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15则

2012-07-09

文学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狄更斯作家小说

新闻一束

第十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揭晓

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镇江市委宣传部、镇江市文联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颁奖典礼近日在江苏省镇江市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叶辛,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黄蓓佳,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郏宗培、副会长杨晓敏等参加了活动。本次评选活动参赛范围广泛,港澳地区以及海外的许多华人作者也踊跃参赛。经过严格评选,邢庆杰的《宝刀》、天空的天的《说不出的悲伤》、申平的《为一条狗手术》、凌鼎年的《狼来了》、谢志强的《被偷换的躯体》、远山的《原始积累》、修祥明的《斜对门》、崔立的《休闲好时光》、万芊的《亮亮的家》、东瑞的《转角照相馆》10篇作品获一等奖。另有30篇作品获二等奖,60篇作品获三等奖,天池小小说杂志社获优秀组织奖。活动期间,大家还就微型小说创作进行交流,并开展了“走进镇江,相约金山湖”文学创作采风活动。

●专家称作家富豪榜娱乐大众

2012年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近日发布,儿童文学大王郑渊洁以260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坐稳冠军宝座;因为“诺奖效应”,莫言以2150万元的版税收入高居第二;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以2000万元位居第三。2012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出来后,很多读者质疑,针对这个榜单,也有不少出版人在网络上吐槽,称每年的作家富豪榜就是年底作家和出版社的集体狂欢。有出版界人士表示,作家富豪榜只是娱乐一下大众而已。每年都发榜,榜上的数据只有当事人和局中人知道,旁人只是靠猜测或推敲,真实度或许仅为20%。作家张一一率先针对这个榜单发出质疑,他认为这以收入多寡给作家排座次就如以文章好坏来给企业家定级别一样愚蠢荒谬,严重误导社会对作家群体的正确评价和客观认识。张一一称,作家富豪榜除了狭隘化、片面化、简单化作家的收入之外,更大的错误是无视作家及其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社会性,肆意夸大作为作家短板的版税收入部分,从而导致社会上对作家的认知都反映在“版税收入”这一关键词上,把作家的收入等同于作家全部的社会价值,严重矮化了作家的职业形象,极大降低了作家的整体社会评价。

●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评出

近日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蒲翁故里淄博市淄川区隆重举行。韩少功的《怒目金刚》、迟子建的《解冻》、毕飞宇的《一九七五年的春节》、艾玛的《浮生记》、李浩的《爷爷的“债务”》、阿乙的《杨村的一则咒语》、蒋一谈的《鲁迅的胡子》、付秀莹的《爱情到处流传》8篇短篇小说获奖。蒲松龄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因一部《聊斋志异》而蜚声海内外。蒲松龄短篇小说奖2004年设立,是继鲁迅、茅盾文学奖之后又一国家级文学大奖,每三年评选一次,至今已是第三届,共有24篇作品获奖。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作品《月光斩》获得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

●刘心武为《金瓶梅》摘“淫”帽

几年前因揭秘《红楼梦》引起争议而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作家刘心武,近日推出《刘心武评点〈金瓶梅〉》。一般民众对《金瓶梅》都模模糊糊地觉得那是一部“黄书”,刘心武表示,希望评点本首先起到给《金瓶梅》摘去“淫书”帽子的作用。刘心武说,“其实《金瓶梅》里的色情文字只占全书很小的比例,整体而言它是一部伟大的世情小说,放诸世界文学之林毫不逊色。”刘心武认为,《金瓶梅》最大的震撼力是挖掘人性的深度,尤其是对人性恶的坦然揭示,达到了不仅空前,也可以说是至今尚“无后”的地步。评点完《金瓶梅》,刘心武说他有一种无所皈依与乏技乏力的苦闷感,“在这二十一世纪的头上,我们面临着许多的困惑,怀有非常强烈的企盼,因而派生出了若干思潮的激荡,乃至于种种人际、群际的摩擦与冲突。在这种情势下读《金瓶梅》,我以为我们有可能比前人更悚然于人性的诡谲莫测,却又可能比后人更刻骨地领略到冷静从容的叙述风格那魅惑的美感。”

作品信息

●铁凝代表作品集《青草垛》出版

重庆出版社日前推出铁凝的代表作品集《青草垛》,作品集由《青草垛》《棉花垛》《麦秸垛》午后悬崖》《闰七月》五部中篇小说组成。前三篇被中国文学界称为“三垛”。故事分别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后的上山下乡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虽然故事发生的时间不一样,但女性命运在根本上却是一样的。五篇小说无一不在揭露女性的从属和依附地位所带来的悲剧。《青草垛》是对商业化时代铭刻在女性身体上的新的创伤的揭示与痛惜。商业化时代同样是一个充满梦魇和荒诞的时代,把人变成了非人。商业文明的气息无孔不入,甚至连世外桃源的小山村──茯苓庄也不能幸免。村里最灵秀的两个孩子,因为与外界商业文化有了接触,都被不同程度地异化了,成为只有本能的行尸走肉。《棉花垛》中写到了四个孩子成长的渐变过程,国、乔、小臭子和老有。小臭子这个人物形象凸显了那一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随着故事的向前推演,人物性格展现的活灵活现,她的爱美、名声的臭和特定环境下的叛逆得以延展,以致最后的死亡,给人以强烈的震撼。《麦秸垛》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当时生活原生态的真实展示,冀中平原上端村的麦秸垛里,有着一代代男人和女人在那里野合的故事。小说展示了北方的农村两性生活的广阔背景,写出了一个个农村男女的故事。《午后悬崖》中的韩桂心可谓是坏到极点,她和丈夫沆瀣一气,在暗中搜刮着不属于他们的财产却活得有滋有味。而她向“我”讲述谋害陈非的过程,也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忏悔,只是想以此为条件换回自己做母亲的权利,从而挽回离去的丈夫。甚至这一切都不为,只是为了引人注目,当作新闻炒作的噱头。《闰七月》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着重写了一个农村妇女的形象——七月,不写面容,而是多次写“没有欢乐和满足”的脊背,写衣服上的破补丁。她为了糊口,流浪到铁匠铺,成了孟锅泄欲的工具。表现出铁凝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思考。

●贾平凹推出新作《带灯》

在2012年第6期《收获》杂志上,刊出了贾平凹最新长篇小说《带灯》,而小说单行本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带灯》叙述了一位充满文艺青年气息的女大学生萤,来到位于秦岭地区的樱镇政府工作,她不满“腐草化萤”的说法,改名为“带灯”。带灯负责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维稳工作,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上访人员,包括上访专业户、上访代理者等,有的人利益受侵害却不知如何维权,也有人因为一棵树上访纠缠几十年……“‘带灯是萤火虫在黑暗中发光发亮之意。女主人公负责任地处理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问题。小说现实感极强,从一个中国乡镇的角度,折射出中国正在发生的震撼人心的变化。”程永新表示,“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稍有变化,过去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方言特色,但不是每个读者都能读懂,现在这部长篇小说在保留地方色彩的情况下,读起来明快、流畅,具有语言美,在叙事上有变化。”《带灯》也有生活原型。贾平凹有一个女粉丝,是一位乡镇女干部,经常与贾平凹联系,在短信里讲述她的生活和工作。“她还定期给我寄东西,比如五味子果、鲜茵陈、核桃、蜂蜜,还有一包又一包乡政府下发给村寨的文件、通知、报表、工作规划、上访材料、救灾名册、领导讲稿,有一次可能是疏忽了吧,文件里还夹了一份她因工作失误而写的检查草稿。”

●安妮宝贝推出随笔集《眠空》

距上次推出随笔集《素年锦时》5年之久,畅销书作家安妮宝贝再次创作全新随笔集《眠空》。《眠空》保持安妮宝贝清简、空灵、自省的特色。作品里安妮写到了女儿出生、成长给自己带来的生活、心理及写作状态的种种微妙变化。写作方式也由以前的“冷眼看世界”到现在宽容地看待周遭;娓娓道来五年内有关亲情、行走、阅读、生活等的心理轨迹,既是和自己内心的一次坦诚交流,也是带着感恩、宽容与周遭人事的一次和解。《眠空》让很多读者印象深刻的是安妮“和母亲、女儿一同旅行”的故事,“火车站人很多。拖着箱子走在前面,母亲拉着孩子的手走在后面。终于落定。孩子坐在窗边,我坐中间,母亲喜欢过道的位置。”“走出餐厅,在路边给孩子买了一个氢气球。孩子兴高采烈地牵着它,但很快,不小心放松绳索,气球兀自远去。我们三个站在街边,抬头看着它慢慢飞出树梢深处,飞向湖中。”这是安妮宝贝第一次在作品里正面谈到母亲和女儿。曾与安妮共同编辑《大方》的著名学者止庵表示,“与《素年锦时》比,《眠空》里更多出现女儿、父母、家庭、生活、写作等状态,如果说《告别薇安》的主人公是VIVIAN,《春宴》的主人公是庆长,《眠空》的主人公则是安妮宝贝自己,《眠空》里安妮宝贝不借助故事,直接说出自己。”

●熊召政最新散文集《历史的驴友》出版

熊召政最新散文集《历史的驴友》日前由海豚出版社出版,本书依然延续了熊召政以往的文字风格,谈古论今,借山水和风俗人情试图解剖文化、历史、自然和个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全书分为四辑:祝福中国,炎帝的力量,踏遍青山人未老,依旧的青山,一共七十多篇散文。第一辑,祝福祖国,主要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对祖国过去历史中取得的成就的感慨;第二辑,炎帝的力量,是作者对中华文明的感悟,作者谈古论今,谈三国、关羽、故宫,并且谈到“读史热”;第三辑,踏遍青山人未老,是作者以一个“驴友”的身份,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游记;第四辑,依旧的青山,本辑的散文则是作者对当前的知识分子,教育等一些问题的反思。熊召政在接受采访时说:《历史的驴友》是我用心去写的书,是我花费20余年亲身游览山水、感悟历史所获感受的总结,是一种思想的结晶。因为很多历史被现代人遗忘,我就化身“驴友”,带读者回到历史现场,感悟历史。写《张居正》是历史的启示,《历史的驴友》是典型的历史小说,用当代人心态去体会历史。

作家声音

●杨争光认为小说要含情但不能煽情

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杨争光文集》日前面世,在文集发布会上,杨争光就文集、新作以及文学创作畅谈了自己的看法。杨争光说:七八年前有别的出版社想要给我出文集,但我不愿意出。总感觉文集是成就很大的作家才会做的事情,对出文集有自己的偏见。后来海天出版社要给我出一套文集,我消除了这种偏见,也比较高兴。我与深圳结缘十几年,也是深圳的本土作家。深圳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三部长篇小说其中的两部以及两本散文集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在深圳创作的。过去有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我一直不同意这个观点,深圳人读书热情很高,深圳是一座爱书的城市,让深圳出版社出一套文集有特别的意义。与此同时,这本文集也是对自己的检阅、总结,也算是一个小结和检视。当有记者问道:你的作品的一大特点是文字处处有节制。典型的是在长篇小说《从两个蛋开始》,你用一种幽默与调侃来揭示苦难,相比于直接展示苦难本身有一种升华。杨争光回答说:“小说要含情,不能煽情。煽情是人为的,本来有一堆火,你煽成两堆,变成虚火。煽情有现场感,当你离开这种情景之后,你会发现这是虚的。因此小说要有所控制,不能滥情。否则就是欺骗读者的感情,特别无聊。坚持煽情的作家最终会被读者远离,随着读者人生阅历的丰富,他们会辨别真假。”

●余秋雨称文学必须分等级

继《文化苦旅》之后,《何谓文化》刚刚问世,近日余秋雨又立即为读者梳理出了《中国文脉》。在书中,余秋雨强调,珠子分等级,文学也必须分等级。有人说,对文学,应让人们自由取用,不要划分高低。余秋雨则强调,文学必须分等级,否则就是典型的文学民粹主义。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屈原、司马迁、陶渊明也不过是普通作者和记录者而已,他们后来为民众所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这是除《文化苦旅》之外,我最重要的作品。”余秋雨将《中国文脉》隆而重之地放在余秋雨书系的第一卷,可见其地位之重要。《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核心篇目《中国文脉》《笔墨历史》,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以及作为文脉载体的中国书法史,为余秋雨全新作品,此前从未发表过。

●刘震云谈电影《一九四二》

在经过漫长的酝酿与纠结的创作后,冯小刚终于将牵念近20年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搬上了大银幕。记者询问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刘震云回答道:“作者与作品的相遇,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温故一九四二》创作于1990年左右,在此之前,我从来没写过非虚构类作品。那一年,我的朋友钱钢准备编一本《中国灾难史》,希望从中看到中国人是如何从灾难中走出来的。在1942年,他选择了当时最严重的灾难——河南旱灾,并把这个灾难的写作任务交给我。更令我震惊的是,当我向这场灾难的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代问及这场灾难时,却发现他们无不选择了遗忘。这么严重的灾难,人们为什么会遗忘?这样的震惊和疑惑,迫使我进入对1942年的探究和写作。”在被问及“在1942年的采访里发现了比自然灾害更残酷的真相,在这个探寻中发现了什么?”刘震云强调:“我把1942年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发现历史上河南的旱灾非常频繁,从东周到1942年,基本上每隔三五年就有一次比较大的旱灾,而每次旱灾的记录里都有人吃人甚至更惨的景象。这样的记载,头一次看触目惊心,看多了就习以为常了。这也回答了我心里最初那个问题——为什么这场灾难的亲历者选择了遗忘。我还有更多的发现,也就是白修德的发现——300万人的死,不仅仅是因为自然灾害,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战争和政治环境。”

●麦家认为文学的价值最终是温暖人心

麦家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生活非常单调,除了写作,我靠阅读填满我的生活。这20多年来我读了那么多作品,看到的多数是丑的、臭的、恶的、黑的,没有站立起来的人生和人性。我也觉得生活有很多阴暗面,表面上繁荣,实际上危机四伏。我对这个时代从骨子里不适应,它让我活得非常累。我甚至可以说,因为我非常敏感,我对人生的恶看得不会比别人少。但这并不意味我必须要写这种东西,恶狠狠地写。当我四下一看,大家基本上都在这样写时,我坚信我必须另辟蹊径,不能跟风了。这一方面是写作技术上的策略,不要人云亦云,要有个性;另一方面我相信文学的价值最终不是揭露,而是激励、温暖人心。人都是孤独的,需要偶像,需要精神伴侣。我的童年几乎是没书读的年代,就是那样我们还有精神伴侣,我们有欧阳海、黄继光等一大批正面的英雄在陪伴我们成长。虽然这些偶像事后看不乏虚假,但在当时确实是有意义的。现在许多作品是无病呻吟、唉声叹气、全面否定,这肯定有问题,你想寻求安慰和力量时找不到,哪怕是虚假的都没有。事实上,你要驱散黑暗,引入光明可能有更好的效果,一味地展示黑暗会更黑暗。这就是我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想到的问题。

海外文坛

●《英国病人》推出全新中译本

荣获9项奥斯卡奖的影片《英国病人》的同名原著,从1992年至2011年20年间在全世界共出现了33种语言269个版本,成为流行于全世界的文学经典。近日,上海九久读书人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推出全新中文版。《英国病人》曾荣获英国布克奖、加拿大总督奖,15年前曾由作家出版社引进中文版,是一部影响了无数中国作家的文学经典。许多中国作家受过《英国病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述结构的影响。作家安妮宝贝曾言:“喜欢一本小说《英国病人》,是出生在斯里兰卡的诗人写的小说。非常之优美而具备力度。”在《英国病人》中,迈克尔·翁达杰用优美而抒情的笔触,描绘了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意大利一栋废弃别墅里,4个伤心人的因缘际会。他们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的风景中,却无法享受战争结束带来的和平与安宁。新版《英国病人》的翻译丁骏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照顾中文的文法,保留了英文的诗意风格

●美作家菲利普·罗斯宣布封笔

近日,以小说形式关注现代犹太裔美国人生活的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在法国《LesInrocks》杂志中透露,由于灵感枯竭,他今后将不再进行写作了。菲利普·罗斯代表作有《波特诺的怨诉》,小说《美国牧歌》曾获普利策小说奖。“和你说实话吧,我的写作灵感已经枯竭了。”罗斯对《LesInrocks》杂志说“《涅墨西斯》(Nemesis)将是我创作的最后一本书。”这部201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是以虚构的1944年新泽西纽瓦克市脊髓灰质炎爆发为背景所写的。79岁的罗斯称他已经有三年没有写作了,他是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小说家,曾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菲利普·罗斯1959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以讽刺的手法描写了美国社会中的阶级和宗教问题,书中还另外收录了五个短篇小说。小说一经发表,罗斯便迅速走红美国文坛。凭借此书,罗斯于196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1995年,凭借《Sabbath'sTheater》一书再次获得该奖项。

●伦敦狄更斯博物馆重新开放

近日,位于英国伦敦市道堤街48号的查尔斯·狄更斯博物馆在修葺后重新对公众开放。博物馆内部楼梯墙壁上都会印有狄更斯的影子,一路将游客们引入室内。修葺后的博物馆分为两块,一是狄更斯在伦敦唯一现存的住所,目前是狄更斯故居基金会,其本身是一座纳入一级保护名录的5层楼维多利亚建筑。狄更斯故居将被打造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体验”,而隔壁的新建筑是一座游客中心,配备了学习区和国家狄更斯图书馆和档案室,容纳了10万本书籍、书信和图片。狄更斯曾在道堤街租房子住了3年,于1837年携其新婚妻子搬入了这座新居。正是在这里,狄更斯创造了自己的笔名,并出版了《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翻新整修工作耗费了300万英镑,增设了通向地下室和二楼的直达电梯,为残疾人士提供了方便。在狄更斯经常会客的画室里,游客们甚至还能坐在沙发上,听演员朗读狄更斯的作品。扩建工程被命名为“远大前程”,共耗时2年时间。博物馆开放为2012年狄更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猜你喜欢

狄更斯作家小说
作家谈写作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倾斜(小说)
我和我的“作家梦”
文学小说
狄更斯钓鱼
不在小说中陷落
你能变好,我则安心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