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舞剧《长恨歌》的价值所在

2012-08-15

科学之友 2012年18期
关键词:杨玉环长恨歌舞剧

陈 黎

(太原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9)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把发生在公元745—755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相亲相爱、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写成了千古流传的《长恨歌》,以传后世。2008年,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斥资亿元,根据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精心打造了一台同名大型实景历史舞剧。利用真实存在的山景、水景,通过宏大的场景展现和舞剧这种高雅的艺术形式,演绎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大唐盛世的恢宏气象。

1 创作背景

在真山真水实景实地中,这段人间至情、大唐盛境再现和复原在了华清池畔。整个舞台以骊山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美元素,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文化、人间与仙界、传统与时尚有机交融,演绎了一篇神奇的历史乐章,成就了一个杰出的艺术典范。

《长恨歌》说到底是一首充满爱情意味的诗,诗中讲述的是一段生死不渝的爱情。但长期以来,人们需要去看到的此诗的重心是写“恨”,而不是写“爱”。从直观的角度来说,全诗的艺术感染力是来自恨——唐玄宗、杨贵妃和作者的恨。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重在写“恨”。假如它在歌咏爱情,那么它应该叫“长爱歌”,而不是“长恨歌”。作者白居易写诗一贯讲究“卒章显其志”,全诗的主题在结尾处点明。此诗的最后一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亦可见全诗主旨所在是说“此恨绵绵”,而不是“此爱绵绵”。作者对唐明皇的悲恨讲述了他的价值判断:同情与歌颂,从力度与深度上极大地渲染了这种悲恨,使之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2 价值

大型山水历史舞剧《长恨歌》展现的不仅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更演绎了悠久而辉煌的民族文化传承。历史在这里被艺术化地浓缩,被原始性地复原,其中的历史、审美、文学、经济和社会价值不可估量。

2.1 历史价值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致黎 失业、户口凋零、忍弃 榆、转徙他土。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他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长恨歌》反映的正是那个时期发生在唐代华清宫内,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令人感慨又感动的帝妃爱情故事。

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是将那些现在看来已经沉寂、已逝的历史真实地还原,并原汁原味地再现。创作者按照诗歌中的描述和史料里的记载,力求在人物造型上、场景营造上与历史形成完美的契合;在剧中把杨玉环入宫、梨园和鸣、华清池洗浴、长生殿盟誓、安史之乱等历史故事一一展现,令观众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些唐代历史之中,仿佛那些唐朝的人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2.2 审美价值

舞剧《长恨歌》的舞蹈表演是舞蹈艺术的杰出体现,它用无声的语言诠释出一种至美的境界。编舞力求充分展现唐代风韵,用浪漫夸张的手法烘托主题。起用300余名舞蹈演员,用专业的舞蹈将观众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用舞姿刻画李隆基与杨玉环二人生离死别的悲痛和绵绵长恨的情思,用表演渲染出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情感,展示了那种跨越尘世、梦幻、仙界绵绵无绝期的大恨与大爱,令人向往去追求亘古不变的爱情。

同时,展现了杨贵妃的美若天仙的宫女形象,让人仿佛梦回大唐,与佳丽舞伎翩翩起舞。杨玉环温泉洗凝脂的罗裘半遮,醉酒后的千娇百媚,与唐明皇缓歌慢舞的万般柔情,甚至那些陪侍贵妃洗浴的宫女,长袖善舞的舞伎,无不使人感受到《长恨歌》对剧中人物形象刻画得生花妙笔。《长恨歌》创作班底精心设计了每一位人物的形象,仔细刻画了每一个细节,给人以形象美的精神享受。

在服饰方面,设计者在忠于唐代服饰风格的基础上,以大胆夸张的丰富想象力,制作出更加气象万千和富丽堂皇的舞台服饰。不仅烘托出了盛唐的万千气象,也衬托出宫女佳丽们妖娆多姿的美丽风采,使观众充满惊喜与回味,让人感觉似乎在观赏着一台霓裳羽衣表演,五彩缤纷、绚烂夺目。

《长恨歌》的舞美充满张力和感染力,每一段音乐在追求个性、强调现代配器元素主旋律的同时,融汇了陕西碗碗腔和传统的地方音乐,使音乐更加符合大唐盛世的特点。观赏者随着舞蹈对情节的展现,也在音乐的流动中得到艺术的感染和情绪的释放与宣泄,给人以美的享受。

2.3 文学价值

白居易的朋友陈鸿曾经在记载中描述过《长恨歌》的写作缘起。元和元年十月,白居易、王质夫、陈鸿三人游玩于仙游寺时,偶然在交谈间聊起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那段悲戚的爱情,三人皆感慨万千。王质夫起意,邀请白、陈二人分别创作一首长诗和一篇传记,两篇文章相辅相承,用来纪念那段旷世之恋。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1]。

白居易创作的立意是欲惩尤物,整首诗以喜剧形式开头继而转成悲剧,最终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长篇叙事诗着力于感情的渲染,其出彩之处就是抒情。白居易只用极其简炼的话语就交待出了复杂的故事情节,而着笔于细腻地描述唐明皇与杨贵妃二人浓烈的爱情以及唐明皇在杨贵妃死后对其的思念之情。

诗人利用循环往复的写作方式,在诗歌里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巧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2]。让人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如此跌宕回环,使得人物感情螺旋式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写作方法循环往复、反复抒情,更深邃丰富地蕴蓄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令诗歌本身“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2.4 经济和社会价值

舞剧《长恨歌》让人在骊山脚下感受到了一种现代审美观,它将历史文化中、地理文化中、科技文化中、景观文化中的华清池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非常具有时代感的审美激发力的旅游文化经典。有人称誉:“真山真水真历史的大型山水舞剧《长恨歌》,是陕西旅游的破冰之举,也是厚重的历史隐性文化资源发掘利用的功德之举。”思想上的转变,寻求突破,利用多元化的融资、创新机制变革,从而促使陕旅集团全力精心打造出这台旅游文化演出的扛鼎之作,在厚重积聚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找到了能与世界旅游风向标趋同的突破口。舞剧《长恨歌》不仅改变了陕西省旅游的整体格局,还填补了作为一个旅游大省缺乏经典文化作品的空白,对盘活陕西的文化旅游资源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长恨歌》将唐华清宫打造成为不夜唐华清宫,延长了游客在唐华清宫和临潼的游览时间,从而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家庭收入,提高了临潼地区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并通过旅游扩大交流,带动了当地的社会进步。

舞剧《长恨歌》开演以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涌入当地,给当地民众带来大量的新鲜资讯,促使当地民众加速摒弃某些顽固不化的观念,迅速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开放的思维方式为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极其宝贵的条件,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旅游地民众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旅游业发展的直接影响,在当地民众的生活和旅游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情况下,原居民一般都会享有较好的精神世界。游客与旅游地居民互相影响、互为存在的必然条件。

在这样的氛围中,游客与居民能够融洽相处,社会交易成本降到最低水平,游客与居民得以真正实现“双赢”,从而使当地旅游业能够在良性循环中持续不断地得到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华清池景区的经济增长总值[3]。

3 结束语

千古佳作《长恨歌》不仅在精神上给予我们享受,还在感官上给了我们刺激,让人产生余韵未尽的艺术和精神享受。它再现了千年的历史事件,承载了古老的陕西历史文化,对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的调整作出了贡献。这种具有创新意识的思路将在以后的旅游业发展中起到不可磨灭的的作用,而这种先进的旅游产品开发理念和对旅游开发的大局观,成就了《长恨歌》的价值,也将成就着陕西旅游的现在和未来。

[1]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刘肃.大唐新语[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

[3]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杨玉环长恨歌舞剧
百科全书舞剧
舞剧《瑞鹤图》剧照
长恨歌——笔画设计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香尽空珊珊
“素面朝天”究竟是面对谁
长恨歌
大唐艳景中的女性幻象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