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重①你自己而已?孔子的敬畏对今天的意义

2012-04-01张依苹

东吴学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德语敬畏

顾 彬 著 张依苹 译

哲学与文化

敬重①你自己而已?孔子的敬畏对今天的意义

顾 彬 著 张依苹 译

我们不需要(不)教育,

我们不需要(不)思想控制。

——平克·佛洛伊德《墙里又一砖》

如果没有神,好吧,那我是神。

——顾城《1993在柏林》

麦可用一把神剑把自己加冕成武士,宣告

“我是你与我里面的太初”

——莎仑·梅斯梅尔 《要命的胶乳麦可·杰克逊》

传统道德(virtues)如今没有真实的市场。至少看来如此,在东方也在西方。于是,我带着一个老问题出场可能看来奇怪,在今天容易被批评为一个要求下属屈服,或属于对许多当代学者来说已经过时的形而上学的现实(realm),就如传统价值对当代青年来说一样。

我要讲的是英语称 “awe”(敬畏),德语称“Ehrfurcht”(敬畏),而汉语称为敬(jing)的某种事物。汉语名称可在孔子(前五五一-前四七九)的言论集 (Analects,《论语》) 里找到十二次以上,但它不与儒学思想的“四端”(仁,义,礼,智)并列,就如敬畏不算是欧洲哲学四个主要道德(智慧,勇敢,沉静,正义)之一。它在中国(心灵②亦可能译为“精神”。(译注))史与现代德国哲学的位置还可以看成是固定和崇高的。因此,可能作为一个惊奇而出现,孔子学说的这个关键术语在国外的汉学界看来未被注意。③郝大维(David L.Hall)与安乐哲(Roger T.Ames)的精彩研究《通过孔子而思》(奥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87),在它的引注里完全没提到这个术语!黄俊杰研究的关键术语的词汇表也是一样 (施益坚编译:《儒学:延续与发展·中国知识分子历史研究》,比勒费尔德,2009录本)。

如果我们能信任李乐毅的汉字研究,我们需要把敬字当作“像狗的态度”的图像。④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第112页,北京:北京语言学院,1992。在德语, 我们会说 “狗的”(“hündisch”, 卑躬屈膝的),而将一个人如此形象化,会含有他或她不够看重自己,只想使他或她的主人高兴的意思。这样的看法里,“敬畏”会被看成个人对自己对别人的可怜态度。这样看,我们可以了解,为何在北京(参与)的五四运动(一九一九)的青年人曾经那么严重地批判孔子,要孔店倒闭(“打倒孔家店”):根据他们的理论,假如一个人要成为自己生活真正的主人,那人必须单单跟从他或她自己的洞见(insight)。

任何自一七八九年以后的革命目的没有别的,而是推翻权力结构,及建立它自身作为别人及自己的新主人。像我尝试在多篇最近的文章里显示的,这样一种个人作为精神与生活造反者的看法太过于乐观,因为革命分子时常只是为了自己而取代被批判者。因而弗里德里希·尼采(一八四四-一九○○)继宣告“上帝之死”把自己变成耶稣,毛泽东(一八九三-一九七六)清除中国寺庙的老圣人以后,变成他一度谴责的一模一样环境的新圣人。在任何造反者曾经成功的个案中,他们与自我夸大的现象合作,提出新类型的对他们自己的敬畏。比方说,孔子(前五五一-前四七九)不会要求“伟大领袖”的称号,毛泽东却会这么做。

哲学的敬畏是一个很早,同时也很迟的术语;我们在古代希腊哲学里找得到。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它叫做eusebeia(ευσεβεα)(面对神的正确品行),有宗教的背景,因为,它的反义词是asebeia(不信神)。我们在古代中国哲学中也找得到它,也许比在希腊更常找到,总而言之不只论语而已。足够陌生的是,我们直到二十世纪才再次在欧洲与它不期而遇。也许,自西塞罗(Cicero,前一○六-前四三)开始,它被代以pietas,一个不期然趋近对应汉语孝字的术语,pietas主张对家尽忠,也主张对国家(state)尽忠。

事实上,约翰·沃尔夫岗·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一七四九-一八三二)对敬畏有过一些重要的,然而不曾以良好的方式定义的看法。他没有提升它进入真正的哲学理论,那当然完全不是他的任务。至少在德国(或者我应该说,在德语国家?),敬畏在保守派思想家中间获得很重要的地位,这不会早于二十世纪初叶。那多少是因应现代性(modernity)抬头而来的危机感,却也关涉那总是作为一九一八年后,尤其是一九四五年后的德国哲学家们反思末端的,二次的世界大战。

例如在明斯特教书的彼德·沃斯特(Peter Wust,一八八四-一九四○),他无法预测二战何时结束,却参与反希特勒的教士圈子。他了解敬畏是“一切道德生活的母亲”,存在(seinshaltung)的固定形式,一切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看见生命更深层意义的方式。他认为,hybris(狂妄)是那种不承认任何限制的现代性的典型。他这样看,是把敬畏当成任何真实的文化与知识论的先决条件。①马克·乐贝尔(Marc Röbel):《惊异与敬畏:有关彼德·沃斯特(Peter Wust)哲学思想的文史研究》,第203-290页,柏林:LIT出版社,2009。

或者思考奥托·弗里德里希·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一九○三-一九九一),互文化诠释学的代表人物,②见沃尔夫岗·刚德珂(Wolfgang Gantke)《奥托·弗里德里希·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互文化哲学阅读》,诺德豪森:宝茨出版社,2005。先是与纳粹结盟,后从一九三九开始反思敬畏,最终宣布他的研究作为应付一九三九年与一九四五年之间的未开化岁月的手段。对他来说,敬畏应该是生命必要的品质,它引入存在的神秘,提供进入神与人神圣面向的洞见。③奥托·弗里德里希·博尔诺夫:《敬畏:道德的本质与衍变》(第2册),乌兹堡:柯尼希斯豪森&纽曼出版社,2009。

而比沃斯特及博尔诺夫早得多,且对他的当代与后世有极大影响的,不是别人,正是一九五二年诺贝尔奖得主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一八七五-一九六五)与他从一九一五年开始发展的关于 “敬畏生命”(“Ehrfurcht vor dem Leben”)的理论。④阿尔伯特·史怀哲 (Albert Schweitzer):《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汉斯·华特·贝赫尔(Hans Walter Bähr)编,慕尼黑:贝克出版社,1991。 克劳斯·君兹勒(Claus Günzler):《阿尔伯特·史怀哲思想导论》,第88-166页,慕尼黑:贝克出版社,1996。哈拉尔德·斯特凡 (Harald Steffahn):《阿尔伯特·史怀哲》,(汉堡)莱茵贝克﹕罗沃特出版社,第92-104页,2000。他思想的起点是,对任何一种生命是靠其他生命的代价延续自身存在的认识(cognition)。因此,个人应该尽量减少个人的破坏力,以及帮助他者尽可能安全地生活。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也包括动物。它考虑到每一种事物,那不是“个人自己”的考虑而已。这样看的话,遵照这些原则的人与只有能力遭遇他自己的现代人(modern man)相当不一样。①按作者对德语的感受,德语里的(男)人也包括女人和儿童。作为专注自身而不给予他者或社会任何关注的一个典型例子,可以思考德国老年人时常基于儿童太吵提出关闭小区幼儿园或游乐场的要求 (德国法庭常常遵循的一个要求)。②见通报(General Anzeiger,波恩),第18页,2010年10月22日。与此同因循的是,某些不允许儿童进入的酒店以及要求“禁孩童”航班的飞机乘客,见《世界报》(Die Welt),第R3页,2010年10月30日。我不觉得这儿需要进入细节,以展示敬畏的哲学相当自然也包括对孩童的敬畏。

阿尔伯特·史怀哲曾经批评欧美哲学并不真在它的历史里具体化道德(morality)。这也是为何他呼吁也通过中国哲学尤其是孔子和孟子(前三七二-前二八一)来进行道德 (ethics)复兴。在他一再地提到敬畏的《中国思想史》(一九三七里),他理解儒学代表的是在欧洲成形于十八世纪但终于放弃的那类启蒙运动。③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本哈德·肯普夫(Bernhard Kaempf)与约翰·屈尔哲(Johann Zürcher)编,慕尼黑:贝克出版社,2002。 罗哲海(Heiner Roetz)作跋。

我们如何从德语的角度定义敬畏?先让我说,这术语在德语的哲学或神学参考书里没有显要位置。这很奇怪。德国思想家之中,最趋近相对清楚而有效定义敬畏的是歌德和博尔诺夫。但他们定义的当然不是awe或敬,而是德语里面相当迟的一个词,Ehrfurcht。它先由德国改革家菲利普·梅兰希通(Philipp Melanchthon,一四九七-一五六○)从拉丁词referentia(指涉)建构,原先用作一个形容词(ehrfürchtig,表示诚敬)。作为名词的它在一六九八年之前未见踪影。于巴洛克诗人安德里亚·葛莱菲(Andreas Gryphius,一六一六-一六六四)的代表作品首次出现以后,它在一七四一年以后变得通行。这相当短的Ehrfurcht历史与它的英文对应物awe相当不一样,awe在此前很多个世纪已经存在于古英文之中。

比起英语的awe或汉语的敬更为清楚,德语的Ehrfurcht很显然把一个必要态度的两方面展现给敬拜的对象:“敬 (Ehre,崇敬)者给予畏(Furcht,畏惧)者‘正在面对比自己崇高的某者’的感受”。④有关中国思想里的怕,见陶泽德(Rolf Trauzettel):《中国人对恐惧与紧张的反思:中古与现代初期观念史论文集》,Saeculum43.4,第307-324页,1992。在这样的感受里,德语哲学字典往往如此定义Ehrfurcht,⑤作者译自格奥基·施茨可夫(Georgi Schischkoff)编《哲学字典》(第17版),第123页,斯图加特:克罗纳出版社,1965。作者通常不引述字典,但此定义短而精准,故破例引之。它是:

……对崇高,伟大,壮丽的感受力,那是在渴望时知道有所系的力量。那是任何所有价值经验的权威所在。在这里,生活以及成为人的意义自我显现。在它的最高形式里,这同时是自身的敬畏,是更好的自己的生活。⑥〔…〕 the ability to feel the high,great,magnificent which one when aspiring knows one self related to.It is the authority for the experience of any value any how.Here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of becoming man is revealing itself.In its highest form it is at the same time the awe of one self,of the superior of one’s own life.(作者从德文翻译成英文的引文)

为了不误解个人的敬畏,必须点出个人敬畏的真伪之间有什么不同。于现代性,个人的敬畏表示最高限度的,个人之余不接受任何人的自我夸大。这是对敬畏不对的认识。对的个人的敬畏只承认那更高的存在所提供给我们的。以后在我们中间敬重(honour)的不是我们自己,而是被赐下给我们的某种神圣的事物。

是在这种认识中,在孝经⑦歌德阅读此中国经典出处不明(约公元前一世纪)的拉丁文译本 (1711), 见英格里德·舒斯特(Ingrid Schuster):《神往东亚·欧-日-中文化交流研究·论文三十年》,第221-225页,伯尔尼:Peter Lang出版社,2007。影响之下的歌德小说卫礼贤·迈斯特的漫游岁月里,对个人的敬畏被称为最高形式的敬畏。①埃利希·特兰兹(Erich Trunz)编:《歌德作品》(汉堡版本,第14册),第8卷,第157页,慕尼黑:贝克出版社,1998。(《卫礼贤·迈斯特的漫游岁月》Wi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2.1)作为普遍意义上的敬畏cf.p.154-158.Cf.亦见Röbel,op.cit.,p.389-392。这种敬畏具备对在上的神的敬畏,对在下的弱者的敬畏,以及对和我们平等的任何事物的敬畏。人需要留意,任何这四类敬畏必须是学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教导孩子学习恭敬在教养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德语对敬畏的认识具有双重属性:一个人尊敬某者而同时怕他。然而,我们应该不要误解Ehrfurcht含有恐惧的意思。那不是真的惧怕,而是某者对欲表示尊敬的一者给予的一种距离。所以他者不真是威胁,而是相对友好的。奥托·博尔诺夫对这项在敬拜时经验的“感受的张力”给予特别注意。②Bollnow,op.cit.,p.34,36f,41.他的洞见帮助我们也更加明白孔子学说的宗教面向,就像我们一会儿会看见的。

博尔诺夫认为敬畏与神圣是不分离的。神圣者不只是我们之外的神——如果人是完全的像神及作为神的形象,在每个个人之中一定具有某种神圣的事物。在这样的认识里,拥有敬畏能使人体会存在的神秘,缺少它的人没有办法真正掌握生命的奥秘。

现在用作敬畏的敬这个汉字,基本上在甲骨文中找不到。理由相当简单,虽然甲骨上的铭文经常与牺牲有关,但商朝(前一六○○-前一○四六)时候的人还未学会把内在态度表达于自身的行动。但两周铜器的铭文(前一○四六-前七七一,前七七○-前二五六)则列入敬与畏两字。而虽然现代汉语如今用作表达awe的双名法敬畏,当然不会在铜器铭文中找到,然而,它在书面文献如《管子》与《史记》里的古代末期已经出现,被认为承载“尊敬”与“畏惧”的意思!③见罗竹风编《汉语大辞典》第5册,第488页,上海:汉语大辞典,1990。如果这是真的,敬畏会是趋近德语的Ehrfurcht,因两个词在同样的序列里分享 “尊敬”与 “畏惧”。不过,像臧克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这样的学者对事情有不一样的看法。④出自2010年10月臧克家与作者的书信。这位著名的甲骨及铜器铭文老师根据早期经典的文献,把敬畏理解为“谨慎小心”。他说,古代的敬同样不表达一种“估价”(estimate)的意思,而是像“关心”(care)一类的东西。

由于孔子的言论集(Analects,《论语》)常使用敬,让我们看看《论语》,以调查我们的发现作为进一步的证据。我要从不一样的角度趋近它,并且留心德国哲学家在晚得多的以后说什么。

根据《论语》二章之七,⑤根据詹姆士·乐格(James Legge)的翻译计数。乐格的翻译作者以汉语拼音引用。敬的道德允许设立及揭盅一种人与动物之间的不同。我们读到:

Zi You asked what filial piety was.The Master said,“The filial piety of now-a-days means the support of one’s parents.But dogs and horses likewise are able to do something in the way of support; -without reverence,what is there to distinguish the one support given from the other?”

Zi You wen xiao.Zi yue:“Jin zhi xiao zhe, shi wei neng yang.Zhiyu quanma, jie neng you yang.Bu jing,heyi bie hu?”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似乎相当明显,敬在这里应该不止于 “关心”,因为,当人喂他养的动物,这已经够“周到”。或者,根据乐格(Legge)的翻译——在动物也能喂养它们的后代甚至是它们自己的父母的情况下——动物当然没法表现恭敬的态度;这样,唯一把父亲或母亲不当宠物或家畜对待的方式是,对他们表示恭敬。要不然养牲口和养人实际上没什么差别。

在以上引文的上下文,敬系于家庭规范,它形容孩子对家长的正确态度。我们在四章之十八也找到同样的证据。上述个案的关系会是下与上的关系。由于在中国人思想里,家与国家是一个铜板之两面,在政治必然也一样:敬是普通人与上司互动的正确态度。请看二章之二十的例子:

Ji Kangzi asked how to make the people revere their ruler,to be faithful to him and to compel themselves to virtue. The master said,“Let him preside over them with gravity;-then they will revere him.Let him be filial and kind to all;-then they will be faithful to him.Let him advance the good and teach the incompetent;-then they will eagerly seek to be virtuous.”

Ji Kangzi wen:“Shi min jing zhong yi quan,ruzhihe?” Zi yue:“Lin zhi yi zhuang,ze jing;xiaoci,ze zhong;ju shan er jiao buneng,ze quan.”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类似的路径可在《论语》里一次又一次找到(十三章之四、之十九,十五章之三十二)。为了国家的繁华,统治者与人民必须有一个固定的联系。这联系有赖国王与君主的正确行径。尊敬(给予他的恭敬)是他自我纪律的立竿见影,这就叫 “引力”(庄,gravity)。 如此人们不是盲目地,而是根据上位者的功绩对他们恭敬。或以现代的方式说:统治者需要赢得统治对象的尊敬。

敬不只刻画在家与国家现实里面的理想态度,也关注到宗教。接下来是最为人知,也最被误解的引文(六章之二十):

Fan Chi asked what constituted wisdom.The Master said,“To give one’s self earnestly to the duties due to men,and,while respecting spiritual beings,to keep aloof from them,may be called wisdom.”He asked about perfect virtue.The master said,“The Man of virtue makes the difficulty to be overcome his first business,and success only a subsequent consideration;-this may be called perfect virtue.”

Fan Chi wen zhi.Zi yue:“Wu min zhi yi,jing guishen er yuan zhi,ke wei zhi yi.”Wen ren. Yue: “Renzhe xian nan er hou huo,ke wei ren yi.”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礼(rites,礼仪)的开端与祖先敬拜有关。①莱比德 (Peter Leimbigler):《礼的概念作为在中国的政治思想基础·政治伦理概念史》,汉斯·林克(Hans Link)编:《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第199-209页,图宾根:俄德曼出版社,1976。礼调整一个人在寺庙如何行为合宜,一个人应如何对待被视为神圣的那些事物。这么看来,与离(li)谐音的礼(li)是要求人远离恭敬的对象的“禁忌的玛哪”(tabu mana)。②这类敬而远之 “turning away and turning to”(Abkehr und Hindrang) 的表现见s.Röbel,op.cit.,p.386f,391,393于是,孔子的智慧是,知道人向诸神(鬼神)示敬时应该离开他们多远。这是礼离不开敬畏的理由。礼没有敬拜不行。(三章之二十六)

敬在政治与在宗教真是朝一面的方向;是从下到上的方向。然而,随着敬被规范为绅士(君子)的正确态度,方向即改为从上到下。见十二章之五的例子:

Sima Niu,full of anxiety,said, “Other men all have their brothers,I only have not.”

Zi Xia said to him,“There is the following saying which I have heard:

‘Death and life have their determined appointment;riches and honours depend upon Heaven.’

“Let the superior man never fail reverentially to order his own conduct,and let him be respectful to others and observant of propriety:-then all within the four seas will be his brothers.What has the superior man to do with being distressed because he has no brothers?”

Sima Niu you yue:“Ren jie you xiongdi,wo du wu.”Zi Xia yue:“Shang wen zhi yi.Siwang you ming,fugui zai tian.Junzi jing er wu shi,yu ren gong er you li,sihai zhi nei,jie xiongdi ye.Junzi he huan hu wu xiongdi ye?”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这里的敬是置身他者之中为“环游世界”结交朋友而有的道德。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汉字?上面的英文翻译说及“恭敬”(reverence),其他的通用翻译提到“自重”(self-respect)(威廉·爱德华·苏菲,William Edward Soothill)和“慎重”(prudence)(理查德·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哪一个对?可能是“关怀”(care),似乎是那样。我们不知道这里的敬作何物,它可能是一个神、一个国王或也可能是一个朋友,对等者。后者我们会把它翻译成“照顾(在一者对另一者的态度里)”。它是它所是,敬再现对“他者”的正确态度,这态度把世界变成一个充满兄弟的家。

作为道德的敬(awe)需要被学习。孔子和歌德在这方面持一致的意见。①歌德作品见注14.Goethe op.cit.,p.154。《论语》(十四章之四十二)有以下说法:

Zilu asked what constituted the superior man.The Master said, “The cultivation of himself in reverential carefulness.” “And is this all? ”said Zilu.“He cultivates himself so as to give rest to others”,was the reply.“And this is all? ”again asked Zilu.The Master said:“He cultivates himself so as to give rest to all the people.He cultivates himself so as to give rest to all the people:-even Yao and Shun were still solicitous about this.”

Zilu wen junzi.Zi yue:“Xiu ji yi jing.”Yue:“Rusi eryi hu?”Yue:“Xiu ji yi an ren.”Yue:“Rusi eryi hu?”Yue:“Xiu ji yi an baixing.Xiu ji yi an baixing.Yao,Shun qi you bing zhu.”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敬是个人自我修养的最初之事。它是世界(天下)和平的基础,这包括人(春秋时候指贵族)和普通人(春秋时候指百姓)。虽然没有对象的设定,我们可设想个人必须学习小心应对社会这两阶层的服务。甚至神话皇帝如尧与舜也担心实践真正的敬的困难,可见学习敬是个人一辈子的任务,一个不停止的任务。②理查德·卫礼贤 (Richard Wilhelm)译:《孔夫子:对话》,第167f页,耶拿:德得利,1910。 讲到尧舜的不完善之处诉诸他们对敬畏的实践。

现代性的意义可以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利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一七七○-一八三一)一个出名的说法概括:“我们不再屈膝!”③这里为对应页3对“hündisch”的解释译成“屈膝”,亦可能译为“跪下”。在这样的认知里,相当可以理解为何现代人讲话的时候只讲自己,全时间只赞美他自己。这也是为何德国哲学家彼德·史路特戴(Peter Sloterdijk,一九四七-)在评论尼采的时候说过,任何在现代的演讲都是自我赞美。假如它真正的对象仍然是某种神圣的事物,如歌德与沃斯特寻求的那样,这种自重不会有什么错。但人现在称赞的是,他那与任何人都不一样而使他始终不能和他者共处的独特个人性。

现代性也是据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人不再是自己家里主人的新时代。人分离成多种个性而没有作为完整个人的经验。他是这个而想要成为那个(罗曼诺·古瓦尔迪尼,Romano Guardini)。

不过于道德化,这里或允许提示,忧郁症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的事实,死于自杀的人多过死于车祸的。人较少有能力,也较少愿意建立稳固社群。然而,快乐还是现代人与社会的目标。就从这个角度看,我想,被孔子和像沃斯特这类哲学家象征的敬畏的观念,应该被重新思考。对这两位思想家而言,敬畏是基础。人通过敬畏成为真正的人,形成共同体,创造文化,并因此得到快乐。①Röbel.cit.p.292f,296,405ff,414-429.

顾彬(Wolfgang Kubin),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波恩大学汉学家。主要作品和译著有 《中国诗歌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鲁迅选集》六卷本等。

【译者简介】张依苹(Chantelle Tiong),生于马来西亚砂罗越州诗巫县,祖藉福州闽清。现任教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创作有《吉隆坡手记》(小品)、《哭泣的雨林》(散文集), 译著有《诗意地生活,或忧郁而青春》(顾彬诗手册)等,论著有《隐喻的流变﹕杨牧作品研究一九六一-二○○一》。

猜你喜欢

德语敬畏
敬畏自然 敬畏设计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一些敬畏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敬畏一粒米
敬畏“签字权”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敬畏先烈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