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年人德育应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2012-04-02梁爱婧

昌吉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弘扬培育德育

梁爱婧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1)

未成年人德育应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梁爱婧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1)

民族精神是民族积淀的灵魂和时代精神的基础,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弘扬和培育未成年人的民族精神要转变观念树立德育理念,从战略和全局上重视未成年人民族精神教育,重视认知构建德育体系,重视环境营造德育氛围,重视实践拓宽德育渠道,重视教师树立德育表率,从而提高民族精神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人文性,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增加民族精神教育的感染力。

德育;未成年人;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民族积淀的灵魂和时代精神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今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西化”、“分化”攻势以及一些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迫切要求未成年人德育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抵御外来文化侵略,这就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形成合力来加强德育工作,使未成年人民族精神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转变观念树立德育理念,从战略和全局上重视未成年人民族精神教育

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学校教学是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学校德育不仅承载着塑造未成年人灵魂的圣神使命,而且肩负着弘扬和培养未成年人民族精神的任务。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有3.67亿,占总人口的28%。[1]从心理特征和道德成长的阶段看,未成年人思想活跃,情绪波动大,可塑性强,正处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精神面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学校重智轻德的倾向还很严重,一些学校一味地将考试成绩、升学率放在首位,弱化德育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历史、国情缺乏了解,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欠缺。[2]解决未成年人的这些问题必须转变重智育轻德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从战略和全局上重视未成年人民族精神教育。

在正确的德育理念的指引下,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提高德育工作的自觉性。从确保党和国家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出发,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未成年人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弘扬和培养未成年人的民族精神。

二、重视认知构建德育体系,提高民族精神教育的针对性

未成年人德育的成败决定着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接班人的素质。学校要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要建立未年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提高认识,深化对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认识。一方面遵循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从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出发,构建德育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贯穿于未成年人品格形成的全过程,落实到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3]要结合未成年人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根据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

根据德育体系,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不仅用社会生活中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典型事例和优秀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而且要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精华,并赋予其时代意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要巧用突发事件,如抗击非典、举国抗震救灾等,都可以作为未成年人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内容。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的民族精神教育,要重视认知构建德育体系,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三、重视环境营造德育氛围,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人文性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未成年人更好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进行教育过程中,不仅忽视环境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建立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延伸三方互动氛围,三方互动形成合力积极营造德育氛围。

首先,以学校为中心,在进行民主精神教育工作中,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未成年人进行系统的民族精神教育。学校德育要立足课堂活动,根据各科教学自身的性质特点,挖掘教科书中的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发挥教材的特点,遵循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民族精神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德育要注重学校的人文环境,让人文环境成为育人的载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台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尤其是在校园内设立宣传版和标语牌,教学楼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场所。注重学校德育环境建设,让德育环境时时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其次,以家庭为基础,成立家长教育委员会充当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桥梁,学校可及时通过该桥梁及时反馈学生德育信息,并对家长提出希望要求,以实践学生在校接受的民族精神教育。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必须营造家庭德育氛围,家长不仅要成为未成年人的道德榜样,更要培育未成年人的各种优秀品质。

最后,以社会为延伸,尤其重视社区对弘扬和培育未成年人民族精神的作用,建立人文社区,借助社区服务组织把学校的德育活动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服务组织可通过净化社区周边环境,支持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也可通过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教唱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歌曲,借以对未成年人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总之,重视环境营造积极德育氛围可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人文性。

四、重视实践拓宽德育渠道,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未成年人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存在着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显著差异,但是很多学校往往忽略了上述因素,德育渠道单一化、抽象化和一刀切,大大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4]为此,弘扬和培育未成年人民族精神需重视实践拓宽德育渠道,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民族精神来自实践,服务于实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重在实践。学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寓民族精神教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同民族精神。一方面,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将实践活动落实到行动上,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开展“学英雄找差距”等活动,通过学事迹、讲故事、谈体会、编小报、出专刊、演节目等多种形式来歌颂英雄,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保护环境,救助贫困人群,培养他们关心国家事务,为国效力的社会责任感。总之,未成年人的民族精神教育必须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实践,促进民族精神转化为未成年人的思想素质、精神品格和自觉的行动,最终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五、重视教师树立德育表率,增加民族精神教育的感染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规模,使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己不正焉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其师表形象更加不可或缺。一个品德高尚,作风优秀的好教师,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成为中学生优良品德的表率和楷模。教师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要以自己科学的思维方式、渊博的常识水平、高超的育人技巧、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昂扬的精神状态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只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以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5]具体而言,教师的道德力量和示范作用应首先体现在正人先正己、教人先自教,努力做到自尊、自重、自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把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落实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上。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其实也是身边实实在在的典范,从而激励、引导学生逐渐把民族精神作为言行准则和生活、学习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在未成年人的德育过程中,要转变观念、重视认知、重视环境、重视实践、重视教师着手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培养未成年人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培育和弘扬未成年人的民族精神。

[1]何业泉.论我国高职院校德育的文化价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王尔玉.学校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龚梓兵.浅议民族精神的德育价值[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胡应泉.中学环境到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韩雪.学校德育生态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G621

A

1671-6469(2012)04-0078-03

2012-06-12

梁爱婧(1972-),女,江苏溧阳市人,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弘扬培育德育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