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环境政治学的两大分支及其关系

2012-04-12刘贺青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政治学国家政治

刘贺青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试论环境政治学的两大分支及其关系

刘贺青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环境政治学是培养环境人才的必要课程之一。通过探讨环境政治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论述环境政治包括国内环境政治和国际环境政治这两个分支四个方面的联系。

环境政治学;理论;实践;国内环境政治;国际环境政治;关系

环境变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环境问题的凸显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进程有很大关系。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技术进步,还需要人文关怀。在美国,环境科学、环境研究旨在培养环境人才,这两个专业都可以授予不同层次的理学或文学学位,如果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培养环境人才,则授予理学学位。如果从人文社科的角度培养环境人才则授予文学学位。而环境政治学是环境科学或环境研究专业获取文学学位的必修课之一。目前我国只有中山大学、台湾国立中正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环境政治学选修课;山东大学、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和河海大学为政治学相关专业的硕士开设环境政治学;青岛大学为环境工程硕士开设环境政治学。

1 环境政治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0世纪30~60年代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使环境问题成为新的政治问题,要求政府作出回应,环境政治是探讨环境怎么从一个工业问题、科技问题变成一个政治问题,及政治应该为改善环境做些什么。这体现出环境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也说明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时候进行政治调整的必要性。此外,环境政治既涉及理论,也包括实践。维基百科认为,环境政治主要研究:“一、和环境有关的政治理论及思想;二、政党和环境社会运动;三、那些影响环境的公共决策及其实施效果”。[1]环境政治著名学者郇庆治教授认为环境政治学正在成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探讨“如何构建人类与维持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间的适当关系的政治理论探索与实践应对。”[2]环境政治学旨在运用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环境问题并促进环境的改善。由于政治学包含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因此路透社的刊物《环境政治》 在谈及环境政治的研究对象时,从四个方面和两个角度探讨了环境政治学的内容:“一、探讨环境运动及政党的演进;二、探讨国际、国内及地方层次的环境公共政策及实施;三、评价各种环境运动及组织所提出的理论及个别理论家提出的理论;四、探讨日渐突出的国际环境问题。”[3]两个角度指的是:一、环境政治包括环境政治理论及实践(政党、环境运动、环境政策的制定、实施及调整);二、环境政治包括两个领域,即国内环境政治和国际环境政治。而环境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与国内环境政治、国际环境政治融合在一起。

2 环境政治学的两大分支

不仅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把握环境政治,还可以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把握环境政治。国内环境政治主要探讨一国范围内的环境政治问题,也包括该国地方层次的环境问题,如按照国别探讨每个国家的环境政治或各国地方政府的环境政治,甚至国家范围内非政府组织的环境政治;国际环境政治主要探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或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围绕环境问题进行的政治实践。哈雷尔和金斯伯勒认为国际环境政治主要研究:“国家间协商国际环境协议的过程;促进国际环境合作的规则和机制;实施这些规则的国际机构;全球环境动议背后的不同政治力量。”[4]由于学科的细化,在国外的环境政治学教学中,除了开设环境政治学课程之外,还有国际环境政治学或全球环境政治学。安德诺娃认为全球环境政治是一个各种行为体(国际组织、民族国家、次国家行为体、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 围绕环境问题进行竞争、合作、论争的领域;这些行为体利用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组织能力追求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利益。[5]国际环境政治的凸显和环境问题的跨国性、全局性有关,同时又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相呼应。虽然国内环境政治和国际环境政治有各自的学术边界,但也有密切的联系。

3 国内环境政治和国际环境政治的关系

3.1 从环境问题的产生看国内、国际环境政治的关系

工业化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这种代价也呈现出跨国性。一国的环境问题会造成其他国家的环境问题,这类环境问题又分成两种情况:一类是故意转移污染成本或代价的行为;另一类是非故意的行为。

随着国际分工的扩大及跨国交往的增加,国际投资和贸易也成为转移污染的渠道。如:欧盟国家意识到工业发展所承载的环境压力,纷纷提高国内工业的环境标准,迫使企业将生产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因此,国人津津乐道的“中国制造”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所以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和进行贸易时也要考虑环境成本。这类通过贸易转移的环境代价是间接的,而直接的废弃物贸易则令人震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洋垃圾,如英国把废旧纸张运往中国,日本将废旧电脑等电子产品运往中印等国,这类有意识地转移环境成本、污染环境的行为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此外,有一类环境污染是非故意的行为,但在客观上造成国内环境问题国际化。国内环境污染如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有时会造成跨国污染。20世纪70年代,美国酸雨漂到加拿大,每年给加拿大造成数十亿加元损失,经过数十年谈判,美加达成治理协议。近些年,印尼为了发展生物能源,烧掉大片森林,造成印尼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东南亚阴霾天气增多。跨国水污染指的是一国由于和其他国家拥有共同的河流、湖泊等,在本国发生水污染后,波及下游国家,引发或加剧国家间关系的紧张。如:莱茵河发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流经法国、德国等9个国家,1986年11月瑞士巴塞尔市一化工厂失火,近30 t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和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流入莱茵河,导致莱茵河150 km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 000 km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莱茵河因此“死亡”20年。[7]再如:2010年10月,匈牙利铝厂的废物池决口,约有100万m3有毒废物泥浆冲出,威胁多瑙河下游6个国家。[8]又如:乌拉圭河流经巴西、乌拉圭和阿根廷,2005年,乌拉圭在该河兴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纸浆厂,影响附近的空气、水质等,一度造成乌阿关系紧张。[9]可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深刻的国际根源。

3.2 从环境问题的治理看国内、国际环境政治之间的关系

环境属于公共物品,具有非对抗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既存在和环境有关的国内公共物品,也存在和环境有关的国际公共物品或全球公共物品。国内环境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维护看似只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实际上也离不开国际视野,即在必要时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环境技术和管理经验,改善国内环境;此外,如果一国的环境问题外溢,影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还需要加强双边或多边合作。在全球环境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维护方面,地球上的每个行为体,特别是每个国家都负有责任。当前世界十大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在这些问题中,关于气候变化的谈判成为一个最典型的,需要各国政治家、科技人员等共同商讨方案的大事,因为过去围绕其他环境问题的全球治理一般交给科技人员制定技术标准就可以解决,但是气候变化问题的公共性更加明显,气候是全球生态系统的基础,大气不具有排他性,任何国家都可以拥有大气,但又不受任何其他人和任何其他国家的约束,即使其他国家采取了积极改变气候急剧变化的措施,某些国家仍然可以搭便车,可以共享改善的气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国际社会建立一种机制,既约束对气候产生不利影响的国家,也用激励措施鼓励更多国家为大气这样的公共物品的维护作出贡献。因此,目前国际社会围绕气候变化展开的外交谈判在较大程度上动员了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可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内国际互动及尽可能多的国家参与国际合作。

3.3 从环境意识的传播看国内、国际环境政治的关系

环境意识包括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办法的认知,环境治理理念的传播经历了一个国际化的过程。环境治理理念可以从一个国家到达国际社会,国际社会形成的意识再去影响另一个国家;同时也可以由一个国家直接影响另一个国家,中间不经过国际社会的意识的影响。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八大公害事件及《寂静的春天》 等著作的出版,使20世纪中叶掀起第一次国际性的环保运动高潮。地球日的诞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将环境治理理念扩散到世界范围的例子。美国参议员尼尔森和哈佛大学学生海斯积极倡导环境保护,在其影响下,1970年的4月22日,美国有2 000多万人在街头、校园游行,集会、演讲,宣传环保理念,其影响超出美国,成为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4月22日也成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环保活动。

此外,国际社会一般把1972年作为国际环境治理的起点,因为这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当时的世界环境问题及全球环境保护战略等进行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即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此后联合国每年都会根据当年的环境热点问题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可见,国际环境意识起源于英、美、日等工业化国家对环境问题的反思,最后形成大多数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认同的意识,这种意识又开始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据统计,在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之前,全世界仅有10个国家设立环保局,到1982年有110个国家设立了环保局。[10]现在,双边或多边环境条约数量之多、涉及国家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环境治理理念的国际传播。虽然我国自古重视天人关系,但是我国环境意识的成长以及环境政策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也经历了一个国际化的过程。一方面,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参与国际环境大会,学习国际环境法的精神,并将环境治理的理念内化到我国的环境政策与法规中。另一方面,我国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国际环境治理理念,而是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及环境问题的突出,我国必然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理念的传播和塑造。

3.4 国内环境问题与国际干涉的关系

由于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敏感度会提高,其中既有合作,也有摩擦。以水资源为例,似乎更多的是冲突,如: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围绕着约旦河的水资源分配问题产生的冲突;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围绕幼发拉底河产生的冲突;印度和孟加拉国围绕着恒河产生的冲突。除了水资源的分配问题之外,还有使水资源免受污染的问题以及水生物的生态多样性保护问题,上游水利、水电设施对下游的影响问题,这些也是容易引起国家间关系紧张的因素之一。积极的合作可以化解冲突,但是近些年来,一些环境问题被扩大化,甚至和其他国家安全问题联系在一起。例如:外国在宣扬“中国威胁论”时,又增加了“中国水威胁论”。中国的国际河流众多,在东北部有松花江等,在西北部有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在西南部有澜沧江(湄公河) 等。这意味着我国在进行国际河流的合作时,要避免使问题复杂化,比如避免把双边问题多边化,或者把水问题和其他问题挂钩,加大解决水问题的难度。水问题只是众多环境问题中的一个,有学者担心环境问题会成为一些棘手的国际政治问题的借口。[11]因为无论从环境的外溢效应还是环境的治理途径来看,由环境引发摩擦或冲突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

在西方国家经历了5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治理之后,环境问题得到了较大改善。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则由于技术落后和国际产业布局的调整或者污染跨国转移等因素,继续走着“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系可能会因为新一轮的国际环境治理而紧张。如果摩擦或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个别国家出于某种特殊的目的,可能会引起干涉。为了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国际环境法学家认为环境权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对本国的资源享有永久的主权权利,有权根据本国情况决定自己的环境政策和战略,自主地开发和利用本国的资源;任何国家不得借口环境保护而干涉别国的内政;各国不论大小,对国际环境事务享有平等的参与权,不能由个别或少数几个国家决定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12]可见,在国际环境合作和国际环境干涉之间,要把握好一个度,即既要认可环境主权,还要有助于环境的改善。

基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国内环境政治和国际环境政治有各自的研究对象,但这两个领域又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环境政治学的主体内容。由于政治学包括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而环境政治学又是为一门将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因此将环境政治学的知识谱系描绘为两大分支也是可行的,这两大分支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环境政治学,而这种联系取决于环境问题的整体性和特殊性。

[1] 匿 名.Environmental politics[EB/OL].[2012-01-09].http://en.wikipedia.org/wiki/Environmental_politics.

[2]郇庆治.环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鄱阳湖学刊,2010( 2) :45-56.

[3]匿 名.Environmental Politics[EB/OL].[2012-01-09].http://www.tandf.co.uk/journals/titles/09644016.asp

[4]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回应导言[EB/OL].[2012-01-09].http://worldhistory.cass.cn/index/chubanxinxi/chubanxinxi_txt/2007092-800101.htm.

[5]ANDONOVA LILIANAB,MITCHELLRONALDB.The Rescaling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J].The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and Resources,2010( 35) :255-282.

[6]CHRISBROWN,TERRYNARDIN,RENGGERNICHOLASJ.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Political Thought:Texts from the Ancient Greeks to the First World War[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7]王彬辉.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环境法治60年检视[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

[8]匈牙利有毒废水进入多瑙河威胁下游国家[EB/OL].(2010-10-08) [2012-01-09].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0_10/08/2715214_0.shtml.

[9]阿根廷乌拉圭承诺修复双边关系[EB/OL].(2010-04-29)[2012-01-09].http://news.chinapaper.net/html/32/n-30932.html.

[10]张海滨.论国际环境保护对国家主权的影响[J].欧洲研究,2007( 3) :53-76.

[11]忠言.警惕“ 环境干涉”[J].环境,2003( 2):5.

[12]刘惠荣.国际环境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Two Branches of Environmental Politics and Its Relationship

Liu Heqing
(School of Marxism,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8, China)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s one of the cours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By discussing the concept and research object of environmental politics,the paper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in four aspects of the two braches namely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environmental politics; theory; practice; domestic environmental politics;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relationship

D0-05

A

1008-813X(2012)01-0029-04

10.3969/j.issn.1008-813X.2012.01.009

2011-12-26

刘贺青(1977-),女,湖北武汉人,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博士,硕士生导师,讲师,主要从事环境政治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学国家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