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吴学术》二○一○、二○一一年总目录

2012-04-01下列括号中前为期数后为页码

东吴学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自序东吴讲堂

(下列括号中“·”前为期数,后为页码)

二○一○年

东吴讲堂

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刘再复(1·005)

下现实主义与经典背反 陈众议(1·017)

我想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 王 侃 余 华(1·025)

小说的创作 王安忆(2·005)

关于鲁迅,当代大陆和台湾文学及其他(藤井省三教授与南京大学研究生的座谈)吴 俊 藤井省三 等(2·017)

论“纯文学”(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南 帆(3·005)

哲学与文化

儒学与外来文化的传入 汤一介(1·033)

中国现代哲学在共和国前期的演进 张 法(1·040)

晚清改革中政治和法律秩序的变革和儒家体制的解体 干春松(2·029)

工资形态的变迁与劳动力的再生产(罗伯特·博耶的调节理论及其评价)唐正东(2·038)

关于教育的两次对话 李泽厚 刘再复(3·017)

关于东西方文学、哲学与文化的对话残 雪 邓晓芒(3·023)

现代中国文学

长篇小说《古炉》后记 贾平凹(1·054)

多重叠影下的深度象征(试析苏伟贞小说创作中的三个文本)陈思和(1·058)

现代文学的终结 格 非(1·068)

史诗问题与汉语区口述传统 林 岗(1·076)

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跨学科视野中的当下中国道德文化及其现实逻辑)张光芒(2·046)

历史学·文学·文学史(关于文学史书写的点滴感悟)鲁枢元(2·058)

余华的“毕加索时期”(以一九八六到一九八九年写作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等小说为例子 )程光炜(2·063)

当代文学生产与批评中的《废都》 孙桂荣(2·07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综论 罗振亚(3·)

张枣:“镜中”的诗艺 柏 桦(3·)

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续)(跨学科视野中的当下中国道德文化及其现实逻辑)张光芒(3·052)

黄金和诗意(茅盾《子夜》臆释)李国华(3·064)

经济与政治

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战略转型 潘家华(1·087)

就业管制与劳动力市场绩效 代 懋 杨伟国(1·091)

社会质量理论:一个研究综述 韩克庆(1·097)

文化智力的概念、结构及其在国际化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徐世勇 李育辉 李 慧(1·104)

重构宏观经济调控的微观基础 杨瑞龙(2·079)

代工企业的交易专用性投资对客户机会主义行为的权变作用(基于资源依赖的理论视角)张国平 周 俊(2·085)

发展取向的三次转型: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回顾与前瞻 何爱国(3·074)

中美高校校长基本人口统计特征的比较研究 周文霞 潘静州 梁春艳(3·083)

长三角产业集群模式比较及发展策略 徐泰玲(3·090)

发展创意经济: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途径 邹 红(3·096)

社会与历史

“名教”的现代重构、讨论方法及其批判意义 金 理(1·109)

近代史中“穆党”的名与实 刘海峰(1·119)

苏州研究

城市发展升级与经营理念转型 陈长荣(1·123)

天人合一的文化地标(从赵宧光寒山轶事折射太湖文化精华)徐伟荣(1·127)

苏州文化与陆文夫的文学世界 代莉萍(1·131)

苏州转型升级:机遇与挑战 蒋宏坤(2·093)

三十年来苏州人口发展回顾与启示 计生延(2·097)

我的叔叔费孝通 费 皖(2·109)

一九七二-一九七五时的社会批判:《管锥编》与撰述语境的互文性分析 陈佳璇 胡范铸(3·102)

三十年来苏州人口发展回顾与启示(续)计生延(3·109)

海外汉学

高行健:朝向灵山 邱华栋(2·118)

夏志清和端木蕻良研究 孔海立(2·125)

侠士狂生经世心(内藤湖南汉诗解析)钱婉约(2·129)

“道”可道,非常道(早期儒学概念西译初探)罗 莹(2·135)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内涵: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 顾 彬(3·119)

关于中国文学研究与中国当代文学(顾彬教授访谈录)刘江凯(3·124)

随笔与书评

矛盾体(《另一种理想主义》自序)许纪霖(1·138)

我的一九七八年(《后而立集》代序)葛剑雄(1·145)

《看澜集》自序 葛兆光(1·149)

《寻找他山的历史》自序 钱乘旦(1·150)

《反思的年代》自序 萧功秦(1·152)

《长水声闻》前言 周振鹤(1·154)

文论大家眼中的美学大师(读刘再复的《李泽厚美学概论》)白 烨(1·155)

寻美之路 章小东(1·157)

我和清史(代序言)戴 逸(2·140)

消逝的知识分子就消逝在大学里?(《最后的知识分子》读札)丁 帆(2·141)

在思想中把握自己的时代(《愿作如是观》自序 )陈家琪(2·146)

《与时代同行》自序 徐友渔(2·151)

《三十功名尘与土》自序 何光沪(2·153)

《旁观集》自序 何怀宏(2·155)

“激进”与“复古” 孙 郁(2·157)

在历史追寻中行走(《纸上苍凉》自序)李 辉(3·134)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左岸的巴黎》自序)余中先(3·145)

《新旧之变》自序 孙 郁(3·150)

《沉思与反抗》自序 林贤治(3·152)

《河东辑》序 止 庵(3·154)

一个传奇的本事续(李辉《传奇黄永玉》读记)张新颖(3·155)论点摘编

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 洪大用(3·159)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生成、发展与转型王 尧 林建法(3·160)

二○一一年

东吴讲堂

文艺复兴的另一个维度(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陈众议(1·005)

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转型”(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邓正来(1·018)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动因和途径(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潘家华(2·005)

当代文学中的“神实主义”写作(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阎连科(2·018)

现当代散文两次文体危机的理论根源(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孙绍振(3·005)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中的传媒议题设置刍议(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童 兵(3·028)

帝制末的文学:重探晚清文学(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李欧梵(4·044)

文学启示录(从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访华说起)陈众议(4·051)

哲学与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信仰之特点 孙美堂(1·028)

康德的上帝观初探 李艳辉(1·035)

德里达政治哲学的语言特色(读《马克思的幽灵》)张 涵(1·045)

试论共和国前期哲学的话语方式(以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例)张 法(2·026)

马寅初人格特质初探 曹文雯 吴继霞(2·033)

冯友兰对“横渠四句”的执著情怀沈素珍 钱耕森(2·038)

论蒋孔阳对中西诗画美学思想的思考和比较研究 蒋 红(2·043)

政治、宗教和哲学:梁启超的儒家论说 干春松(3·035)

近代社会语境与黄宗仰的佛学革新思想沈 潜(3·048)

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孙绍振 蔡福军(3·020)

从“两德论”谈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 李泽厚(4·005)

挂帆千里听涛声(李泽厚诗歌释读)杨 斌(4·011)

李泽厚与张爱玲(读李泽厚新著《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所想到的)刘锋杰(4·021)

新旧白话与简繁体字(对话陈丹青)陈丹青 许子东(4·033)

国外诚实研究的概述及展望 王潇潇 曹文雯(4·039)

现代中国文学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维度及其局限刘再复 林 岗(1·051)

当代革命文学中的“潜结构”与文学性(以几部代表性作品为例)张清华(1·075)

“生命政治”与历史书写(论莫言的小说《蛙》)李松睿(1·085)

近六十年的北京文学 孙 郁(2·051)

文学史“事实”、“事件”的缠绕、拆解(以一封书信为例展开的话题)金 理(2·059)

齐文化在张炜小说中的意义及由此引导出的“大地”意象 涂 昕(2·068)

人和山川大地 钟 玲 张 炜(2·080)

现代文人“庄子梦”的破灭 刘剑梅(3·058)

创伤主体的错乱叙事:论八十年代余华的先锋派小说(一)杨小滨 著 愚 人 译(3·071)

从一首诗出发:读李笠诗歌的戏剧之音 柏 桦(3·080)

抵抗的“假面”(关于韩寒的一些思考)杨庆祥(3·086)

勇者韩寒 胡传吉(3·091)

现代文人“庄子梦”的破灭(续)刘剑梅(4·062)

重读贾植芳《周作人新论》一文的感想 陈广宏(4·073)

贾植芳先生的教诲 〔日〕坂井洋史(4·076)

以经典文学“改写”的金庸小说(兼谈作为报纸连载体的武侠小说)李以建(4·079)

不可靠的主体与反讽叙事:论八十年代余华的先锋派小说(二)杨小滨 著 愚 人 译(4·087)

法 学

农村金融组织主体及定位浅析朱大旗 邱潮斌(1·091)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土地储备法律制度的重构 李 蕊(1·098)

社会与经济/

《论法的精神》一书中的两条线索 王 雷(4·097)

伦理学语境下的经济危机(——李 峣(4·100)《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臆释)

公平:游戏内与游戏外 张 旗 谭 槊(4·106)

苏州研究

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绿色苏州 靳辉明(1·104)

生态现代化:苏州基本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追求 方世南(1·110)

湿地中心: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水环境支撑〔德〕迈克尔·布隆伯格 著 杜建强 译(1·117)

对于苏州基本实现现代化内涵及指标体系的若干思考 方世南(2·092)

苏州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构建 顾建平(2·095)

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与城市格局、功能的重塑 段进军(2·098)

圆融会通 综合创新(苏州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漫谈)陈长荣(2·100)

范伯群教授的文学史“革命” 张涛甫(3·098)

中国文学史的一部重要著作(黄人的《中国文学史》)曹培根(3·104)

江南文学史的一个范例(读中国第一部县级市文学史《常熟文学史》)朱丽霞(3·109)

学术史研究

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经典作家作品系列”总序)陈众议(2·102)

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 陈众议(2·106)

葛利高里的毁与誉(肖洛霍夫学术史研究)刘亚丁(2·118)

战后六十年的歌德学(一九四五-二○○五)(歌德学术史研究)叶 隽(3·113)

庞德与中国的情缘以及华人学者的庞德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蒋洪新 郑燕虹(3·122)

左拉学术史(十九世纪的法国左拉研究)吴岳添(4·110)

战后六十年的歌德学(一九四五-二○○五)(续)(歌德学术史研究 )叶 隽(4·124)

海外汉学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的几个新课题 王 斑 著 周 珞 译(1·123)

天下中国——王斑教授访谈 余夏云(1·133)

社会主义成长小说(以《青春之歌》为例)宋明炜 著 康 凌 译(2·125)

规训与狂欢的叙事(论《青春万岁》)宋明炜 著 康 凌 译(3·135)

美国汉学界的汉赋批评思想研究 任增强(4·144)

随笔与书评

《跟踪比较文学学科的复兴之路》前言 乐黛云(1·140)《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序与跋 刘象愚(1·141)《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代序与后记 谢天振(1·147)《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序言 丁尔苏(1·153)

我的比较文学老师 孙景尧(1·154)《理论思考与文学阐释》序言 王 宁(1·157)《比较诗学与跨界思考》后记 杨乃乔(1·160)

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形与变形(读刘再复的新著《双典批判》)洪治纲(2·137)《比较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序言与后记饶芃子(2·144)《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前言 赵毅衡(2·150)

清末民初革命诗僧黄宗仰的人生轨迹(读沈潜《出世入世间:黄宗仰传论》)何建明(2·152)

人生何处得逍遥(从《庄子的享受》看王蒙的“自由人格”)李 雪(2·155)

圣女娜塔莎(讲述《战争与和平》)王安忆(3·144)《波斯帝国史》中译本序言 李铁匠(3·154)《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序言乐黛云(4·148)《天香》里的“莲”(王安忆小说的起与收,时间和历史)张新颖(4·152)

苦雨的滋味(读《苦雨斋文丛》小札)赵顺宏(4·155)

论点摘编

狼为图腾,人何以堪(《狼图腾》的价值观退化)丁 帆(2·159)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向后转”问题王 尧(3·159)

词不是语言(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自1979年3月》)李 笠(4·159)

猜你喜欢

自序东吴讲堂
立足“和合讲堂” 开展“和融党建”
东吴·名家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新闻小讲堂
法律讲堂之——交通安全我最棒
《胡适论红楼梦》自序
可以听,可以读,可以弹——舒泽池自序
东吴为何没有五虎将
当涂县“天子坟”东吴墓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
未来面临的挑战:语言学与中国——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