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下的商业步行街设计

2012-05-23

山西建筑 2012年22期
关键词:沿河步行街商业街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09)

1 项目背景

连云港大伊山是国家3A级风景区,位于灌云县城西北部,素有淮北平川第一神山之称,是一座城中山。景区内主要有石棺墓遗址、石佛寺、星相石、梅花鹿岩画、美女岩画、古海船石刻等景点以及峰、岩、洞、松、石等自然景观。大伊山集古文化、佛文化、自然景观于一体,每年都吸引海内外大批游客前来游览。基地总占地面积约17 321 m2,紧邻城市主干道伊山路西侧,位于大伊山风景区的次入口处,属于旅游休闲文化服务区域的用地。基地为狭长形,东面低,西面高,高差最大达到6 m,北面是个烈士陵园,南面有条小河。地块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比较丰富,有大量的古树,古桥和古井,周围是山水环抱,自然景观可谓得天独厚(见图1,图2)。

2 设计指导思想

本方案在分析完基地环境之后,合理解读现有资源,围绕现有小河与保留古树木林地,突出生态的主题,创造出有别于其他旅游休闲区商业步行街的清静悠远氛围,让游客感受远离都市喧嚣的绿色体验休闲空间,重点突出商业休闲与基地人文景观的融合。规划在保护古桥、古井的基础上,利用基地山体和流水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来组织空间视点,让游人在商业街休闲之时还一饱景区的自然风光,充分感受历史文化的内涵,弘扬传统文化并延续历史文脉。

图1 基地现状

图2 保留古迹

3 规划设计

1)场地环境的整合。

本地块南面临河和部分人文景观,中间分布些古树木,比较散乱,所以在总体布局上我们将建筑沿场地周边布置,使得建筑形体舒展开,最大化建筑的景观面。建筑通过自由组合围合出相对开阔的内院空间和街巷空间,根据流线的变换实现空间的转换。各建筑之间用架空的回廊连接,形成尺度亲切、层次分明的室内外空间。为了最少破坏基地的现状,商业街在入口处和保留树木节点处整合出两个广场空间,结合了中国私家园林的理念及设计手法,构建尺度宜人、丰富有致的空间效果,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休闲场所(见图3)。具体地说,本街区主要由两个广场和两条街巷构成,以此激活商业街的内部商业价值,通过直跑楼梯与南侧的商业在2层形成贯通,使整个商业空间充分激活。在总体布局上,观景和休闲活动功能区相结合。其中基地南面保留现状小溪,对其加以整治,根据景观需要对其加以局部拓宽。

2)交通流线组织。

规划依据场地周边环境与规划道路,主出入口设在景区的东侧,通过沿街商业带的设置展示景区形象,突出区域特性。场地设置两个出入口:一个在场地东侧,通向建筑群内部;一个在南侧沿河街道,入口空间适当放大,把沿河景观引入内街,丰富内街的空间层次,也便于人流的分离。西北侧设置了商业街的出口,由此可以与二期地块衔接起来。场地道路系统由城市规划道路、街坊道路、景观步行道组成。商业街内街为人行,南面沿河设置了5 m宽的机动车道,此处形成了沿河的景观步行道,建筑间多处断开,一方面为了设置建筑消防通道,也是为了符合中国民居建筑特点,丰富街巷的空间。建筑多处设计了直接上二层的直跑楼梯,二层平台都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步行道路系统,增加了商业街的步行区域和商业价值。景区北侧和东侧为生态停车场,与树木充分结合,并在周围种植乔木,车位隐约呈现在树丛中,南侧机动车道旁零散的布置些临时停车位,以方便游客(见图4)。

图3 总平面图

图4 鸟瞰图

3)景观设计。

在合理的总体布局基础上对空间景观进行有效组织,力求创造尺度宜人、空间序列丰富有序、景观多样且又符合景区清静悠远氛围的休闲活动场所。设计中借鉴江南园林派的设计手法,把高差多变的沿河景观带拟为“山”,将古园林的内向型自然山水演绎为现代外向型自然山水,沿河建筑体块的高低错落形成有趣的怡人空间(见图5,图6)。建筑与景观通过廊道的半遮挡空间和虚化空间相互渗透,达到“建筑即景观,景观即建筑”的江南造园手法的现代表达。景观设计引入了江南园林“宅园合一”的手法,将周围的景区风景、保留古树和古井引入到基地景观和建筑的天际线中,将此地块打造成集文化、景观、休闲为一体的高品质商业休闲空间。基地沿河边点缀了休息亭、观景平台、清溪亭等小品,既为人们提供观景场所,又丰富了河区景观。借助场地内的植被、山体、流水以及高大树木带等自然元素融入设计之中,体现自然与人工的巧妙完美结合,创造自然舒适、温馨典雅的建筑与景观的休闲空间,在整个建筑与环境中做到可赏、可游、可用的目的。

图5 沿河鸟瞰图

图6 沿河透视图

4)建筑设计。

步行街建筑采用了化整为零的方式,充分考虑基地内的地形变化及现状保留的古树状况进行灵活布置,严格控制建筑面积、建筑体量与建筑边界。建筑以坡顶为主,采用平台结合的方式,为游人创造尺度亲切的室内外活动空间。在建筑坡顶将传统青瓦屋顶表面转化为现代建筑材料青黑色磨砂板岩石条,色彩选择上以灰色调为主,以取得与风景名胜区建筑和谐统一。在建筑立面处理上采用了白墙、木百叶、玻璃,以求建筑纯朴自然又不乏现代气息,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见图7)。在建筑造型设计上,我们运用徽派建筑的元素,没有简单的复制这些传统的建筑符号,而是扬弃式继承,以营造出符合现代气息的商业建筑。建筑在造型设计局部运用传统马头墙、挑檐、海棠门、冰裂窗等元素,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采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和材质加以表达。建筑色彩处理上延续了江南民居的特点,黛瓦白墙面和木色的门窗搭配给人一种清纯、凉爽之感。建筑色彩基本上只用三种颜色,白色的墙面,深灰色的屋顶,灰色是仅次于白色的中间色调,用在室外勒脚、铺地、片墙带等处。整个商业步行街设计过程中使用现代设计手法并巧妙地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的审美方式,使整个商业街的空间形态处于精细化设计的符号系统中,体现出一种历史与现代文化的传承与交融,演绎着灌云县深厚的历史文化。

图7 内院空间

4 结语

现今人们都在反对趋同化的现象,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商业街设计都要以人为本,应该考虑各种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对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商业进行探索,连云港大伊山风景区商业步行街规划建筑方案设计结合了风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设计中既吸取了传统的中国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使建筑与景观达到了高低错落、虚实结合、亲近自然的效果,将轻松休闲的建筑与景观环境相结合,演绎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

[1]李道增.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J].建筑世界,1998(6):89-90.

[2]沐小虎.建筑创作中的艺术思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3]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4]严 伟,刘 艳.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设计[J].新建筑,2001(3):83-84.

[5]吴 卉.天津市和平路步行街环境心理学分析[J].四川建筑,2004(24):15-16.

[6]高介华.关于“建筑与文化”研究方向的浅见[J].华中科技,1997(1):34-35.

[7]王希来.步行街未来城市的亮点[J].中国商贸,2001(1):6-7.

猜你喜欢

沿河步行街商业街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
特战演习之步行街区
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完成首次核燃料组件装载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购买”快乐
李晶晶作品
九九歌
关于商业街中的仿古建筑设计探讨以兰州中川小镇项目为例
问路
特色商业街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