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战略选择

2012-04-01邹成成

当代旅游(学术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旅游业旅游

邹成成

黑龙江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战略选择

邹成成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旅游市场开发成效卓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关系旅游业发展方向的主要问题。本文应用SWOT分析法,对黑龙江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促进黑龙江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战略。

黑龙江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战略

“十一五”以来,黑龙江省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5年至2011年的6年时间里从5.09%上升到8.63%,旅游业正在不断壮大,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然而,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旅游企业“小、散、弱、差”,人才和技术出现瓶颈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黑龙江省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旅游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使黑龙江省由旅游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经济强省,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黑龙江省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黑龙江省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特色鲜明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北疆,纬度等自然地理条件赋予了他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全年雪期长达120天,雪量充沛,雪质优良,因此黑龙江省成为冰雪活动的天然运动场。哈尔滨冰雪节、牡丹江雪城文化节、佳木斯泼雪节、大海林中国雪乡节等十余个大型冰雪节庆活动吸引八方来客,哈尔滨冰雪节更是与加拿大的魁北克雪节、日本札幌雪节、挪威的雪节一起,并称世界四大冰雪盛会;贯穿冰雪产业链的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经贸、冰雪旅游等热火朝天地开展;我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之首,占到黑龙江省面积的41.9%,是名副其实的森林氧吧;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四大水系、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世界三大冷泉之一、有“天然火山博物馆”之称的五大连池、中俄界湖——兴凯湖、全国分布最广类型最多的湿地等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1]。

黑龙江省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资源。其少数民族物质民俗旅游资源集中了朝鲜族的农耕、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的畜牧、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的渔猎、回族和满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手工业和商业等;生活民俗体现在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民居建筑、出行习俗等。此外,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禁忌民俗还保持着原生形态,世界三大宗教信仰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传统,少数民族的信仰文化原始、神秘,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2]。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达3000多千米,有23个边境口岸,拥有极好的地缘优势,边境游优势突出。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碰撞,呈现出灿烂的文化形态,让国内游客神往,同样驱使国外游客想来一探究竟。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接待能力显著增强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旅游星级饭店307家、旅行社592家、旅游家庭旅馆260家、快捷酒店500家;黑龙江省拥有5A景区3家,4A景区33家,3A景区81家;有高中初级滑雪场百余家,其中,各类雪道180多条,总长度近18万延长米,滑雪场接待床位3万余张(不包括家庭旅馆与景区周边接待设施),实现了滑雪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国家级和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6家,开设旅游专业的大专院校41所,高、中等职业旅游院校26所;信息化步伐加快,开发建设了黑龙江省旅游资讯网和12301旅游服务热线[3]。旅行社、旅游景区、住宿、得到快速发展,旅游后备人才培养加紧进行,我省基本构建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

3.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行业发展初具规模

“十一五”是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旅游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和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战略机遇和全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有利契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扎实苦干,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了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4]。黑龙江旅游产业发展迅猛,现已实施和即将实施的多个旅游项目为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提速。黑龙江省确定了30个省级重点项目、32个市级重点项目和31个县区重点项目;其中省级重点项目总投资192亿元,预计今年完成投资30亿元。

(二)劣势(weakness)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少重点品牌和形象建设战略

规模小,资源分散,品牌意识差,市场竞争力弱是黑龙江旅游业发展中呈现出的整体特点。虽然旅游景区、景点数量不少,但是由于旅游发展起步晚,对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不够,表现手法大同小异,缺乏有强大旅游吸引力的产品。从总体上看,我省资源粗放开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依然是我省旅游产品的主体,资源优势还未转化成经济优势;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合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和层次较低,没能突出资源的优势和特色,缺乏新的增长点,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旅游产品有待开发。此外,旅游纪念品的科技、文化含量低,无法展现我省特色;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弱化了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

2.区位及交通方面的劣势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边陲,缺少与主要客源市场的直航连接,机票的价格政策不是以市场为依据,使价格没有竞争力;和国内多数大中城市连接的交通费用相对较高;从城市到景点的距离,景点到景点之间的距离较远,公路等级较差,各景点之间的交通成为制约我省旅游发展的瓶颈。

3.没有特色鲜明的旅游吸引物来支持四季旅游

我省旅游活动的旺季主要集中在冬夏两季,春秋两季则成为旅游的淡季,呈现出旅游活动时间分布不均的局面,这种局面同样制约者我省旅游接待设施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机会(opportunity)

1.国家政策的调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也在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中国不断完善休假制度。特别是针对“黄金周”集中出行的种种弊端,国家在2008年对节假日做出了将长假分解为几个短假期的调整,而且明确提出“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假日形成连休”,改革后少了一个“五一”长假,多了“五一”、“清明”、“端午”、“中秋”四个短假。国家对休假制度的改革增加人们外出旅游的频率,增加了短途出游的几率,而黑龙江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使其成为东北、华北游客的首选旅游目的地。

2.中国人均GDP的稳步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由追求物质享受转变为精神享受,人们逐渐愿意走出家门,开始追求异地体验,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将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只要黑龙江加快资源整合转变思路,就可以成功地打造一个富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国内外游客。

3.国际关系平稳发展

黑龙江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游客赴俄出境游和俄罗斯游客来华旅游通道的大门,随着国际关系的平稳发展,国际旅游活动也在不断升温,我省拥有开发国际普通旅游的便利条件,不仅如此,而且还可以开发高档旅游消费品,如跨西伯利亚铁路豪华列车旅游、黑龙江豪华游轮旅游等,增加了旅游产品品质,提高了我省的旅游形象。我省处于这样的一个大通道的门户部位,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复制的机遇。

(四)威胁(threat)

1.旅游影区效应

旅游影区效应的核心观点是指旅游地的形象级别和旅游吸引力存在差异,并且高级旅游地在周围地区(形象作用半径范围内)会形成形象上的阴影区,处于阴影区内低级别的旅游地的形象和旅游吸引力会受到不利影响[5]。黑龙江省位于北部边陲,相较于北京、天津、河北知名度偏低,缺少高级别的旅游景区,旅游吸引力不足。

2.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化

随着中国居民旅游愿望的不断增强,各地为吸引游客都使尽浑身解数。合理运用旅游资源,开发精品线路,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共识,旅游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有不断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取胜之道。黑龙江旅游的主要发展问题从消费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游客人均逗留时间较短,人均消费额偏低;从供给层面看,主要表现为以观光旅游为主,旅游产品供给单一,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旅游收入不高,尤其缺乏具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旅游产品,导致缺乏竞争力,处于劣势。

二、黑龙江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战略选择

通过对黑龙江省旅游业的SWOT分析得出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发展潜力巨大。面对激烈竞争和自身劣势,笔者对黑龙江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竞争战略选择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约束机制,提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旅游业是以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为基础而存在的,要建立相关的约束机制来约束旅行社及相关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改革包括旅游景区规划、资源开发、旅游营销、旅游区管理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管理都要把环境保护纳入最重要的议事日程,充分估计旅游资源的价值,保护旅游景区的环境和卫生,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失调,以此确保旅游业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运行。

(二)开拓客源市场,搞好旅游营销

我省地处边陲,旅游知名度不高,我们要发展旅游,除了搞好接待设施,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外,开拓市场、搞好营销是关键。各级政府要在搞好市场调研、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手段,为我省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做好宣传;各旅游企业要在产品包装、营销策划、广告宣传等方面下功夫,将我省旅游产品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地推向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旅游信息工程,积极开展网上营销和宣传,努力开拓客源市场。

(三)整合重组,促进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做大做强,走专业化品牌之路

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副总裁许慕韩:重组整合是旅游集团实现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逐步放开国外旅行社在中国经营出境游的限制,国外旅游集团庞大的规模、强大的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优势,将给我国旅游企业带来冲击。不止旅行社,酒店行业外国品牌的实力和影响力也在本土品牌之上,国内旅游企业如果不联合起来很难应对这样的强大竞争。

在旅游企业集团发展进程中,旅游企业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战略联盟的模式。这种战略联盟可以以资产作纽带,也可以是在产业链上、价值链上进行比较好的分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各种资源的浪费和无序竞争,创立品牌。这也是使旅游集团尽快做大做强的有效方式。总之,黑龙江的旅游业者要联合起来,去赢得更广阔的天地和更长远的利益。

[1]石长波,李东.黑龙江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6(23):180-182.

[2]贾鸿飞,董翔薇.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现存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3).

[3]李晶琳.“十一五”黑龙江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得到蓬勃发展[N].黑龙江日报,2010-11-15.

[4]李晶琳.“十一五”黑龙江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破“八”追“九”[N].黑龙江日报,2010-3-3.

[5]张锦;王宝钧;宋翠娥.张家口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3).

F590

A

1671-7740(2012)02-0063-03

邹成成(1985-),女,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职于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旅游与酒店管理。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旅游业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