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言语表现 关注写作本位——阅读教学中探寻言语形式秘妙的研究和尝试

2012-08-15浙江王红霞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林海音言语课文

浙江 王红霞

指向言语表现 关注写作本位
——阅读教学中探寻言语形式秘妙的研究和尝试

浙江 王红霞

读写结合到底该结合在何处?如何结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规律,探寻文章取题、文句处理、结构布局等言语形式的秘妙,才能逐步地摸到写作的门道,提高写作的能力。

阅读能力 言语形式 写作本位

【引言】

一次校级的语文教研组展示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册课文《丑小鸭》第二课时,一位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的四年级课文《拥抱母亲》。无独有偶,在最后一个环节,两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同样的读写结合练习。前者的设计是:我想对( )说——对丑小鸭说……/对哥哥、姐姐说……/对鸭妈妈说……/对猎狗和小鸟说……后者的设计是: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可以是对文中母亲的祝愿,也可以是对自己母亲的感谢。

不难发现,两位老师在写话环节的设计都试图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但“我想对谁说”以及“写下你最想说的话”都没有触及到写话的基础在于语言规律的探寻,言语形式的锤炼。学生只是调动语文学习中曾经积累的一点点语言来组织成一句或一段话而已。

【研究实践】

王尚文先生在《言语形式四题》中形象地以彩虹作比喻,强调了言语作品形式的重要性。他还说:“……我们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语文老师如果只关注课文的内容,势必就会把《小英雄雨来》上成思品课,把《自然之道》上成环保课,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上成科学课,把《文成公主进藏》上成历史课。”王先生说得太妙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小语阅读教学的弊病——重内容而轻形式,重内容的梳理,轻形式的把握。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提高读写结合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只有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规律,探寻言语形式的密妙,才能逐步地摸到写作的门道,提高写作的能力。

一、关注课题 探寻取题之秘妙

1.关注新颖别致的课题

譬如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取题非常抢眼。从表面看,我们会直觉文章应该写三个板块:冬阳、童年、骆驼队。但细读课文,你会发现:林海音把大量的文字用来描写骆驼,单“骆驼”一词,共出现近20次,还有用“它们”代替“骆驼”的有近10次,加在一起近30次。可见,骆驼是文章的“主线”又是“主象”。留在林海音记忆中的童年生活肯定不止骆驼,还有老北京的冰糖葫芦、北海的白塔、香山的红叶等,但她为什么只写骆驼?说明在林海音看来,骆驼最能反映她童年的“意象”。骆驼为什么能承载林海音对童年的所有情感呢?“冬阳”和“骆驼队”为什么要围衬着“童年”?这样细读后学生便能感受到,骆驼队是流动的,暗示着在季节交替中童年一去不返。正是骆驼的安静、缓慢、沉默,跟《城南旧事》故事的风格节奏高度融合,这其实就是林海音人生处事的状态,折射出的是她的个性和生命的特质。其他如《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的取题都有自己的高妙之处。

2.关注貌似矛盾的课题

列夫·托尔斯泰在《穷人》一文中,除课题中的“穷人”外全文再没有出现一个“穷”字,这是为什么?虽没有再出现“穷”字却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处处感受贫穷的辛酸,这又如何体现?引导学生关注这题目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脱节”,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穷人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如此丰富而伟大。对于作者对穷人的同情、敬佩之情也能感受一二。《唯一的听众》一课中“我的听众先有父亲、妹妹,后有成千上万的观众。作者为什么取题为《唯一的听众》?这唯一的听众独特在何处?这样对题目的深究,学生更能感悟到“我”对于老人的重视,老人在“我”的心目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神圣而崇高的地位。

3.关注点明主旨的课题

题目能点明文章中心可谓是上上选。纵观人教版高段课文,以揭示文章中心为题的不在少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金色的脚印》、《用心灵去倾听》、《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等都在课题中将文章要表达的主题加以了诠释。这样的取题既体现文章的表达内容,又传达出文章深层要体现的精神要义。要指导学生细读细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的写作能力。

二、关注文句 探寻遣词造句之秘妙

1.关注意味深长的标点

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也能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如指导学生一步步体悟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号问之后》中的“?”和“!”的特殊含义;引导学生在追寻省略号的作用中,一次次感悟桑娜在丈夫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养了孤儿时的忐忑不安、矛盾自责又愿意担当……

在《桥》一课中,句号的使用更是频繁出现。“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我们发现在这两句话中,句号都可以改成逗号。那作者为什么不加逗号呢?从比较中,学生便能感受到句号的使用更突出了山洪的来势汹汹,老人的沉着冷静。在这里,普普通通的句号不但烘托了文章的紧迫气氛,更体现出老书记的人格魅力。

2.关注独特个性的字词

字词本身没有好坏高下之分,关键是它在相关语境中所表达的那种意蕴。

林海音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重复地使用某些词语拉长语言的节奏,“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一口气连用三个“那样”,假如改一下,“那样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节奏感完全不一样,快多了。再如,运用ABAC、AA式的叠词,拉长语言的节奏:“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叠词的使用,一呼一应,语言像荡秋千似的,节奏是那么舒缓而绵长。驼铃是赶狼还是增加行路的情趣,驼绒终究有没有被剪掉,我们不得而知,但语言的节奏却被自然地减慢了,读者不知不觉早已沉浸其中,慢慢地读,细细地品。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行文干脆泼辣,简明流畅,最大的特点是抓住人物摔跤时的动作突显人物性格。“虎势儿一站”“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推拉拽顶”“钩”“别”“推”“摔”,通过对这些动词的揣摩品读,小嘎子的机灵使巧、求胜心切,小胖墩儿的力大无穷、憨厚耿直跃然纸上。最后,以《小英子和鬼子比赛憋气》的视频为突破口,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中学习的动作描写来写这场比赛,学生个个写得生动活泼,趣味十足。

3.关注违反常态的句段

作者在为了加强某种情感抒发时往往会写出一些不太合常理却万分合情的句段来。在品读文本中对那些比较特殊的句段加以关注,必定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

梁晓声在《慈母情深》中使用了这样一个句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该语段中“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而且还是出现在句子的后面。可不可以将“我的母亲”换到句首?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要表达的是什么?针对这样的困惑,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

(1)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2)此时在我眼前出现的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指名说——朗读(疲惫、疲倦、辛苦)板书[这就是我的母亲,瘦弱疲惫的母亲]

(3)请你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能发现这句话的特别之处吗?[三次“我的母亲”分别放在句子后面]

①按照我们平时的习惯,“我的母亲”应该放在——而且说一次就够了。

比较: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②自由读一读。

③质疑:比比两句话哪句更精彩?为什么呀?(是啊,它就像是电影中的慢镜头,每个动作都让我们看得那么清楚,那么细致;一遍又一遍在心中呼喊着“我的母亲”,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和难受)

只有这样的品味言语形式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探寻其中的奥妙,从而建立起一种语文意识,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关注结构 探寻布局谋篇之秘妙

1.关注首尾设计

说到首尾,我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首尾照应。起笔和收笔遥相呼应,文章的整体性能得到加强,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

人教版课文中运用首尾呼应的文章有很多。如《梅花魂》的开头“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和结尾“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点明了具有梅花一样的情怀的老人的爱国之心。《丝绸之路》的开头“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和结尾“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将丝绸之路往日的繁华,在历史上的功绩无声却有力地表达出来。在教学此类课文的同时,把作者这种运用首尾呼应提拎文章中心,升华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反复诵读,细读细悟,并在自己的文章中加以运用,也是为文章增色的一个重要方法。

但有时,不形成呼应的首尾依然值得我们探究。《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开头写道:“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而第二段开始讲的却是圆明园的规模、建筑特色、文物收藏,直到最后一段才写到圆明园的毁灭。如此,开头这一段完全可以放置在行文的最后,似乎更顺理成章。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放在开头呢?这样的处理有什么深意吗?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挖掘其中的内涵,从而深刻体悟到这样的处理更表达了对圆明园毁灭的无比怜惜,对侵略者破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的无比痛恨。这对于训练学生在结构布局上的思维开拓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特点鲜明的首尾设计都是很好的模仿对象。如《藏戏》开场的三个排比式的反问,《少年闰土》开头中的人物形象的细描,《金色的渔钩》结尾那闪着灿烂光芒的渔钩,《只有一个地球》结尾处振聋发聩的倡议,都值得揣摩、学习。

2.关注段式关系

小学阶段最常用的段式便是总分段式或总分总段式。总起句、段往往具有总领全段或全文,概括整段或整文主旨的作用。一篇好的文章,无论写人还是叙事都能紧紧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词或中心句加以展开,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给人以门户递开、娓娓道来之感。这样的范例在课文中也是不少。如《彩色的非洲》一文,以“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为全文的总起句,分别通过对非洲的气候、植物、动物、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领域的浓墨重写,把非洲的多姿多彩写得生机盎然,灵动迷人。

总分结构最为明显的当属人教版十一册曹敬庄的《索溪峪的“野”》了。作者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总起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如,写索溪峪的山,先总写山有野性的美,接着从山具有“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来具体描写。老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提高理解力和感受力。并在课后小练笔中对总分结构的写法加以练习,提高对该写法的运用能力。

当然,并列段式在帮助学生进行景物等习作时也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如《新型玻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山中访友》等课文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厘清段落关系后进行练笔。

3.关注过渡转承

说起过渡句的作用,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承上启下。只有全面了解过渡句的作用,才能理解文章作者在行文中安排某一过渡句的良苦用心,理顺文章的思路,从而把握文章结构,更准确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将前文对园内建筑特色的描绘转到了对所收藏文物的列举,轻灵自然,绝不拖泥带水。《彩色的非洲》中运用“非洲不仅是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来做为段与段之间的转承纽带。《和田的维吾尔》中“维吾尔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一个“更”字将上段中那美不胜收的“都帕”“艾得来斯”的描写转到了更为明艳美丽的人身上。

过渡句作为文章的一种结构手段,其作用像桥梁、似纽带,承上启下,使行文流畅,语意通达,层次分明,转承自然,结构严谨,也使读者的思路绵延不断而无突兀之感。这虽然不难发现,但指导学生在体会过渡作用的同时加以运用才是要花心思落实的。

如此,从言语形式探究的角度,从指向言语表现的思路,关注写作本位,来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妙,才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

[1]王尚文.言语形式四题[J].小学语文教师,2011(05)

[2]曾兴才.小学语文课文题目教学浅谈[J].教师博览,2011(1)

[3]张小娟.谈如何巧妙安排文章结构[J].语文天地,2011(8)

[4]王志强.浅谈过渡句的作用[J].中学语文园地,2008(10)

猜你喜欢

林海音言语课文
秋的气味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那些回不去的城南旧事——读林海音《城南旧事》有感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背课文
林海音与琦君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