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研究:兼以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为例

2012-08-15鲍丙峰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土陶塔里木文化遗产

鲍丙峰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范畴,近两年被学术界频繁使用。尽管非物质文化不以物质形态存在,但非物质文化却是物质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对这种珍贵遗产的调查、抢救与保护开发,显现了各民族的求知过程。这些过程可为人们提供一种与前辈之间对历史文化的延续感,是后辈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起点,对文化特性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此看来,文化传统、文化特性、文化多样性顺理成章地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核心[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⑴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⑵表演艺术;⑶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⑷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⑸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本文要讲的案例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是属于第五项,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1 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环塔里木范围较广(包括塔里木河流域、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丝绸之路的南道与中线环绕塔里木盆地蜿蜒前进。塔里木盆地,历史上曾是中西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古老文明错综叠压,多种宗教与文字竞展风采。环塔里木文化东有高昌文化区(今吐鲁番地区),西有疏勒文化区(今喀什地区),南有于阗文化区(今和田地区),北有龟兹文化区(今阿克苏地区)。文化人类学家摩尔根曾说:塔里木盆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假如找到历史老人遗留在塔克拉玛干这把钥匙,世界文化大门便打开了!在塔里木盆地,每走一百公里都会有一个大的文化遗址,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宝地。

塔里木盆地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各族人民淳朴、善良、勤劳、勇敢。他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与大自然顽强搏斗、抗争、实践了生活、磨练了毅力,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古老的丝绸之路贯穿天山南北,是中西文化的桥梁纽带,作为丝绸之路核心地段的西域则成为各种文明与各种宗教交汇之地,丰富了人类历史舞台,表演与传承了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杰作。塞人、羌人、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鲜卑、柔然、高车、哒人、吐谷浑、突厥、吐蕃、回鹘、契丹、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回族等诸多民族在西域辽阔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展风采。粟特文、梵文、怯卢文、吐火罗文、回鹘文、汉文、察合台文等珍贵的文献资料;世界上罕见的口承史诗群,以“江格尔”与“格斯尔”为代表的蒙古族史诗群,以“玛纳斯”为代表的柯尔克孜族史诗群,以“阔布兰特”与“阿勒帕米斯”为代表的哈萨克史诗群;悠久传统的叙事诗“达斯坦”、及至今仍在民众中口耳相传的群众性的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麦西莱甫”;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习俗歌”;蒙古族的“敬酒歌”;回族的“花儿与少年”等歌舞[2];世代居住的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类生活用品的传统制作工艺等等。从非物质文化角度来说,可谓琳琅满目。

环塔里木文化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与她的地域特点、文化的独特性与文化多样性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新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60多个项目及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09个项目[3],环塔里木地区均有涉及,部分项目的重点研究区域就是环塔里木地区。它们成为各地发展体验型、参与型文化旅游的绝好资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但是在急切功利主义的裹挟下,其受到的破坏也是日益加剧,甚至濒临灭绝。

在课题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环塔里木地区许多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着力研究建立科学的传承体系,大力培养传承人;积极落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政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立专业的表演宣传队伍广泛对外交流,扩大文化影响,促进产业形成[4];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保护政策。诸如此类种种措施对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效日渐显著。当然,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 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从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到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到财经经费的逐步落实,从加入国际条约到建立具体工作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了不少的困境。从政策环境看,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虽然有很大增加,但是与当今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对应。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所确立的各项具体制度没有得到全面贯彻执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各地普遍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言,基础工作薄弱、观念不科学、体制障碍、人才缺乏等问题束缚着事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许多从业人员理论知识结构陈旧,缺乏创新的时代精神,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环境;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管理体制也有很多不能适应现今形势。虽然各个保护单位及设计了一些保护计划、制定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是实行这些计划和措施、保护计划的科学性和保护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了一些问题。

2.1 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1 缺少完善的政策保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推出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各地方结合保护条例制定了一些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政策规定,但还有待完善。对传承人的相关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监督不力导致传承人在面临巨大生活压力的状况下积极性不高。

以分布在喀什地区的传统土陶作坊为例,作坊主们平时因农耕生活为主,土陶的制作只能抽闲暇时间进行。不能系统的进行土陶工艺品创作,更不能踏实的指导随其研习土陶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

2.1.2 传承人培养机制不健全,老龄化严重,传承链难以为继

现有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传承意识淡薄,传承链难以为继;传承人收入低廉,影响年轻人学习的积极性;社会上的青年人对现代文明的产物接受速度极快但对于传统文化产物缺乏兴趣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部分老的传承人依然遵循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落后习俗,培养传承人的工作只是浮在表面,不能落到实处。部分青年传承人越来越多的关注现代文明的产物,对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与兴趣远远大于对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学习。

2.1.3 民众缺乏传承与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效能难以显现。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急功近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社会符号,民众对身边那些传统的文化遗产已然漠视,传承与保护意识较为淡薄。

传统土陶制品在农村民众的生活中比较常见,城市生活早已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部分生活习惯与传统生活习惯相隔甚远。如陶制洗手壶在南疆广大农村地区较为常见,而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取而代之的是工业感特强、造型美观、更为实用的洗手池。诸多传统的土陶制品仅作为工艺装饰摆放在窗格之上。由于传统土陶制品的实用性被现代工业制品所代替,渐渐失去了市场空间。

2.1.4 资金支持渠道单一,地方“造血”能力不强

现有资金支持多以政府拨款为渠道,形式单一,力度有限,不能有效的为传承与保护提供保障,地方“造血”能力不强成为一个共性特征。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制约了传承与保护事业的发展。

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散落的分布在乡间,地方文化产业和旅游页尚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空间。地方只能依赖政府保护和创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和建立传承人队伍的专项拨款开展相关工作。

2.1.5 地域偏远系统研究机制不全,管理方法不当

环塔里木地区地处偏远的南疆,诸多地区较为闭塞,系统研究机制不健全,管理方法不当。研究队伍只是水平有限,素质参差不齐,研究方法不得当。传承人的培养工作浮在表面,存在应付的嫌疑,没有长效的工作机制。

2.2 以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困境为证

维吾尔族的土陶制作历史非常悠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格[5]。据考证,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兴起,并不断创新,一直流传至今。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土陶制品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少,导致其品种减少,再加上工匠收入微薄,更使这一传统工艺趋于消亡。面对这种形势,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对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进行抢救和保护,同时需要全面而深入地研究维吾尔制陶工艺。

2.2.1 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机构设置或管理状况

英吉沙县2006年成立了“英吉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文化馆。他们挖出、收集、整理、抢救和保护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工作的重点。喀什市恰萨街道办事处“阔子其亚尔比西”社区是被喀什市文体广电局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办公室管理。他们刚开始初步的工作,他们在保护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现有保护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缺乏实战经验。由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员不精通民族语言文字,对有关保护项目的介绍和研究不能深入。

2.2.2 传承与保护方面的经费投入及经费来源情况

为促进土陶艺人从事土陶制品生产和研究,地方政府给予了政策扶持和一定的经济补助并加大对土陶文化的宣传。新疆大漠土艺馆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致力于维吾尔族土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1999年起,累计投入250万元,在吐鲁番木头沟建设维吾尔族民俗及传统工艺展厅,收集和展示了大批维吾尔族民间工艺品,并进行陶器制作过程演示。自2001年起累计投入300万元在木头沟谷中建设维吾尔传统民间工艺传承展示区。现已建成院落式建筑7所,其中就有维吾尔族土陶传承展示室。喀什地区恰萨街道办事处“阔子其亚尔比西”社区为了保护与传承喀什土陶技艺做了一些计划。喀什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土陶器制作业,在保护古街区原貌的前提下,2004年投入25万元,对古则尔社区“阔子其亚尔比西”居民区道路进行改造,对街区的道路进行了硬化。为鼓励“阔子其亚尔比西”居委会的11户从事土陶器制作业的师傅,每年拔出一定的鼓励金(年平均500元、每户)对他们进行补贴。喀什市政府把专门从事土陶制作业的17名师傅列入到城市低保户,对其进行补贴。虽然政府给民间艺人给予了一些补贴,由于经费太低,基本上无效。有些地方有计划,没有实际和具体行动。

2.2.3 目前已经开展的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

政府十多年来重视喀什古城原貌保护工作,喀什城市规划建设局配合保护工作对喀什市阔子其亚尔比西的原文化生态没有进行任何改动,并为此制定了长年的保护计划,把阔子其亚尔比西居民区作为一个文物点,依据“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扩大喀什市的旅游产业。但据调查大部分保护单位有保护计划,但没有具体的保护措施。

部分工作还浮在表面,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保护措施不得当、传承人培养工作缺乏常态都是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客观因素。

3 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所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存在形态上的复杂性,决定了抢救与保护也会存在相应的复杂性。为了进行有效的保护和解决如上所说的存在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确立传承人培养机制及科学管理方法

完善法律制度,保障传承人合法权利,让传承人在受到政府资助和社会尊重的同时,履行相应的传承义务,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延续性。

为传承人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让传承人可以利用自身技能活动提高个人收入,保障生活水平,以保证传承人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传承与保护事业。维吾尔土陶手工工艺的制作者虽然自古以来把继承和发展前辈事业视为孝敬父辈、敬爱父辈的表现,但是现在大部分陶工年老或者已经去世。例如,1949年喀什市阔子其亚尔比西社区有100多户个土陶艺人,但是现在这里从事土陶制做的只有11户人,土陶艺人只有17个人。现在土陶制作业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危机。所以为了解决土陶艺术难乎为继的问题,急速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接班人是必要的。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接轨,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情况,适用不同的知识产权来分别保护。转变思维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传承人拥有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为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保存、延续和发展,应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现行知识产权法,形成立体交叉保护态势,最大程度满足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团体、个人或国家获得精神利益和经济利益,从而避免因其他主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肆意进行商业化或其它方面的利用,损害到国家、民族与人民的利益。

3.2 建立系统科学的研究机制,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

积极吸收对口的高校毕业生来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队伍;明确人才需求方向,帮助地方高校着力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加大与区内外高校对口专业的学科联合;吸纳民间人才,激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如果在学科建设上考虑建立相关学科,传承人才培养也会变得更为简单有效。如地方高校加大相关文化专业的建设力度,打破父传子、子传孙的原始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传承人,发挥高校的服务职能;加大研究力度,提高研究成效,建立科学有效的研究体系;积极推广研究成果,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文化影响力。将家庭传承、学校传承、社会传承紧密结合,扩大传承空间丰富传承方式保障传承质量。

3.3 加大资金投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建设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作为民间艺术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展的主题应该是广大民众,政府一位包办替代是达不到传承、保护和发展目的的。单靠政府投入已经不能极大的满足传承与保护工作的运行,吸取民间资金或许能为传承与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国外许多研究项目合理利用民间资的成功典范值得我们借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予民以利能成为发展运作的良性循环模式。

3.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众所周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方法之一。在喀什和英吉沙保护土陶艺术问题上,虽然政府机关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但是社会的参与很缺乏。本人觉得社会参与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地方宣传部的宣传不够,甚至大部分人还没听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也是非常重的工作之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积极健康的娱乐方式;建立一些文化传习惯,吸纳喜爱非物质文化的青少年加入;在各类学校适当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教育;加强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让民众自觉自愿地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

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开展相关活动,丰富基层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广大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新的认识和感悟,让其成为滋养身心的精神食粮。

4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保护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目前,疆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塔里木区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高校在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处塔里木中心地域的塔里木大学及地处喀什地区重要的高等院校喀什师范学院周边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研究方便。两校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保护研究,领域广泛、成果显著,为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与智力支持。两所高校渐渐打破单一文本模式、学院的学术模式,避免纸上谈兵。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地进行田野调查,深入民间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研究内容与我校发展观念“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紧密结合,紧紧依靠塔里木区域文化资源,深入发掘研究保护,希望能为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事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15-116.

[2]文化基层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根本性原则.www.ccmedu.com.2004 -12 -16.

[3]文化厅.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163-174.

[4]欧阳金琼,杨洁明.环塔里木经济圈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研究[J].中国市场,2010:45.

[5]张文阁.新疆土陶艺术[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土陶塔里木文化遗产
湘西土陶创新发展探究
与文化遗产相遇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土陶产品设计与创新
——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土陶记忆
塔里木库车山前深井窄间隙小尾管固井技术
活态文化
渝东南土陶馆建设的构想与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塔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