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2012-05-03卢绍君王井云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均分婚姻状况博士生

卢绍君 王井云 田 明

一直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作为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研究者发现74.3%的博士生会经常产生疲劳和压力感[1]。与大学生、硕士生相比,博士生面临更多的来自学业、家庭、事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加上博士生群体的自我期望、成就动机较高,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近些年关于博士自杀的报道时常见诸于报端,博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校、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了解博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辽宁省选取3所具有博士学位专业授予权的高校,随机调查了220名博士研究生,有效问卷191份。其中男生95人,女生96人;一年级博士96人,二年级博士40人,三年及以上年级博士55人。

1.2 方法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之一,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测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共90个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量表采用5级评分,通常以总分≥160,任一因子分≥2作为判定标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由肖水源编制,包括10个条目,分为3个部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总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量表重测信度为0.92。

1.2.3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问卷为自评量表,采用4级评分。本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9,α系数为0.90;2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9和0.78。

1.3 统计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博士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 以总分≥160或因子分≥2作为检出标准,博士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9.3%(75/191)。各因子呈阳性症状的百分比依次为:强迫31.9%,人际敏感20.4%,焦虑18.8%,抑郁18.3%、偏执18.3%,敌对16.8%,精神病性13.6%,躯体化12.6%、恐怖12.0%。

通过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的比较发现,博士生在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4项因子分及量表总均分上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5),而在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5),见表1。

表1 博士生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的比较

表1 博士生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的比较

注:*P<0.05,* *P<0.01,下同

因 子 博 士 全国正常成人常模 t P躯体化 1.43±0.47 1.37±0.48 1.66 0.099强 迫 1.80±0.61 1.62±0.58 4.13** 0.000人际敏感 1.55±0.54 1.65±0.51 -2.57* 0.011抑 郁 1.56±0.60 1.50±0.59 1.46 0.145焦 虑 1.52±0.54 1.39±0.43 3.38** 0.001敌 对 1.51±0.60 1.48±0.56 0.59 0.559恐 怖 1.31±0.50 1.23±0.41 2.39* 0.020偏 执 1.48±0.52 1.43±0.57 1.29 0.198精神病性 1.41±0.48 1.29±0.42 3.40** 0.001总均分 1.52±0.48 1.44±0.43 2.20* 0.029

2.2 不同性别、年级、婚姻状况的博士生SCL-90各因子得分的比较 分别对不同性别、年级、婚姻状况的博士生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和婚姻状况的博士生SCL-90各项因子分数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表3。

表2 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博士生SCL-90各因子分得分的比较

表2 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博士生SCL-90各因子分得分的比较

因 子 男(n=95) 女(n=96) t 未婚(n=101) 已婚(n=90) t躯体化 1.43±0.42 1.42±0.52 0.065 1.45±0.45 1.40±0.50 0.609强 迫 1.81±0.52 1.79±0.68 0.167 1.86±0.60 1.76±0.61 1.318人际敏感 1.60±0.50 1.50±0.56 1.214 1.60±0.50 1.50±0.57 1.285抑 郁 1.56±0.46 1.57±0.71 -0.164 1.61±0.56 1.51±0.62 1.122焦 虑 1.55±0.43 1.49±0.63 0.797 1.55±0.51 1.49±0.56 0.817敌 对 1.53±0.55 1.78±0.64 0.606 1.55±0.65 1.45±0.53 1.169恐 怖 1.33±0.42 1.30±0.57 0.460 1.29±0.41 1.34±0.58 -0.669偏 执 1.53±0.50 1.43±0.53 1.426 1.50±0.50 1.45±0.57 0.618精神病性 1.47±0.48 1.35±0.52 1.762 1.46±0.49 1.35±0.52 1.595总均分 1.54±0.40 1.49±0.55 0.844 1.56±0.46 1.47±0.51 1.190

表3 不同年级博士生SCL-90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检验±s)

表3 不同年级博士生SCL-90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检验±s)

因子 一年级(n=96)二年级(n=40)三年及以上(n=55) F躯体化 1.39±0.46 1.57±0.58 1.39±0.40 2.392强 迫 1.82±0.62 1.90±0.72 1.70±0.46 1.422人际敏感 1.54±0.58 1.61±0.55 1.52±0.15 0.388抑 郁 1.54±0.61 1.68±0.75 1.52±0.43 0.912焦 虑 1.49±0.57 1.63±0.64 1.50±0.37 1.087敌 对 1.47±0.58 1.65±0.77 1.46±0.46 1.500恐 怖 1.32±0.57 1.39±0.47 1.24±0.36 1.064偏 执 1.45±0.55 1.55±0.48 1.47±0.49 0.447精神病性 1.42±0.52 1.55±0.50 1.29±0.35 3.681总均分 1.50±0.50 1.63±0.57 1.46±0.35 1.465

2.3 不同工作情况、学习方式的博士生SCL-90各因子得分的比较 有工作的博士生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心理健康总均分上都显著低于没有工作的博士生;在SCL-90所有因子和总均分上,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博士生都显著高于非全日制的博士生,见表4。

2.4 博士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 心理健康总均分与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积极应对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见表5。

进一步以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Y),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支持利用度、消极应对、客观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可共同解释心理健康18.6%的变异,Y=(-0.248×支持利用度)+(-0.140×客观支持)+(0.284×消极应对)。

表4 博士SCL-90各因子分得分在工作情况、学习方式上的比较

表4 博士SCL-90各因子分得分在工作情况、学习方式上的比较

是否有工作 学习方式(是否全日制)因 子 是(n=78) 否(n=113) t 是(n=138) 否(n=53) t躯体化 1.36±0.51 1.47±0.45 -1.601 1.49±0.49 1.27±0.40 2.857**强 迫 1.69±0.67 1.88±0.55 -2.156** 1.90±0.61 1.55±0.52 3.740**人际敏感 1.43±0.53 1.64±0.53 -2.673** 1.63±0.54 1.33±0.46 3.568**抑 郁 1.48±0.69 1.62±0.52 -1.601 1.65±0.59 1.35±0.57 3.149**焦 虑 1.41±0.58 1.60±0.49 -2.349** 1.61±0.52 1.29±0.51 3.742**敌 对 1.47±0.69 1.53±0.52 -0.758 1.57±0.58 1.34±0.62 2.362*恐 怖 1.26±0.45 1.35±0.53 -1.250 1.39±0.55 1.13±0.26 3.312**偏 执 1.39±0.52 1.54±0.51 -1.905 1.55±0.52 1.29±0.45 3.323**精神病性 1.29±0.45 1.49±0.49 -2.916 1.48±0.50 1.23±0.40 3.207**总均分 1.43±0.53 1.58±0.44 -2.198** 1.60±0.48 1.31±0.43 3.735**

表5 博士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r)

3 讨 论

3.1 博士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明显低于全国正常成人的一般水平,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9.3%,这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较为相似[2-4]。这说明有39.3%的博士研究生存在不同方面的心理问题。结果还显示,除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4项因子得分以及心理健康总均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之外,其他因子与全国常模并不存在明显差异。这个结论说明,从整体上来看,博士生确实存在一些突出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强迫和焦虑这两种和高压力密切相关的心理症状,需要引起高校教师的高度重视。

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的可能原因有:①博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更大。博士作为最高学历层次的群体,年龄跨度较大、人员构成复杂,不可避免要面临就业、学业、婚恋、家庭、经济等诸多的压力,巨大的压力导致博士生心理困惑突出,情绪困扰增加。②高校或研究机构缺少对博士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目前更多的还是侧重于专业素质能力,特别是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对博士生的心理健康重视较少,教育缺乏。

3.2 不同性别、年级、婚姻状况的博士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本研究中通过对不同性别、年级、婚姻状况的博士生进行对比发现,在这几方面,博士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论是不一致的,例如,有研究者使用抑郁自评量表研究发现,女博士的抑郁程度显著高于男博士,一、二年级的博士抑郁分数低于三年及以上年级的[5];另外有研究发现,SCL-90各因子得分随着年级的递增呈现倒U型,即二年级的博士生的各因子得分最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6]。

按照大多数人的主观经验,女性、高年级、未婚的博士生心理健康状况应该更差,因为认为女性博士心理承受能力更差、家庭压力更重;二年级的博士面临的学业压力更大;而未婚的博士婚恋压力大、社会支持少。但是本研究并未出现这样的结果,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的不同并没有造成博士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原因可能在于不同性别、年级、婚姻状况的博士生压力的主要来源是不同的,男性、高年级可能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已婚博士的家庭压力更大,因此,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存在差异。

3.3 不同工作情况、学习方式的博士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本研究中发现,不同工作情况的博士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工作的博士生比没有工作的博士心理健康状况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有工作的博士生相比于没有工作的博士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小。有研究[2]指出,在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来源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没有工作的博士中绝大多数属于从硕士学习阶段直接进入博士阶段,没有过工作经历和缺少社会的历练,在心理成熟程度、社会支持等方面都不及有工作的博士生。当面对个人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时,心理成熟程度差、压力承受能力弱的博士生,就会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还发现,不同学习方式的博士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非全日制博士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全日制的博士生。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也在于不同学习方式博士生生活情况的不同:非全日制的博士生绝大多数都是工作一段时间后考取博士的,他们具有稳定的工作和家庭,相比于大多数属于从硕士直接考取博士的全日制博士生来说,没有了就业、婚恋、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有更多的社会支持。

3.4 博士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因素,很多研究都证明了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7-8]。本研究对三者关系的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消极应对是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因素。这说明,获得客观支持多的、对支持利用度高的、较少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博士生,心理健康水平更好。有研究发现,博士研究生的人际网络非常狭窄、人际交流缺乏,更多地是沉浸在个人的科研、学术当中,面临问题时不与人倾诉,而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抵御挫折压力的重要因素[9]。

因此,对于博士生来说,应增强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与家人、朋友、同学、导师等的联系与沟通,减少消极应对方式,更好地维护个人的心理健康。

[1]吴小建,贺浪冲,邓立娜.某高校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业与生活压力现状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261-263

[2]杨雪花,张环,温卫东.某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压力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895-896

[3]杨文翰,静进,卢锦华,等.广州市某高校在读医科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7):596-598

[4]吕玲玲,蔡茂华,戴雪飞.高等农科院校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格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46-948

[5]余督督.博士研究生抑郁状况和毕业要求之间关系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43-244

[6]钟惊雷.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闽江学院学报,2007,28(4):117-121

[7]王桢,陈雪峰,时勘.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378-380

[8]彭虎军,魏书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9):966-969

[9]段鑫星.博士生为何轻生?-博士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J].青年研究,2007(4):27-33

猜你喜欢

均分婚姻状况博士生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蝴蝶标本(外一首)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迎春佳作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积均分线的推广
从《日耳曼尼亚志》看日耳曼人的婚姻状况
韩男性对婚姻状况更满意
当代中美两国女性婚姻状况差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