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95年反割台斗争时期台南抗日政府的一份告示

2012-08-15卢咸池

闽台文化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议院台南抗日

卢咸池

(作者系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名誉会长)

1895年,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同胞 “义不臣倭”,全岛范围从北到南,惨烈的反割台武装斗争延续长达半年之久。

当时,割台大局已定,“今已无天可吁,无人肯援,台民惟有自主”[1]。5月25日,“台湾民主国”宣告成立,推原清廷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丘逢甲为义军统领,通电称 “台湾已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恋戴皇清,图固守以待转机”[2]。

5月29日,日军在台湾东北角的澳底登陆,次日越过三貂岭,6月3日,基隆失守。6日,唐景崧乘外轮逃往厦门。7日,日军在辜显荣引导下进入台北。不久宜兰、新竹相继失陷,中旬之后战事主要在台湾中南部展开。6月底,台南士绅许南英、许献琛等曾公推刘永福继任 “台湾民主国”总统,刘永福坚辞不就。经再三恳请,他最终同意以军务帮办名义入驻台南府城,领导抗日。同时,台南以 “民主国”名义设立议院,作为抗日时期的民意机构;并设立 “筹防局”,主管防卫及相关的钱粮事务,故又称 “粮台”。驻守台南的刘永福、许南英等团结统领各地义军以及留台的黑旗军、新楚军等部清军,与日军继续血战。10月21日日军攻占台南,其后宣布 “全岛平定”。全岛性反割台武装斗争最终宣告失败。

对于刘永福在台南领导抗日并设立议院这一史实,一些史书曾有简略记载,并称之为 “台南抗日政府”。

如连横 《台湾通史》中称:

台南既闻台北之报,议奉永福为大总统,不从。请移驻郡治,强之乃许。设议院于府学,以举人许献琛为议长,廪生谢鹏翀、陈凤昌等为议员,郎中陈鸣锵为筹防局长。[3]

清末吴德功著 《让台记》中称:

闰五月初七日 (西历 6月 28日)[4],……台南绅民议请刘军门永福为民主,并设议院、粮台。……刘往来文牒,仍用前部敕帮办之衔。……设立议院,以举人许献琛、贡生徐元焯、生员林馨山等为议员。设筹防局,以兵部郎中许南英、分 (?)[5]部郎中陈鸣锵为局长,分五段筹防。[6]

陈汉光 《台湾抗日史》称:

6月28日台南绅民议奉刘永福继任大总统之职,永福不受,仍称帮办入驻府城 (指台南),继唐景崧之后从事领导抗日。并设议院于府学,推举许献琛为议长,廪生谢鹏翀、陈凤昌、贡生徐元焯、生员林馨山为议员。设筹防局以陈鸣锵为局长,进士许南英佐之;分五段筹防。……刘永福布告并发盟誓颁于南部各地,辞甚诚挚,省人咸愿听命。[7]

汤子炳 《台湾史纲》称:

台南迭闻败状,议以永福为大总统,不从,请移驻郡治,强而后可,乃设议院,增官守,重遣兵将,加强“海口”“内地”防卫,并筹饷秣,聚义军,募乡勇,备战忙碌,情绪紧张,以谋借一。[8]

王国璠编著 《台湾抗日史 (甲篇)》称:

闰五月初六日 (日历6月28日),台南各界数千人麇集关帝庙前,共商大计,咸以台北已失,唐景崧出奔,抗倭军事,不可一日无主。决议拥戴军务帮办南澳镇总镇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大总统。……

初十日,永福率亲信兵丁五百入驻台南道署 (台湾兵备道衙门),仍以军务帮办南澳镇总镇名义,折简大会绅民。决议设议会,以期共输谋略;置筹防局,以专防宄察奸,并收用魁武桀鸷之徒,以援前线。

十二日晨,假府学成立议会,推许献琛为议长,许南英 (进士)、谢鹏翀 (廪生)、 陈凤昌 (廪生)、 林馨山(生员)、林际春 (举人)等为议员。

同日午后,筹防局启钤办事,延陈鸣锵为局长,许南英副之。……

规模既定,永福告示全台军民,以申死守决心。[9]

由于当时台湾与外界联系受阻,再加日本入侵者对台湾民众抗日斗争的残酷镇压和对抗日文献的损毁,台南抗日政府的实时资料传出和保留下来的很少,上述记载都十分简略,对议院的职责等均未提及,一些细节也小有出入。如议院组成,吴德功称许献琛、徐元焯、林馨山等为议员,其他文献多称许献琛为议长;但连横称谢鹏翀、陈凤昌等为议员,陈汉光称谢鹏翀、陈凤昌、徐元焯、林馨山为议员,王国璠则称许南英、谢鹏翀、陈凤昌、林馨山、林际春等为议员。关于筹防局,多称陈鸣锵为局长,有的还称许南英为其副手。各文献中人员记载有出入,应是战火中、日据时抗日史料散失,多系传抄或口传再由后人记述所致。

最近笔者经堂姐卢绍芳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堂妹卢绍荀 (厦门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指点[10],查阅了1895年10月出版的 《万国公报》卷八十一(扫描文档),其中 “大清政典”栏目载有“选绅设院”一文。这是一份以刘永福名义发布的告示,它提供了有关台南抗日政府议院的一些线索。告示不长,全文抄录于后:

为出示晓谕事。照得本年闰五月十六日,据绅民许南英面称,公议不服日,立为自主国,请创议院,以通上下之情,并佥举公正绅耆为议院主等。因查台南为一国之根本,因时制宜,政务繁杂,苟不衷诸至当,何以维国是而顺舆情?故知口不可防,亦由言不可弭,自来庶人工商皆有分议者此也。兹特准派许绅献琛、徐绅元焯、王绅蓝玉三人为议院主议,卢绅振基、陈绅鸣锵、林绅香山三人为议院参议,并刻发关防,俾昭信守。凡事不拘巨细,意见各有不同,今拟立官立政,进退人材,因革损益,莫不宏开。议院听众人公是公非,询谋佥同无偏无倚。一经呈阅,本帮办当必采择,次第举行。除谕委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城乡绅耆军民等一体知悉。嗣后如有军国大事,即开议院,任各人到院共议。尊卑不论,期有济乎时艰;庶事不分,俾有益于政事。毋得各存私见、擅辨嚣嚣,理本出于公行而无私断。各宜勉旃,毋负厚望。切切。特示。[11]

在告示正文之前,《万国公报》编者注称 “台湾自主之局本属不可为训。况自唐薇帅出奔而后,尤属不成局面。今阅香港报载有选派乡绅创立议院告示,谅非无稽。为录于后,亦曰既有是事。姑备一说云尔。”其中将唐景崧称为 “唐薇帅”,笔者求教于闽台关系问题专家、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教授,他解释说:“唐景崧,字维卿,又字薇卿”。

这份告示在其他文献中少有提及,其真实性、其内容的可信度和价值如何?笔者认为,告示是真实的,其中所述对其他文献中关于台南抗日政府及其议院的记载有重要的相互印证和参考、补充价值。

第一,《万国公报》是清末上海出版的一份有相当影响的刊物,林乐知任主编,内容侧重时事政治。“选绅设院”的编者称“香港报载有选派乡绅创立议院告示,谅非无稽”,清末王炳耀撰 《中日战辑选录》中亦称 “近见 《万国公报》载刘大将军所出选绅设院告示”[12],均未对此提出质疑, 故告示的真实性毋庸怀疑。《万国公报》卷八十一于1895年10月 (清光绪廿一年九月)出版,日军攻占台南是在当月21日,考虑到港报登载到收入本刊并付印均需时日,因此可以肯定港报登载此告示系在台南陷落之前。或者说,这是即时传到岛外的有关台南议院的少数几份文告之一,其史实记载准确度和价值自当更高。

第二,告示中称议院所议之事 “一经呈阅,本帮办当必采择,次第举行”,刘永福自称 “帮办”,沿用了清廷委派他驻守台湾的官职,他在另一份致台民布告中将自己的官职全称写为 “台湾民主国镇守台南帮办军务刘渊亭军门永福”[13],清楚表露出刘永福爱国保台之志。这段话以及由他发布设立议院的告示,也表明了他是台南抗日政府的实际领导人,以及他与议院的相互关系。

第三,告示中许南英 “公议不服日,立为自主国,请创议院,以通上下之情”一段话,表明台湾同胞系遭清廷抛弃后因不折服于日人而不得已自主,同时说明了台南议院与台北成立的 “台湾民主国”的承继关系及其职能。告示中称此事发生于“闰五月十六日”,而多份文献中均称台南聚众商议是在闰五月初六 (6月28日),王国璠并称议院正式成立于十二日,故此处日期似系 “闰五月初六日”之误。告示中还称要做到 “立官立政,进退人材,因革损益,莫不宏开”,“如有军国大事,即开议院,任各人到院共议”,“听众人公是公非,询谋佥同无偏无倚”,可以认为是议院的职责和议事规则,颇有 “由民作主”之意。

第四,告示所列举的议院组成人员名单与其他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和补充,其中许献琛、徐元焯在多份文献中均有记载,林香山应即其他文献所提到的林馨山,陈鸣锵在其他文献中多称为筹防局长。这也进一步证实了许南英、许献琛、徐元焯、林馨山、陈鸣锵等人在台南抗日政府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五,告示中还提到议院主议王蓝玉、参议卢振基,未见于其他文献,但在台湾士绅中均确有其人,这也佐证了告示的真实性。王蓝玉为同治十二年举人,曾任台湾县学教谕、代训导;卢振基为同治二年台湾县岁贡生[14],系笔者的高祖父。据有关资料,卢氏二十世祖振基,字立轩,世居台南府之县口街 (今台南市新美街),台湾唯一的父子双进士施琼芳、施士洁祖孙三代与之比邻而居。卢振基 “弱冠入邑庠”,“年未四十以岁贡生归部铨选”,授宁德县学训导未赴任。“乡居设教,声称籍甚,门弟子遍及台南北”,施士洁的原配妻子黄恭人就是他的学生。长子卢宗煌,字杏堂,曾任云林县学训导,光绪十九年六月十七日在任病故[15],时任台湾知府陈文騄为其撰写挽文。长孙卢东启,字霞村,生于1875年,因眼疾几至失明,未取功名,继承祖业为塾师支撑家庭。卢振基是岁贡生,自可称为 “卢绅”,再加其祖孙塾师 “弟子遍及台南北”的声望,被推举为议院参议亦在情理之中。故王蓝玉、卢振基列名议院之中应属实。

日本占领台南之后,年迈的卢振基由长孙、长孙媳陪同愤然内渡,定居厦门,同行的还有当时年仅10岁上下的四孙卢文启、六孙卢心启和孙女卢德璇。长孙卢东启在战乱之时匆忙成婚,长孙媳郭莞卿是安平县人,据称其娘家系 “土著望族”,详情不清。内渡后全家住厦门苏厝街,冒称“龙溪卢家”,由长孙卢东启以 “留种园”为灯号,继续设塾授徒。1903年卢振基去世。施士洁应其孙之邀为他作传[16],称其“鹪栖蛛隐,抱道以终,年七十有六”。据此推知,卢振基应出生于1828年,被推为议院参议时已经67岁了。

乙未割台之后,春季正在北京参加会试并愤而参与台湾同胞 “五人上书”反对割台的汪春源、黄宗鼎,前面提到的参与台湾民主国和台南抗日政府反割台斗争的刘永福、许南英、许献琛、陈鸣锵、陈凤昌、施士洁,以及其他大批爱国绅民均先后内渡,不少人定居于厦门或频繁往来于厦门与龙溪、晋江之间。相同的境遇使他们相互过从甚密,成为当地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出身台湾望族板桥林家的林尔嘉随其父、著名商绅林维源携眷内渡,1912年民国成立时曾被遴选为参议院候补议员。为寄托自己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1913年他令人仿照台湾故居台北林家花园的式样在厦门鼓浪屿建造了一座大花园,以自己的字 “叔臧”的谐音命名为 “菽庄花园”。1914年他又发起创立了 “菽庄吟社”,一时吟侣众多、活动频繁、声势浩大、成果丰硕,名声远播闽台两岸乃至海内外。内渡后同居厦门的台湾名人施士洁、许南英、汪春源、蔡谷仁等都是吟社的骨干成员,少年时期随祖父卢振基、长兄卢东启内渡的卢文启 (蔚其)、卢心启 (乃沃)也名列其中。

“台湾民主国”是台湾沦陷前夕,儒生们联合各阶层民众自发为保卫台湾、反抗日本占领而成立的战时地方政权[17]。“选绅设院”是台湾同胞齐心戮力抗日保台壮举的一部分,表明台南抗日政府是 “台湾民主国”的延续,其中同样可以看到爱国士绅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但告示中明确声称议院 “参议”为三人,与其他文献中所列“议员”不完全一致;又,议院成立后是否开会、议决过什么事项?上述文献及台南市政府编印的 《台南市志》等均未提及。笔者愿就此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注释:

[1][3]连横:《台湾通史》卷四《独立纪》,《台湾文献丛刊第128种》,(台湾)大通书局印行,1984年10月出版,第 94、97页。

[2]《署江督张之洞奏据台湾绅民公禀坚留唐抚刘提仍理台事》,载《台湾文献丛刊》第198种《清季外交史料选辑》,(台湾)大通书局印行,第304页。

[4]1895年6月28日是闰五月初六,因多数文献记载台南绅民设议院时间为闰五月初六日,故疑此处“闰五月初七日”系“初六日”之误。

[5]括号内问号为原书中所有,或谓《让台记》作者或编印者对此存疑。

[6](清)吴德功:《让台记》,载《台湾文献丛刊》第 57 种《割台三记》,(台湾)大通书局印行,第49—51页。

[7][13]陈汉光:《台湾抗日史》,(台湾)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年4月初版,第65、69页。

[8]汤子炳:《台湾史纲》,(台湾)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 年3月初版,第50页。

[9]王国璠编著:《台湾抗日史(甲篇)》,(台湾)台北市文献委员会1981年印行,第296—297页。

[10]卢绍芳姐妹称,其家中现存有其父卢敬亭(笔者的堂伯父,原系福建师大历史系教授,1975年去世)生前查阅台湾历史资料时抄录该文的手抄件。

[11]《万国公报》卷八十一,上海美华书馆校印,1895年10月 (清光绪廿一年九月),第26页,网载http://book.chaoxing.com/ebook/read_12104598.html,“超星读书” 万国公报二四总第15573~15574页。

[12](清)王炳耀:《答客问刘大将军事》,载《台湾文献丛刊》第265种《中日战辑选录》,第103页。

[14](清)薛绍元总纂:《台湾通志》选举,《台湾文献丛刊》第130种,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1962年5月出版,第419页。

[15](清)倪赞元编纂:《云林县采访册·斗六堡·职官》,《台湾文献丛刊》第37种,(台湾)大通书局印行,第35页。

[16]施士洁:《后苏龛文稿补编·司训立轩卢公家传》,载《台湾文献丛刊》第215种《后苏龛合集》,(台湾)大通书局印行,第434页。

[17]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编著:《台湾会馆与同乡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第52页。

猜你喜欢

议院台南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晚清时期崔国因外交思想认识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
民众排队3小时等吃台南早餐 只为1碗咸粥等8则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最早提出在中国设立议院的晚清官员崔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