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逆散应用验案三则

2012-08-15刘燕红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治则上腹枳壳

刘燕红

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 余姚 315470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方属于和解剂,治疗由于气机不畅,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而出现的热厥轻证。现代医家已将本方拓宽引伸应用到多种疾病治疗中,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笔者近几年来临床应用四逆散的三个验案介绍如下。

1 胆囊炎胆石症

陈某,男性,50岁。2007年6月10日初诊。患者长期酗酒,半年来常感右上腹不适,6月9日因进食油腻后感右上腹阵发性疼痛,时时牵引肩背部,伴恶心呕吐苦水,小便黄少,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数。上腹B超示:胆囊炎,胆囊结石。证属肝胆失疏,湿热内蕴,胆汁郁结,煎熬成石,不通则痛。治则清肝利胆、理气排石,佐以止痛。用四逆散加味。拟方:柴胡、生炒白芍、炒枳壳、炙甘草、郁金各10 g,金钱草30 g,左金丸(包煎)5 g,熟大黄、生鸡内金各10 g,焦山楂15 g。3剂后,右上腹疼痛减轻,嘱其原方继服7剂,疼痛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胁痛”、“结胸”等范畴。《灵枢·五邪》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该例患者长期酗酒,且此次因进食油腻,致湿热内生,蕴结脾胃,郁蒸肝胆,土壅木郁,郁热煎熬成石,不通则痛。治疗以疏肝利胆,和营解郁为主,以四逆散加味。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壳理气散结,两药合用一升一降,解郁开结;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而止痛;辅以余药,疗效显著。

2 慢性结肠炎

朱某,男性,72岁。2008年9月12日初诊。患者有慢性腹泻史6年,时轻时重,每因饮食生冷或生气后加重。此次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已3个月,经肠镜等检查确诊为“慢性结肠炎”,但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其人面色微黄,精神疲惫,泄下清稀,大便无脓血,日四五行,每次便前少腹拘急坠胀疼痛,泄后痛减,小便短少,苔薄白腻脉弦缓。证属肝郁脾虚,脾胃运化失常。治则疏肝健脾止泻。用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味。拟方:柴胡、炒枳壳、炒白芍、炒白术、陈皮、防风各10 g,薤白30 g,炙甘草5 g。7剂后,少腹胀痛已除,泄泻止,1天1次,不稀,原方加谷麦芽各10 g再服10剂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慢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范畴。该例特点是每泄泻则腹中拘急坠胀疼痛,泄后痛减,常兼见胃脘胀痛、食欲不振等症,饮食生冷或生气后加重。系由于过食生冷,寒邪伤中;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司,水湿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成泄泻。治疗以疏肝健脾止泻为主,以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味,方中重用薤白一味至30 g,取其通阳下滞之功。诸药合用,痛泄得除。

3 慢性胃炎

方某,女性,38岁。2006年5月20日初诊。患者反复上腹部疼痛2年余,经多种西药治疗,病情时愈时发。半月前因恼怒抑郁使病情加重,曾治疗但未见缓解。其人上腹部饱胀,隐隐作痛,嗳气反酸,嘈杂易饥,口干口苦,大便干,舌暗苔薄黄,脉沉弦。上腹部B超示:肝胆胰未见明显异常;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阴性。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拟方:柴胡、炒枳壳各10 g,炒白芍、佛手各 15 g,蒲公英 20 g,炙甘草 5 g,青皮 6 g,延胡索10 g,砂仁6 g。7剂后,上腹部疼痛减轻,仍用上方加减治疗半月后疼痛消失,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慢性胃炎属中医“胃痛”范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沈氏尊生书·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指出胃痛的病因与肝有关,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胃痛;肝郁日久,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热灼而痛。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以四逆散加味取得良效。

中医在治疗上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异病同治即体现了治病求本原则。从以上病案中可以看出,虽然患者所患疾病不同,但只要有相同的病机,方药运用得法,即可收到良效。

猜你喜欢

治则上腹枳壳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不可忽视的胆囊结石
治则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作用
经上腹右胸两切口施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临床分析
不同环境条件对枳壳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影响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胃病多久才算老胃病
枳壳快速切割器
枳壳快速切割器
小儿湿疹的中医临床治则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