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视阈中的外宣翻译

2012-04-12赵式一

关键词:原语模因译者

赵式一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因此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将会有助于中国保持良好的国际形象,积极全面地推广中国的优秀文化。外宣翻译是外宣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外宣传翻译包括政治经济、国防科技、文化教育等发展状况的对外介绍,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公告及对外交流活动的信息通告;或各地的市政建设宣传,招商引资与旅游宣传,各种国际性活动及行业展览活动宣传;或公司与乡镇企业的对外宣传及产品介绍等。”[1]近年来,有关外宣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者们从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关联理论等角度就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讨论,本文将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外宣翻译策略,并提出外宣翻译应该遵循Andrew Chesterman提出的明晰、真实、信任和可理解性等翻译伦理标准,以归化翻译策略为主,并根据实际需求适度使用异化策略。

二 模因及模因论

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出版了《自私的基因》一书,首次提出文化进化的单位“meme”一词。meme仿造了生物学词汇“基因”(gene),其词源是希腊词语“mimeme”(模仿)。基因是生物信息传递的单位,通过遗传而繁衍,而meme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通过模仿而传播。任何一个信息只要能够“模仿”而被“复制”,就可成为“meme”。[2]从1981年《自私的基因》被译入中国以来,有关“meme”的研究便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其译名也多有争议。据统计,目前国内的译名有10多种,如“觅母”、“迷米”、“密母”等,何自然教授在2003年首次提出了“模因”的译法,由于与“基因”的发音相近,又能说明其“模仿”的本质[3],因而被很多研究者接受,并逐渐成为“meme”通行的中文译名。模因的定义有两个阶段:前期被看做是文化模仿单位,类型有曲调旋律、思想思潮、流行用语、时尚服饰、建筑风格、器具制造等;后期则被看做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大脑中的复制因子,在现实中表现形式为词语、图像、服饰、音乐,甚至手势和面部表情。[4]基因是一种化学物质,而模因只是一些思想,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均来自复制。关于“meme”的系统理论研究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memetics”(模因论),“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4]主要有以下几个流派:信息观,把meme看做一种信息图示,既存在于人脑中,又表现于实物中;思想感染观,把meme看做文化的遗传或者模仿单位;文化进化观:meme是连接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符号观:meme是一种符号载体。迄今为止,模因论已被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哲学等研究领域,同时也被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当中,已有相关研究涉及语用学、修辞学、语言教学、翻译研究等多个方面。

三 翻译模因论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模因靠复制和传播而生存,其载体之一是语言。在同一语言文化中,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如果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跨文化传播,就需要翻译来做载体,因而一些学者把模因论引入翻译学的研究领域当中,对此研究最多的是Chesterman。Chesterman认为翻译研究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并试图用模因论来解释翻译研究的问题。他把有关翻译的概念、规范、策略等翻译理论都称为“翻译模因”,提出在翻译模因库中有五个超级模因:原语-目的语模因、对等模因、不可译性模因、意译-直译模因、写作即翻译模因。在翻译理论的进化过程中,有些翻译模因由于没有被普遍接受而消逝,而有些翻译模因曾风靡一时但最终被取代,还有些翻译模因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不断得到发展。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会有某一种模因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从翻译模因的角度,可以把翻译理论史分为八个阶段:词语阶段、上帝之言阶段、修辞学阶段、逻各斯阶段、语言学阶段、交际阶段、目标阶段和认知阶段。纵观翻译的历史,翻译理论进化的本身就是翻译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的结果。[5]7-43

从翻译模因论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就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向本国传播的过程,模因的引进有利于保证本国文化的进步性,复制的准确性和传播速度是异国模因在新的文化中能否生存的保证。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都属于策略模因,翻译策略同学习策略一样,涉及了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层面,首先它是一个过程,是译者寻求遵守规范的过程,以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其次,它是一种文本操控行为,是一种让译文文本和原语文本形成关系的运作;同时,它以目的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从广义层面上,包括译文与原文本之间的关系、翻译的自由度、方言的使用等宏观策略,从狭义层面上,则包括针对具体词语和结构的局部策略。[5]86-92归化策略要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和文化的规范,满足译入语读者一定的阅读需求;异化策略则追求保留原语的语言文化特点,丰富译入语的语言文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到模因的制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根据翻译类型、作者意图和出版要求等方面进行选择。

四 模因论视阈中的外宣翻译

(一)以归化为主的外宣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的性质是由其目的决定的,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目的语读者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增进对中国的认同感。Newmark和Rice等认为对不同的文本形式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文本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表达型、信息型和召唤型。信息型文本主要是向读者传递信息,表达型文本除传达信息外,还通过文体风格、修辞手段来产生美感,二者皆以介绍原语信息和文化为目的。召唤型文本兼具信息和召唤两种功能,在表达方式和格式措辞方面尽可能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不仅传递原文的信息,还注重信息的传递效果,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属。[6]39-43,[7]30公共宣传文本属于召唤型文本,所以外宣翻译应以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为中心,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对原语文本的信息进行有效传递,并注重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以促成交际行为的成功,达成以感召为目的的文本功能。

Heylighen认为,模因的传播有四个阶段:(1)同化阶段:一个模因感染一个新的宿主,经过注意、理解和接受三个步骤进入宿主的记忆;(2)记忆阶段:模因必须在宿主的记忆中保留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得以复制并获得感染更多宿主的机会;(3)表达阶段:宿主保留在记忆中的模因以某种形式进行表现,并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4)传递阶段:表达借助具体的载体和媒介,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以保证表达不会失真或流变。[8]在翻译中,最理想的复制是译文不仅要产生原文对原语读者的相似效果,还要从语言、文化和风格上将原文复制出来,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原语文化。Chesterman认为,在两种文化接触的初期,两种语言体系和文化心理有较大差异,译入语读者对原语文化较为陌生,很可能因无法解读异国的模因而拒绝“感染”。因此在这个阶段,译者应采取归化的方法,使译入语读者,即模因的宿主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这样才有可能让原语文化模因得以保留、表达,并最终加以传递。[5]59Blackmore也指出,当某种思想或某种信息模式在被复制和传播之前,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它们得以传播和仿制才具有模因性。[9]66外宣翻译面对的多数受众对中国的语言文化都会有一些隔膜,甚至很多误读,在这种情况下,归化翻译将有助于将中国文化这个大的模因池有效推入模因的同化阶段,让译入语读者注意、理解和接受宣传内容,再进而保留和传播。黄友义曾提出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10]陈小慰认为外宣翻译应建立“认同”的基础,确保信息本身的可信度,遵循译入语受众的信息表述方式。[11]在外宣翻译中,异化翻译通常不宜提倡,因为这种翻译策略追求保留原语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尽管有助于目的语读者了解异域的语言和文化,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但是缺乏时效性,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认同感,不符合外宣翻译的感召目的和模因的传播特点,所以应用需适度。

(二)Chesterman的四个翻译伦理

Chesterman认为翻译伦理有四个方面:明晰、真实、信任和可理解性。[5]175-186下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探讨外宣翻译在实际操作中的策略和方法,以及译者的职业伦理。

首先,明晰是合理交流的必要条件,Grice提出合作原则有四大准则,其中方式准则要求交际简练而井井有条,避免晦涩和歧义,这就是明晰的概念。Leech所提出的透明度原则(Clarity Principle)包括了透明化准则和避免歧义准则。Chesterman认为明晰是满足期待规范(expectancy norms)的必要条件,即译入语读者对翻译文本的期待,比如在译入语文化中通行的翻译传统、译入语的平行文本形式等。在翻译负载历史文化信息的表达时,译者应该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以译入语读者的反应为中心,尽量使用归化的译法,有时可以适度使用杂合方法,用一些文化替代词,以避免晦涩生硬的直译,使表达效果明确、无歧义。例如:

原文:梁祝公园建于公元397年,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

译文1:Liang-Zhu(Cultural)Park was built in 397.I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600 years.

译文2:Originally built in 397,Liang-Zhu Park,which showcases the love story of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better known as the Chinese Romeo and Juliet or Butterfly lovers in the West,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600 years.[12]47

从字面来看,译文1似乎比较忠实于原文,但是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讲信息不明确,达不到信息传播的目的,而译文2加入了注释性背景资料,用杂合的手法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效传递了基本的历史文化信息,使译入语读者对上述信息有了更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第二,有别于传统的“fidelity”(忠实),Chesterman使用了“truth”(真实)一词,因为在他看来,忠实往往意味着译文与原语文本的对等,而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的,所以译者注定是不忠实的,所谓“翻译即叛逆”,而“真实”一词反映了翻译中的关系规范(relation norm),可以体现命题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译本和原语文本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受到了文本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关系对于原文本来说是真实的。其次,真实意味着翻译行为的真实性,即翻译应保持和原文的关系,遵循交际行为的真值条件。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福娃”的翻译曾引起了广泛争议,有学者提出“Friendlies”的译法,但是在英语中“friendly”的形容词释义是“友好、友善、对环境无害的”等,用作名词只有“友谊赛”的意思,这种译法难以体现“福娃”这个奥运吉祥物所富含的民族文化色彩,没有向目的语读者反映出和“福娃”之间的真实关系。最终,“福娃”的译名被定为“Fuwa”。从模因论的角度来讲,虽然这个音译名一开始不会为外国人了解,但是在奥运宣传的大形势下,这个名称会很快被他们接受,同时也让“吉祥如意”这一中华文化理念有了一个很好的宣传载体。

第三,“信任”(trust)指的是译者相信原文本是有价值的、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翻译的。同时,信任还涉及原作者、委托人、译入语读者等,他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是相互的,属于责任规范(accountability norm)。为了达成这种信任关系,译者应该是可见的,而不是隐身的。目前外宣翻译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错译太多,有些情况是因为译者的翻译能力有所欠缺,但多数是由于译者不负责任的态度造成的。比如在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公示语翻译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温馨提示”被译为“warm and fragrant hint”,“收银台”被译为“payment area”,“小心滑倒”被译为“slip and fall down carefully”。“游客止步”是一个常用标识,译法更是多种多样,如“Passengers,stop here!”“no visitors”“traveller stop!”等,其实在英语中有固定的表达:“Staff Only”。上述失误是因为译者对自己的翻译行为缺乏责任感,没有达成对委托人以及译入语读者的信任关系。从模因论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外宣翻译是无法让中国文化的模因被目的语读者很好地接受并保留的,起不到外宣翻译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会极大地影响中国的对外形象。

最后,可理解性(understanding)属于交际规范(communication norm)的范畴,翻译的目的就是产生理解,传统的对等翻译模因要求译文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这却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理解就意味着解释,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所以翻译行为的目标是使误解最小化,使潜在的误读者的数量最小。因此外宣翻译可以直接借用译入语已有的表达方式,或参照译入语相近的表达方式,以确保中国文化模因在异域文化中的生存。如“农民工”的翻译就是一例,“migrant worker”原来是指美国农业的流动季节工人,借用这个词至少可以反映出中国农民工流动性的特点,因而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理解。相比较而言,异化的翻译策略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难以建立认同感,如“城市是我家,卫生靠大家”这句常见的宣传语,如用异化策略译为“city is my home,environment depends on all people”,这种译法忠实但缺乏可理解性,而从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表达习惯出发,建议以归化的策略译作“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rts from you and me”,这种貌似“不忠实”的翻译方法,实际上却遵循了模因复制的规律,符合信息传播的特点。此外,外宣翻译一定要做到内外有别,有些宣传语,如“只生一个好”,其受众对象显然是国内读者,这类标识和内容就没有必要配上相应的平行文本。

五 结语

模因复制和传播的特点要求译者必须注意中外话语方式的差异,积极构建认同心理的基础,以便让信息模因有良好的传播途径,使原语模因成功地得以复制和传播,并转换为目的语模因,从而实现两个文化系统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其次,外宣翻译有着特有的规律和目标,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恪守翻译伦理,采用的翻译策略要恰当,注重修辞表达上的清晰性和准确性,以尽量减少中外文化交际中的误读,从而树立良好的中国对外形象。

[1]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44-46.

[2]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3]何自然.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0-209.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5]Chesterman A.Mem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7.

[6]Newmark P A.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7]Reiss 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8]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C]//Proc.16th Int.Congress on Cybernetics.Namur:Association Internat.De Cyberntique,1998:423-428.

[9]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0]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11]陈小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1):60.

[12]陈 刚.旅游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原语模因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