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艺术设计教育中创新力与整合力的培养

2012-08-15唐鸿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

唐鸿芳

(东华大学,上海 200051)

对于新世纪的艺术设计教育而言,知识经济、创意经济、创新社会、全球化时代……当代世界发展的各项新命题,迫切要求设计教育必须从院校、科系直到专业、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与创新。与西方设计教育有着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不同,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起来的。在短短二十几年中,艺术设计的队伍不断壮大,设计教育的观念更是不断更新,但大部分院校办学都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我们虽然可以凭借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样本,使我国在设计教育发展之路上走得更快一些,但毕竟国外设计教育所处的文化体制、社会背景、经济基础和人文素质都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差异,“生搬硬套”无法满足设计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无法成功的。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根据地方特点,做本土研究,是我国设计教育正确的发展之路。显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艺术设计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还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与探索。

作为东华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和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教学管理者,笔者有着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独特的身份使笔者能站在一个比较全面的视角上,客观而理性地解读现状、展望未来,对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的趋势提出笔者的一些薄见。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科特点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作为这个时代的先锋行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艺术设计从原先只在专业美术类院校出现的学科专业,到如今在各大综合类高等院校的蓬勃发展,所用的时间不过二十年左右。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将艺术学单独设立为一个门类。从此,“艺术学”告别文学门类,正式升级为新的第十三个学科门类——“艺术学门类”。学科门类的升级,表明了教育部发展艺术学的决心,不仅认可了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也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拓展空间。

纵观西方国家艺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其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由强调技能素质向注重创意素质转变、由单一的专业型培养向复合型的多元化转变,并采用不同特点和侧重点的学分制教学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近几年来西方国家的艺术教育方式更加开放、更为灵活,出现了“跨界整合”、“跨国游学”、“国际课程”等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比较,我国的艺术教育观念相对保守,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大体上还是“举国体制”、“计划经济”的格局和办学模式;另一方面,自1998年教育部提出高等院校试行学分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未见大的成效,这种现状与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相悖。为此,高校应对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分析国外设计教育的前沿新思想,总结国内教育的限制因素,借鉴新体制学校的办学新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今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发展之路。

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及培养新模式

(一)人才需求特点

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这个专业不再陌生,它不再是少数人从事的行业,而是融入大多数人生活中的一个必备元素。当人们对设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设计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艺术设计是一个融合和应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以培养学生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使其成为具有健全知识结构、较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较强的实际运用与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根据英国设计委员会的调研,越来越多的设计公司与企业设计部门迫切需要一种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创新型人才,既具有一到两个学科或专业领域的高度专业的知识,同时又具有其他专业与学科领域更广博的知识面与专业兴趣。既有通过本科教育获得的对个别领域的纵向知识深度,又具备通过研究生学习和早期工作经验获得的对于其他学科和专业背景的横向鉴赏和理解。这种纵向的深度与横向的广度,往往决定了创新人才的发展潜力,因而受到聘用企业的更多关注。

(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国际“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形成

以“创新、整合”为目标的设计教育改革正在欧美广泛开展,融商业管理、工程技术、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成为当前创新教育的新热点与发展方向。2010年芬兰阿尔托大学的组建,是“科技+商业+艺术设计”三位一体设计教育理念形成的里程碑。阿尔托大学由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赫尔辛基经济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旨在构建一所专注创新,主张跨学科合作,融合商业、科技与设计的科研与教学机构。阿尔托大学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跨学科、跨学院的合作举措,建设了一批“新专业工作坊”——设计工厂、媒体工厂和服务工厂,专注于产品研发、媒体领域的研究和高附加值的各类服务,并将这种教学理念从本科延伸至硕士层面。设计管理、设计服务的介入是新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强调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基础上,“三位一体”教育思想将“商业”明确地加入到其中,设计的商业生存能力才是设计存在的真正意义。

2.国内“创新力与整合力”的培养将成为新趋势

现有的艺术设计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从市场反映来看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知识技能结构不完善,动手能力弱;第二,创新精神匮乏,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第三,专业知识单一,没有综合思考和整合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与我国社会转型、知识激增、企业和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极不适应。因此,笔者认为,创新力与整合力的培养是未来几年我国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

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校建设坚持的大方向,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建设计划,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具有创造性、创新性以及实践性的新一代大学生,是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艺术类的学生尤其要以创新性为培养目标,因为他们将来所从事的专业正是需要他们用自己的创造力来为社会创造财富,来体现更多的社会价值。

多学科整合是如今艺术设计教育的主流思想。艺术设计学生的整合力体现在:具有敏锐的创新思维、科学的设计研究方法、高端的专业操作技能、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综合性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能够将艺术、技术与商业相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于产品的研发、制作、营销发挥具有领导性的综合能力。高校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阶段,必须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培养学生跨学科作业,尽量开发跨学科合作机会,更紧密地与各行业及公共部门合作,建立集研究、教学和现场项目操作于一体的创新教育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整合力。

三、在高校中探究如何培养人才的创新力与整合力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简称SIVA)是一所新型的综合类艺术院校,也是上海市教委确定的改革试点单位。自办学以来,学校充分发挥独立民办院校的优势,始终坚持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学校努力通过学科专业调整、课程结构改革、管理体制更新、完善教学监督等一系列举措,探索一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崭新模式。在加强学生创新力与整合力的培养方面,有一些重要的举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创新力培养的教学新举措

对于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创新力的培养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SIVA在加强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以及教学模式创新方面有一些新的办法和举措。我校以实践创新为抓手,强调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要在充分了解行业现状,发挥专业创造力,成为符合职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

1.实训工作室平台的建立,带动实践创新的全面启动

为了让学生体会传统及当代艺术的造型方法,掌握各类工具与设备的使用手段,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艺术理论及自己思考的艺术观念直接地表达出来,我校斥资建立了实训大楼。实训大楼由综合材料、三维模型制作、丝网印刷、珠宝、雕塑、服装、数字交互媒体、暗房洗印、非线性编辑、配音艺术等十几个工作室组成,每个工作室配有专职技师,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实训工作室培养了学生在动手中建立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加强了艺术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训中心平台同时也向大学园区的其他学校开放,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

2.教学上以特有的“双师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取得与业界的广泛联系,取得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我校民办院校的机制下,教师聘用比较灵活,学校坚持30%全职教师、70%外聘教师的比例。这样,每个专业可以按照自身要求,聘请国际设计大师、业内专家、总监、高校知名教授来校讲课、开讲座,并与校内专业老师构成“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校外导师的建立,给学生带来了最新的行业资讯、最前沿的设计动向,不仅加大了专业学习的实践环节,还提供了学生了解专业现状,加强专业敏锐度的机会,使学生拓展与行业发展相符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整合力培养的教学新举措

SIVA的办学目标,是以符合世界视觉艺术发展趋势的全新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娴熟技能和文化底蕴的复合型艺术设计和管理人才。因此,人才的整合能力是学校最为强调的,主要从专业、课程设置,跨专业workshop课程以及德稻大师工作室的建立三方面来综合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

1.学校在学科设置上引入“学群”概念,让工业设计、包装设计、商业策划等相关专业组成“学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打通专业的界限,课程共享,并在一些工作室课程中取得合作;在课程设置中,引入“跨专业课程组”,要求各专业将自己的核心课程拿到学校平台上来,提供其他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跨学院地选读。学科和专业课程打破界限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兴趣方向,选取艺术类、技术类、商业类的课程,整合知识点,获得跨学科的、全面的知识结构。

2.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项目制教学模式和跨专业workshop课程,通过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整合力。2011年佳能日本总公司设计中心和SIVA设计学院合作,以“超越视觉”为题,联合开展workshop交流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生活形态的分析,探讨未来人们对影像和信息产品的人性化应用,诠释人们对“视觉的延伸”的渴望。设计学院产品、会展、视觉传达、包装等跨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通过研究分析、探讨交流、集体创意等方式,发现需求和问题,最后提出解决对策和方案。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3.德稻大师工作室落户SIVA,为SIVA提供了高端的学术资源,引进国际行业整合大师,向学生灌输世界最新的整合理念。德稻大师涵盖了动漫、影视制作、数字技术、新媒体、音乐、创新教育、工业设计、环保建筑设计、新材料等53个行业、57个领域,这种全方位、高水准的整合力是相当难得的。学生可以参加SIVA德稻大师讲坛,也可以通过参与大师讲坛的前期筹划、协调及后期服务等工作,进入大师工作室实习,参与大师的工作项目。通过与大师面对面的学习与交流,学生极大地融入到专业中,并体验了从创意设计、科技参与到商业营销的全方位工作过程。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才刚刚起步,尽管有着体制的限制、改革的险阻,但改变不了艺术设计教育坚持改革的大方向。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互借鉴,为培养具有创造力与整合力的艺术设计人才披荆斩棘、不断前行。

[1]代福平.大设计:设计学科的视野融合和理论重构[J].创意与设计,2012,(3):4-11.

[2]王洪才.大学生创新教学的本质与实践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13-15.

[3]张凌浩.站在新起点上的设计探索[J].创意与设计,2012,(3):93-96.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星.云.海》
《花月夜》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