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2-04-02高玉芝邓雨巍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思想大学生

高玉芝,邓雨巍

(大庆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精英教育”已经转向“大众教育”,在校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多,学生综合素质的迅速下降,毕业生就业难度的不断加大,就业质量的难以保证等等现实,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加强、改进和创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就业视域下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1.学习压力小,就业压力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很多高校采取3+1或2+1+1的培养模式,四年的理论课压缩到三年或两年半的时间里完成,虽然对知识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压缩,但学习的任务还是加重了,学生在时间上、心理上都应该是比较紧张的。但是,部分学生却松松散散,对学习不尽力,不愿意上课,逃课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不合格,毕业时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时,由于学业成绩差,无法达到企业对人才的学业要求,多次求职不成,产生了就业难。

2.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际训练。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很多高校都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课程的学时和学分,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但是,部分学生却是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际训练,在实验课上、在见习中、在实训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没有明确的训练计划和目标,随心所欲,随帮唱影,个别学生甚至高分低能,说得头头是道,实际操作一塌糊涂。就业时,无法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产生了就业难。

3.重视自我锻炼,轻视团队建设。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部门都建立了很多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目的是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在实际过程中,有些学生只重视自我锻炼,而轻视团队建设,功利性比较强,对自己能力锻炼作用大的积极参加,涉及学生团队建设、为他人和集体服务的项目就表现得很淡漠。就业时,无法通过企业对人才的心理测试,达不到企业要求,产生了就业难。

4.自我保护意识强,诚信意识缺失。面对企业,学生缺少足够的信任,刚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对于企业的用人机制缺少足够的耐心,把企业对学生的考察、锻炼看成是企业对人才的不重视,表现为自我保护的意识过强,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连试用期都很难通过,成为职场上的“闪离族”。为了实现所谓的个人价值,不能信守自己对企业的承诺,这种对企业的不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企业花了很多的财力、物力培养学生,而学生却不能信守承诺,本事学到手,马上离开,不顾企业的感受,造成企业对学校、对学生的不信任,造成就业难。

5.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部分学生择业看重的是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作地点,往往看重的是眼前小利益,而忽视了诸如企业未来发展、行业竞争力、自我锻炼机会、团队建设等长远发展,更有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不知感恩,不思进取,因而不能正确选择,主观上造成就业后的稳定性差,个人发展后劲不足。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由于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多,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下降。从1999年高校扩招,“精英教育”已经转向了“大众教育”,每年都有600多万毕业生走向社会,加入求职大军的行列中,成为普通的劳动者 。这些大学生良莠混杂,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不能认同普通劳动者的社会角色,个人对就业岗位期望值高,造成社会需求、个人意愿的不对接,形成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确实是一个很尴尬的局面。

2.高校本身人才培养指向不明,缺少明显的特色,毕业生竞争力不强。由于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与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高校本身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缺少对社会相关行业的深刻调研,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指向性不明,缺少明显的特色,学生没离开校门,所学的知识就已经落伍了,又何来的行业竞争力,就业难也就在所难免了。

3.学校思想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形式单调,效果不明显。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部门都会组织学生开展思想激励、学生教育活动。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管理人员缺乏,往往造成了思想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形式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教育的效果。

4.企业跟风抬高用人门槛,客观上造成人才浪费,学生就业难。很多企业错误地认为,企业需求就是市场要求,企业的用人标准就是社会标准,人才层次越高越好。有些企业在制定用人计划时,没有客观地分析岗位需要,而是盲目地攀比学历,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还可能形成一部分人才的高能低就,心理落差大,稳定性当然也会很差,而合适的人才却很难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工作。

5.社会大环境影响,客观上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些扭曲。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存在误区。同时,他们也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和生活中个人利益考虑的较多,有金钱至上、物质第一的思想,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三、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1.制定一套完整的学生思想教育、德育考核体系。大学教育是一种成才教育,要使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首先要抓好学生的“成人”教育,应该像注重文化课考核那样注重学生的德育考核。从学生的日常表现、接人待物、遵章守纪、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提示学生重视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德育考核体系的构建,应该由高校党建工作研究部门、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二级学院等相关部门共同探讨,达成共识,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对学生实施教育,考核注重过程的积累,每学期末给出量化成绩和文字评语,在学生的评优评奖中发挥作用,激励学生注重个人德育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2.实施辅导员、学业导师、任课教师联动机制。辅导员、学业导师、任课教师在学生教育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最多,最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能够给学生提供最为直接的帮助。但是,辅导员多数是新入职的年轻同志,虽然有很高的工作热情,但社会经验、工作阅历还不多,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专业学习、就业指导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这就需要实施辅导员、学业导师、任课教师联动机制,学业导师在学生认识和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专业发展前景、学习方法等方面给学生具体的指导。任课教师则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给予指导,大多是解决一人一事的具体问题。由于学业导师、任课教师良好的学识,且这种指导是真诚的,大多数时候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所以,他们的指导也是很有效的。实施辅导员、学业导师、任课教师联动机制,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施以具体的有效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3.改善思想教育的方法,充实思想教育的内涵。思想教育的难点在于使被教育者接受施教者的观点,并按照施教者的指导去改变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而在行动上产生变化。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的青年,这一代人最大的特点是多才多艺,自我欣赏,比较固执;经得起表扬,听不了批评,受不了挫折,比较脆弱。面对这样一群大学生,要追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效果,总的原则应该是“变管为导”,不能单纯的说教。

首先是对学生要宽容。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教育。老师教育学生要求以严,待之以宽。只有宽待学生,才能全面、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对其表扬或者批评不会出现“一偏之见,一偏之论”。老师要宽待学生,要与学生保持一定距离,爱而有度,威而不严,要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自然也就听其言、信其道了。

其次是要坚信沉默是金。学生的许多过错是微不足道的,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是一过性的,他们有过错的时候,其实也正是他们发觉、认识到过错的时候。这时候,泛泛的说教、训诫反而让学生生厌,觉得老师小题大做,此时你只要用眼神或不经意的动作“提醒”一下,就可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你还可能收到学生一个感激的微笑。

再次是要坚守攻心为上的策略。兵法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心战为上,兵战次之。”管理学生,当以疗治“心病”为本,让学生从内心明白是非曲直,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才是上策。攻心、找准“病根”, 是一种能力,不仅需要我们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阅人无数的阅历,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准备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我们的攻心策略。

以上是几个“导”的方法。在注重思想教育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充实思想教育的内涵,教育的内容应该是鲜活的,既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载体,避免干巴巴、条目式的说教。

4.切实提高思政课、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思政课、就业指导课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地位很复杂。有人认为很重要,因为这样的课程教给学生方法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很重要;也有人认为其实没那么重要,因为许多这样的课,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学生不感兴趣,教育作用发挥得不好,所以可有可无。实际上,思政课、就业指导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问题在于,如何提高这些课程的内涵,提高课程的吸引力,让学生感兴趣。这同样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要求老师理论功底要厚重,有广博的知识面,又要有鲜活的例证,教学中能做到说理清晰,旁征博引,又联系学生实际;

二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讲述只是方法的一种,更多的应该采取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法等等,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只当听众。

5.实现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全程化、个性化。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因而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竞争激烈的严峻局面。但是,这种严峻的就业局面是结构性的,不均衡的。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努力实现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全程化、个性化,帮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首先,实现全员化指导。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调工作的指导体系,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切实落实校、院两级“一把手”工程,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就业工作,辅导员、学业导师、任课教师齐心指导,各守本分,落实责任和指标,真正做到就业指导人人参与,人人肩上有指标。

其次,实现全程化指导。就业指导一定从新生入学开始,随着学业的深入,就业指导要不断地深化。一般来讲,大一阶段应侧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指导学生规划四年的大学生活,确立职业理想;大二、大三阶段应侧重职业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进行职业体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职业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四阶段则侧重在就业形势、政策咨询、求职技巧、心理调适、升学与创业、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指导,为毕业生求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再次,实现就业指导个性化。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个人综合素质、性格特征以及个人的择业兴趣、标准都不一样,就业指导就不能一刀切,应该因人而异。作为指导教师要特别熟悉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定位,找到与自己知识、能力、兴趣相匹配的工作。

总之,在目前社会环境下,高等学校不仅承担着现代人才的培养任务,还承担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是一个指挥棒,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应该发挥作用,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婕.试论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EB/OL] .(2009-09-24)[2010-11-11].http://youth.sdut.edu.cn/news/39/836.html.

[2] 高顺喜.七大“兵法”管理学生[EB/OL].(2004-12-16)[2010-10-12].http://jxgl.fimmu.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76.

[3] 党宇琦.全程化全员化就业指导的思考与实践[J].成功《教育》,2010(8).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思想与“剑”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