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教学要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入手

2012-07-09李晖

文学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教学内容

内容摘要:关于阅读教学内容确定性问题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共识,即“教什么比怎样教重要得多”。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出现了偏差,即使教师的教学很精彩,课堂气氛很热烈,其教学价值也是有限的。就目前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学内容的确定还存在着随意性、模糊性的问题。比如,语文版《语文教师用书》(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跑警报》教案设计,从2006年版本一直到2011年版本,教案设计都以接近一课时的时间来介绍文中涉及的文化信息:(一)文中所涉及的云南风俗及地理信息,如马锅头、五华山、翠湖公园(二)文中所涉及的名人信息,如雷海宗、温庭筠、李商隐、吴宓、金岳霖。教案设计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去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我们认为,这样的教案设计基本上偏离了教学内容,它的教学自然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因此,关注并研究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使得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与语文课程目标有效达成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内容确定性

有效的阅读教学就是能够让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具体落实到散文教学,首先必须明确“散文是什么”。散文是表现真人真事真实感情的文体,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者,就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所抒写的人与事,和新闻通讯中的“人”与“事”不同,和小说、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更加不同。上海师大的王荣生教授认为,一篇特定的散文教学,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其一,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其二,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其三,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比如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有的老师把“雅语”与“俗语”并用这一个性化的表达作为教学内容;有的老师引导学生细心感受郁达夫心中的“故都的秋”,这个典型的文人眼中极为独到别致的“秋”;有的老师强调散文中的“情思”和“理趣”,让学生体悟作者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这些都是散文教学中十分合理的。

从文本本身的特质来确定散文教学的内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还应该充分考虑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毕竟它不是孤立的一篇文章,它是单元教学整体里的一篇,它跟单元里的其他文章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跟学生学情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现结合《跑警报》课例从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本身特质、学生学情三个方面谈谈对散文教学内容确定性的理解。

一.依托单元教学目标,找准每篇课文的教学基点

一篇选文,处于一套教材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即教材编写者之所以把此文放在此处的目的。不同的文章特点不同,因而作用不同,读法不同,教法也应不同。语文版教材以主题为单元,教师在备课时就不能孤立地准备一篇课文,而要考虑到整个单元的主题,认真分析每篇课文,看彼此之间有哪些相同的知识点和不同的知识点。对于各篇课文相同的知识点,将它们作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来对待;对于各篇课文独有的知识点,将它们作为每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来处理。

《跑警报》是语文版《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感性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修辞立其诚”即散文贵在有真情,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散文,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悟,体会文章蕴涵的真情实感……把握感性散文无拘无束、率性自由的风格”。锁定了这个单元目标之后,无论是教沈从文的《箱子岩》、汪曾祺的《跑警报》,还是教周涛的《巩乃斯的马》,其教学内容都应该围绕“体会文章蕴涵的真情实感和把握感性散文无拘无束、率性自由的风格”这个单元目标来确定,而不是教师“我以为”、“我认为”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的随意发挥。经过这样的课前准备,确定了单元的重点,抓住了各篇的难点,我们就能准确地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抓住了每一篇课文“教什么”的大方向。

二.依据文本本身特质,把握文本的特性和情感

文本特质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不加以区分,就会出现文本解读使用大致相同的方法,教学设计遵循大致相同的思路,课堂教学呈现大致相同的模式的现象,这就必然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与无效。因此,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依据文本本身特质,把握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和文本蕴涵的丰富情感。

在这一单元中共有3篇课文:沈从文的《箱子岩》、汪曾祺的《跑警报》、周涛的《巩乃斯的马》。这3篇文章各有千秋,在写法、风格上也各具特色:有的借景抒怀,抒发了对历史和底层人的关注;有的写人传神,表达了身处逆境的豁达与韧性;有的感情奔放,赞美了自然中的雄健与力量。而在汪曾祺的《跑警报》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

1.“随便”的结构与主题的关系。汪曾祺在说到结构时说:“我的小说似乎不讲究结构。我在一篇谈小说的短文中,说结构的原则是:随便。……我后来在谈结构的前面加了一句话:‘苦心经营的随便。”(汪曾祺《晚翠文谈新编》)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是“随便”的,散文亦如此。《跑警报》写了很多人很多事,看上去好像特别散,有的似乎与主题无关,然而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文本选材虽然很多,但无不体现了民众的“不在乎”精神。文本以“三种警报”为经,以各式人物和事物为纬,不紧不慢地交织写来,层次井然,其中“马松林的零吃”和“小水沟的对联”是文章的亮点,两个不跑警报的同学的举动和全文的主旨看似相反,实则相承,就被作者巧妙地挪到后面,最后则以人们“不在乎”的精神作结。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作品选材虽然很多,但都是那么风趣,好像与跑警报反差太大,然其实无不体现了民众的“不在乎”精神,这正是本文选材与主题配合的高明之处。

2.平淡质朴,韵味醇厚的语言。有一位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下来没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语言的美不在每一个字,每一句,而在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他的字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觉得怎么美,甚至很不平整,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汪曾祺的文学语言也是这样的。汪曾祺自己也说过,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在文章中他写道:“‘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这一段话是对“跑”字的解释,其实道出汪曾祺文体语言的一个特点,即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汪曾祺对用词、用句都很讲究,一些看似平常的字眼,在他笔下往往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3.幽默风趣的文风。大凡成熟的作家,文字中或多或少地总有些幽默成分,汪曾棋散文亦如此。他的幽默并非插科打诨,而是为写人物服务的,一般是轻松的,是一种风趣。但汪老并不总是轻松,他有时也在轻松的外衣下,裹粉一些沉重,像这样的幽默固然同样引人发笑,而笑过之后总要引起一阵思索、感叹。文中有很多风趣幽默的语句。如他写西南联大的一个学生给女同学送伞,“大概是上了吴雨僧先生的《红楼梦》的课,受了影响。侯兄送伞,已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这段文字读起来节奏清晰、流畅,很有幽默感。文中还有很多诸如雷教授课堂趣话、哲学系研究生的逻辑推理、郑老兄神色不动的搅冰糖莲子等等风趣幽默的语句。

散文阅读必须注重文本蕴涵的情感。散文贵在有真情实感,这既是散文作者写作的基点,也是读者读散文应该关注和把握的。《跑警报》写的几乎全是趣事,轻松无比,但在轻松的外衣下,裹着的是一种无奈与沉重。飞机空袭本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作者却追求一种轻松的、幽默的风格。在这样的民族灾难面前,作家怎么能够幽默得起来,轻松得起来?对此,作者在文末有一个交代,飞机也炸死过人,田地里死过不少人,但,没有太大的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作者是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他对这一点是很警惕的。除了这一笔以外,还有一笔,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笔:“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中国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弹性的,不那么容易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这一段,是全文的注解,文章写了那么多有趣的、好玩的、不和谐的、充满幽默感的、好玩的人和事,并不是低级趣味的搞笑,而是相反,有着深刻的、带着哲学性的思考的。在这种“不在乎”的谐趣中,作者揭示我们民族在灾难中顽强不屈的精神的一个侧面,同时也是表现了自己的精神的一种境界。

三.从学生学情出发,切合学生实际需要

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所谓“学情”就是学生自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什么地方能读懂、能理解、能感受、能欣赏,什么地方读不懂,不能理解、感受、欣赏。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们由于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的局限尚不能理解、感受、欣赏的地方。由于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而怎样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处理教材,也是要重点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学生的需要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著名教育家钱梦龙老师曾说自己:“自己读不懂的,读不好的,学生肯定不懂,就在这里搞搞。”备课时,他会在自己的桌上写下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姓名,心里装着学生,备课时才会估量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反应。尽量做到: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王荣生教授也认为,学生最需要什么,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东西。关注学生的学,更应关注他们需要什么,最缺少什么,多想想他们需要你老师提供什么帮助。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对学生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进行调查。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课堂教学“一分钟试卷”法,即课堂教学前,留一分钟时间,要求学生此时写一篇简短的概括性短文,作为课堂教学的反馈,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写主要感受和认识,比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最不清晰的内容是什么,或者有什么质疑,以便下一步的措施跟进,双向反馈的评价体系。如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从而有效地利用好课堂宝贵的时间,少做无用功。

在《跑警报》中,绝大多数学生只读出有趣、幽默、不在乎,至于如何准确理解作者幽默风趣的文风,如何深入理解主题“不在乎”,就属于学生“不懂的”,就要着力下功夫打磨,必要时还要为学生搭支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议一议、说一说。

针对第一个问题,以学生的学习视野和认知深度很难准确把握,教师可抓两个关键词:皮实与儒道互补,并以此为支架探讨幽默风趣背后蕴涵的深意。首先,注意区别皮实与麻木的不同。麻木是没弹性、没感觉,是一种最大的悲哀,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皮实则是结实而不易破损,有弹性,能屈能伸,是一种面对逆境时的韧性。其次,儒道互补是为儒道一体,外儒内道,外部表现为无为,内部却在积蓄力量,无为而蓄势,待势足后有为。正如常言所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敌我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条件下,面对飞机轰炸,我们只能无奈地跑警报,作者的笑更多的是无奈的笑,含泪的笑,泪往肚里流的笑。正如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名言:你可以消灭我,但你却打不败我。

针对第二个问题,也同样需要教师搭个支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引号的作用。文本中“不在乎”的引号表示需要强调的特殊含义,强调了我们民族坚韧的生命力,身处逆境而能泰然自若的心态,这种“不在乎”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在日本飞机的阴影笼罩下,昆明的学生和老百姓依然呈现出这样的生活状态,说明他们的这种“不在乎”,其实心底是很“在乎”的,他们在乎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在乎的是他们宁静祥和的生活。

总之,从学情出发,依托单元教学目标,依据文本本身特质,才能更准确地确定阅读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李晖,福建宁德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汪曾祺散文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爱逃课的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