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国家审定品种(续前)

2012-08-15

种业导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棉区皮棉叶枯病

导 语: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11年10月8日审定通过荣优9号、辽禾6、新植5号、吉利豆4号、青薯9号等91个稻、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本刊自2012年第四期起陆续刊登。

水稻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01

品种名称:荣优9号

选育单位: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荣丰A×R9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6天,比对照金优402长0.2天。株高89.5厘米,穗长18.8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22.6万穗,每穗总粒数113.2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6.7克。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稃尖紫色,穗顶间有短芒,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1%,长宽比3.1,垩白粒率30%,垩白度6.3%,胶稠度4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3.7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0%(极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38.0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7.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30.8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9%,增产点比率90.0%。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55.7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2%。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02

品种名称:中2优280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2A×中恢280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6天,比对照金优402长1.2天。株高95.3厘米,穗长20.9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20.1万穗,每穗总粒数144.1粒,结实率74.7%,千粒重27.4克。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3%,长宽比3.0,垩白粒率19%,垩白度4.0%,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6%。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10.8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1.4%(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30.3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6.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0.5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3.8%,增产点比率70.0%。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50.9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3.9%。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南、江西中北部、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03

品种名称:两优6号

选育单位: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D9802S×早恢6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7天,比对照金优402短1.7天。株高94.6厘米,穗长19.9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9.7万穗,每穗总粒数127.2粒,结实率88.4%,千粒重25.1克。株型紧凑,群体整齐,长势繁茂,主茎总叶片数13~14叶,稃尖无色,无芒,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2%,长宽比3.2,垩白粒率19%,垩白度3.9%,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15.7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2.4%(极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27.8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1.8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1%,增产点比率80.0%。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55.8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2%。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04

品种名称:欣荣优5号

选育单位: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欣荣A×先恢5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6.2天,比对照金优402长1.8天。株高93.0厘米,穗长18.5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21.1万穗,每穗总粒数113.0粒,结实率84.6%,千粒重28.1克。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稃尖紫色,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8.9%,长宽比2.9,垩白粒率44%,垩白度8.4%,胶稠度4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2%。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08.6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1.0%(不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23.5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16.0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2.9%,增产点比率63.3%。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35.6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2.3%。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05

品种名称:陵两优104

选育单位: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湘陵750S×华104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6.2天,比对照金优402短0.9天。株高86.4厘米,穗长20.1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21.8万穗,每穗总粒数113.7粒,结实率86.3%,千粒重27.4克。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稃尖无色,无芒。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3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中抗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3%,长宽比2.9,垩白粒率66%,垩白度12.0%,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52.7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10.7%(极显著);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471.3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11.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12.0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11.1%,增产点比率96.7%。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66.3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7.7%。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06

品种名称:F优498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省江油市川江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江育F32A×蜀恢49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2天,比对照Ⅱ优838短2.7天。株高111.9厘米,穗长25.6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5.0万穗,每穗总粒数189.0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8.9克。株型适中,叶鞘、叶缘、颖尖紫色,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7级;耐热性较弱。感稻瘟病和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2%,长宽比2.8,垩白粒率21%,垩白度4.9%,胶稠度80.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34.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7%(极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608.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21.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9%,增产点比率90.0%。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2.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07

品种名称:冈优900

选育单位:成都天府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冈46A×天恢90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2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6天。株高114.0厘米,穗长24.3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6.0万穗,每穗总粒数185.2粒,结实率79.8%,千粒重27.2克。株型适中,群体整齐,长势繁茂,叶色浓绿,剑叶宽长,叶姿披垂。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耐热性弱。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5%,长宽比2.2,垩白粒率54%,垩白度13.3%,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2%。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15.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03%(极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92.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03.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1%,增产点比率83.3%。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1.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川南稻区除外)、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08

品种名称:天优华占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华占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9天,比对照Ⅱ优838短4.9天。植株较矮,茎秆偏软,抗倒性一般。株高99.0厘米,穗长22.7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6.9万穗,每穗总粒数177.8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5.4克。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剑叶挺直,颖尖紫色,谷粒有短顶芒,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耐热性较弱。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5%,长宽比2.9,垩白粒率9%,垩白度1.7%,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1.0天,比对照Ⅱ优838短2.9天。株高109.6厘米,穗长23.3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8.3万穗,每穗总粒数174.5粒,结实率82.7%,千粒重24.9克。植株较矮,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剑叶挺直,颖尖紫色,谷粒有短顶芒,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6%,长宽比3.0,垩白粒率34.7%,垩白度9.0%,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03.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0%(极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90.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6.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8%,增产点比率70.0%。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74.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0%。

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02.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1%(极显著);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79.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0.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4%,增产点比率92.3%。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72.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和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中等肥力田块作一季中稻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072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20)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09

品种名称:内5优39

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5A×内恢2539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5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2天。株高112.2厘米,穗长25.6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5.3万穗,每穗总粒数168.6粒,结实率82.1%,千粒重29.2克。株型紧凑,叶片较宽,叶鞘、叶缘、颖尖、茎节紫色,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耐热性弱。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0%,长宽比2.9,垩白粒率13.5%,垩白度1.9%,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8.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1%(极显著);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72.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5.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增产点比率72.4%。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02.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4%。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0

品种名称:川谷优204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川谷A×蜀恢20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8.5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7天。株高113.3厘米,穗长24.7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5.3万穗,每穗总粒数188.1粒,结实率79.9%,千粒重27.6克。株型适中,长势繁茂。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褐飞虱9级。中抗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0%,长宽比2.8,垩白粒率45%,垩白度8.4%,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9%。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20.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2%,(极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79.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00.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增产点比率76.7%。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2.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6%。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1

品种名称:闽丰优3301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闽丰1A×闽恢3301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3天,比对照Ⅱ优838长2.7天。株高124.5厘米,穗长24.6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6.5万穗,每穗总粒数165.9粒,结实率76.8%,千粒重29.9克。株型紧凑,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抽穗期耐热性9级。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1%,长宽比2.9,垩白粒率46%,垩白度12.0%,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2%。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04.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7%(极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78.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1.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1%,增产点比率85.7%。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66.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6%。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2

品种名称:天两优616

选育单位: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天源6S×R016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1.4天,比对照Ⅱ优838短2.5天。株高123.8厘米,穗长24.6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7.2万穗,每穗总粒数165.3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7.2克。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2%,长宽比2.9,垩白粒率25.3%,垩白度4.6%,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1.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极显著);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60.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75.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6%,增产点比率84.9%。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41.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0%。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3

品种名称:泸优9803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泸98A×泸恢H10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4天,与对照Ⅱ优838相同。株高126.7厘米,穗长25.3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5.4万穗,每穗总粒数171.9粒,结实率82.6%,千粒重29.2克。株型适中,长势繁茂,节间、颖尖黄色,柱头白色,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7级。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6%,长宽比2.9,垩白粒率60%,垩白度12.0%,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4%。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4.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5%(极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87.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6.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0%,增产点比率78.6%。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68.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7%。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4

品种名称:Ⅱ优371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Ⅱ-32A×恢37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7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1天。株高123.1厘米,穗长24.3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6.6万穗,每穗总粒数151.6粒,结实率87.3%,千粒重28.6克。株型适中,主茎总叶片数17叶左右,稃尖紫色,无芒或短芒,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7%,长宽比2.5,垩白粒率34%,垩白度7.3%,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6.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0%(极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94.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5.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增产点比率82.1%。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77.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7%。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5

品种名称:Y两优9918

选育单位:湖南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Y58S×R92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8天,比对照Ⅱ优838短3.0天。株高122.7厘米,穗长27.9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6.1万穗,每穗总粒数175.7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7.5克。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叶片内卷挺直,稃尖无色,少芒,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4%,长宽比2.9,垩白粒率34%,垩白度7.7%,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4%。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08.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5%(极显著);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94.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0.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01.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7%,增产点比率96.4%。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9.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0.1%。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6

品种名称:汕优06

选育单位: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珍汕97A×ZF0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2.6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6天。株型适中,株高117.1厘米,穗长22.2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7.2万穗,每穗总粒数163.3粒,结实率81.3%,千粒重27.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6%,长宽比2.2,垩白粒率80%,垩白度19.8%,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6.4%。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3.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7%(极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76.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5.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8%,增产点比率64.3%。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56.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3%。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7

品种名称:Ⅱ优508

选育单位:宿州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Ⅱ-32A×宿恢2058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2天,比对照Ⅱ优838长2.0天。株高123.5厘米,穗长22.9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5.7万穗,每穗总粒数184.6粒,结实率84.8%,千粒重26.7克。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稃尖紫色,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9级。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8%,长宽比2.1,垩白粒率53%,垩白度13.7%,胶稠度5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9.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9%(极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95.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2.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1%,增产点比率89.3%。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75.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8

品种名称:淦两优602

选育单位: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安湘S×淦恢3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1天,比对照金优207长3.9天。株高106.7厘米,穗长23.5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8.8万穗,每穗总粒数161.6粒,结实率76.5%,千粒重24.8克。株型适中,叶色浓绿,两段灌浆明显。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中等。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5%,长宽比3.0,垩白粒率19%,垩白度4.2%,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3%。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06.1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8%(极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489.5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97.8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2%,增产点比率84.7%。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1.6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9.6%。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9

品种名称:两优6206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丰6S×R20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9天,比对照金优207长0.5天。株高108.5厘米,穗长23.0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8.8万穗,每穗总粒数163.9粒,结实率81.3%,千粒重23.7克。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稃尖无色,无芒,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1%,长宽比3.1,垩白粒率24%,垩白度4.9%,胶稠度6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15.5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2.4%(极显著);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21.7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9.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18.6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0.9%,增产点比率95.8%。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4.8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0.3%。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20

品种名称:H优518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H28A×51084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9天,比对照金优207短0.5天。株高96.2厘米,穗长22.3厘米,穗顶部分籽粒有芒,每667m2有效穗数24.1万穗,每穗总粒数113.6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5.8克。株型适中,叶片挺直,稃尖无色。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中等。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2%,长宽比3.5,垩白粒率25%,垩白度5.0%,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96.8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8.3%(极显著);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02.4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99.6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8%,增产点比率78.4%。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86.4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2.2%。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21

品种名称:天优湘99

选育单位: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湘恢19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3天,比对照汕优46长0.8天。株高104.6厘米,穗长21.7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20.2万穗,每穗总粒数136.9粒,结实率78.7%,千粒重27.9克。株型适中,稃尖有色,穗顶短芒。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中等。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5%,长宽比2.9,垩白粒率24%,垩白度4.5%,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43.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0.6%(极显著);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498.0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7.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0.8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8.9%,增产点比率87.5%。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35.1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3.1%。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西桂中和桂北稻作区、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22

品种名称:天优216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2168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8天,比对照汕优46长1.3天。株高111.1厘米,穗长22.9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7.6万穗,每穗总粒数145.8粒,结实率76.0%,千粒重29.9克。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抗倒性一般。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弱。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2%,长宽比3.1,垩白粒率20%,垩白度4.2%,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34.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8.7%(极显著);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485.1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09.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5%,增产点比率83.3%。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73.4千克,与对照汕优46相当。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西桂中和桂北稻作区、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23

品种名称:95优161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5122A×晚161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6.9天,比对照常优1号短1.0天。株高106.5厘米,穗长18.2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7.0万穗,每穗总粒数164.0粒,结实率83.0%,千粒重25.5克。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直立穗。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条纹叶枯病5级。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中感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7%,长宽比1.9,垩白粒率17%,垩白度2.6%,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4.3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减产1.9%(不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55.3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减产0.9%(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39.8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减产1.4%,增产点比率45.0%。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5.3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减产1.6%。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上海、江苏苏南、湖北沿江、安徽沿江的稻瘟病轻发的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24

品种名称:秀水123

选育单位:浙江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HK21/R9941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7.3天,比对照常优1号短0.5天。株高96.6厘米,穗长16.6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8.9万穗,每穗总粒数135.2粒,结实率89.1%,千粒重26.9克。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叶片挺直,直立穗,颖尖无芒,谷壳带少量褐色斑点。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条纹叶枯病5级。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中感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6%,长宽比1.7,垩白粒率20%,垩白度4.2%,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58.0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4.4%(极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59.1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减产0.2%(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58.6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2.1%,增产点比率60.0%。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00.7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1.0%。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江苏苏南、湖北沿江的稻瘟病轻发的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25

品种名称:金稻优99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金稻13A×广恢998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9天,比对照博优998长0.3天。株高111.9厘米,穗长23.1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7.8万穗,每穗总粒数157.1粒,结实率85.9%,千粒重23.3克。株型适中,群体整齐,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抗倒性一般。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3%,长宽比2.7,垩白粒率32%,垩白度6.4%,胶稠度5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2%。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41.6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10.9%(极显著);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478.4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7.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10.0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9.2%,增产点比率85.7%。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71.6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7.3%。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海南、广西桂南稻作区、广东中南及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26

品种名称:谷优3301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谷丰A×闽恢3301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4.3天,比对照Ⅱ优58短2.9天。株型适中,株高113.1厘米,穗长24.1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7.1万穗,每穗总粒数147.7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5,穗瘟损失率最高病级1级;纹枯病7级;稻曲病7级。抗稻瘟病,感纹枯病和稻曲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2%,长宽比2.8,垩白粒率49%,垩白度7.0%,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6%。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1.2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0.5%(不显著);2009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61.5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2.5%(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76.4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1.5%,增产点比率63.6%。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9.5千克,比对照全优527增产2.4%。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武隆除外)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27

品种名称:川优727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358A×成恢727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1天,比对照全优527长1.3天。株高115.1厘米,穗长24.2厘米,每667m2有效穗数17.7万穗,每穗总粒数155.3粒,结实率80.5%,千粒重27.5克。株型适中,颖尖无色,无芒。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4,穗瘟损失率最高病级1级,抗稻瘟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9%,长宽比3.2,垩白粒率23%,垩白度1.9%,胶稠度5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79.3千克,比对照全优527增产2.3%(显著);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80.0千克,比对照全优527增产3.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79.7千克,比对照全优527增产3.1%,增产点比率71.4%。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1.8千克,比对照全优527增产2.8%。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28

品种名称:津稻263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津稻1007/徐稻3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9天,比对照徐稻3号长1.1天。株高107.6厘米,穗长17.1厘米,每穗总粒数128.6粒,结实率87.1%,千粒重25.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2,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4.9%。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7%,垩白米率18%,垩白度1.4%,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23.1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4.7%(极显著);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607.2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14.8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2%,增产点比率90.5%。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3.9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4.3%。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29

品种名称:苏秀867

选育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江苏省连云港市苏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苏秀9号//秀水09/秀水12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5天,比对照徐稻3号短1.4天。株高90.8厘米,穗长16.4厘米,每穗总粒数137.4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5.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8,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10.7%。中抗稻瘟,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2.4%,垩白米率16.3%,垩白度1.3%,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22.9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4.7%(极显著);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98.4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4.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10.1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4.4%,增产点比率90.5%。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0.1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3.6%。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棉花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1

品种名称:新植5号

选育单位:河南科林种业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品种来源:新291(陕棉4号/刘庄1号)/QR08(GK44-174系/新59-25系)系统选育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较好,前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弱、稍早衰,结铃性强,通透性好,早熟性好,吐絮畅而集中。株高105.6厘米,株型较松散,茎秆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铃卵圆形、中等大小,第一果枝节位7.2节,单株结铃19.3个,单铃重5.9克,衣分40.7%,子指10.7克,霜前花率93.7%。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3毫米,断裂比强度29.4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6%,反射率75.6%,黄色深度8.0,整齐度指数86.1%,纺纱均匀性指数146。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52.0千克、101.9千克和93.0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增产11.7%、11.1%和8.6%;2009年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43.5千克、99.8千克和95.9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7.0%、7.8%和10.4%。2010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39.1千克、97.4千克和89.6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8.4%、9.3%和12.4%。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GK79(新植5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河南东部和北部,安徽、江苏淮河以北棉区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2

品种名称:鑫秋4号

选育单位: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鑫秋1号(中棉9418/GK-12)变异株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好,子叶较小,苗期长势较弱,中期长势较强,早熟性好,稍早衰,吐絮畅而集中。株高99.0厘米,株型较紧凑,茎秆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偏小,叶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6.9节,单株结铃17.8个,铃卵圆形、中等大小,单铃重5.9克。衣分41.9%,子指10.8克,霜前花率89.9%。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4毫米,断裂比强度28.4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6.4%,黄色深度7.3,整齐度指数85.0%,纺纱均匀性指数139。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37.0千克、99.3千克和89.3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增产5.9%、6.6%和3.9%。2009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28.3千克、96.7千克和92.4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植棉 2 号增产 3.8%、6.6% 和6.9%。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鑫秋4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河南北部、东部和东南部,江苏淮河以北,陕西关中棉区春播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3

品种名称:奥棉6号

选育单位: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D004(豫668选系)×D292(豫棉21×GK19等多父本)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好,前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一般,结铃性强,早熟性好,吐絮畅而集中,稍早衰。株高105.5厘米,株型松散,茎秆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铃卵圆形,第一果枝节位6.9节,单株结铃20.1个,单铃重6.9克,衣分42.2%,子指10.7克,霜前花率90.5%。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1毫米,断裂比强度29.8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1%,反射率76.0%,黄色深度7.9,整齐度指数85.8%,纺纱均匀性指数14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56.3千克、108.2千克和98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16.7%、18.6%和25.1%。2010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35.8千克、99.8千克和91.3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10.2%、11.8%和16.3%。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奥试棉4406,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和西南部,河南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安徽、江苏淮河以北晚春播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4

品种名称:银兴棉5号

选育单位:山东银兴种业有限公司、河南科润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BR98-2(冀合321导入Bt基因选系)×H4916(中棉所35选系)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好,前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较弱、稍早衰,结铃性强,吐絮畅。株高103.3厘米,株型较松散,茎秆茸毛少,叶片较大,叶色深,铃卵圆形,铃尖明显,苞叶大,第一果枝节位7.5节,单株结铃19.8个,单铃重6.6克,衣分42.3%,子指11.4克,霜前花率90.4%。耐枯萎病,感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7毫米,断裂比强度29.5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2,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5.5%,黄色深度8.3,整齐度指数86.0%,纺纱均匀性指数144。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48.0千克、104.9千克和94.9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12.9%、15.0%和21.1%。2010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26.3千克、94.3千克和83.7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5.8%、5.6%和6.6%。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KRZ030,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安徽、江苏淮河以北晚春播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5

品种名称:荆杂棉88

选育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荆46579〔荆038(鄂抗棉7号选系)×荆6602(GK19选系)〕×荆55173-1(鄂抗棉9号选系)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8天。出苗较好,长势强,稍早衰,吐絮畅。株高122.9厘米,株型松散,果枝较长、平展,茎秆粗壮,无茸毛,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第一果枝节位6.7节,单株结铃26.1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6克,衣分43.3%,子指10.5克,霜前花率91.6%,僵瓣率10.4%。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毫米,断裂比强度31.2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2%,反射率75.7%,黄色深度8.3,整齐度指数85.8%,纺纱均匀性指数150。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27.1千克、98.8千克和92.1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减产0.4%、增产9.8%和增产13.0%;2009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58.2千克、111.3千克和100.5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减产5.0%、0.8%和2.7%。2010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19.2千克、91.1千克、79.7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减产3.7%、1.7%和3.5%。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荆03-88(荆杂棉88F1),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棉区,江西省鄱阳湖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与鄂东南岗地棉区,湖南省洞庭湖棉区,四川省丘陵棉区,南襄盆地棉区春播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6

品种名称:鄂杂棉29

选育单位:荆州市霞光农业科学试验站

品种来源:M-40(鄂抗棉7号×冀22×鄂抗棉9号)×25T[(鄂抗棉9号/鄂抗虫棉1号)×(盐棉48选系/泗棉2号选系)]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7天。出苗较好,长势强,不早衰,吐絮畅。株高111厘米,株型松散,果枝较长、平展,茎秆较粗壮,茸毛较多,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第一果枝节位6.5节,单株结铃28.2个,铃卵圆形,单铃重5.8克,衣分41.7%,子指9.7克,霜前花率92%,僵瓣率11.6%。耐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毫米,断裂比强度30.3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断裂伸长率6.2%,反射率76.2%,黄色深度8,整齐度指数85.6%,纺纱均匀性指数14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48.1千克、104.2千克和96.2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8.8%、15.8%和18.1%;2009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68.3千克、111.3千克和102.1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减产1.2%、0.8%和1.2%。2010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27.7千克、92.8千克、81.4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4.1%、5.1%和5.8%。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XG-2,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和安徽省淮河以南棉区,江西省鄱阳湖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及鄂东南岗地棉区,湖南省洞庭湖棉区,四川省丘陵棉区,南襄盆地棉区,浙江省沿海棉区春播种植,并不得超过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7

品种名称:金科棉98

选育单位:安徽国安种业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sz-9(苏棉16×中12)×中棉所41选系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5天。出苗一般,长势强,稍早衰,吐絮畅。株高113.5厘米,株型较松散,果枝较长、平展,茎秆粗壮,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第一果枝节位6.6节,单株结铃29.1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1克,衣分41.1%,子指10.4克,霜前花率92.9%,僵瓣率10.2%。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6毫米,断裂比强度30.6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断裂伸长率6.1%,反射率76.1%,黄色深度8,整齐度指数85.7%,纺纱均匀性指数149。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42.8千克、102.6千克和94.7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8.3%、14.9%和15.6%;2009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64.9千克、106.4千克和99.5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减产0%、3.8%和4.0%。2010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33.8千克、92.2千克和80.2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6.9%、4.4%和4.2%。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金科棉98,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沿海和沿江棉区,安徽省淮河以南棉区,江西省鄱阳湖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鄂东南岗地棉区,湖南省洞庭湖棉区,浙江省沿海棉区春播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8

品种名称:荃银2号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MY-4(中棉所41×徐州553)×MQ-41(鄂抗棉10号优系×荆1246)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7天。出苗好,长势强,不早衰,吐絮畅。株高113.9厘米,株形较松散,果枝较长、平展,茎秆较软,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第一果枝节位6.6节,单株结铃26.2个,铃长卵圆形,单铃重6.3克,衣分41.3%,子指11.3克,霜前花率90.4%,僵瓣率9.9%。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4毫米,断裂比强度31.4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2%,反射率75.8%,黄色深度8.0,整齐度指数86.2%,纺纱均匀性指数15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37.7千克、98.8千克和89.1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4.3%、9.7%和9.3%;2009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69.9千克、111.0千克和99.9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减产0.6%、1.1%和3.2%。2010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27.4千克、91.8千克、78.7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 10 号增产4.0%、3.9%和2.2%。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荃银2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沿海棉区和宁镇丘陵棉区,安徽省淮河以南棉区,江西省鄱阳湖棉区,湖北省鄂东南岗地棉区,湖南省洞庭湖棉区,四川省丘陵棉区,南襄盆地棉区春播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9

品种名称:泗杂棉8号

选育单位: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泗阳163(泗棉3号选系)×泗阳211(泗抗1号选系×苏棉16号)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5天。出苗较好,长势强,稍早衰,吐絮畅。株高111.1厘米,株型较紧凑,果枝较长、平展,茎秆较软,茸毛较多,叶片较大,叶色深,果枝始节位6.5节,单株结铃29.3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1克,衣分42.8%,子指10.3克,霜前花率92%,僵瓣率11%。耐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7毫米,断裂比强度29.3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断裂伸长率6.2%,反射率76.1%,黄色深度8.1,整齐度指数85.1%,纺纱均匀性指数141。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41.1千克、105.0千克和96.6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7.5%、17.5%和17.9%;2009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57.1千克、108.4千克、99.8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减产3.0%、2.0%和3.8%。2010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22.3千克、94.3千克、85.2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减产2.4%、增产1.7%和增产3.1%。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泗杂棉8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和安徽省淮河以南棉区,江西省鄱阳湖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与鄂东南岗地棉区,湖南省洞庭湖棉区,四川省丘陵棉区,南襄盆地棉区,浙江省沿海棉区春播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10

品种名称:华惠4号

选育单位:湖北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太97B2(鄂杂棉16号×荆4079)×Y16(GK19×中12)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6天。出苗较好,长势较强,不早衰,吐絮畅。株高112厘米,株型紧凑,果枝较长、平展,茎秆粗壮,茸毛较多,叶片较大,叶色淡,第一果枝节位6.7节,单株结铃28.4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1克,衣分43.6%,子指10克,霜前花率91.6%,僵瓣率11.7%。耐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8毫米,断裂比强度29.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9,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5.8%,黄色深度8.4,整齐度指数85.0%,纺纱均匀性指数141。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32.3千克、101.6千克和93.8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3.6%、13.7%和14.5%;2009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61.9千克、114千克和103.7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减产3.6%、增产1.6%和增产0.4%。2010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08千克、88.2千克和79.3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减产8.7%、4.8%和4.0%。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华惠4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和安徽省淮河以南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与鄂东南岗地棉区,湖南省洞庭湖棉区,四川省丘陵棉区,南襄盆地棉区,浙江省沿海棉区春播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11

品种名称:荆杂棉142

选育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鄂抗棉9号×荆079(鄂抗棉3号×GK19)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较好,长势强,不早衰,吐絮畅。株高115厘米,株型较松散,果枝较长、平展,茎秆粗壮,无茸毛,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节,单株结铃28.5个,铃长卵圆形,单铃重6.3克,衣分41.4%,子指10.5克,霜前花率94.6%,僵瓣率7.7%。耐枯萎病和黄萎病,中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5毫米,断裂比强度28.4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9,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5.6%,黄色深度8.1,整齐度指数84.8%,纺纱均匀性指数138。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64.8千克、109.6千克和104.0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5.0%、11.1%和12.1%。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32.9千克、97.6千克和91.2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0%、5.1%和6.1%。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荆杂棉142(荆杂棉142F1),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和安徽省淮河以南棉区,江西省鄱阳湖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与鄂东南岗地棉区,湖南省洞庭湖棉区,四川省丘陵棉区,南襄盆地棉区,浙江省沿海棉区春播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12

品种名称:新陆早51号

选育单位: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新疆惠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陆早10号/垦0074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非转基因常规棉早熟品种,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期128天。中后期生长势较强,通透性好,不早衰,结铃性强,吐絮畅,絮色洁白,易采摘。株高71.0厘米,植株塔型,株型紧凑,Ⅰ式分枝,茎秆坚硬,叶片中等偏小,叶色深绿,果枝叶量小,棉铃卵圆形,第一果枝节位5.4节,单株结铃6.7个,单铃重5.5克,衣分38.7%,子指 12.1 克,霜前花率95.7%。抗枯萎病,耐黄萎病。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毫米,断裂比强度30.9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5,断裂伸长率6.7%,反射率77.8%,黄度7.7,整齐度指数86.6%,纺纱均匀性指数160。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品种区域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两年平均每667m2产量分别为357.7千克、139.5千克和135.1千克,分别比对照新陆早13号增产3.5%、增产4.7%和增产4.0%。2010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343.3千克、137.9千克和124.9千克,分别比对照新陆早36号增产1.1%、减产1.4%和减产0.9%。

审定意见:非转基因常规棉早熟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新疆早熟棉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13

品种名称:新陆早48号

选育单位:新疆惠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石选87/优系604(新陆早28号优系)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非转基因常规棉早熟品种,西北内陆棉区春播两年生育期125天。全生育期生长势较强,不早衰,叶枝少,无赘芽,通透性好,结铃性好,吐絮畅快、絮色洁白,含絮好、易采摘。株高70.7厘米,株型筒型,茎秆粗壮坚硬,Ⅰ式分枝,叶片中等,叶色深绿,铃卵圆形,第一果枝节位5.6节,单株结铃6.2个,单铃重5.8克,衣分40.5%,子指11.7克,霜前花率97.7%。抗枯萎病,耐黄萎病,不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8毫米,断裂比强度28.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7.0%,反射率79.0%,黄度7.2,整齐度指数85.4%,纺纱均匀性指数14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376.5千克、152.5千克和149.6千克,分别比对照新陆早13号增产8.9%、14.4%和15.1%。2010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358.4千克、146.4千克和135.6千克,分别比对照新陆早36号增产5.6%、4.7%和7.6%。

审定意见:非转基因常规棉早熟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新疆早熟棉区和甘肃省河西走廊早熟棉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14

品种名称:新陆中51号

选育单位:新疆石大科技有限公司、石河子大学棉花研究所、巴州一品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陆中8号/29-1)/优系38-1系统选育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非转基因常规早中熟品种,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期139天。出苗好,生长稳健,吐絮畅。株高67.0厘米,植株塔形、较紧凑,Ⅱ式果枝,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皱褶较深,铃卵圆形、有铃尖,第一果枝节位5.2节,单株结铃6.4个,单铃重6.1克,衣分42.4%,子指11.7克,霜前花率93.8%。耐枯萎病,耐黄萎病。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9毫米,断裂比强度32.7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6.6%,反射率76.9%,黄度7.6,整齐度指数86.4%,纺纱均匀性指数16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品种区域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两年平均每667m2产量分别为397.6千克、169.1千克和158.4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9号增产11.3%、10.4%和9.2%。2010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388.5千克、167.4千克和153.3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9号增产5.5%、9.1%和8.6%。

审定意见:非转基因常规早中熟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西北内陆早中熟棉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15

品种名称:新桑塔6号

选育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B23(新陆棉1号优系)/渝棉1号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常规早中熟品种,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期139天。株高67.3厘米,植株塔型,Ⅱ式果枝,茎秆绿色、茸毛较少,茎秆和叶柄有腺体,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浅、缺刻较浅,铃长尖形,第一果枝节位5.0节,单株结铃6.9个,单铃重5.6克,衣分41.30%,子指10.9克,霜前花率94.3%。耐枯萎病,感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毫米,断裂比强度30.8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6.1%,反射率77.3%,黄度7.2,整齐度指数84.5%,纺纱均匀性指数150。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品种区域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两年平均每667m2产量分别为407.5千克、168.5千克和159.1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9号增产 14.1%、10.0%、9.8%。2010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387.9千克、162.4千克和150.9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9号增产5.4%、5.8%和6.9%。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早中熟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新桑塔6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西北内陆早中熟棉区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马铃薯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1001

品种名称:青薯9号

选育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387521.3/APHRODITE系统选育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115天左右。株高89.3厘米左右,植株直立,分枝多,生长势强,枝叶繁茂,茎绿色带褐色,基部紫褐色,叶深绿色,复叶挺拔、大小中等,叶缘平展,花冠紫色,天然结实少。结薯集中,块茎长圆形,红皮黄肉,成熟后表皮有网纹、沿维管束有红纹,芽眼少而浅。区试单株主茎数2.9个,结薯5.2个,单薯重95.9克,商品薯率77.1%。经室内人工接种鉴定:植株中抗马铃薯X病毒,抗马铃薯Y病毒,抗晚疫病。区试田间有晚疫病发生。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5.1%,干物质含量23.6%,还原糖含量0.19%,粗蛋白含量2.08%,维生素C含量18.6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中晚熟西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每667m2块茎产量1764千克,比对照平均增产40.7%。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块茎产量1921千克,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17.3%。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青海东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一季作区作为晚熟鲜食品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1002

品种名称:庄薯3号

选育单位:甘肃省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品种来源:87-46-1(142-18/陇薯1号)/青85-5-1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114天左右。株高79.8厘米左右,植株直立,分枝多,枝叶繁茂,生长势强,茎绿色,基部绿色,叶深绿色,复叶挺拔、大小中等,叶缘平展,花冠紫色,天然结实少。结薯集中,块茎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浅。区试单株主茎数2.8个、结薯6.4个,商品薯率79.5%。经室内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高抗马铃薯Y病毒病,轻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4.6%,干物质含量24.4%,还原糖含量0.15%,粗蛋白含量2.48%,维生素C含量14.4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中晚熟组西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每667m2块茎产量1779千克,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41.9%。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块茎产量1715千克,比对照平均增产4.7%。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青海东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一季作区作为晚熟鲜食品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1003

品种名称:秦芋32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秦芋30号/89-1(高原3号/文胜4号)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85天左右。株高60厘米左右,植株直立,生长势中等,分枝少,茎叶绿色,花冠白色,开花繁茂,天然结实性差。匍匐茎中等长,块茎圆扁型,表皮光滑、淡黄色,肉黄色,芽眼较浅。区试单株主茎数3.7个、结薯6.6个,平均单薯重72.3克,商品薯率78.4%。经室内人工接种鉴定:植株中抗马铃薯X病毒病和Y病毒病,抗晚疫病。区试田间调查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1.8%,干物质含量18.5%,还原糖含量0.29%,粗蛋白含量2.10%,维生素C含量14.2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中晚熟西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每667m2块茎产量1599千克,比对照平均增产5.8%。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m2块茎产量1 443千克,比对照米拉增产12.5%。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宜昌,陕西南部,云南大理、昭通,贵州毕节,四川中南部作为中晚熟鲜食品种种植。

猜你喜欢

棉区皮棉叶枯病
浅析影响皮棉清理机清理效果的因素
南疆棉区4种化学打顶剂应用效果的研究
2020 年新疆棉花生长气象条件分析
一种新型皮棉加湿工艺的应用
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吃苦大干加紧生产优质棉
美国2018/2019年度皮棉总产达400万t
美国农业部公布各产区2018年度棉花产量情况
红掌帚梗柱孢叶枯病菌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