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帕金森病现代针灸腧穴应用研究

2012-04-13孟振杜广中卜彦青杨佃会王晓燕韩乐朋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胆经阳陵泉经脉

孟振,杜广中,卜彦青,杨佃会,王晓燕,韩乐朋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 250012;3.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济南 250014)

帕金森病现代针灸腧穴应用研究

孟振1,杜广中2,卜彦青3,杨佃会1,王晓燕1,韩乐朋1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 250012;3.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济南 250014)

针灸疗法;腧穴;帕金森病;综述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但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的帕金森病的针灸腧穴处方。为此,我们通过考察近10余年的国内期刊文献,整理出帕金森病的期刊临床文献的腧穴应用情况,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①研究对象为帕金森病患者;②临床报道类和临床研究类文献;③治疗措施包括针刺、艾灸、电针、穴位注射、拔罐、梅花针等穴位刺激方法;④针刺部位限定为体针和头针。

1.2 研究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1月至2010年11月),检索项为主题或全文,检索词为帕金森病或震颤麻痹;然后在结果中进行二次检索,检索项为主题或全文,检索词为针灸或含针刺;在结果中再进行三次检索,检索项为全文,检索词为腧穴名称(腧穴名称参考《针灸学》[1])。并下载所有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文献,逐篇查阅,剔除综述类、实验类及无关的文献,再逐条检索腧穴的使用频次[2]。

1.3 腧穴判定

[3]标准分为,①常用腧穴,即文献使用频次>5%者;②少用腧穴,即文献使用频次≤5%但>1%者,值得临床推荐;③未用腧穴,即文献使用频次≤1%者。

2 结果

2.1 期刊中帕金森病文献基本概况

按上述方法查得帕金森病从1994年1月至2010年11月的所有医学文献条数为12241篇;查得针灸医学文献条数为66篇,其中临床报道类文献有54篇,临床研究类文献有12篇;搜集到帕金森病患者2225例;涉及到的穴位共计147穴。

2.2 期刊中帕金森病的针灸腧穴归经概况

按照被采用腧穴在该经脉腧穴总数所占比例的高低,排列如下,督脉为 17/28(占 60.71%),心经为5/9(占 55.56%),胆经为 19/44(占 43.18%),胃经为19/45(占42.22%),小肠经为8/19(占42.11%),任脉为10/24(占 41.67%),肝经为 5/14(占 35.71%),脾经为7/21(占33.33%),心包经为3/9(占33.33%),膀胱经为21/67(占31.34%),肺经为3/11(占27.27%),大肠经为5/20(占 25.00%),三焦经为 5/23(占 21.74%),肾经为5/27(占 18.52%),其他头针为 7/12(占 58.33%),经外奇穴为7/40(占12.5%)。

按照被采用腧穴的绝对数,排列如下,膀胱经21、胆经19、胃经19、督脉17、任脉10、小肠经8、脾经7、心经5、大肠经5、肝经5、肾经5、三焦经5、心包经4、肺经3,其他头针7、经外奇穴7。

2.3 帕金森病的针灸腧穴目录

常用腧穴(第三次检索文献条数从大到小排列,>7者)共计 20个腧穴,即百会(32)、太冲(31)、合谷(27)、风池(23)、舞蹈震颤区(22)、足三里(21)、三阴交(20)、阳陵泉(18)、四神聪(15)、曲池(15)、外关(13)、内关(12)、太溪(11)、丰隆(11)、运动区(10)、大椎(10)、肾俞(9)、肝俞(9)、曲泽(9)、少海(8)。

少用腧穴(第三次检索文献条数从大到小排列,>1但≤7者)共计61个腧穴,即完骨(7)、天柱(6)、气海(6)、关元(6)、阳池(6),后溪(6)、前顶(5),哑门(5)、悬钟(4)、照海(4)、阴陵泉(4)、血海(4)、复溜(4)、通天(4)、悬颅(4),上星(4)、悬厘(3)、尺泽(3)、中脘(3)、廉泉(3)、本神(3)、曲泉(3),列缺(3)、养老(3)、风府(3)、承浆(2)、行间(2)、脾俞(2)、颊车(2)、中封(2)、解溪(2)、水沟(2)、下脘(2)、滑肉门(2)、委中(2)、感觉区(2)、脑空(2)、支沟(2)、阳交(2)、申脉(2),公孙(2)、足临泣(1)、肩髃(1)、阳溪(1)、脑户(1)、大陵(1)、玉枕(1)、身柱(1)、胸夹脊(1)、足运感区(1)、平衡区(1)、晕听区(1)、语言区(1)、天井(1)、商曲(1)、络却(1)、陶道(1)、命门(1)、头维(1)、神庭(1)、心俞(1)。

2.4 帕金森病针灸常用腧穴和少用腧穴分部

①头部有百会(32)、风池(23)、舞蹈震颤区(22)、四神聪(18)、运动区(11)、完骨(7)、天柱(6)、前顶(6)、哑门(5)、通天(4)、悬颅(4)、上星(4)、悬厘(3)、本神(3)、风府(3)、感觉区(2)、脑空(2)、脑户(2)、玉枕(1)、足运感区(1)、平衡区(1)、晕听区(1)、语言区(1)、络却(1)、头维(1)、神庭(1),共计 3条经脉,26穴,计32.10%被采用。②面部有廉泉(4)、承浆(3)、颊车(1)、水沟(1),共计3条经脉,4穴,计4.94%被采用。③上肢部有合谷(27)、曲池(15)、外关(13)、内关(12)、曲泽(9)、少海(7)、阳池(7)、后溪(6)、尺泽(4)、列缺(3)、养老(2)、支沟(2)、肩髃(2)、阳溪(1)、大陵(1)、天井(1),共计 6条经脉,16穴,计19.75%被采用。④腹部有气海(7)、关元(4)、中脘(4)、下脘(3)、滑肉门(2)、商曲(2),共计3条经脉,6穴,计7.41%被采用。⑤腰背部有大椎(10)、肾俞(3)、肝俞(3),脾俞(3)、身柱(2)、胸夹脊(1)、陶道(1)、命门(1)、心俞(1),共计3条经脉,9穴,计11.11%被采用。⑥下肢部有太冲(31)、足三里(21)、三阴交(20)、阳陵泉(18)、太溪(12)、丰隆(11)、悬钟(5)、照海(4)、阴陵泉(4)、血海(4)、复溜(4)、曲泉(4)、委中(3)、行间(2)、解溪(2)、中封(2)、阳交(2)、申脉(2)、公孙(2)、足临泣(1),共计6条经脉,20穴,占24.69%。

3 讨论

帕金森病于1917年由James Parkinson首先描述,其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脑内的黑质、尾状核、壳核中的多巴胺含量减少,造成乙酰胆碱系统相对亢进,从而导致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等症状,如搓丸样震颤、铅管样肌强直、面具脸、慌张步态等。因此,帕金森病的病位在脑,其经络分野主要与督脉、足太阳经、足少阳经有关。刘立公等检索93种中国古代医籍中采用针灸治疗肢体震颤的内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涉及肢体震颤治疗的文献共 35条,常用经络按其被采用穴次的高低依次为胆经、膀胱经、心包经、三焦经、大肠经、心经、小肠经、肝经。而我们检索统计的结果,与上述古典文献的记载比较,有较大差异。在可比较的前8条经脉中,按照被采用腧穴在该经脉腧穴总数中所占比例依次为,督脉、心经、胆经、胃经、小肠经、任脉、肝经、脾经。只有胆经、心经、小肠经和肝经相吻合。按照被采用腧穴的绝对数依次为,膀胱经、胆经、胃经、督脉、任脉、小肠经、脾经、心经,只有膀胱经、胆经、小肠经和心经相吻合。而几种方法最认可的只有胆经、小肠经和心经3条经脉。

帕金森病现代针灸腧穴的分部选穴多取头部和四肢部。头部腧穴选用频次最高,特别是头针。根据上述文献统计,头针7条穴线被现代针灸临床采用,占全部头针的 58.33%;其他头部腧穴,如百会穴也同样被现代针灸临床所推崇;而古人对于肢体震颤的治疗多根据局部取穴,取四肢穴。究其原因,可能是古人并没有认识到震颤的病位在脑,而不在四肢。重视四肢部腧穴,尤其是四肢关节部腧穴,如肘部的曲泽、少海等,腕部的阳池、大陵等,掌指关节部的后溪,膝部的阳陵泉、血海等,踝部的申脉、照海等,跖趾关节部的太冲、公孙等,而肩关节和髋关节部腧穴也偶被选用。常选腹部和腰背部腧穴,尤其关元、气海、中脘、大椎、肾俞、肝俞更多被采用。由此可见,帕金森病的现代针灸分部选穴是以头部和四肢关节部选穴为其基本规律。

帕金森病针灸现代腧穴谱与古典文献的比较,上述的文献调查表明,百会、太冲、合谷、风池、舞蹈震颤区、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四神聪、曲池、外关、内关、太溪、丰隆、运动区、大椎、肾俞、肝俞、曲泽、少海,共计20个腧穴,在帕金森病针灸临床工作中使用频繁。与古代治疗肢体震颤的常用腧穴曲泽、足临泣、中渚、少海、后溪、太冲、合谷、阳溪、阴市、腕骨、承山、金门、内关、阳陵泉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前14穴中只有合谷、太冲和阳陵泉3个腧穴相同;②在所有20个腧穴中也只有合谷、太冲、阳陵泉、曲泽、少海、内关6个腧穴相同;③古今均重视“四关”穴的选用。古代常用的足临泣、中渚、腕骨、金门等腧穴现今已较少选用。因此,我们推荐合谷、太冲、阳陵泉、曲泽、少海、百会、舞蹈震颤区等为帕金森病的针灸腧穴处方。

临床上,我们用此方治疗帕金森病住院患者23例并用改良后的 Webster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明显改善。此外,黄泳等[4]报道头部电针能减少帕金森病患者基底节区多巴胺转运体的丢失,改善基底节区多巴胺转运体的活性,从而延缓帕金森病患者的病程并且减轻临床症状。我们体会该方对帕金森病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邱茂良,张善忱.针灸学[M].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3-145.

[2]卜彦青,陈少宗,杜广中.原发性痛经现代针灸腧穴应用研究[J].中医杂志,2010,51(9):811.

[3]卜彦青,杜广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针灸的腧穴谱[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9):692.

[4]黄泳,姜雪梅.头部电针对帕金森病患者脑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4):303.

R246.6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2.01.063

1005-0957(2012)01-0063-02

孟振(1985 - ),男,2009级硕士生

杜广中(1967 - ),男,副教授,博士

2011-04-07

猜你喜欢

胆经阳陵泉经脉
恢刺“阳陵泉”穴对脑卒中大鼠肌痉挛状态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温针灸阳陵泉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与对视觉模拟评分法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影响
进补不如敲胆经
“大象腿”、“萝卜腿”常敲敲胆经
漫话中医之十二经络的值班表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浅谈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