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导向探析①

2012-08-15欧阳华锋李凤玲黄秀峰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疗机构毕业生

欧阳华锋,李凤玲②,黄秀峰

(1.右江民族医学院招生就业工作处,广西 百色 533000; 2.右江民族医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广西 百色 533000)

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传染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压力很大,核心问题是高级人才缺失[1]。据统计, 2010年我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4.3%,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仅占3.9%,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2]。民族地区情况更不乐观,许多正常业务工作不能得以开展,所配置的一些医疗设备也不能充分发挥效能。而现实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是民族地区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现象十分严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卫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另一方面是民族地区不少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甚至较长时间找不到工作。两者之间的矛盾除了单位用人体制、毕业生就业观念、行业入门考试要求等方面的原因外,主要还是印象当中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薄弱、设备简陋落后、工资收入过低让毕业生们望而却步。基于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的推行与近期全民医保的逐步实施无疑是一剂良方,使得基层民众看病难的问题得以基本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收入、设施设备的改善也逐渐实现了良性循环,特别是绩效工资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施行,这些均会给医学院校毕业生极大的吸引力,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就业,从而弥补基层医疗机构高级人才缺失,不断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的优化。

1 新农合与全民医保的推行鼓励毕业生“下得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农村居民看病就医问题而建立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2003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新农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地区已全面建立起新农合制度,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民医疗负担得到减轻,卫生服务利用率得到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缓解。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3]。从实际效果来看,农民看病问诊的积极性非常高,基层医疗机构现在的业务量相比过去而言可谓近乎火爆,收入也一直在不断攀升,乡镇卫生院一改以往各方面都落后的尴尬局面,在建筑装修、医疗设施设备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实现了收支平衡、良性互动的效果。据笔者所在院校一名毕业生反馈回来的情况看:一个约三万人的乡镇,其所在的镇卫生院年业务收入已达到了约450万,而医护人员数量仅二十来人,镇卫生院原来的那栋破楼也旧貌换新颜,装修良好,给人以干净整洁的舒适感,病区设置分布合理,彩超、呼吸机等各类高端设备也配备齐全,总体感觉并不比某些城市医疗机构差,只是碰到一些高端手术、疑难杂症还得往城市医院转送,这最终还是归结于高级医技人才缺失的问题。2009年4月6日,众所瞩目的新医改方案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这就为基层医疗单位业务量更加满负荷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也对设施设备的提升、人才的引进提出了更高要求。

2 绩效工资的实施为毕业生“留得住”提供了保证

从广西义务教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已经实施的情况来看,月工资收入人均涨幅达到了一千元左右。如参照执行,国家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施行的绩效工资相当于一笔丰厚的奖金,将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者的工资收入,实现了与城市医疗机构大体相当的收入水平;而相对消费水平而言,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者的收入则得到了更实足的提升。时下,在一些大中城市,已悄然流行起“幸福成本”这样一个词语,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毕业生如能面向基层就业可能比在城市就业更容易、更快地获得幸福感。毕竟,人的幸福感不完全来自于金钱,更来自于周边人群对自己的认可及自己在所处环境中的名誉和地位,特别是当看到自己的医疗技术能为基层劳苦大众解除疾痛而受到大家称赞时,那种“为人民服务”的壮志豪情所带来的幸福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试想,作为一名医学院校毕业生,如果在基层医疗机构也能获得与在城市大体相当的工资收入,而消费却远远低于城市,没有巨额房贷的压力和过高的日常消费支出;而且,在基层就业,由于自己的学历相对较高,技术上也容易得到认可,有获得较多实践案例的机会,从而实战经验逐渐丰富,就很可能迅速地成为当地的医疗技术骨干,得以全面发展,为一方民众所认可、尊敬甚至是崇拜,这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而在大中城市,大量的硕士、博士、专家教授扎堆挤在一起,作为一个刚毕业的本、专科毕业生,更多的可能会是怀才不遇、随波逐流,更谈不上个人成长了,其形成的价值观也没有在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毕业生健全。

3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用得上”的高级人才

新的形势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作为办学单位的医学院校,更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改变我们的办学理念,特别是像笔者所在这样的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其培养目标应是真正能够成为基层卫生事业所需要的实用型高级人才,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够全心全意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后备军。要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更多的实用型高级人才,就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给他们提供就业指导时,要把现在基层医疗机构华丽转身的美好景象展现给他们,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和刻板印象,并结合新农合制度来宣讲绩效工资已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等一系列的新形势。在选择教学模式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体系,因就业岗位主要是在众多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其主要的任务是计划免疫、预防疾病,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所以应该舍弃力求“大而全、全而深”的观念[1],以培养应用型本、专科人才为目标,在充分的社会调查研究基础上,编写出针对学生就业岗位素质需求的实用性教材。其次要以行业为依托,主动积极地与基层医院协作,把教学办到县级医院中去,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签订实习、实训协议,努力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模式;甚至可以采取由县级卫生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下属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实行定单培养,在政策方面还可由定向单位代为偿还一定比例的助学贷款,以鼓励家庭贫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从2010年卫生部、教育部出台的面向基层培养全科医生招收免费定向生的政策来看,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导向将更加明确,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将更加务实,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从国家层面为基层卫生事业培养“用得上”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机制保障。

4 结束语

从笔者所在院校目前所搜集的毕业生需求信息来看,基层医疗机构对医学本、专科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较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实证说明了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新政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也必将为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岗位,给毕业生创造施展自己才能更广阔的天地。

[1] 杨燕初,覃汉宁,周振座,等.广西区域医学教育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4):42-44.

[2] 卫生部.陈竺部长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2-02-12].http://www.moh.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les/wsb.

[3] 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等.中医药局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EB/OL].[2012-02-12].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les/ wsb.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疗机构毕业生
湖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评审与分析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在医改大背景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人员如何适应发展需求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