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学院与歌德学院比较研究

2012-07-05李湘萍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11期
关键词:歌德分院德语

李湘萍

(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德国歌德学院的总部位于慕尼黑,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从事德语文化活动的机构,其资金的大部分由德国外交部和联邦新闻局提供。歌德学院的口号是“学习德语,感受文化”。该学院以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命名,成立于1932年歌德逝世100周年之际。从1951年开始,歌德学院发展迅速,目前已在92个国家和地区,共设有分支机构149个,其中国外分支机构就有136个。作为一个语言与文化机构,歌德学院通过与各国当地文化及教育界精英的密切接触,将他们与德国联系起来,为德国在世界各地赢得了朋友。它凭借良好的信誉在世界文化竞争中立足,并因此提高了德国的声望。作为国际德语培训市场的领头羊,歌德学院已有50年的经验,并在全世界80个国家每年培训超过17万名的德语学员。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与国际交往日趋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也快速增长。2004年,我国借鉴英国文化委员会、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开始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取名为“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在世界各地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322所孔子学院中,亚洲30国(地区)81所,非洲16国21所,欧洲31国105所,美洲12国103所,大洋洲2国12所。孔子课堂设在34国共369个(缅甸、马里、巴哈马、突尼斯、坦桑尼亚只有课堂,没有学院),其中,亚洲11国31个,非洲5国5个,欧洲10国82个,美洲6国240个,大洋洲2国11个。2011年9月18日,东南大学与白俄罗斯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揭牌,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成为欧洲第121所、全球第353所孔子学院。

歌德学院在德语文化推广中获得了成功,研究歌德学院推广德语的经验,可为我国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一 歌德学院在中国

歌德学院作为德国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同时也是公共及私人的文化机构,也是德国各联邦州和经济团体的合作伙伴。德国借助由歌德学院、歌德中心、文化机构、阅览室以及语言学习及考试中心构成的网络,从事对外文化和教育交流。其宗旨在于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并从事国际文化合作。除此之外,歌德学院还通过介绍有关德国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向世界人民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形象。在中国,歌德学院通过举办和赞助一些文化活动,介绍德国的文化,加强中、德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为中国的德语培训及教学机构的老师提供教学培训和服务,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办了各式各样的德语培训课程,学员在歌德学院可获得在世界范围内都能认可的各种资格证书,为他们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中国大陆现设有歌德学院北京分院,该院还管理与运营德国图书信息中心在北京的办事处。

作为政府官方的文化传播机构,中国歌德学院的设立以中国政府与德国政府签订的协议为前提。中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于1988年3月25日签订了“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歌德学院分院的议定书”。议定书规定,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及其教师应遵循“促进中国的德语教学,传授知识,增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的宗旨。同时,议定书还规定,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主要从事以下活动:(1)举办各种形式的德语培训班,主要面向各领域的专业人员;(2)为中国德语教师组织有关德语语言学、文学、教学法及专业德语的进修活动;(3)举办培养口、笔译人员的培训班或进修班;(4)协助中方有关方面编写德语教学教材及德语进修与培训教材;(5)为中国德语教师、日尔曼语言文学学者及其它专业人员举办有关德国国情的介绍活动;(6)经双方同意,举办一些旨在促进中国德语教学的活动;(7)在条件具备时,经双方事先协商一致,分院的工作范围可以适当扩大。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学位,但可向参加由分院举办的培训班、进修班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学习证明或相应文凭。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为开展本议定书规定的活动所需的设备费、仪器费、教材费、图书资料费和德方教师、工作人员及聘用当地人员的工资及其它一切有关的经费,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通过慕尼黑歌德学院承担。由此可见,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其主要工作是举办各种级别的德语培训班或进修班。

歌德学院北京分院还与国内大学等机构合作,凭借各自实力,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强强联合,共同建立的语言培训机构,推进德语文化传播。2007年创办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歌德语言中心、西安外国语大学歌德语言中心和上海锦创歌德德语培训中心;2008年创办了南京苏教国际歌德语言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歌德语言中心和重庆四川外语学院歌德语言中心;2010年又创办了青岛大学歌德语言中心。各中心针对学员的实际情况,开设各种程度的语言班以及德福考试考前预备班,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针对学员在听、说、读、写各方面进行强化训练,最大程度地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并为其今后在德国的生活、学习或工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二 孔子学院在德国

德国孔子学院是旨在促进汉语和中国文化海外推广的公益机构。孔子学院提供下列服务:(1)开展汉语教学;(2)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3)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4)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5)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孔子学院的活动包括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维护和加强中德合作、传播汉语知识等。具体课程包括现代汉语普通话各级会话和语言课程、汉语水平考试备考课程、中文教师进修课程,以及专为对华经济合作、在华停留或旅行做准备的课程。这些课程除学习语言外,国情和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也占重要地位。此外,孔子学院还举办各类特殊专题的研修班,如中国传统医学讲座、周末书法绘画班等。除语言和文化课程外,孔子学院还举办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的系列讲座、展览、电影欣赏和其他文化活动。孔子学院将通过中国与德国相关文化科学团体、科研机构以及考试和语言中心的合作,逐步建立起一个不断扩展的德中文化交流网络。

目前,德国已有11所孔子学院,2所孔子学堂。柏林自由大学和北京大学于2006年4月26日合作办学建立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是在德国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之后在杜塞尔多夫、特里尔、法兰克福、海德堡、莱比锡、汉诺威、汉堡、埃尔郎根、慕尼黑等地相继建立了孔子学院或孔子学堂(表1)。

表1 德国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一览

三 孔子学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法律地位

歌德学院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是带有国家官方性质的,在德国之外成立“歌德学院”都是以国家间的协议为依据,其正院长由德国派人担任。“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由德国政府投资建设,财产属德国所有。德国政府委托设在慕尼黑的歌德学院对“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可见“歌德学院”的主导权在德方,获得了德国官方的支持和认可,具有相当程度的国家战略性意义。

和“歌德学院”不同的是,海外成立的“孔子学院”并不是以国家间的协议为依据的。在德国建立的“孔子学院”,签约的中方主要机构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中方合作机构具体工作由各大学承担);签约的德方主要是大学(或公益性协会“德国汉诺威中国中心”)。签约的中方主体“国家汉办”为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在教育部的机构设置归为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中心;签约的德方主体为大学,而德国的大学为州立大学,可见,签约双方均不能代表各自国家政府。同时,德国“孔子学院”的主办权可能不在中方,院长是德国人。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播汉语与中国文化,应在条件成熟时,以国家间的协议形式,在德国境内,建立孔子学院柏林分院,获得德国官方的支持,取得对象国政策和法律的认可。然后通过孔子学院柏林分院,对现有的德国各地的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进行协调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以提高办学效果,从而解决当前各自为政的状况。

(二)经费保障

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是歌德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歌德学院在德国国内的分院自负盈亏,主要收入通过提供语言班课程、考试及远程教学服务获得的;在德国国外的分院主要通过外交部的财政拨款得以维持,同时也通过办班及企业、公司捐助方式筹集资金来弥补财政不足,以保证国外分院收支基本持平。德国外交部通过控制歌德学院的资金,掌握其执行政策的忠实程度。歌德学院财政来源的多渠道和稳定性直接决定了一些歌德学院分院的存亡。歌德学院财政来源2008年度为2.738亿欧元,2009年度为2.902亿欧元,德国外交部的财政拨款2008年度为2.114亿欧元,2009年度为2.225亿欧元,2010年度为2.231 5亿欧元,2011年度为2.189 1亿欧元。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具备了送子女出国留学的经济条件,因此,出国留学人数也在逐年提高。因为德国高等教育质量高,而且与英美相比,德国学费较低,所以,一直以来,德国是中国学生喜爱的留学目的国。中国在德留学生人数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中国留学生占德国外国留学生人数近11.8%,是最大的外国留学生群体。根据“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统计,2010年中国在德国大学里正式注册的留学生人数为24 746人,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没在大学注册,如有些人在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还有一些人在大学的学前班学习语言,这部分大约有1万人。据此,估计中国在德国的在读留学生人数有35 000人左右。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留学德国需要从头再学习一门外语,歌德学院在全世界范围开设的各种级别的德语课程班以其优良的教学品质,不仅促进了德语的推广,也成为外国留学生进入德国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见表2)。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及其在中国各地的歌德语言中心提供的各种级别的语言班、多种考试项目,成为中国学生学习德语的主要选择,也成为中国歌德学院重要的经费来源。如歌德学院北京分院2011年9月15日至11月2日开设的200学时德福考试预备班,学费为4500元人民币。如果按人均1~2万元的600学时德语学习费用,这也是非常大的经费来源。歌德学院语言课程财政来源2008年度为0.566亿欧元,2009年度为0.561亿欧元。

表2 中国参加歌德学院各级德语语言课程的人数

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存在,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经费投入也越来越大,经费保障也就成为孔子学院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按照《孔子学院章程》第五章第二十三条,对新开办的中外合作设置孔子学院,中方投入一定数额的启动经费;年度项目经费由外方承办单位和中方共同筹措,双方承担比例一般为1∶1左右。目前,已建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近700所,每年的运行费用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不可能由中国政府每年增加投入。2010年国家汉办对各国孔子学院重要项目支出的就已经达到1.377 61亿美元,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影响我国国内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的教育投入仅为1.42万亿元人民币。从长远的角度看,国家汉办不可能把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全部承担下来。歌德学院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为孔子学院提供了借鉴,引入中国政府扶持下的市场营运模式,才能保证海外孔子学院的长期生存。同时,鉴于德国国民教育由国家投资的长期传统,民众无自费学习的习惯,德方合作单位担心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方资金投入不限于3年,以利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

(三)师资力量

歌德学院拥有很强的师资力量,授课教师中以德语为母语的教师占大多数,其它教师也有着一流的德语水平和关于德国国情的广博知识;每一位教师都拥有大学毕业证书;授课教师在德语作为外语教学的领域里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非常熟悉现代教学方法。为了扩展他们的专业能力,他们也要定期进修,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尽管国家汉办2010年向114个国家派出汉语教师3 000多人,但孔子学院本身并没有一支职业化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通过国家汉办(北京孔子学院总部)派出的汉语教师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国家公派汉语教师;二是志愿者。国家公派教师是国家汉办每年通过各省(市)教育厅(教委)和直属高校推荐或网上公开招聘,从大、中、小学在职教师中选拔面试,一般赴外任教两年,任期内领取工资。目前,国家公派教师岗位共计357个,遍布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的92个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主要由国家汉办直接或委托有关省(市、自治区)教育厅或高校,从在职教师、在读研究生、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中招募选拔培训。任期一般为1年,可以续任,但原则上不超过3年。汉语教师志愿者不领取工资,只领取生活津贴。2003年,作为试点,国家汉办向泰国和菲律宾派遣了首批志愿者;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正式实施。2010年向81个国家派出志愿者3 099人。

尽管国家汉办每年派出不少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但数量和水平上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另外,中国派出的汉语教师到了所在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对其汉语教学地开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缺乏职业化的汉语师资队伍,教师流动性大,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所以,稳定且质量过硬的师资来源是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近年来,国家在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2010年全国82所院校招收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2 568人;另外,2010年还招收1 483名外国学生来华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或进修汉语教学课程。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应考虑如何改革现有的管理与运营机制,在孔子学院建设专职教师队伍,让专职教师在孔子学院全职从事海外汉语教学工作,致力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国家汉办为稳步推进孔子学院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在2010年就召开10多次论证会,并赴20多所高校和有关机构调研。

(四)校际交流

歌德学院在中国设立独立的教育机构,师资配备主要来自本国或经过机构本身培训的人员,有独立的教学场所,在与中国大学的合作模式上主要是以项目交流为主,共同建立语言培训机构,成为中国留学生进入德国大学的主要途径。但在德国国内,没有特定的大学与其有固定的合作关系。

目前实际运营中的孔子学院绝大部分是总部与国内、国外申办方三方合作建设,其中主要依托国内外大学资源而设立。一方面,孔子学院在海外没有设立独立的教育机构,大都是与当地大学或教育机构合作建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附于其合作大学,如教学场所、教师配备等,孔子学院在形式上依托所在地的大学,以所在地大学的汉语言专业的形式存在。因此,申办孔子学院的条件中就要求申办机构有符合办学需要的人员、场所、设施和设备,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另一方面,《孔子学院章程》对申办孔子学院程序规定,在申办建设孔子学院时,除了需要由国外申办机构提出申请外,还必须有中方合作院校,可以自行联系,也可以委托孔子学院总部推荐。由此可见,“孔子学院”的设立主要是基于汉语教学方面的校际交流,由中国大学的对外汉语院系向国外有汉语教学的地方派汉语教师在那里从事教学、教材、课程设计等。在德国设立的11所孔子学院中,除汉诺威孔子学院由德国汉诺威中国中心与同济大学合作外,其他10所都完全依附于中德的大学,属于国外大学的一个系(表1)。可见,没有高校的依托,孔子学院将成为无源之水。

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是“汉语热”形成的根本原因。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始于1950年,目前,我国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院校约330余所,它们都与国外院校(院系)有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接受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约4万人。各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教学系列和教学网络。对外汉语教师人数近5 000人。2010年全球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考生达68.9万人次,孔子学院考生9.1万人次,仅占全球考生总数的13.21%,其他途径的考生达86.79%,占了绝大多数,可见孔子学院仍未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龙头。由于孔子学院缺少师资、缺少完整的课程设置,造成选修中文的学生有较高的弃学率,他们无法攻读整个学位,只能作为一种兴趣来学习。

随着中国教育市场的逐渐打开,来华留学生也逐年递增。根据教育部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当年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毕(结)业人数55 251人,其中授予学位人数9 013人,占毕(结)业人数的16.31%;招生人数73 266人,在校学生数达117 548人;2009年来华德国留学生4 239名。

在高校内部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规划中,对外汉语教学被定位在挣钱创收的位置上,是通过教育市场来运作的。但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这不可避免地会与高校在经济利益和营运机制上产生矛盾。因此,保证孔子学院的相对独立性已迫在眉睫,否则孔子学院就会变相地成为国内外校际交流的赞助商,逐渐成为国内外校际交流的一个成果与副产品,抢办孔子学院成为国内一些大学的政绩工程,甚至把孔子学院变成了摇钱树。如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和北京大学于2006年合作建立的德国第一所孔子学院,而实际上早在1981年,这两所大学就已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海德堡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于2009年合作建设的德国第11所孔子学院,而这两所大学在2004年就已经开始合作。而对于国内大学而言,仅北京外国语大学就承办了15所海外孔子学院。

(五)文化介入

孔子学院在海外的推行,令西方大为吃惊,甚至出现了“孔子焦虑症”;伴随孔子学院在全球的不断增加,也由此产生了关于“中国文化入侵”的猜测。德国民众在主观上愿意接纳多元文化,对我国语言和文化消费需求亦逐年增加,但在客观上对我国的意识形态仍存有顾虑。孔子学院主要依靠从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申请到的项目经费来开展活动的,因而给人一种由中国政府出钱教外国人学中文的感觉。从孔子学院的创办经费到其总理事会的负责人,包括很多国家领导人在出国访问时把为当地孔子学院揭牌或参观当地的孔子学院作为一项重要活动等,以致于很多国外媒体指责孔子学院的政府色彩过于浓厚,并把孔子学院称为中国的“文化侵略”。

德国仅有8 200多万人,目前已有11所孔子学院,2所孔子学堂;而中国大陆有13亿多人,歌德学院也只在中国大陆设立了一个北京分院,合建了7个歌德语言中心。与孔子学院相比,歌德学院在设立与管理上更加合理。

设立孔子学院的几所德国大学都具有悠久的汉语教学历史和雄厚的汉语研究基础,有些外方合作院校在孔子学院成立后,原有机构并未与孔子学院相融合,甚至法兰克福汉学系在设立孔子学院的同时,该校又恢复了建立于1925年的由卫礼贤创办的中国学院;在德语介绍中,多数孔子学院也不属于大学的一个“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而是汉学系下的一个“协会或联合会(Verein)”,在德国的许多大学中,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学生会也是使用“协会或联合会(Verein)”一词。可见,孔子学院建设过程中“走出去”的步伐走得太快,给人一种明显的扩张意图,不利于汉语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因此,注重孔子学院布局调整,控制数量与提高质量应是今后孔子学院建设的重点。

四结论

歌德学院作为一个语言与文化机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为德国在世界各地提高了声望。虽然歌德学院与孔子学院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歌德学院在推广本民族语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为孔子学院解决在今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如下有益的启示: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和教学,在条件成熟时,通过外交途径商定在德国境内,建立孔子学院总部柏林分院,统一规划管理在德国境内的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的建设;孔子学院在校舍建立、管理运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教材建设等方面保存相对独立性,避免完全依附于国内外大学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加强孔子学院与德国大型跨国企业的联系,争取企业为孔子学院提供资金与援助,孔子学院为企业培训语言和中国文化方面的人才;考虑到德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在德国的孔子学院开设的各种级别的汉语课程班,其培训的大部分学员由政府资助或者由与政府财政支持有关的中介组织资助,使之成为德国留学生进入中国大学或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1]刘丽平,蒋鑫鑫.从歌德学院看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之路[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83-87.

[2]陈仁霞.关于在德国建设孔子学院的实践与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2008(6):84-85.

[3]李 香.借鉴歌德学院浅析孔子学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文化,2010(4):81-82.

[4]国家汉办.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2010年度报告[R/OL].http://www.hanban.edu.cn/report/index.html,2011-10-16.

[5]莫嘉琳.孔子学院与世界主要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5):21-27.

[6]李瑞晴.海外孔子学院发展浅析[J].八桂侨刊,2008(1):52-56.

[7]于 淼.从孔子学院看汉语言文化推广的模式与效果[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952-957.

[8]朱清河,王 军.跨文化传播时代中国软实力提升的困境与途径—以孔子学院海外创办实践得失为例[J].东南传播,2011(6):8-10.

猜你喜欢

歌德分院德语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歌德的书
探秘霍格沃兹分院式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来听,分院帽之歌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旗袍秀——旗媛淑院福清分院揭牌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我要歌德的书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