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病案分析

2012-08-15陈培丰谢长生浙江省中医院杭州310006谢鑫灵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疏肝理气个体化复查

陈培丰 潘 磊 谢长生 浙江省中医院 杭州 310006谢鑫灵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近年来,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取得较好疗效,现将验案报道如下。

1 肝癌术后复发

1.1 病例介绍 患者金某,男性,65岁,浙江萧山人。病案号2332006。2007年1月体检发现肝癌,AFP 17 500 ng/mL。即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予3次介入性肝动脉栓塞化疗(以下简称介入治疗),药用速溶碘油+吡柔比星+羟基喜树碱+奥沙利铂。5月在浙江省萧山医院行二期手术切除(左肝叶切除+右肝结节切除+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胆管肝细胞混合癌。术后AFP降至24 ng/mL。6月本院首诊,患者已经介入和手术治疗,自觉乏力、纳差、大便偏稀、右胁隐痛,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辨证:脾虚肝郁、气血亏虚。治疗予健脾益气、疏肝理气,以四君子汤加减,拟方:太子参、白术、茯苓各15 g,山药、米仁各 30 g,八月札15 g,绿梅花12 g,猫人参 30 g,五味子 10 g,麦芽 15 g,鸡内金 12 g,红枣 15 g,炙甘草6 g。1天1剂,水煎服。服用中药后诸症状明显好转。

患者术后恢复后于2007年9月—2008年10月又行5次辅助介入治疗,每2~4个月1次,中医药治疗继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为法,上方随证加减应用。此时患者正气渐复,但癌毒易复发,应趁正盛之机及时加强抗癌,故常加用藤梨根、龙葵、蛇六谷、三叶青、猫爪草等清热解毒类抗癌药,1天1剂,每2周复诊1次。随证加用佛手、郁金、柴胡、香附、绿梅花等疏肝解郁;合欢皮、远志、夜交藤、酸枣仁等安神;大腹皮、莱菔子等除胀宽中等。患者自我感觉较好,介入治疗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较轻,AFP基本正常。2009年2月复查CT示:肝内多个低密度灶,最大径 2 cm×2.5 cm,环形强化。AFP 866 ng/mL。考虑术后复发,而于2009年4月—10月再行4次介入治疗,介入后AFP降低,但2~3个月后又升高,2010年4月升至15 852 ng/mL。再次行介入治疗,药用碘美妥昔单抗+表柔比星+碘油,AFP降至8 105 ng/mL。但患者出现右上腹痛,夜间较明显,中药予加用元胡、川楝子等理气止痛,疼痛控制尚可。2010年10月—2011年2月又因AFP升高,再行3次介入治疗,药用速溶碘油+三氧化二砷,术中见多发肿瘤染色。期间2010年11月复查腹部CT示:右肝团块状碘油沉积伴周边大片低密度灶,腹腔少量积液。2011年3月复查AFP为23 470 ng/mL,腹胀、右上腹痛明显,寐欠佳。予奥施康定10 mg,每12 h服用止痛。中药治疗继予健脾疏肝、理气止痛。拟方:太子参30 g,白术、猪茯苓各15 g,山药、薏苡仁各30 g,大腹皮15 g,藤梨根30 g,龙葵、蛇六谷、三叶青、川楝子各15g,元胡 30 g,郁金 15 g,五味子 10 g,夜交藤 30 g,远志、炒麦芽、山楂各15 g,鸡内金12 g,1天1剂。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每2周门诊就诊,精神可,较消瘦,纳可,大小便正常,无腹水、下肢水肿等,右上腹痛控制可。至2011年6月出现黄疸、腹水增加,下肢水肿,而入住萧山医院,予支持对症治疗。

1.2 讨论 该患者2007年1月发现肝癌,在3次介入治疗后行二期手术切除,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胆管肝细胞混合癌)。术后因AFP反复升高及肝癌复发,而先后行13次介入治疗,同时一直坚持长期服用中药治疗。故采用新辅助介入化疗+手术治疗+介入栓塞化疗+中医药治疗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首次就诊时患者处在术后恢复期,癌灶祛除,但正气亦伤,当务之急为扶正培本,促进术后恢复。治疗主要予健脾益气为法,以培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其后4年的中医药治疗一方面辅助多次介入治疗以增效减毒,另一方面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的特色,主要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解郁止痛、清热解毒抗癌为法。由于多次介入治疗均易损伤脾胃,出现乏力、纳差、便溏、食后腹胀等症状,且肝病易及脾,《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扶正治疗重在健脾,以四君子汤为主,加用薏苡仁、淮山药、芡实等加强健脾作用。疏肝理气解郁法在肝癌的治疗中亦很重要,因肝主疏泄,气机郁滞与肝癌的发生发展互为因果,其治疗以调理气机为先,多用八月札、绿梅花、佛手、郁金等。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已被证实有抗癌作用,包括藤梨根、龙葵、蛇六谷、三叶青、猫人参、猫爪草等,多视患者的正气盛衰情况而选用。患者至2011年7月底尚存活,总生存时间已达4年6个月。原发性肝癌其自然生存期仅2~6个月,该晚期肝癌患者通过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仍获得了较长期的生存期。

2 胰腺癌肝转移姑息术后

2.1 病例介绍 患者毛某,男性,1965年6月出生,浙江温州人。病案号:331692。2009年9月因腰背腹部疼痛,查腹部B超示:肝门部及左肝占位性病变,胰头癌待排,肝门部淋巴结肿大;腹部MRI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下段形态变异,肝门区、左肝占位,胰头区可疑占位;CA199:50 U/mL。遂于9月14日在当地医院全麻下行“肝脏肿块活检+右肝胆管U型管引流术”,术中见胰头部肿块约5 cm×6 cm×6 cm,侵犯周围组织并固定,胰头周围淋巴结肿大融合固定,肝门部淋巴结肿大融合侵犯胆总管,胆总管闭塞,右肝内叶可见肿块,约6 cm×4 cm,侵犯左肝管及部分右肝管,伴有左肝管及肝门部胆管闭塞。手术活检病理报告(编号09-34004):“肝脏”中-低分化腺癌,结合临床及免疫组化结果(CK7(+),CK20(-),CEA少数(+),CDX-2(-),Cam5.2(+)),考虑胰腺来源可能。确诊为胰腺癌肝转移,而予胆管外引流及止痛等对症治疗。

2009年10月首次入住我科,患者消瘦、腰背部疼痛、黄疸明显,时有发热。急则治标,先予芬太尼透皮贴止痛,及护肝、抗感染等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姑息性化疗+中医药辨证论治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于2009年10月—2010年3月行Gemox方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化疗6次。同时中医以健脾渗湿、和胃降逆、利胆退黄为法,处方:太子参、白术、猪茯苓各15g,薏苡仁30g,姜竹茹、金钱草、青蒿、八月札、郁金、白花蛇舌草、龙葵、蛇六谷、六神曲、麦芽各15g,鸡内金12g,红枣15g。1天1剂,水煎服。期间2010年1月6日复查腹部CT示:①胰腺头颈区及肝门区异常软组织密度灶;②肝内多发转移灶;③左侧肝内胆管梗阻性扩张。3月30日复查腹部磁共振示:胰头颈区及肝门区占位,考虑肿瘤可能;左侧肝内胆管扩张;肝内多发小类圆形影。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消失,已不需止痛治疗,胆管引流通畅,黄疸消退,无发热等不适,体重和胃纳增加。继服中药治疗以巩固疗效,在上方基础上,根据正气情况加用清热解毒类抗癌中药,如猫爪草、猫人参、三叶青、蛇莓等。2010年7月16日复查腹部CT示:胰头肿块2.0 cm×1.0 cm,肝内点状低密度影。2011年3月5日复查腹部磁共振示:胰腺病灶稳定,肝脏无明显转移灶。患者肿瘤指标CA199、CA125基本恢复正常。确诊后至2011年7月底已生存22个月,目前生活质量较好,生活起居如正常人,还担任了村长工作。

2.2 讨论 患者发病时消瘦、背腹部疼痛、黄疸明显,行剖腹探查术,因发现病灶无法切除而行姑息性的胆管外引流术,并经手术活检病理确诊为胰腺癌肝转移。首诊考虑其年龄较轻,体力状况尚可耐受化疗,根据胰腺癌临床指南,采用吉西他滨+奥沙利铂的姑息化疗,同时配合中医药辨证论治。化疗期间中药治疗予健脾渗湿、和胃降逆、利胆退黄为主,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姜竹茹、姜半夏、麦芽、鸡内金、焦山楂、红枣等和胃降逆;茵陈、虎杖、青蒿、金钱草清胆利湿退黄。患者化疗过程顺利,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且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取得较好疗效。胰腺属中医“伏梁”范畴,指心下至脐部周围有包块形成的病证。正气虚弱、气机不畅、脾湿困郁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脾胃受损而运化失调,升降不和,以致湿浊内生,邪毒留滞,积而发病。故患者化疗后的后续治疗以健脾化湿、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抗癌为法,四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益气;患者长期肝内胆管引流胆汁,引流稍有不畅即可出现黄疸、发热、胆管感染等,故疏肝理气、清胆退黄亦很重要,药用八月札、柴胡、郁金、金钱草、茵陈、虎杖、青蒿。并加强抗癌力量,选用藤梨根、白花蛇舌草、蛇六谷、猫人参、猫爪草、三叶青等以清热解毒抗肿瘤。

胰腺癌具有病程短、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平均生存期少于6个月。该患者虽失去手术机会,但经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胰腺癌病灶的疗效评价为PR,肝转移灶已消退,确诊后已生存近2年,且生活质量较好,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良好疗效。

3 晚期胃癌肝转移

3.1 病例介绍 患者朱某,男性,1952年6月出生,浙江萧山人。病案号:3398125。2009年9月因腹痛发现胃癌。胃镜检查示:胃大弯巨大溃疡,边不规则,有结节状隆起,提示胃恶性肿瘤;活检病理(病理号:20099152)示:(胃体)中分化腺癌。腹部CT示:肝实质内多个不均质高回声块,较大者1.5 cm×1.3 cm,呈结节样。CEA:62 ng/mL,HGB:61g/L。10 月首住我科,诊断为胃癌伴肝内多发转移,病属晚期,无法手术治疗,故予姑息性化疗。于2009年10月—2010年4月行FOLFOX4方案(CF+5-Fu+奥沙利铂)化疗8次。同时配合中医药治疗,诊见面色少华,消瘦,胃部隐痛,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腻,脉濡细。予健脾益气、理气降逆、和胃助运为法,少佐清热解毒抗癌药,拟方:太子参30 g,白术15 g,茯苓、薏苡仁、山药各30 g,陈皮、姜半夏、绿梅花各12 g,姜竹茹、无花果各15 g,藤梨根30 g,白花蛇舌草、仙鹤草、莱菔子、麦芽、山楂炭各15 g,红枣30 g,炙甘草6 g,1天1剂,水煎服。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无明显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较轻。化疗结束后复查B超示肝脏病灶大小为1.1cm×1.0cm。肿瘤指标CEA逐渐降至正常,HGB121g/L。可见肝脏转移灶缩小,贫血得到改善。患者化疗完成后继续服用中药,以上方随证加减,定期复查。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面色红润,胃纳、两便正常,体重增加。2010年7月、2011年2月两次复查胃镜示:胃窦胃体交界处大弯侧见一黏膜凹陷性改变,病灶处蠕动欠佳。两次活检病理均未提示癌变。2011年2月复查腹部CT示:胃窦壁稍增厚,肝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

3.2 讨论 患者胃癌伴肝内多发转移,病属晚期,治疗上采用姑息性化疗+中医药辨证治疗。化疗采用5-Fu+奥沙利铂,易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等,中药治疗予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六君子汤加山药、薏苡仁等健脾益气止呕;姜竹茹、红枣、麦芽、山楂炭和胃降逆;绿梅花疏肝理气,防肝气横逆犯胃;莱菔子通便,保持大便通畅。患者整个化疗过程顺利,未出现严重副反应。后续为单纯中医药治疗,旨在巩固疗效,延缓疾病复发转移。胃癌发病多因正气不足,复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气痰瘀毒交结于胃,积聚成块而发病,故处方用药依据胃癌病机特点,当健脾益气、理气和胃、解毒抗癌。基本方用六君子汤加减,根据正气盛衰情况选用藤梨根、白花蛇舌草、蛇莓、香茶菜、半枝莲、猫爪草、龙葵等抗癌类中草药。患者经多次复查,胃及肝脏病灶消失,总体疗效较好,疗效评价为病理完全缓解,至2011年7月已生存近2年,一般情况如正常人。

4 小结

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特色体现在辨证论治,但如何在不影响中医个体化特色的前提下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及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肿瘤的内在规律等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上所总结的病例,虽为个例,但也可从各个侧面反映出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恶性肿瘤的优势,可为今后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确立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疏肝理气个体化复查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考试中的纠错和复查技巧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勘 误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治疗乳腺癌的处方特征分析及辨证思维探讨
手术联合中药治疗乳腺结节41例临床观察
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