。多种批评模式的共存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过去模式的单一性、孤立性、狭窄性的局限,各种模式之间相互竞争的同时也注意吸纳其他模式的优点,加强了各种模式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批评的群体意识和整体力量,为多种批评风格、流派、思潮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批评作为范式会产生惯例、惯性,有利于批评尽快地进入状态,达到效果,实现目的,为批评创造有利条件和基础。批评模式也会因特定的批评方法而具体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批评更趋向批评实践,批评模式在批评活动中更趋完善。

批评模式观念的深化促进了文学批评的繁荣,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由于模式领导人与继承人采用保守姿态或由于事实的变化而模式没有改变,批评模式就易于保守,偏重传统和继承,淡化创造和革新,走向惰性的一面,从而失去批评的效力,最终导致批评的终结。许多文学批评模式选取角度的特殊化造成了有意或无意的片面性,其后果之一就是批评的审美性淡化乃至缺失,文学批评变成了非文学的批评。模式惯性也易于使人们形成惰性心理和消极心理,降低批评的效果和质量。

四、结语

文学批评模式多元化是文学批评繁荣的结果,也是其标志,批评模式多元共生的局面开启了批评活动的多样性和阅读阐释的无限可能性,批评的多元性是与当代社会现实及文学现象的多样性、复杂性是一致的,从这一角度看,文学批评模式多元化有其极大的合理性。另外,还必须注意到文学是人对世界把握的一种方式,是作为主体的人投入全部身心用审美方式来把握生活的。文学批评趋向模式化的同时必然造成文学批评审美特性的缺失,这就要求批评家在批评实践中注重批评方法的同时,还要兼顾到文学的审美特性,从而使文学批评成为真正的文学批评。

[1] 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236.

[2] 让·伊夫塔迪埃.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0.

[3]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6.

[4] 伊莱恩·肖沃尔特.荒原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李自修译.漓江出版社,1991.263.

[5]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29.

猜你喜欢

二十世纪文学批评范式
文学批评新生代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中国的一日》所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