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瓦提刀郎麦西莱甫的传承与保护

2012-08-15宋梅张泰琦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刀郎维吾尔场域

宋梅 张泰琦

(1 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所,新疆阿拉尔 843300)

(2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

1 刀郎麦西莱甫的概况

麦西莱甫是阿拉伯语,意为“聚会、场所”,在新疆是民间专用来称谓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它是融音乐、舞蹈、歌唱、讲故事、说笑话、惩罚游戏等于一体的一种娱乐形式。刀郎麦西莱甫是在刀郎地区常见的“麦西莱甫”的歌舞娱乐活动。在众多的麦西莱甫活动中,刀郎麦西莱甫较集中地保存了刀郎维吾尔人古老娱乐活动的特点和风格。而阿瓦提县是刀郎文化区中对外交流最迟、最少的部分,相对于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和巴楚县,这里的民间麦西莱甫较完好,属于原生态一类。

2 阿瓦提刀郎麦西莱甫的传承

文化因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而诞生的,文化又是靠人类一代一代的传承而延续发展的。因此,研究传承对探明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与其传承形式是相互联系的,文化的适应性越强,传承形式越多样;反之,传承形式越多样,文化传承越顺畅。阿瓦提刀郎麦西来甫是刀郎维吾尔人从小耳濡目染、人人参与的一种集体活动、一种大众艺术,它的传承根本方式是耳濡目染。

2.1 刀郎麦西莱甫的传承形式

2.1.1 家庭传承

麦西莱甫是具有娱乐、交际、教育等功能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刀郎维吾尔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形式。麦西莱甫对这种漫长、封闭的农业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刀郎维吾尔人娱乐、抒发情怀、维护社会道德的好机会。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是人类物质与精神家园,是人类最早的教育与传承基地。可以说,人类大多数社会传统与基本知识是通过家庭的教育传承、发展的。家庭传承是刀郎麦西莱甫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在英艾日克乡农民阿不都尕依提·吐尼亚孜、穆哈拜提·艾合塔木等,他们都是小时候跟父母学习,跳刀郎舞、参加刀郎麦西来甫等活动。刀郎维吾尔人从他们的祖辈和父母辈中学到,又将其传给了下一代。

2.1.2 社会传承

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曾说过:“个体生活的历史中,首要的就是对他所属的那个社群传统上手把手传下来的那些模式和准则的适应。落地伊始,社群的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咿呀学语时,他已是所属文化的造物,而到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该文化的活动时,社群的习惯便已是他的习惯,社群的信仰便以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亦已是他的戒律。”阿瓦提刀郎麦西莱甫从人生仪礼、到节日节庆,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且都是集体性活动,刀郎维吾尔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参与面广,互动性强。可以说,刀郎麦西莱甫是阿瓦提刀郎维吾尔人大众的文化、普及的社会活动、日常的交际方式,及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重要活动,可见它的社会传承性也就比较强。耳濡目染、模仿自学、无师自通是社会传承的重要特点。如在调查中拜什艾日克库木热克第二小学教师热合曼·斯迪克,他认为他是刀郎人的后代,刀郎麦西来甫和刀郎木卡姆自古以来就在阿瓦提县广泛流传。还有学生阿依古则丽·买提吐尔迪,认为刀郎音乐渗透着每个刀郎人的灵魂,阿瓦提是将刀郎麦西来甫保留下来的地方等等。即使在当今多元文化冲击的今天,仍可以在麦西莱甫的举办场上看到小孩在旁观看或参与。

2.1.3 传承人传承

传承人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主体。因为传承人所传承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可以代表一方文化并被当地民众所认可,且具有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事项,所以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也就很显著。传承人对文化的突出作用就主要体现在通过宣传、教授、创新,使文化实现纵向横向的传承发展和扩散传播。口传身授是传承人的重要特点。

2.1.4 物体传承

物体传承是主体传承之外的另一种传承方式。主要通过民间文学、音像制品、媒体等载体来传承,如麦西莱甫中诗歌,吟诗言志的民俗模式充分地表现在麦西莱甫的方方面面。而随着现代音像制品的出现,记录麦西莱甫的录像、VCD、DVD等不断出现,成了新的传承载体。如阿瓦提在2003年推出以刀郎麦西莱甫为基础的《刀郎木卡姆健身操》。除此以外,还可借助媒体在当今社会对社会各界的影响力,传播麦西莱甫文化传统。如2002年新疆电视台维语新闻综合频道文艺部开办了《麦西莱甫栏目》,荟萃了自治区各地州、市、县的麦西莱甫文化中的舞蹈、音乐艺术、民间口头创作、民间游戏等多种艺术形式。还有2011年由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表演的刀郎麦西莱甫在央视春晚上的演出被全国观众所认识。这些对刀郎麦西莱甫的传承与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 阿瓦提刀郎麦西来甫的传承场域

文化的产生与传承,是与作为主体的人、文化生态、文化场域等相关要素紧密相连的。离开了这些要素,任何文化都只是空壳。场域是文化生成和传承的要素,自然阿瓦提刀郎麦西来甫的传承也离不开这个要素。

法国著名的社会学者和人类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特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可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利(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利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得宜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等)。”

地头田间、家庭庭院、空旷山野,到处可以成为刀郎维吾尔的进行麦西莱甫活动的场地。麦西莱甫的场域因麦西莱甫的内容和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可分为婚礼麦西莱甫场域、赔礼麦西莱甫场域、消怨麦西莱甫场域。各类麦西莱甫场地之间不仅是面积大小的差异,而且还蕴藏着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如阿瓦提县文化馆会定期承办“广场麦西来甫”,各乡也会轮流承办广场麦西来甫,或村镇农户轮流承办“家庭麦西来甫”等。

因此说,刀郎麦西莱甫的传承正是在特定文化空间、特定对象的自然延展。从刀郎麦西莱甫的内容上看,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民歌等,是刀郎麦西莱甫编创的特色。从麦西莱甫活动中反映出对自然、劳动及人间友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美。因此凡是举行麦西莱甫的各乡村镇,社会秩序都很和谐,刀郎麦西莱甫的传承也成为乡村存在的一部分。

3 阿瓦提刀郎麦西来甫的保护

目前,由于外部环境正遭到外在因素的侵蚀和融合,使许多积淀在麦西来甫中的地方性知识濒临失传或遗忘。因此,最重要的应当是对刀郎麦西莱甫的保存,和对面临失传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基础性的保存工作。

从保护内容看,阿瓦提刀郎麦西莱甫保护范围涉及很多相关领域,特别是一些主体性文化要素,这构成了刀郎麦西莱甫的文化生存环境。而这个文化环境就是刀郎麦西莱甫赖以生存和传承的土壤,保护刀郎麦西莱甫离不开对这片土壤的回应。这种回应是基于整体的意义,特别是注重麦西莱甫多样性的保护。

从保护特点看,刀郎麦西莱甫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存在有着它特定的人类群体,这是刀郎麦西莱甫赖以存在的基础。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具体的族群及其社区中。有着它们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在其背后隐藏着价值观、道德尺度等,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核心的部分。

从保护的方式看,在刀郎麦西来甫的保护模式上,政府的定位应是统筹管理,学术界是科学指导,而商界则是在科学保护基础之上进行适度参与,三者任何一方的过度参与,都会对刀郎麦西来普的自主传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从保护的原则看,要遵循的原则有两个:第一,要保护地域性也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刀郎麦西来甫做得跟其它地方的麦西来甫一样,那就不是刀郎麦西来甫了;第二,要保持它的艺术特征,基本元素不能丢,刀郎麦西来甫里加上除传统乐器之外的元素是不行的。

由此看出,阿瓦提刀郎麦西莱甫的保护应该是:在政府统筹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以乡镇村庄为主体的保护,这种社区形式的主体是主动的,保护体系是动态的和立体的。只有民间具有广泛性和共享性的整体才富有文化灵魂,具有生命力。因此这种保护体系是有机统一的:以刀郎麦西莱甫传承为核心,以创新为推动力,以社区习惯法为内在保护,以商界的合理资金的注入,以现行相关法律为外在保护,以传承老艺人为中心的保护。阿瓦提刀郎麦西莱甫的保护应该是整体建立,结合其历史的集体记忆和存活的绿洲社区、村庄,同时还要建立社区与民众纳入的保护机制。因为,单个项目的传承或是把其项目与生存环境、社区割裂开来,其前景总是具有极大风险,或者说是很难继续下去。那么只有政府统筹、学术界科学指导、商界适度参与的整体保护,连同生存的文化土壤一起结合起来保护才行之有效。

4 结语

如今,在阿瓦提县举办的刀郎麦西莱甫虽然作为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存在,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慢慢被“舞台化”,其内容、形式、功能上也有所变异。这种变异是社会需要的趋势,正是这种发展成为它生命力和活力的保证,使传统刀郎麦西莱甫得以与阿瓦提刀郎维吾尔文化及社会进步保持同步。但同时刀郎麦西莱甫是研究刀郎维吾尔人生活习惯、精神风貌的一部百科全书,有效合理地保护传承刀郎麦西莱甫,对刀郎人乃至整个新疆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和谐社会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更要全力保护和传承有关刀郎物质和精神的文化遗产,使刀郎文化走的更远。

[1]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译.文化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

[2]皮埃尔·布迪厄(法),华康德(美)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4):133-134.

[3]艾娣亚·买买提.一位人类学者视野中的麦西莱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9):187-199.

[4]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7):55-60.

[5]张仲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8):221-225.

[6]姑丽娜尔·吾普力.多郎麦西莱甫研究——维吾尔族历史与文化特质的一个缩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2):137-144.

[7]方光耀.传承和弘扬木卡姆音乐文化的思考[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6):20-23.

[8]阿布力米提·买买提.麦西莱甫维吾尔人的民俗学校[J].中国民族,2003(1):56 -59.

猜你喜欢

刀郎维吾尔场域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刀郎木卡姆乐器伴奏模式及其生成过程
维吾尔医治疗卵巢囊肿40例
维吾尔医综合治疗60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维吾尔医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临床总结
刀郎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