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视域下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以道德需要的培养为中心

2012-04-12蒋桂莲

河南社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个体道德

蒋桂莲

(郑州大学 护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生产视域下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以道德需要的培养为中心

蒋桂莲

(郑州大学 护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结合道德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从道德需要发展的特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结构特点、我国转型期的发展特点等出发论述了我国以青少年为道德教育主要对象的原因。在分析影响道德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讨论了在生产视阈下我国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原则,并根据青少年的心智发育阶段性特点提出了不同教育阶段道德教育的任务。

生产视域;青少年;道德教育

一、社会生产发展对我国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社会转型是近一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从道德教育角度看,对于我国的社会转型我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转变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在转型期,我国首先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显著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发生急剧变化,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整体上空前提高。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我国道德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第二,我国道德体系的重构对我国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原来的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旧的道德体系被打乱,建设新的道德体系成为我国当代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新道德体系的内容和建设状况直接影响我国道德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方式和效果。

目前,我国的道德建设处在原来的道德体系正被打破、新的社会道德体系尚未完善的关键阶段,这对我国的道德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道德滑坡问题就是这个特殊时期出现的难以完全避免的阶段性产物。对此我们要客观对待。一是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尽可能加快新道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步伐,最大限度地降低其不良影响。二是积极通过科学的道德教育限制其不良影响和引导国民道德和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三是不必因为存在一些问题就否认我国社会生产发展和我国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我国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对道德建设提出的要求和道德建设的主要方向对道德教育给出的新内容和规定的新原则。引领道德新风尚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

生产的现代化、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要求社会环境的民主化、个体生活的个性化和社会生产的创新化。社会环境的创新、开放、平等、自由和合作正成为全球化时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也正成为我国青少年道德需要的基本内容。我国道德建设和我国道德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积极推进道德创新工作,可以也应该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和创新问题制定一个长期规划,有计划地、积极稳妥地实施道德创新工程。近一时期,我国之所以出现大量的道德问题,和我国目前道德建设过程的被动接受既有道德发展结果不无关系。实施道德创新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引导道德体系建设的完善和完成,直接目的之一就是积极引领道德创新和道德发展,变道德建设过程中的被动为主动,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失误与一些道德问题的出现。道德创新工程发挥引领作用的主渠道在于开展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教育。

根据一般规律,社会生产影响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径是:生产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化—道德体系的发展—道德教育的创新。建设成能促进个体健康发展和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向善、和谐的新的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抓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道德教育要以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道德体系的发展变化为根据,积极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从而不断推动形成新的积极健康的社会道德风尚。从新时期青少年的道德需要出发,立足社会生产的市场化大环境、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个性突出的社会个体发展要求,是对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以青少年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对象

由于道德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手段,道德教育必然是一个系统的、持续不断进行的、长期复杂的社会工程。道德教育的对象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任何一个社会群体脱离了道德的约束最终都会颠覆整个社会的道德大厦、危及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任何个体脱离道德约束都至少会影响相应局部正常的社会秩序,但是,道德教育针对不同社会群体,教育手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之所以说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对象,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一)青少年道德需要的跃迁式发展特点

道德需要发展层次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他的道德需要的内容、实现手段、主体性要求等呈现阶梯状的跃迁性特点。道德教育对处在不同道德需要阶段的教育对象的教育要求显然也应是不同的。从个体道德需要发展过程看,道德需要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快速发展于童年和青少年阶段。有研究表明,随着大脑生理机能的发育、智力和认知水平的急剧提升,在童年和青少年阶段人的道德意识、道德体验、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意志水平也在飞速发展和提高,其道德需要水平也由他律的具体道德行为的纠正迅速向以提高道德认知、判断能力为基础的道德自律转变。青少年对内化社会道德要求和完善个体道德结构的渴望是强烈的,他们的道德需要水平处在快速提升和道德品质结构易于塑造阶段,这也是开展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

(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结构特点

青少年阶段是思想道德品质结构发展最快的时期,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多元冲突性、发展性、拓展性等特点。人格的独立性倾向是青少年精神和心理发育的显著要求,这种人格的独立倾向体现在青少年的思想意识、社会交往的动力和范围、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表现为独立于家庭、社会,甚至在同龄人中也要突出自我的个性。但是青少年思想意识的独立倾向与社会传统道德稳定性的要求相冲突,社会存在的多种文化形态和多元价值诉求在给青年带来选择的多种可能的同时,带来更多的却是动态的冲突,这些冲突往往使青少年陷于烦恼和困惑之中。道德教育适时介入青少年的道德成长过程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结合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生产的发展来探讨道德教育问题有很直接的现实意义。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实现者,他们对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具有天然的亲近感。青年与先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结合将不可避免地拓展道德的新领域,引领社会新风尚,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青少年是时代进步的天然推动者,是社会进步的主要的直接动力源泉之一。社会的发展又带动道德需要的更新和发展。教育方式和内容跟随道德需要的变化和青少年道德品质结构的发展而发展是道德教育取得理想效果的保证。

三、道德需要直接影响道德教育效果

(一)道德需要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

道德发展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主体性的活动,道德需要是道德选择的前驱性条件,体现了道德选择的主体性和个性化特点。正如王洁认为的:道德需要是主体发展性德育的现实要求,是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的必然诉求,德育回归生活的现实支点[1]。可以说离开道德需要的养成就谈不上积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道德教育就是低效的甚至是具有副作用的。可以说道德需要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基础性条件。魏传光、曹琨认为,道德需要是德育的前提性承诺,道德需要作为个体自觉履行一定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在要求,是德育可能性的前提。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理性自觉是德育的本质担当[2]。孙爱军认为,道德需要是道德学习、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的动机,激发道德需要既是德育凸现生命力的手段,又是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3]。

(二)道德需要赋予道德教育可接受性

激发道德需要能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承认了道德接收的主体性和道德养成的个体能动性。王洁说:“道德需要确证了道德主体的存在,它是一种需要的派生物,具有明显的价值特性,与主体的道德潜能相关,是具有先天本源性基础的需要。”[4]具体到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道德需要就表现为对道德教育内容价值判断基础上的选择倾向,对符合道德需要的内容就易于接收。何军香认为,道德需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情感出发点[5]。李卫英提出,传授德育内容与个体道德接受的统一,取决于德育内容满足、契合和引导接受主体的道德需要[6]。建构学习理论认为,符合受教育对象的原有知识结构的道德教育内容,有利于接受者实现知识的顺化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道德需要构成了道德接收的心理条件和内在动力,也是受教育者接收道德教育的心理品质内核。

(三)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培养道德需要

从教学角度讲,道德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道德教育内容既入耳,更入心,并内化为受教育的者的认知结构和在道德实践中的行为习惯。传统的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缺点就是忽视教育对象的接受道德教育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忽视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的养成。这个不足既是缺憾也是机遇,因为它完全可以成为有效改进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突破口和主要抓手。实现这个转换的途径就是重视受教育者道德需要的激发和养成,以主动的道德需要为桥梁,把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获得的道德体验转化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按照个体个性心理品质结构和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上述路径几乎是唯一能有效地充分体现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使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道德教育过程,因此,它也应该是道德教育改革中能真正收到实际效果的重要途径。

(四)个体道德需要和社会道德的相互促进关系

个体道德需要和社会道德需要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二者是道德需要范畴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社会道德需要的完善和促进,为个体道德需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要求,又不断创造出新的道德需要,从而实现个体道德需要层次的跃迁。重要的是社会的道德需要正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可以看出,个体道德需要的激发和养成可以高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学习动力和条件,无疑可以促进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个体道德需要和社会道德的相互促进作用对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社会道德建设来促进个体道德需要层次的提升、内容的丰富。

四、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学校和家庭一体化原则

道德教育既是理论课程更是实践性的课程,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从根本上决定了道德教育的最终效果。社会、家庭和学校是教育对象生活的环境,学习的一切道德准则都要经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生活实践的检验和验证才会发生实际的影响作用;教育对象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任何一个环境中遇到的道德问题都会被拿到其他环境中去对比,并接受所掌握道德知识的检验。社会、学校和家庭道德环境和道德生活准则的冲突会造成教育对象道德学习的困惑,甚至出现否定所学道德理论的严重状况。由于学校和家庭都处于社会的大环境,并且相对于社会的主导作用学校和家庭在社会生活中主要出于被动状态,因此,社会的道德建设情况特别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必须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这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内容和道德生活内容才会统一,教育对象才会产生和社会道德要求相一致的道德需要,道德教育的效果才会切实提高。无论是单方面要求家庭和学校承担过多的道德教育责任,还是一味地强调社会道德建设,都会导致道德教育效果的削弱。

(二)环境建设首要原则

从道德学习角度看,道德学习说到底只能是一种观察性学习。社会个体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来自对社会生活的习得和经验总结,道德知识的教育只是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作用。虽然这种引导和启发作用在个人道德建立和发展成熟的过程的各个阶段并不相同,但从整体看其最终只能发挥辅助性的作用。因此,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首要的就是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道德化,积极构建诚信互助和谐的人文环境。从道德的实践性特点看,道德是社会生产实践的要求和结果,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重复博弈后的理性选择和博弈的手段。如前文所述,任何道德学习内容都必然要被返回到具体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接受检验,通过检验的道德规范才可能真正内化为个体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可以说,社会环境对一切形式的道德教育都发挥最终的决定性的作用。塑造符合道德原则的社会环境最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社会生产秩序和公平公开分配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成员提供宽松的追求真理和憧憬自由的社会空间,构建向善抑恶的社会精神风貌,促使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道德需要,并不断提升他们道德需要的层次。良好有序的社会管理原则应该包括:法制化和诚信原则、人本原则、向善原则、发展原则、协调和全面原则。

(三)能力优先原则

形式主义德育论主张道德教育应重视对学生道德推理、道德判断技能、道德技巧等形式特质的训练,反对具体道德内容的传授。该理论的价值在于突出了道德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一定的道德能力是教育对象进行道德认知和判断的心理基础,因而是教育对象产生道德需要和发展道德需要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在实际生活中,也确实存在大量的道德能力不足的现象。一般讲,道德能力包括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理念传达能力和道德行为实施能力等,但从道德能力范畴讲,道德和文化生态、个体的道德体验和道德思维结构、道德情感和意志都对道德能力产生一定影响。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对个体道德教育的中心目标,道德能力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为优先目标。

(四)培养道德需要为中心原则和其他原则

培养道德需要为中心原则前文已有较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生产视域下道德教育还有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原则;个体道德需要和社会道德需要对立统一原则,满足社会生产需要和满足个体发展相一致原则,知识传授和道德行为习惯一致原则,正面激励和负面鞭策作用耦合原则等。总之,道德教育要以情感认同为前提,以道德意志的锤炼为保证,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关键。

[1]王洁.论道德需要之教育意蕴[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

(1):45—46.

[2]魏传光,曹琨.道德需要:德育的前提性承诺[J].现代教育科学,2004,(1):8—10.

[3]孙爱军.大学生道德需要激发途径初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53—56.

[4]王洁.道德需要的内涵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79—80.

[5]何军香.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道德需要[J].中等职业教育,2005,(24):6—7.

[6]李卫英.面向道德需要的德育接受性探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45—147.

G4

A

1007-905X(2012)05-0067-03

2012-02-13

团中央2008—2009年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规划课题(2008GH204);2011年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GH-196)

责任编辑 吕学文

(E-mail:dalishi_sohu@sohu.com)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个体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