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不足及其提升对策

2012-04-12杨云善

河南社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城镇职工市民化农民工

杨云善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不足及其提升对策

杨云善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农民工市民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抉择,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不畅,除了受阻于客观的制度障碍,还受制于主观的市民化能力不足,这体现在农民工由于制度制约以及受教育程度低所形成的就业能力弱、工资收入低等。这些因素直接阻滞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统筹农民工教育培训改革,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能力,继续破除现有体制机制障碍,为农民工市民化开启便利之门。

农民工;市民化;制度;能力

农民工市民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抉择,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农民工市民化能否顺畅推进,关键是看农民工是否具备市民化能力。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着力解决其能力不足的问题。

很多人把农民工市民化不畅归因为城乡二元体制和制度障碍,这实际是揭示了农民工市民化受阻的重要客观原因。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必须着力破除体制和制度障碍。但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受制于客观因素,除了客观的制度约束,还决定于自身的主观条件即市民化意愿和能力。作为现阶段农民工主体的第二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更愿意留在城市,成为市民。据调查,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比例高达78.5%[1]。但市民化意愿只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动力,农民工能否市民化,主要取决于其市民化能力。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强弱也主要由能力大小决定。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指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其强弱或大小从根本上决定着每个农民工能否市民化和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进程。农民工市民化广义上是指农村中农民向城市迁移,逐步融入城市生活中转化为城市居民,在我国具体指的是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民大量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和居住生活,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从现阶段看,它包括四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职业市民化,即由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二是社会身份市民化,即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三是素质和能力市民化,即农民工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市民化;四是意识行为市民化,即农民工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市化。这四个层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可见,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地域、职业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的转变。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市民化能力举足轻重。按照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只有当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职业、社会身份、自身素质和意识行为四个方面无差别时,才意味着农民工实现了市民化。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这些方面的明显差别有目共睹,其中职业和社会身份差别主要取决于体制制度,而自身素质和意识行为差别则主要取决于农民工的素质和能力。消除这些差别,需要改革长期以来对农民和农民工不合理甚至歧视性的制度,给予他们平等的国民待遇,同时,特别需要有效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而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不足,直接阻滞了他们的市民化进程。农民工就业能力低,使他们只能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生活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他们的工作条件差、工作不稳定;收入能力低,其微薄的收入使其在面对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时,除了勉强应付日常开销以外,还要考虑将一部分储蓄起来以应付日后的不时之需,日常消费捉襟见肘;保障能力低,城镇基本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均衡广泛地覆盖这个庞大的阶层,个人和家庭承担主要的保障成本,使其普遍缺乏市民的安全存在感,也与他们企盼的在城市稳定生活的诉求相距甚远;住房能力低,农民工与商品房和保障房无缘,最多只能考虑公共租赁房,大多靠租房、住工棚、住企业职业宿舍、借住亲戚家,居住条件恶劣,公共设施匮乏,安居乐业还是遥远的梦想。

可见,正是由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不足,他们与城市居民相比,离“市民生活标准”如相对稳定的工作、住房有保障、具备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以及子女能够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等,还有很大的距离。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既是进城农民能够在城市找到工作、在城市立足的重要条件,更是他们自我发展直至融入市民社会、最终取得市民资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因子。如果说农民工向市民转化的主要障碍是体制制度和素质能力两个方面的话,那么“其中素质障碍是内因,制度障碍是外因,而内因是关键,起决定性的作用”[2]。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状况是其能否市民化的重要决定因素。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衡量,包括就业和工资收入水平、住房情况、社会保障情况、受教育程度、赡养家庭情况、自我认知和城市融入情况等,其中工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应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直接决定着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可以通过农民工和城镇居民的指标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表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越弱,反之则越强。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不足是一种客观存在。

(一)受教育程度不容乐观

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其综合素质、能力、就业和收入状况,对其能否融入城市至关重要。农民工群体的整体受教育程度不容乐观。2007年的调查显示,安徽省城镇职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72.3%;而农民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数,仅占被调查总数的44.6%[3]。同期,经济发达的北京市城镇职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85.5%;而农民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数,仅占被调查总数的47.5%[4]。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明显赶不上城镇职工。近年,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逐年提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例2010年为67.2%,但绝大多数(62.5%)新生代农民工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的比重尚不足四成(37.5%)[5]。农民工教育水平和技能偏低,势必造成其市民化能力不足。

(二)就业能力弱

稳定的工作岗位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条件,但他们的就业状况也不令人满意。首先,农民工进城就业竞争力弱、就业难。就业市场近年广为存在的情况,一方面是“民工荒”、“招工难”,很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是大量农民工找不到合适工作。这既反映了农民工“就业难”,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农民工文化技能低,与企业需求的技能之间不匹配问题。其次,就业机会不平等,就业不稳定。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通过次属劳动力市场在非正规部门或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岗位就业,且高度集中于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农民工从事这三大行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而新生代农民工中有多达73.9%集聚在制造业[6]。次属劳动力市场受经济波动影响大,工作环境差、就业不稳定。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近半数新生代农民工以“短期合同工”(27%)或“临时雇佣员工”(17%)等形式从业,这意味着有近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未获得稳定就业[7]。工作不稳定不仅影响他们的收入和生活,也影响他们的市民化意愿和融入城市的能力。

(三)工资收入低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他们的市民化能力。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不仅长期偏低,而且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工和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分别由2002年的659元与1035元增加到2010年的1690元与3096元①,两者分别增长2.56和2.99倍,农民工平均工资增长明显赶不上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从两者收入的变动曲线来看,呈现越来越大的“喇叭”形,趋于扩大状态[8];农民工平均工资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则由2002年的64%下降到了2007年的51%,2010年又恢复到55%。2007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已接近农民工平均工资收入的2倍。近年,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提高较快,新生代农民工2011年的月均收入为1747.87元,但仅为城镇职工月均收入的57.4%,仍比传统农民工低167.27元[5]。如果再考虑到城镇职工享受的非货币福利和农民工劳动时间普遍较长等因素,农民工实际平均工资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会大大小于50%。这表明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能力还不及市民的一半,他们没有经济能力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四)社会保障不足

农民工在城市不享受社会保障的情况已经改变,但与城市职工的社保体系已经相当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相当大一部分由政府和企业支付不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近年才逐步建立,不仅保障体系不健全,覆盖面低,而且保障水平不高。全国2005年底参加工伤、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分别为1252万和489万,2006年底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1417万。而到2010年,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和失业等项保险的人数分别达3284万、4583万、6329万和1990万[9]。这些数字与我国2005年以来1亿多到目前2亿多农民工总量相比,足以表明农民工享受的社会保障仍然水平偏低。新生代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种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67.7%、77.4%、55.9%、70.3%和30.7%,但仍比城镇职工分别低23.7、14.6、29.1、9.1和30.8个百分点[5]。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由于长期离开农村,丧失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加之农民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他们大部分只能主要依靠自我保障,一旦遇到失业、疾病等困难,只能依靠平时微薄的积蓄或是其他的接济来维持日常开销,生活举步维艰,有些甚至不得不重返农村,严重减弱了他们融入城市的愿望和能力。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低是在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长期积淀的结果。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升市民化能力,需要多措并举,协调改革。

(一)统筹农民工教育培训改革,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能力

1.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

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可以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使该群体具备从事现代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和核心职业能力,尽快适应城市就业岗位,并提高他们参与城市就业的竞争力,帮助他们在城市站稳脚跟实现向市民的转化。这就要求根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职业培训网,比如农村基础教育、城乡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竞争能力。

2.发挥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主导作用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惠及全社会的事业,除了农民工,企业和城镇都会从中受益。但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培训仅靠市场推动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既要适度增加经费投入,还要健全农民工教育与培训机构,以便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及教育培训机构的关系,克服政出多门、职责推诿、效率低下的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

3.重视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

市民化过程要求农民工逐步具有适应城市生活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与道德水准。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工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法制观念和城市意识教育,引导他们逐步破除封闭保守、自由散漫等小农思想,不断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等。同时,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使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水准不断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4.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农民工子女是未来市民化的主体,但城乡二元教育制度限制了其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要求,因而也就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各级政府要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贯彻“两为主”原则,把农民工子女就地就学率作为衡量政府为农民工办实事的重要指标,适当强制公办学校落实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政策,努力建好农民工子弟学校,确保其子女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抓好了下一代教育,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到城市社会中成为合格的市民。

(二)破除现有体制机制障碍,既能为农民工市民化开启便利之门,又能提高他们市民化能力

城乡二元体制对市民化的障碍,不仅在于它没有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和定居生活提供方便,反而设置了诸多门槛,还突出表现在它由于限制农民工的权利而直接或间接地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户籍制度将人口区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不同的身份,并赋予其不同的权利。在户籍制度基础上形成的迁移居住制度、社保制度、就业制度和教育制度等,都对农民工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并在工作岗位、收入、安全保障、晋级、福利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区别对待和歧视,增加了其市民化的成本,客观上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能力。

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改革要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促进农民工市民化,首先要继续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它是整个二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户籍制度改革除了要调整最直接的人口登记制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剥离附着在其上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权益和福利,赋予农民工以平等的公民权地位。在农民工落户问题上,实行分类户口迁移政策,并着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在劳动就业方面,要统一就业起点,消除身份歧视,使农民工就业竞争在起点和过程中都处于平等基础之上;严格执行劳动法规,保障农民工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和休假、劳动保护的权利。要加大保障性和经济适用性住房建设力度,同时设定农民工能够承受得起的房价,还要在其聚集区建设相应的配套措施,如文化设施和教育场所,这是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要步骤。社保制度改革要切实解决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问题,解决好他们融入城市的后顾之忧。此外,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改革还要克服政出多门、力量分散,政策缺位、错位和落实不到位现象,统筹各项改革,避免相互冲突,以形成目标指向一致、集成效应凸显的政策群和政策链,通过放大政策集成效应,顺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注释:

①数据分别来自历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1]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J].人口研究,2008,(5):48—57.

[2]卢建中,谢沅芹.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现代农业,2009,(11):65—66.

[3]安徽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EB/OL].http://yxlw.acftu.org/template/6/file.jsp?cid=15&aid=220,2008-02-19.

[4]北京市职工队伍状况研究——北京市第六次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总报告[EB/OL].http://yxlw.acftu.org/template/6/file.jsp?cid=15&aid=248,2008-02-20.

[5]潘跃.全总发布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N].人民日报,2011-02-21(9).

[6]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00319_402628281.htm,2010-03-19.

[7]张娜.新生代农民工动态:近半未稳定就业难享社会保障[EB/OL].http://gb.cri.cn/27824/2011/07/14/5187s3306029.htm,2011-07-14.

[8]赵振华.当前中国农民工收入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9,(5):35—38.

[9]王炜.我国农村居民过半收入来自打工 农民工月均收入1690元[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3/23/C-13792992.htm.

C912

A

1007-905X(2012)05-0058-03

2012-03-10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0YJA790225)

杨云善(1962— ),男,河南唐河人,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劳动经济学研究。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猜你喜欢

城镇职工市民化农民工
崇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执行情况调研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