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牙塔”精神与大学“社会化”之辩证融合

2012-04-12孙景民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象牙塔社会化学术

孙景民,孙 瑶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象牙塔”精神与大学“社会化”之辩证融合

孙景民,孙 瑶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通过分析“象牙塔”精神和大学“社会化”的科学内涵,揭示了二者的合理性共生关系。要使“象牙塔”精神和大学“社会化”辩证融合,促进大学在实践中既崇尚学术又适应社会,应该走倡扬、培育“象牙塔”精神并让大学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的路径。

象牙塔;社会化;超越;合理共生;辩证融合

1 “象牙塔”精神的科学内涵

1.1 大学为之“象牙塔”

“象牙塔”一词最早见于《圣经》中的《旧约雅歌》。19世纪法国作家与批评家圣伯夫在批评诗人维尼时使用“象牙塔”一词,与“艺术之宫”同义,从此 “象牙塔”之意就像《辞海》里所说的:“指脱离现实,沉湎于个人主观幻想,追求形式精美的创作倾向。”大学称之为“象牙塔”是指:大学之“大”,乃是全面、普遍、高深、超越之意;大学之“学”,乃是精神、思想、探索、创造力之旨。把大学称之为“象牙塔”乃一个褒义的比喻,是一个美好的称誉,而不是一个概念。作为一种象征,它提醒人们,大学是探求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注人类命运的地方,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

1.2 “象牙塔”精神的科学内涵

“象牙塔”精神是从“象牙塔”本义中演化出来的,她把人置于整个教育的中心位置,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自由,张扬人的个性;她崇尚理性,依赖理想和激情,追求深刻、优雅、清纯、透彻的理性探索。“象牙塔”精神的基本内核是“追求独立、自由、高远和高深的学问”,其“保护带”是三A原则,即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和学术中立原则。

1.3 “象牙塔”精神的当代价值

1.3.1 大学人心中的“ 图腾”

客观地说,从大学出现之日起从来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象牙塔”,“象牙塔”只不过是具有象征意蕴,或者说只是大学人心目中的“神话”,对知识、真理的推崇,不仅构成了大学人不断获取新知识的精神动力,而且也使“象牙塔”作为城堡的隐喻具有了新的意蕴,维护了知识的尊严和真理的崇高。尤其是这种精神在整个共同体的认同和呵护下,以制度化的形式缓慢地存继下来,并赋予大学独有的组织性特征。

1.3.2 大学永葆活力的“ 秘诀”

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殿堂,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对知识的传递、批判和探索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大学“学术研究能力的开发,本身就孕育着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萌芽,它表现为人力资本、内隐知识和知识产权,把川流不息的知识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源泉是大学学术研究的一项任务”。[1]纵观西方名校,牛津、剑桥、柏林、哈佛等能在数百年的历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雄居世界名校之林,依靠的就是坚持“追求真理、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办学理念。哈佛的校训是“与真理为友”,“耶鲁精神”则是一种为争取个体的独立,为维护学术自由付出任何代价都在所不惜的精神。贯穿于名校的灵魂和血脉之中的精神是不屈不挠的对真理和学术的忘我追求。

1.3.3 大学和学术的“ 灵魂”

西方大学几乎从一开始就享有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权利。对于大学的发展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权利。它为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得大学有条件将研究高深学问作为一种崇高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为了学术而学术”。牛顿发现三大定律、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陈景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在当初很难从市场的角度给予评价,更难用市场的价值去衡量其商业价值的大小。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重要发明在公布之日人类还很难认识到他们在科学上的重要意义,更谈不上经济效益。所以,这些大学和科学家进行的探索与研究,不是受利益驱动,而是以对真理的追求为源动力。可以说,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是在一种无功利的奉献精神下实现的。

1.3.4 大学人的“ 精神批判”

这里的“批判”既指大学的自我批判,又包括外向批判。虽然无法用实体武器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批判,但她决不放弃任何可以用批判武器面对对象的机会。她开拓着自由的精神空间,以其独有的公正、严肃和不为权势左右的品质针砭时弊;她向社会提供广阔的精神和思想资源,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争取发言权,以表白自己思想的深邃;她反对偶像,却又极力崇拜真理,矢志不移地追求真理并且甘愿为真理而牺牲;她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对生活进行反思,做出自己独到的判断,并且以自己的判断为标准,采取积极进取的姿态,通过对自身话语的表白去塑造自我、改造对象、改变环境。可见,大学一方面以真正自我的形象、卓然独立的精神立身于世界,维护着大学的“象牙塔”传统,另一方面又以清醒的创新独辟蹊径,突破历史,超越传统,实现自身跨越时空的辐射。

2 大学“社会化”的科学内涵

2.1 大学“社会化”的含义

大学“社会化”是指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为社会服务,因此,大学必须“适应社会”,向社会开放和满足社会需求。简言之,就是大学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象牙塔”精神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和人类利益,以“道德”基点及其价值倾向为根本指导和总体方向。这就决定了“学术自由必须凭借其作为发挥某种社会功效的工具属性,通过外求于其潜在的社会功效,才有可能得到必要的意义支撑,获得其持续存在的合法性。”[2]

2.2 大学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在过去,每所大学都是独立的有机体,可按其内在规律去吸收营养和发育成长。如今的大学已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绝对不可缺少的产物。”[3]因此,大学人探求高深的知识,绝不仅仅是出于闲逸的好奇,更是因为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需要大学为其提供智力支持。

2.3 大学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2.3.1 教育责任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永恒的根本任务。因此,教育责任仍然是现代大学必须承担的第一责任,而且是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核心和重点。

2.3.2 学术责任

学术责任主要是指大学对人类文化所起的作用,即大学具有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功能和责任。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基础上,大学积淀和创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变革,大学越来越充分地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

2.3.3 服务并引导社会的责任

大学作为一种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机构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当而且可以运用自己所拥有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的力量。

3 “象牙塔”精神与大学“社会化”的合理性共生关系

3.1 “象牙塔”精神与大学“社会化”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考证

3.1.1 中世纪“象牙塔”精神与大学“社会化”的初步结合与斗争

大学生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在政统与道统二元抗衡的情势下,在同教会势力和世俗势力作艰苦卓绝的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最引人注目的是学者们“自由研究”的权力。[4]这种在大学自治范围内的学术自由权力成为后来历代大学争取自由时的主要内容。中世纪大学能够产生的深层根源在于与城市经济的兴起,工商业发展对法律、医药、神学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关联。大学是从11世纪的教会学校和城市学校自发发展起来的,虽然这些学校的师生都是牧师,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世俗的,即为了满足人口日益增长并且日益城市化的需要。一方面,“中世纪的大学把它的合法地位建立在满足当时社会的专业期望上”。[5]教会和国家依靠大学研究的学问和培养的人才,巩固其已有的地位,借助大学的力量树立各自的权威,与对方势力相抗衡。可见,自大学产生之日起,“象牙塔”精神和社会责任就内在地共存于大学的发展逻辑之中,并作为大学发展不可替代的“两翼”,推动着大学的延续与繁荣。

3.1.2 文艺复兴时期“象牙塔”精神的正式确立与大学“社会化”的新视点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将大学从中世纪教会的附庸下解放出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得以诞生。它们大多建立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在“象牙塔”里生活。现代大学的产生不仅打破了中世纪教会对意义阐释和知识传播的垄断,而且开创了文化变革和理性批判的时代。正是从那时起,自由教育观念使纽曼时代的英国式学院得以存在,“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术中立”等“象牙塔”精神的基本原则得以确立并捍卫着大学的个性与尊严。此时,人文主义精神和科学主义精神伴随着文艺复兴的启蒙深深植根于以传播知识、探究学问、传扬文化为使命的大学核心价值之中。因此,文艺复兴时期,“象牙塔”精神重新占据了高等教育领地,而大学“社会化”则遭到了教育家们的唾弃。但大学同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通道不仅并未因此而完全割断,而且还开启了大学“社会化”的新境界。例如当时著名的“梦都亚”学校,它的办学意图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统治者、政治家、高级官吏、教会领袖、军人和外交家、大企业家”。[6]

3.1.3 工业革命以来“象牙塔”精神与大学“社会化”的矛盾斗争与有机融合

工业革命掀起的暴风骤雨给西方高等教育带来的震荡无与伦比,传统大学目标取向的合理性受到质疑。要求“高等教育直接为社会服务及满足发展工业和繁荣经济需要”的呼声日益高涨,两种目标趋向的斗争亦日趋激烈。19世纪中期以后,为适应美国经济腾飞对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美国高等教育逐步向社会化方向转型。到二战前,他们基本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化”色彩甚浓的美国大学模式。大学越来越经常地被喻为“服务站”。

3.2 “象牙塔”精神与大学“社会化”合理共生关系

从哲学上解读“象牙塔”精神与大学“社会化”的内在关系,实质上是大学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的学术独立自由与功利意识的关系。“象牙塔”精神是大学之为大学的“个性”,大学“社会化”是大学得以存续的前提。二者是互利共生的矛盾统一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互相斗争,又相互整合。“象牙塔”精神在追求知识、探求世界奥秘的过程中丝毫不考虑功利因素,其宗旨是闲散好奇;大学“社会化”的动力是对物质利益的权衡考量,其宗旨是现世智慧。“象牙塔”人追求知识则是“远离实践的”,社会化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性”的。同时,二者的存在又都具有合理性,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使大学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大学作为社会组织,诞生于社会的召唤,二者合理共生并相互依存。如果真的完全丧失了“象牙塔”精神,大学求真、求知精神以及俯视众生的终极情怀为俗世的名利、权势所湮没,大学就不过仅仅是抽离了精神的躯壳而已。

3.3 当代大学的两难境地

在当代大学的日常运作中,围绕着如何认识和处理崇尚学术与适应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存在着理性与功利、人文与科学、学术自由与文化专制、多元开放与闭关自守之间彼此起伏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斗争,使大学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而就我国而言,大学“象牙塔”精神更是严重缺乏。在历史上中国大学既没有经历过类似西方的“象牙塔”时期,也没有出现过像西方大学那样实现“象牙塔”精神与大学“社会化”的真正融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源自西方,在变法维新、西学东渐的背景下,1898年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创立,但总体上讲授的科目仍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主。直到20世纪早期,蔡元培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一种“象牙塔”精神,但随后大学体现更多的是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而产生的社会忧患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五四”运动就是中国人追求民主自由精神的直接表达,将“德先生”和“赛先生”馈赠给中国大学,使其成为大学精神最宝贵的财富与核心内涵。但是,文革中 “象牙塔”精神被从根本上消解了,高等教育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附庸,“象牙之塔”的特征不复存在。后虽有所修复,但是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逐步走上正轨的今天,“大学危机”出现的症结仍然在于历史上“象牙塔”精神的彻底沦丧而导致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机动性和自我更新能力的丧失,以及大学的超脱性和前瞻功能的缺失。

4 “象牙塔”精神与大学“社会化”辩证融合的路径选择

4.1 “象牙塔”精神的重新倡扬与培育

4.1.1 我国大学重构“象牙塔”精神的当代价值从总体来看,在科技高度发达、社会日益世俗化、物质化的今天,全世界高等教育界的“象牙塔”精神都呈现逐渐衰微的趋势,而我国的大学精神缺失情况更严重于世界范围内的平均水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大学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困惑和挑战,如规模、结构、效益之间的矛盾,市场化、大众化、世俗化带来的问题等。大学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开放、创新和理想主义精神越来越与大学本身相疏离,大学日益失去了它的应有之意。因此,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应当放在恢复“象牙塔”精神应有的地位上。

4.1.2 我国大学培育“象牙塔”精神的具体措施任何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独特性格都会通过其自身的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彰显出来。我国大学要培育“象牙塔”精神,也应着力于“两手抓”。

在硬件建设上,应体现的特点是有活力而不浮躁,人口密度大却显深幽,实用而不失美感,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二者并显示大学的“个性”。硬环境的建设会作为物化的东西积淀下来,例如北京大学的建筑,它一方面凝聚着建筑师的智慧和心血,另一方面更是北京大学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使其与现代文明交融互动的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

在软环境的建设上,要致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自信。站在社会的最前沿,大学培育的人应有足够的自信面向社会,这种自信首先是教师、校长的自信。二是建立大学本身价值取向和校长办学思想。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人和实际决策者,在各个方面都对学校运作、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三是思想需要具体的目标细化,学校目标是学校引导学生成长、培养学生成才的旗帜,也是一个学校的行动纲领。四是建立合理的学科制度建设和课程设置。“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大学”[7],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人,也就不可能有“象牙塔”精神。五是建立有效的学科设置评价体系。大学人创造的活动,主要以文本形式,在科学共同体内部传播、分享和评价,权威出版物的意义因此凸现出来。可行的一种评价应该超越浅薄的功利主义成为社会精神的坐标,从而在客观上影响着“象牙塔”精神的培育。六是建立一套有效、合理的能支撑学校运转并发展的制度体系和人才队伍。制度文化本身是构建“象牙塔”精神题中应有之意。制度背后是大学理念、办学理念、主导价值观念,面对着全体大学人。“象牙塔”精神的构建是浩大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长期坚持。因此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统一指挥,协力实施。队伍的灵魂是学校的领导班子,大学人是建设主力军。

4.2 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措施

其一,具备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研究资源优势。大学的教师与科研队伍的素质和机构的设置应与知识经济社会相适应。就结构来说,应当拥有一批高科技人才,但只有高科技人才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其他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思维科学等人才,形成配套的人才群体。

其二,能够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学发展应当定向社会与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来培养人才,并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上下大功夫,把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要求作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三,兴办知识型企业。大学可以为地区和政府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并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根据国外以及国内的经验,大学成为高科技园区的中心一般是由兴办知识型企业开始的。[8]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75.

[2]陈伟.作为自由之翼的学科规训权力——论学术自由的本体性基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3( 6):48.

[3](英)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腾大春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2:47.

[4]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6-39.

[5]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33.

[6]解光云.世界文化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7]刘献军.大学之治与大学之思[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28.

[8]潘懋源.知识经济时代与高等教育[J].上海高教研究,1998(8):37.

Research on the Dialectical Integration of"Ivory Tower"Spirit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Universities

Sun Jingmin,Sun Ya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Qinhuangdao Hebei066004,China)

By analyzing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Ivory Tower" spirit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universities,the paper revealed their rational symbiosis.To acomplish the dialectical integration and promote universities advocate sciences and arts as well as adapt to the society,we should choose the way of advocating and cultivating"Ivory Tower"spirit and making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du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vory Tower"; socialization; surpass; rational symbiosis; dialectical integration

G641

A

1008-813X(2012)01-0078-05

10.3969/j.issn.1008-813X.2012.01.023

2011-11-14

孙景民,男,河北抚宁人,毕业于中共河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副编审,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象牙塔社会化学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象牙塔中的明珠
走出象牙塔仅仅是开始——性别批评视角下的“大女主”剧女性叙事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透视“学术象牙塔”里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