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产业转移中的社会因素研究综述

2012-04-12牛青山

关键词:科技产业科学技术劳动力

牛青山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4)

科技产业转移是目前各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选择方式,对此经济学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研究,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象引起人们的重新思考。如广州番禺区垃圾焚烧事件,从经济理性的角度出发,垃圾焚烧站无疑可以给区域带来经济利益,而且缓解城市垃圾围城的现象,但是就这样一项富有科技含量的产业却因公众的不断反对而最终搁浅,最后被迫迁址。显然经济学的理论不能有效解释这类问题。对此,部分学者从新的视角对科技产业转移进行再次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很多新的观点。但是,学界从社会因素的视角研究科技产业转移尚处于起步阶段,观点较为离散,通过对其进行总结把握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社会因素在科技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和影响机理。

一 国外科技产业转移中社会因素研究动态

(一)科学技术变革因素

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社会变革,历来受学者的关注。产业发展必然要与科学技术有密切关联,产业转移的同时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传播与进步。17世纪著名学者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他认为科学技术可以建立和扩大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和统治,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它能够迅速促进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公众的互动方式,甚至影响着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此外,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社会凝聚的作用。[1]

西方学者很早就开始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是R·K·默顿(Robertk.Merton)。他认为科学技术引起社会人口的流动和职业分化与变迁,并总结了影响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若干因素。其中,社会、文明和文化,人口密度,社会互动形式,文化背景,功利主义,信仰进步是影响科学技术的主要社会因素。[2]

科技产业转移相对传统产业而言,其产业链有所延伸。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往往会成为整个产业转移的动力和方向,同时社会需求还是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方向。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并不断满足社会需求是推动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区域科技水平存在客观上的级差,因而导致科学技术在不同区域之间传播与扩散,进而影响产业转移。

(二)人口因素

人是社会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分子。不同区域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产业结构会影响到区域社会的人口密度、职业结构、社会流动等诸多因素;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又影响到产业的发展与形成。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Lewis)在其《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分析了在20世纪60年代部分发达国家将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又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原因。[3]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刘易斯没有从单纯的经济学角度探讨产业转移的过程,而是将人口数量看成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他认为,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数量下降,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足,进而引起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其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优势,由此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然后进口其产品。由此,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科技产业转移的人口因素主要有区域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素质。科技产业转移与区域人口之间是互为影响的关系,区域劳动力资源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之一,也是吸引科技产业转移的原因之一。

(三)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指引着科技产业的转移方向。日本经济学家斋藤优于1979年提出了需求——资源(NR)关系论,他认为一国发展经济及对外经济活动,不但受其国民的社会性需求(Need)和其国内资源(Resource)关系的制约,同时也受经济、技术交往国家的需求与资源的制约。需求与满足之间不断互动,在需求与资源相互协调的情况下才能促进技术开发与应用,当供方的需求与淘汰关系与需方的需求与淘汰关系相耦合才能实现技术产业的转移。需求与资源(NR)理论从社会总需求与国家或区域资源的相互关系方面,对国际技术产业转移发生的机制进行了探究。斋藤优认为,需求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创新的不竭动力,也是技术产业国际转移的原因。也就是说,国际技术产业转移产生于对技术这一特殊资源的需求。在国与国之间,只要有对技术资源的需求,才会有满足这种需求的技术或产业资源的转移。

笔者认为由于区域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公众的社会需求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差异,社会需求的级差是科技产业产生级差的内因之一。同时,社会需求是区域社会中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具有无穷性和变动性。科技产业转移的动力在于社会需求与社会满足之间的矛盾,社会需求不断满足而需求又不断扩大,由此成为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动力。

(四)公众社会行为

目前学界对科技产业转移中的公众社会行为研究相对较少,社会学中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环境社会学。人是整个科技产业转移的唯一能动因素,同时又是最终落脚点。公众与科技产业转移相互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革新,产业升级、转移、优化等手段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科技产业转移带来自然环境的改变,从而影响到公众的生活与生命质量。

人类与自然环境有着天然依存关系,环境社会学从自然环境与个人、群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角度对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结构与公众行为方式进行研究解析[4],其中以日本学者饭岛伸子(Nobuko lijima)为代表。

日本环境社会学家饭岛伸子认为“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又影响环境的人类群体和人类社会的结构及其变化”是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重点[5]。饭岛伸子通过对日本和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社会学视角的分析,她认为公众社会行为主要有:(1)“反公害——受害者运动”;(2)公害诉讼斗争;(3)反开发运动;(4)反“公害输出”运动,环境保护运动;(5)妇女环境运动。公众的这些行为主要基于科技产业转移改变区域环境,公众生活相应受到影响而采取的行为。公众组织化程度较高,对科技产业转移风险认识较高是日本公众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一方面,日本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另一方面,社会开放程度较高,公众能够通过运动形式表达公众意愿,最终影响到科技产业转移。

二 国内科技产业转移中社会因素研究动态

我国对科技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研究相对较晚,但是国内学者更加注重对科技产业转移过程中涉及的具体问题研究。

(一)科学技术因素

国内学者也同样将科学技术因素看做是影响科技产业转移的因素之一,通过对科学技术分解出来的不同技术客体研究,对深入研究影响产业转移的社会因素有重要意义。

孙小礼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与社会发生互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6]。李三虎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技术系统是一个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大系统,技术从发明创造到实际应用都在大系统下进行[7]。技术转移可以发生在系统的各个阶段,由于大系统的具体性,技术产业转移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必须考虑到技术产业与现实社会的适应问题。他认为科学技术分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知识要素,主体要素主要由专业的技术专家共同体组成,他们或从事创造技术,或研发产品,或组织生产,成为科学技术的领军群体。

(二)区域文化传统

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表现较为突出。一方面,科技产业在转移过程中容易受到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另一方面,技术的转移,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技术文化的传播与再造。

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是新旧文化互相影响的过程。科学技术的不断转移直接影响着产业承接地生产状况,进而形成新的社会文化。由此可以说,“技术与文化通过互动作用形成了‘技术——文化’系统”。李克特则认为科学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生长物,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认知形式,科学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延伸。[8]

不同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产业转移后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变革无疑对当地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张宁认为,“要大规模、长时间地开发该地区就必须进行大量的技术转移,就必须消除地域民族传统文化与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文化摩擦”。[9]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甚至宗教等都会对产业转移造成一定影响。许恒富认为文化有深刻的地域性,文化环境的形成与当地的经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传统文化与科技产业文化交流互动的过程也同样是一个彼此影响和交融的过程。

(三)人口因素

与国外学者相同,我国学者同样认为人口因素是科技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我国学者更加注重从实际国情的角度出发,主要从区域之间劳动力流动和劳动者素质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其一,区域之间劳动力流动影响科技产业转移。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价格在不同区域上有很大差异。劳动力区域间流动对产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交通便利使劳动力异地间流动成为可能。姚枝仲、周素芳通过人口流动研究得出,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区域发展差异,劳动力的动态流动一方面弥补了部分产业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缩小了区域间劳动力价格的差距[10]。王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寻找廉价劳动力而进行产业地区转移的动力降低,也影响了传统产业的地区转移。[11]

劳动力的社会流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变落后地区二元结构以及人才素质提升等有积极作用,但是劳动力大量外流或者流入势必会造成区域人口结构的改变。如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改变了当地的劳动力结构。但是,大量劳动力的聚集对科技产业转移奠定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从科技产业转移人力需求的角度看,劳动力资源结构的变化无疑会影响到科技产业转移的进程。

其二,劳动者素质影响科技产业转移。劳动力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科技产业转移。乐智强认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水平提高是引起高科技产业转移的原因之一。科技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高,劳动力在各类生产要素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12]。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高素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技术人才的劳动力价格极具竞争力。朱玉杰、周楠从投资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企业不断转移到国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劳动者素质,同时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吸引更多的国外产业转移到国内[13]。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产业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需要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才能实现。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一体化,科技一体化的时代逐步到来。科技产业转移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全球性和普遍性,经济行为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美国经济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嵌入理论阐明了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嵌入社会因素,将经济行为的研究放在社会网络中分析,才能更加具体客观[14]。

本文搜集整理了不同学科学者对科技产业转移中社会因素的研究,但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产业本身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很难穷尽其中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比如社会开放程度、公众参与程度、社会制度、知识分布、科学技术变革周期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现代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以对外投资形式进行的科技产业转移逐渐演化为一种产业合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都值得学者们进一步深思,这样才能对科技产业转移的预期和价值做出科学评估。

[1]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5-72.

[2]R.K.默顿.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85-187.

[3]阿瑟.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8.

[4]吕 涛.环境社会学研究综述——对环境社会学学科定位问题的讨论[J].社会学研究,2004(4):16-18.

[5][日]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94.

[6]孙小礼.“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现实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1996(6):29-35.

[7]李三虎.大技术系统的社会运行[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0(4):29-34.

[8]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M].顾 欣,张小天,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28.

[9]张 宁.地域民族传统文化与西部开发中技术转移关系的思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2):42-45.

[10]姚枝仲,周素芳.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J].世界经济,2003(4):35-44.

[11]王 伟.传统产业地区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8(5):30-32.

[12]乐智强.全球产业转移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0(3):31-33.

[13]朱玉杰,周 楠.不同因素对吸收FDI的影响研究[J].观察家札记,2003(11):28-32.

[14]马克·格兰诺维特.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J].美国社会学,1985(95):16-19.

猜你喜欢

科技产业科学技术劳动力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以高能级科创合力打造科技产业地标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评《科技产业经济学》(书评)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科技产业经济学的系统创新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