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七年制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实践

2012-03-30黄亮舒彤卢传坚吴薇陈丽仙

当代医学 2012年23期
关键词:西医研究生考核

黄亮 舒彤 卢传坚 吴薇 陈丽仙

中西医结合七年制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实践

黄亮 舒彤 卢传坚 吴薇 陈丽仙

对目前中西医结合七年制的教学模式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评价教学绩效摸索一套比较合理、先进的中西医结合七年制教学体系的建设经验。

中西医结合;七年制课程体系;优化;实践

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是西医和中医相互渗透所产生的一门新学科,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中西医结合是将两门学科的基础理论、思维方式融会贯通,创建的一种新的医学理论体系[1]。而中西医结合教育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最主要途径。其中中西医结合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发展至今,已有十余所中医、西医院校开办了本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七年制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尖子生,培养医学界精英。所以业务素质上特别加强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临床实践考核也更为严格,这样才可以促进中西医结合七年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 中西医结合七年制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西医结合七年制硕士研究生招录标准是高考时从全国各大高校招收的一批尖子生,所以他们的基础知识肯定是最扎实的。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医学高校在培养时不仅要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培养,更要强调培养课程要加深难度,考核标准要加大难度,本着严进严出的准则,培养一批专业理论深厚、专业技术精湛的医学尖子。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路。在所获得知识的基础上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而不是靠死记硬背。

2 教学课程的改革

到目前为止中西医结合体系的课程一般只有3个模式[2]。分别是:(1)“2个基础,2个临床”;(2)“2个基础,1个临床”;(3)“1个基础,1个临床”。大部分院校采取第3种教学模式,但仍然存在着不足。比如中西医结合课程虽然编写在一本书上,但是中医是中医,西医是西医,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教材的编写人员没有很深刻地理解中医与西医的共通之处。而且三年制、五年制与七年制的教材大同小异,七年制的教材没有显著的突出精、深的特点。

针对以上的不足,教学编写委员会首先必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以全新的思维寻找中、西医外科的交汇点与融合点。必须就现行的中、西医外科教材的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探讨各论中临床辨证与辨病方法与西医对因或对症治疗的结合点。要把这两种理论有机而科学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一种中医与西医互相包含互相融合的新型理论体系,形成教材。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在7年时间内要完成正常情况下8年才能完成的学业;所以在教材编写方面一定要精准,各章节之间内容不得重复,但是要明确学习目标,保证教学质量。

3 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的更新具体讲就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现在高校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但是医学类专业学生将来面向的是临床,所以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与国际接轨,向“创新型教育”模式转变。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中西医结合顶尖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剔除过去的那种以知识“灌输”、强制记忆为特点的教学模式,采用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推广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加强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真正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3]。对于临床课程,强调实践性的特点,授课时多雇用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老教授授课,结合临床上的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此外多参与临床见习,老师在治疗病患时多指点学生,学生临床见习后要独立思考完成心得报告,总结中医与西医的辨证关系,提高临床实践技能。

4 教学考核的改革

过去的考试是只有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其弊端已经屡见不鲜。所以高等医学院校要根据中西医结合七年制专业的学习目的与课程安排,将原来只有期末考试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与完善。首先,对于基础理论课程除了期末考试以外,可以加入一些学生对每门课程中某一章节或者某些具体内容的学习心得,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对于临床课程,除了期末考试以外,要对临床教学进行适当的考核,比如考察学生的临床技能,考察学生对于病例的分析、理解能力与书写能力,从而反应学生对于疾病的掌握情况。部分高校对于临床课的理论考核实施“选题作文+小组竞争式讨论+半开卷综合考试”3种结合的阶段考核方法;实践环节的考核以模拟考核和床边考核为主导。这样也是教学相长,鼓励创造性思维,培养临床技术一流的新一代中西医结合七年制研究生。

5 教学评价的改革

长期以来,我们评价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往往是分数考得怎么样。这种应试教育的结果导致高分数低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纸上是人才,但是在床边是蠢材,严重阻碍了医疗事业的发展,也玷污了中西医结合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名誉。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构建一个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考核方式与制度。考虑到七年制属于研究生的一种,其培养层次较高,因此,其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侧重于学生对医家的宝贵经验的理解以及运用的能力,考核方式改闭卷为开卷,采取“病案讨论+论文写作”的综合性考核形式[4]。首先,临床型七年制研究生在校期间就要培养对于病案的分析能力。所以老师在授课时,就某些疾病的诊疗时,最好多讲解一些实际病例,以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增加临床知识。一般在分析病历时,将班上的同学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自行对病案进行分析和思考,在下一节课即对所选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或主要根据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的能力,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评估。

其次,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所有学习科研临床的集中体现。论文质量紧密关系着学生的临床能力与今后就业的方向。所以,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论文的选题、写作、评审等都需要导师严格的指导。学生提出创新性论题,自行查阅收集文献资料,了解议题的学科前沿动态;对资料进行综合和分析,准备开题。开题后学生对于自己的课题认真准备,多观察临床上的病例,勤于思考,把自己的新想法或者创新性研究逻辑归纳后形成论文,这便是7年间学习的真正所在。七年制学生的毕业论文自然要比普通研究生的论文要求严格,特别的是要突出“新”字,对于缺乏创新的论点老师也会否定,这便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之余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以及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中西医结合七年制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正处在教学摸索革新的阶段,各医学高校通过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一代高尖技术中西医结合医疗人才。

[1] 万宝俊,陶红兵,方鹏骞. 综合性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7(9):55-57.

[2] 马武开,严鲁萍,钟琴.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4):1285.

[3] 辜孔进.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之思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6,12(1):85-86.

[4] 李洁,杨殿兴,邹世凌.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探索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2(6):11-13.

10.3969/j.issn.1009-4393.2012.23.119

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黄亮 舒彤 卢传坚 吴薇 陈丽仙)

猜你喜欢

西医研究生考核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家庭年终考核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