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产权制度下劳资关系研究

2012-06-27梁辉吴江

商业经济研究 2012年18期
关键词:劳资关系积极影响

梁辉吴江

中图分类号:F246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分化及进程不断推进,劳资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呈现出从冲突到合作的趋势。本文主要是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对劳资关系进行分析,以人力资本产权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构成的“双产权制度”这一企业二元所有权的角度,来分别对体现劳资关系的工业民主、三方协商机制以及争议处理机制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本产权 双产权制度 劳资关系 积极影响

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是现代社会运行的最基本关系。恩格斯曾经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只有劳动者的利益和相应的社会地位得到保障,劳资关系和谐稳定时,劳动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才能创造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曹超(2008)认为,非公有制企业内劳资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再是表层的、暂时的、仅涉及福利和待遇的矛盾,而是更多地开始触及到深层的、长远的利益博弈,在更大层面上牵涉到人本身和制度的问题。劳资矛盾具体表现为双方谈判地位的不对称、契约的不完全性和产权的模糊性三个方面。人力资本是影响劳资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以前,人力资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对劳资关系的影响自然得不到重视,随着人力资本影响力的愈发增大,其地位也日益提高,在和谐劳资关系构建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人力资本的提高能够改善劳资双方谈判地位的不平等状况,处于弱势的劳动者一方能够通过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来提高自己的讨价还价能力,提高自己的地位。同时,对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重视与研究,能够促进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使人力资本持有者与物质资本持有者拥有同样的地位,使得劳动与资本一样都能获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这样就能够缓解相互对立的劳资关系,使劳资关系趋于合作与和谐。

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构成双产权制度,本文从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构成的双产权制度来分析人力资本对劳资关系的影响。

人力资本产权的内涵与双产权制度的产生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和资本的关系问题就显现出来。人力资本理论引入我国后,我国学者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发展出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并将企业理解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产权交易契约,两种产权的所有者都在追求其产权价值的实现,即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资本家)同样具有索取剩余价值的权利。只有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合作的双产权制度(张秋惠、于桂兰,2010),才能在企业中实现共赢。

(一)人力资本产权的内涵与特征

人力资本就其本质而言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智力、知识、经验、技能和健康状况等等。如果说劳动者本身是有形资源,那么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智力、知识、经验、技能和健康状况等就是无形资源。则可对人力资本产权作如下定义:人力资本产权是指对劳动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所体现出的无形资源的所有、使用、收益及处置等权力,它是人们围绕人力资本而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

和产权(科斯等,1994)的概念一样,人力资本产权也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其实质是由于人力资本的存在而引起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产权和物质资本产权在企业中共存,人力资本和其他物质资本一样,也可以获得剩余价值,而对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使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获取剩余有了依据。人力资本产权同产权一样也是一组权利束,具体包括人力资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及使用权,其中所有权即人力资本的归属问题是人力资本产权中最根本的权利,它决定了其他三项权利。拥有支配权的主体可以决定谁来使用、什么时候使用以及使用人力资本的地点,使用权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或经授权使用者在一定范围内以一定方式使用人力资本的权利。人力资本的每一项产权同样由权能和利益组成。

人力资本产权具有可交易性的特征。人力资本产权的可交易性是指人力资本产权可以在不同主体之间转手和让渡的性质。与物质资本产权的交易相比,人力资本产权的交易只能是部分产权(使用权)在部分期限(契约期)内的交易,人力资本产权的所有权是不能进行交易的,只能属于载体个人所有,所交易的产权在契约期结束后自动合法地回到所有者手中。人力资本的可交易性是人力资本流动的前提条件,在利益的驱动下,人力资本载体会自动流向收益更高、效率更高的部门,从而实现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进一步促进劳资关系双方的制衡。

(二)双产权制度的产生

在人力资本理论兴起及受到重视之前,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制度都是物质资本产权主导的“单一产权制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劳动力所有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分离状态,使生产资料所有者不得不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创造新价值;而劳动力所有者要生活下去,也必须出卖劳动力。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即不仅能生产出自己的价值,还能为资本家创造出剩余价值,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所在,也是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所在。

在工业革命至今的悠久历程中,物质资本始终占据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在过去的两三个世纪中,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毫无疑问,在这场革命以及随后的工业经济时代中,物质资本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人力资本的力量还未兴起,谁掌握了物质资本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命脉,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与此相对应,物质资本所有者即资本家一直都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也是经济中剩余价值的完全剥削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即劳动者完全不能获得该剩余价值,其产权制度是一种资本独占利润、“见物不见人”的产权制度,在本质上是单一的和不平等的物质财产产权制度。所谓“单一”就是只承认物质财产的产权,不承认人力资本的产权。所谓“不平等”就是这种制度剥夺了人力资本的所有权,“物权”凌驾于“人权”之上。因此,这种产权制度“见物不见人”。在这种产权制度下,宪法规定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没有承认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的私有财产,更没有规定劳动力这种劳动者的私有财产,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这种“见物不见人”的产权制度也是广泛存在的,可以说迄今为止,大部分雇佣劳动中的产权制度都还没有实现“物权”与“人权”的平等。

猜你喜欢

劳资关系积极影响
劳动合同中止制度探析
“全面二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应对
维护和谐共赢劳资关系要守住哪些底线
解析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轴心及相互作用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英美原声电影对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积极影响
我国职业体育劳资关系政府规制:逻辑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