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南疆三地州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探讨

2012-08-15蒋志辉马爱艳王香玲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南疆异地劳动力

蒋志辉 马爱艳 王香玲

(1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843300)(2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1 新疆南疆三地州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必然性

新疆南疆三地州指新疆南疆地区的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周边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五国接壤,是我国面向中亚、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在全疆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三地州面积46.11 万平方公里,属于干旱、极度干旱区域,其中可生产生活的绿洲面积仅为区域面积的5%。绿洲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131 人。辖区内有24 个县市,2009年三地州人口647.82 万人,占全疆人口总数的29.08%,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86%,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为当地的主要世居民族。三地州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与全国和全疆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2009年,喀什、和田、克州的农牧民纯收入分别为3 287 元、2 667 元、2 989 元,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675 元、623 元、583 元,分别占人均纯收入的20.5%、23.3%、19.5%;同期新疆农民人均收入3 883 元,人均工资性收入461元,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 153 元,其中工资性收入是2 061 元,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0%,可见南疆三地州人均纯收入明显低于全疆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工资性收入虽然略高于全疆平均水平,但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南疆三地州是新疆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最多、贫困度最深、扶贫最难、贫困面积最大的地区。

从经济学理论上说,农村的农户经济是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农村人口过多,资源匮乏,生产效率提高缓慢而成本却迅速提高,很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南疆三地州受区域内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生态环境尤其脆弱,水土资源处于超载或临界超载状态。2009年,克州、喀什、和田三地州的耕地面积分别为4 682 万亩、7 734 万亩、26 289 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分别0.89 亩、1.92 亩、1.35 亩,三地州耕地资源明显不足,人多地少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显然不能满足农牧民有效增收,单一的依靠农业本身是不可能解决农牧民的贫困与落后,必须寻找其他出路[3]。

面对相对狭窄的生产和生活的空间根本无法承载日益增加的农业人口的基本事实。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实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业人口,据测算南疆三地州每年约有105 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季节性剩余高达152 万[4]。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既阻碍了当地农业自身发展和农民资金积累,且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如何实现该区域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从近年来国内各省农民收入增长情况来看,高收入的省区,主要在于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大。因此,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与农村稳定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础。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劳动收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力异地转移,将改变这些劳动者长期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旧传统。从内地近年来劳动力转移情况来看,不少农村劳动力通过到广东、上海、江浙等沿海城市打工,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回到家乡后进行创业。除此之外,劳动力异地转移还具有一定的劳动流动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些文化水平比较高、流动性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凭借丰富的经验成为领导者,带动许多农村劳动力形成集体转移模式;其次,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对于农村未来劳动力也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2 新疆南疆三地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近年来,新疆南疆三地州把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维护边疆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坚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任务来抓紧抓好,逐步形成了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劳动就业部门牵头抓,农口部门配合抓,各行各业共促齐抓的局面,提出了劳动力转移“组织、培训、就业、维权”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按照“输出一人、受益一户、带动一片、富裕一方”的工作方针,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县、乡政府组织输出劳务为主,农民自发组织、劳务中介和经纪人组织输出劳务相结合,不断扩大异地转移就业规模;以区内就近转移为主,同时向内地沿海省市输出劳务,积极拓展转移就业的空间;以强化汉语培训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了“一人外出务工,全家欢喜致富”的良好局面,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富民之路。

三地州均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保民生的大事来抓。如和田地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及时提出农村经济以“两个加速、一个突破”为重点的发展思路,即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速林果业发展,实现山药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种植的突破。该地区主要开展设施农业、织毯、家电维修、餐饮、缝纫、民族工艺品制作等专业培训,促使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2012年2月,课题组走访了和田地区墨玉县的阔依其乡,该乡位于县城北部,目前该乡有行政村25 个,103 个村民小组,人口5 562 户,总人口25 587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9%。据乡长介绍,该乡在各级领导的统一安排之下,宣传组织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每年的冬季都要组织统一培训,培训的方式包括企业来乡里学校传授生产技术,也有本地县里技校老师来讲一些实用技术,每年各种技能培训达240 人次。劳务收入已成为该乡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2008年外出务工5 526 人,人均劳务收入557 元;2009年外出务工6 557 人,人均劳务收入671 元;2010年外出务工7 141 人,人均劳务收入890 元;2011年7 494 人,人均劳务收入高达1 200元,本年度该乡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 200 元,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54.5%。

喀什地区则按照“政府主导、协会参与、多渠道输出”的思路,各地、县市、乡镇(街办)三级均成立了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并在重点村和169 个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了专(兼)职劳务输出管理人员。

克州地区把劳务培训输出管理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来抓,州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扶贫、农业等相关部门将年度培训计划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和相关培训机构,按照工作目标,狠抓任务落实,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工作。三地州均重视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近几年,克州地区以专项职业能力培训为重点,瞄准区内、区外(境外)就业市场,根据需求确定转移就业培训对象和领域。如阿克陶县玉麦乡阿马希村维吾尔族姑娘热汗姑.依明按宁波双源纺织厂的岗位要求,接受了一个多月的订单培训,到企业后很快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2010年寄回了10 500 元,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3 新疆南疆三地州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交通不便,转移成本高

南疆三地州是新疆乃至全国交通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目前虽然有火车可直达南疆三地州的各地级市,如阿图什市、喀什市、和田市,但图木舒克市(自治区直辖县级市)和大部分县城均没有火车通达,广大农民出行仍十分不便。一是因为交通工具少,路面等级差;二是因为从乡村到县城普遍距离较远,这主要由新疆特殊的绿洲经济特点所决定,绿洲之间往往是相隔距离较远,从和田到乌鲁木齐铁路约2 073 公里,火车行程37 小时;喀什到乌鲁木齐1 558公里。因此,许多人不愿意外出,即使想外出还要考虑费用的问题,若从和田到乌鲁木齐务工,各种费用合计平均约为350 元,这对人均纯收入只有2 千多元的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例如,在我们课题组走访调查墨玉县的阔依其乡,其乡长介绍,2011年该乡外出务工7 494 人,其中在乌鲁木齐务工者有435 人,内地务工182 人,其他仍然在南疆各地,主要是拾棉花,从走访的16 个少数民族家庭访谈得知,其中只有3 家有人去过内地,一个是上学,两个是卖干果。当问及为什么不到内地打工,10户人家表示太远,费用高的很。另外,因为缺少技术等,外出务工充满了风险,因此许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最终没有选择跨省转移就业[3]。

3.2 思想意识和宗教等影响

长期生活在最不发达的边远农村地区,祖祖辈辈都习惯于这种环境,许多人对外面世界其实没有什么概念。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维吾尔族女性出嫁后不外出等传统的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南疆三地州维吾尔族群众比重大,而且大部分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如果离开家乡,则会面临文化环境的适应问题,外出往往感到孤独与不适应;另外,伊斯兰教强调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社会是次要的,且基本上主张宗教内通婚和族内通婚。以上种种习俗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特别是跨省转移。2012年2月我们在走访墨玉县的雅瓦乡了解到:该乡2011年总人口为30 514 人,其中维吾尔族30 472 人,占总人口99.86%,富余劳动力约8 050 人,外出务工3 526 人,走访调查中问及为什么不愿外出打工挣钱,大部分的回答是认为家乡好,外出打工许多事情不方便,外面环境也复杂的很。据悉,该乡目前有清真寺68 座,宗教工作人员多达351 人,其宗教氛围可见浓厚。

3.3 语言、民俗等制约

南疆三地州是新疆教育最不发达地区之一,虽然近年来政府在推行双语教育工程,懂双语的维吾尔族少年越来越多,但年龄在20 至40 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懂国家通用语言汉语的人却很少,以和田县为例,2009年高中以上文化仅占12.3%,小学文化占74.2%[6]。他们大多数不会说、写汉语,造成语言交流障碍。在民族习俗方面,维吾尔族禁食猪肉,其他的肉类如鸡肉、牛肉等也必须经过阿訇念经后斩杀方可食用,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还需要每周到清真寺庙做礼拜,这些要求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内地小城市无法满足。

3.4 就业能力普遍较低

南疆三地州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部分不懂汉语,文化层次低,再教育和再培训难度大,其个人适应性较差、职业认同不强、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少,导致就业能力偏低。据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农民工就业处统计,喀什地区外出务工人员2011年共计55 万,其中区内转移38.5 万,服务业、小商贸、拾花工占66.2%;散工、零工占12.5%。区外转移主要从事制衣、皮革和电子产品生产,约占区外转移总人数的62.5%;其他则主要从事餐饮、零售、烧烤等。可见有技术含量的工种较少,因此收入普遍也不高[7]。据悉2009年在天津务工的南疆三地州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平均月收入约1180 元[8]。

4 加大新疆南疆三地州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对策建议

4.1 改善南疆三地州的基础设施,降低出行成本

南疆三地州的基础设施落后最关健的原因是缺乏资金。按照经济学理论,投资与否取决于项目成本和收益之比,这种收益主要指经济收益。显然如果只按照这个标准的话,南疆三地州的交通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当前,要充分利用新一轮对口支援中把民生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的机遇,在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上争取立项,逐步形成立体交通网络。另外,建议对异地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票价减半政策,具体的细节可由铁道部和相关政府部门协商,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务工。

4.2 发挥农村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带动作用

“能人的示范”对少数民族农牧民,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农牧民来说是很重要的,突出的从众心理使得他们更愿意跟随原本与他们一样贫穷的人在致富后带领他们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近年来,南疆三地州的农村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已经逐渐的成为该地区农民外出就业主要渠道之一。据此,一方面,继续扶持和培育各类农村中介组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的带动作用,利用其地缘、亲缘广泛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带动力、亲和力实现务工转移,这种形式相比政府统一组织外出务工更具有优势,可以有效减少某些别有用心的机构和个人攻击政府。另外,还需要思考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4.3 政府主导、中介组织参与,形成有序流动

鉴于当前三地州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应按照“政府主导-中介组织参与”的管理模式,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宣传培训、转移就业中过程管理和返乡后的安置等,重点是转移前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去向、能胜任、干得好、留得住”。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数据资料库和用人单位资料库,不定期的数据更新,加强与接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地方政府联系,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动态跟踪机制等,同时,为返乡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解除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规范劳动中介组织,鼓励文化水平较高的有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创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中介组织,形成“示范”效应。

4.4 提高就业能力,加大培训力度

一要大力发展双语教育,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参加政府免费培训,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二要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推行订单式培训,提升劳动技能。三要加强法律、风俗习惯等知识讲座,提高法律意识,注重合理维权。四要注重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创造条件鼓励创业。

4.5 加大对接力度,培育良好用工环境

一是建议地方政府对吸纳少数民族农民工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奖励等,形成良好的风气;二是企业必须树立更高的政治觉悟,把妥善安排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作为一件大事,充分意识到安排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对民族融合、社会稳定的特殊含义;三是企业应积极主动提供用人信息和提供免费培训,改善少数民族农民工居住等条件,满足其用餐、宗教仪式的要求,加大人文关怀,依据少数民族农民工文化和风俗习惯,开展相关活动,加强民族间员工交流,使其“安得心、留得住,干得好”。

[1]柴林、朱美玲.南疆三地州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09(6).

[2]蒋志辉、何平平.边疆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转移的制约性因素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1(5).

[3][4]李广舜.对新疆南疆三地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9(3).

[5]王娟、蒋志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跨省转移的难点与焦点[J].安徽农业科学,2010(4).

[6]张晶晶、綦群高.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11(3).

[7]代宁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村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础[D].阿克苏论坛,2009.

[8]南疆三地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现场会在我区召开[N].喀什日报,2009-12-30.

猜你喜欢

南疆异地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南疆木棉红似火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南疆最美是春天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筑梦南疆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破除异地结算的地方抵制
新疆南疆一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