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调查研究

2012-05-03张丽娇曹佳佳曾天德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创造力创造性

张丽娇 曹佳佳 曾天德

“创造性是人类特有的,利用一定条件产生新颖独特、可行使用的产品的心理素质”[1]。创造力的结构包含3个成分: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动机。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的社会,各行各业中都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大学阶段正是创造力的开发时期[2],高校作为培养并向社会输送大批具有创造性人才的主战地,加强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成为高校的教育目标。为此,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并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实验研究。其中,朱卫红[3]等人以曲靖师范学院的学生为被试,发现大学生在创造力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上存在性别差异;暴占光[4]等人探究了发散思维训练对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的影响,结果发现发散思维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张臻[5]等人的研究也证明,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南锡[6]等人的研究提示发散思维能力是最容易接受环境的影响而发展的。这些研究结论印证了董奇提出的创造性思维理论:“创造性思维是由一些独特的认知过程和心理现象构成的[7],即创造性思维是多维结构的,其核心成分是发散思维。”这些研究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创造性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师范院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状况及其特点,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师范院校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福建省在校师范大学生550名分别进威廉姆斯创造性人格量表测验。有效问卷489份(94.6%)。其中男生221人,女生268人;文科239人,理科250人;大一200人,大二146人,大三143人。

1.2 方法 采用林幸台、王木荣修订的《威廉斯创造倾向量表》测量在校大学生的一般创造性思维倾向,该测验共有50题,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像力、挑战性4个因子和总分。分数越高,创造性思维水平越高。此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8]。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性别、年级和专业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性别差异 见表1。

男女生只在好奇性维度上有显著差异(P<0.01),男生的好奇性高于女生的好奇性。在总体创造性思维及其他3个维度均无显著差异。

2.2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年级差异 见表2。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总体水平、冒险性、想象力和挑战性上均无显著差异。在好奇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随年级的升高而有所降低的趋势。

2.3 创造性思维的专业学习差异 见表3。

不同专业被试在创造性思维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理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总分高于文科被试,具体表现理科学生为更具有好奇性和挑战性,但在冒险性和想象力上与文科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性别差异

表1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性别差异

注:* P<0.05,* * P<0.01,下同

性 别 冒险性 好奇性 想象力 挑战性 总 分男(n=221) 23.43±2.81 30.67±4.52 24.71±3.98 27.45±3.50 106.13±11.70女(n=268) 22.99±2.80 29.63±4.34 24.42±3.91 26.89±3.26 104.72±11.53 t 1.72 2.60** 0.80 1.81 1.32

表2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年级差异

表2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年级差异

年 级 冒险性 好奇性 想象力 挑战性 总 分大一(n=200) 23.52±2.58 30.57±4.16 24.88±3.90 27.36±3.24 106.65±11.09大二(n=146) 23.18±3.02 30.25±4.61 24.58±3.81 26.81±3.40 105.19±11.66大三(n=143) 22.87±2.88 29.29±4.59 24.05±4.10 27.18±3.54 103.72±12.14 F 2.25 3.59* 1.84 1.11 2.70

表3 不同专业被试创造性思维

表3 不同专业被试创造性思维

学 科 冒险性 好奇性 想象力 挑战性 总 分文科(n=239) 23.08±2.95 29.61±4.63 24.82±3.98 26.50±3.36 104.29±11.88理科(n=250) 23.38±2.67 30.57±4.23 24.28±3.89 27.76±3.28 106.38±11.29 t-1.15 -2.40* 1.51 -4.19** -1.99*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创造性思维在性别上的差异仅表现在好奇性维度,男生的好奇性要高于女生。这与以往的某些研究存在差异。在以往1项研究中发现“男生在言语独特性显著高于女生,这种差异在图形独特性、语句变通性和总的流畅性上同样是男孩比女孩高。”[9]这些差异的形成与传统教育的性别观念有关。由于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性别角色分别给予不同的期待和要求,由此造成了认知和个性上的性别差异。男性形成了诸如独立、自信、果断、积极进取、敢于冒险、耐挫力强等个性特点,且形成了善于解决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问题的能力;而女性则更倾向形成依赖性、缺乏竞争性的个性,以及相对较弱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根据一些学者的有关创造性思维的跨文化研究[10]显示,在主张男女平等的社会中,男女创造性思维不存在差异。由此提示了在男女平等的社会文化中不存在因男女性别差异造成思维认知差异的现象。本研究结果显示,男生虽在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维度较女生有优越性,但男女之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研究其原因可能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人们普遍接受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消除了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期待上的性别差异等有关。加之大学阶段教育,尤其是在师范类院校。当前师范院校学生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女生占绝大多数,这种“阴盛阳衰”的现象必然会给他们或她们的校园学习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和挑战。观察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女生的表现往往比男生显得更加主动、积极,且在其班级、学生社团及各种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也许是致使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性别方面差异逐渐缩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研究发现,仅有“好奇心”这个因子仍然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成果给出科学的解释。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因此,我们倾向把好奇心归因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尤其是性别基因的差异,即男性较女性更具有好奇心遗传因子(好奇心遗传优势),且与外向、冲动和冒险等遗传因子有机结合、协同作用,所以这种特定组合的遗传因子即使受到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其性别差异态势依然保持相对稳定。因此,本研究结果再次验证了好奇心这一性别差异稳定性的特点,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其好奇心像“液体智力”一样均呈现了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陈秀琴等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风格研究结果[11]也说明这一点:在个体的一生发展中,幼年时期的好奇心是最强的,此时期强烈的好奇心有助于儿童在注意、感知等方面获得发展。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逐渐过渡到以自己成长经验和认知能力为动因。因此,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好奇心呈现了随年级的升高而慢慢减弱的特点,也是好奇心自身发展规律的使然。如果从学科性质和专业学习特点看,大学生好奇心随年龄增长而持续下降的原因,还有另外两种解释:一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接触到的知识和相关事物增加,那么好奇心就相应的减弱了;二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所接触到知识的难度在不断加深,这需要他们分配更多的精力在所学知识上,因此,其分配到关注其他事物的精力就相对减弱,进而表现为好奇心减弱。

从不同专业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差异分析看,理科被试的创造性思维总体水平及冒险性、好奇心和挑战性维度得分都高于文科被试,其中总分及好奇心和挑战性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想象力因子得分却稍低于文科学生,二者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葛缨[12]和罗晓路[13]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因为理科专业知识更多地是以掌握符号及其内在意义、逻辑关系为主,而文科专业知识则更多的与语词训练有关。因此,理科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在变通力和独创力上相对优于文科生。

[1]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71-79

[2]戴冰,徐小林.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7):881-883

[3]朱卫红,温艳玲.大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20(6):14-16

[4]暴占光,华炜,张向葵,等.发散思维训练对62名初一学生创造力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3):169-172

[5]张臻,井西学,曲海英,等.科技人员人格与创造力的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554-556

[6]王列富.创造力及学生创造力培养问题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7]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2-5

[8]盛红勇.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111-113

[9]童秀英,张艳莲,姜雅东,等.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学研究(综述)[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7(1):71-75

[10]董奇.西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研究综述[J].外国心理学,1985(1):15-18

[11]陈秀芹.艺术类大学生思维风格特点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12]葛缨,何向东,吕进.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倾向关系的研究[J].青年探索,2006(4):50-51

[13]罗晓路,林崇德.大学生心理健康、创造性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模型建构[J].心理科学,2006,29(5):1031-1034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创造力创造性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