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

2012-08-15于泉李新钢王玉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35期
关键词:外踝后踝距骨

于泉 李新钢 王玉玲

骨折固定术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一般需手术治疗,治疗不及时有可能造成患者远期踝关节不稳,疼痛的后遗症。我科总结自2005年5月至2009年8月间45例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关节分离,均行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15~73岁,平均年龄37.4岁。致伤原因:跌倒扭伤25例,交通伤14例,砸伤2例,坠落伤4例。按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31例,其中Ⅲ度22例,Ⅳ度9例;旋前外旋型8例中Ⅲ度6例,Ⅳ度2例;旋前外展型Ⅲ度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均于伤后24 h内就诊。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平卧位。取外踝后侧纵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腓骨,先行腓骨钢板固定,钢板内预留下胫腓螺钉孔,或钢板外预留螺钉位置。于踝关节水平间隙上方2~3 cm的腓骨后外侧,经皮平行于胫距关节面且向前倾斜25~30°方向穿过腓骨两层皮质至胫骨钻入1枚直径2.0mm的克氏针,C型臂X线机透视示定位针位置正确后,测量长度,于踝关节背屈位拧入长度适合的直径3.5 mm空心拉力螺钉1枚固定,透视下见下胫腓间隙恢复正常。再行内踝固定或三角韧带修补,后踝骨折根据透视结果,如后踝骨折涉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上且移位大于2 mm时需拧入1~2枚螺钉复位固定。

1.2.2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用石膏或支具将踝关节固定于90°位,术后第2天鼓励患者活动足趾。术后6~8周去除外固定,术后8~10周取出拉力螺钉。术后12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负重练习。

2 结果

根据患者的主诉、患肢功能及X线片,并参照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本组45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优30例,良1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8.9%。其中,下胫腓关节内固定螺钉断裂2例。感染1例,取出内固定后经换药愈合。

3 讨论

踝部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2%,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与人体行走、跳跃等重要功能关系密切。踝关节的稳定性由骨与韧带系统共同支撑,对维持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下胫腓联合分离使踝穴增宽,致使踝关节不稳定,故恢复下胫腓联合的解剖关系对踝关节的功能非常重要。骨折后关节面稍有不平或间隙略微增宽,均可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如有下胫腓韧带联合分离,踝穴的宽度增加,使距骨在踝穴内活动度增加,造成踝关节活动不稳定。而下胫腓韧带联合分离的诊断,在小腿内旋20°照踝关节正位片,若宽度大于3 mm,应诊断下胫腓韧带联合分离。实际工作中由于患者受伤后体位所限,很难拍出标准体位,多根据受伤机制及骨折类型加以判断,以及术中所见骨折恢复后踝穴是否增宽。

自70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外踝是治疗踝关节损伤的关键,距骨的移位紧随外踝,外踝如能解剖复位,距骨也随之达到解剖复位。因而在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时强调外踝的解剖复位,但也不能忽视内踝、后踝的解剖复位和韧带的修复,只有这样才能为距骨提供一个解剖复位和稳定的踝穴,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手术的顺序为外踝-下胫腓关节-内踝或三角韧带-后踝。其中螺丝钉固定简便易行,固定可靠。外踝骨折复位内固定后再固定下胫腓关节,可避免外踝外翻,螺丝钉应平行踝关节面上0.7~1.0 cm,向前约25°角钉入,可避免腓骨上下移位和旋转。因钢板位置所限,需预留螺钉位置。对于钢板内预留螺钉位置,无论锁定或是解剖钢板,都可造成钢板轻微变形,但位置较钢板外更容易掌握。因距骨前宽后窄,钉入时踝关节应背曲位。U型石膏固定或支具固定,不能用石膏托固定,因其可逐渐出现踝关节的跖屈,有2例取出下胫腓关节螺钉后背屈锻炼困难。下胫腓关节螺钉固定术后8~10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取出下胫腓关节固定螺钉,进行功能锻炼。术后三个月负重练习。2例患者未按时取出螺钉出现断裂。一例用环钻取出,但损伤较大。另一例则胫骨内螺钉部分遗留体内,无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外踝后踝距骨
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扩大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合并外踝骨折
带线锚钉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研究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外踝撕脱骨折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
距骨全脱位的临床研究进展
胫骨髓内钉结合空心螺钉治疗胫骨骨折合并后踝骨折
距骨全脱位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节镜辅助下自体髌股关节面骨软骨移植治疗HeppleⅢ~Ⅴ期距骨骨软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