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农增收的困惑——德清三个茶场2011年春茶效益的调查

2012-03-22蔡泉宝倪锦涛

茶业通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德清县茶场德清

蔡泉宝,倪锦涛

(1.浙江省德清县茶文化研究会,德清313200;2.浙江省德清县双丰茶叶有限公司,德清313200)

茶农增收的困惑——德清三个茶场2011年春茶效益的调查

蔡泉宝1,倪锦涛2

(1.浙江省德清县茶文化研究会,德清313200;2.浙江省德清县双丰茶叶有限公司,德清313200)

国务院(1984)75号文件后,号称“传统、名牌、拳头出口商品”的茶产业,关闭了计划经济年代的统购包销闸门,开始走向市场。各地党委和政府先后加强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列为扶贫工程、农业园区、精品项目,正以产业化书写着茶业经济的崭新历史。至于茶农的种茶效益如何?近几年除游资炒作所造成的部分茶叶泡沫外,连年攀升的产茶成本,不够规范的初级市场经济,不少茶农还存在着增收的忧虑。

表2 发芽密度

表3 鲜叶产量(kg/24m2)

用武阳早春茶采一芽一二叶制扁形茶,色泽较绿润,条索宽扁,香气略带栗香,滋味鲜爽,比嘉茗1号制的扁形茶耐冲泡。春茶后期制珠茶,颗粒重实圆润。据箬阳乡茶园村4.13hm2示范茶园近3年生产情况,平均产扁形茶26.2kg/667m2,单价240元/kg,珠茶123.6kg/667m2,单价6.5元/kg,合计总产值7091元,纯收入4200元,比嘉茗1号增收25%左右。1994年第1期浙江《茶叶》中,发表了笔者撰写的《产茶成本知多少——德清东衡茶场调查》,本文就浙江德清县的三个茶场2011年春茶效益再调查,作为十七年前那篇文章的继续和延伸。

1三个茶场的不同模式

莫干山镇双丰茶叶有限公司拥有千亩茶园基地(2003年自筹资金,在民进内祠开发新种连片40hm2新茶园,种有乌牛早、龙井43、龙井长叶、碧云、迎霜、浙农系列和洛舍1号、白茶等10个品种,如今已成了这个公司的手工茶原料基地);另外还承包原高峰村茶场和部分农户20世纪70年代种植的27hm2老茶园(亩交承包款280元/年),作为机采做出口日本蒸青的原料,由于这家公司早、品种多、新茶上市早、制茶工厂化、公司名气大,每年的春茶销售快、效益好。

武康镇办茶场,10.4hm2七十年代种植的老茶园,2001年当地农民陈根初承包三十年(2001~2031年),每年上交承包款2.68万元(亩均上交172元/年)。这位当过会计,卖过茶叶的承包人懂茶叶、会经营、善管理,每年春茶后轮番改造2hm2作为手工茶基地,2011年采制莫干黄芽261.5kg,还以销定产,做径山香茗、毛峰和红茶(2010年做1500多kg),前几年珠茶好销,添置珠茶机50多台,做过15多t一年,由于看茶做茶,以销定产,特别“认真”,苦中有乐,效益也比较好。

表1 三个不同经营模式的茶场2011年春茶比较

莫干山镇仙人坑茶场,是德清莫干黄芽的基地之一,2008年起村办集体茶场的6hm2七十年代种植老茶园,村民吕财宝第二轮又续包十五年,每年上交4.9万元(亩交544元/年)。由于承包人近年重心在开发“黄叶宝”(莫干黄芽新品种),市场销售跟不上,加上采制工本攀升,实际效益不是最好。

表2 仙人坑茶场采、制工本情况

2影响茶农增收的主要困扰

(1)茶叶是时辰草,有很强的季节性;手工茶又必须靠人工一朵一朵地采摘,是一项密集型的露天工厂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以前那种供过于求的廉价劳力时代已经过去,青壮妇女采茶的劳力愈来愈少,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成了当今采茶的主力军,而且这些人的劳动日价值也不是五年前的20~30元/d,而是要70~80元/d。双丰采毛峰,2010年是55元/工,2011年要70元/工。本地人手不够,只好到外地请,成本更高。表2是仙人坑茶场这两年采、制工本情况。

(2)农资成本也涨价:复合肥2010年2800元/t,2011年3400元/t;制茶用煤2010年1050元/t,2011年1200元/t;采茶机用的汽油和机油,2010年(一桶供三台采茶机用1d)150元/桶,2011年涨为197元/桶。还有茶叶盒包装,最普通的要40~80元/500g装。一般春茶一季产干茶1~2t的数量,就得花3~5万元包装费。

浙北茶区,除少量乌牛早、龙井43和部分白茶比较赶早外,大面积的鸠坑群体种,常年都在春分过后,清明前后才上市。作为最值钱的礼品茶,不讲茶叶品味,只是求早求气魄,不少名正言顺的本地好茶都难登大雅之堂,而被福建、四川、云南、浙南等地域所产的新茶排挤出热门市场。在德清,有个怪现象:一批(在武康一带就有60多人)不种茶,不开店,没有市场成本,无证无牌的人,人称“卖茶游击队”,他们每年春分过后,就南下(前几年到四川、福建,近年主要去浙南、松阳、江山、千岛湖),有的在那边收购毛茶,有的在那边收购鲜叶,边收购边加工,春茶一季贩销至少3t干茶,甚至不少仿冒“莫干黄芽”,用摩托车带,蛇皮袋肩背,低价抢占市场,冲击了本地茶场和茶农的产销运转。

3提高种茶效益的探讨

(1)我们一定要更新营销观念,采用新的营销手段,千方百计开拓和占领自己茶场的一席之地。如果我们不去提前抢占茶产业的制高点,提升自己茶场的话语权和独特的品质、品牌和市场,必将会被现代农业的浪潮所淘汰。尤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已成为茶界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要跳出产区看市场,跳出行业做经营,摆脱传统求创新,才能真正把自己心爱的“阳光”产业做得更加幸福。

(2)要跳出茶叶做茶业,走规模化和上档次的精品茶业。茶树,是一种植物,我们种茶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它能随大地复苏而不断萌发的循环优势,变为人们的资源和财富;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老品种“雨前”茶比特早“明前茶”耐泡,第一开就茶味诱人;二开则茶味全出,浓郁醉人;三开仍余味不绝。所以,不要也不必为本地的鸠坑群体种杞人忧天,武康镇茶场,2011年3月29日开采第一天,七个采茶工,每人工资55元,采得2.5kg鲜叶,制成0.65kg干茶,仅采茶工资就要385元,还要茶园管理和制茶工本、上交承包款,再配包装盒,即便卖600元/500g,也是赚不到钱的,然而买茶人都还怨茶价太贵。所以,小打小闹是成不了气候的。笔者于四月参观了长兴县和平镇琛碛村晶茗茶场,他自家有8hm2白茶投产,2010年又到德清民进双基峰租赁新种23hm2,以其投产茶园平均每667m2产干茶15kg,还在当地收菁制干(4月初的鲜叶要300元/500g),并且依托在吴村办的面积53hm2的忆丰生态园这个营销窗口,这家茶企业年净利超过100万元。因此,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特征,也是发展茶产业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乡(镇)为单位确定一到两个茶产业龙头大户;以村为单位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基地为单位办一个茶叶加工厂,统一加工、统一标准完善包装,带动市场,同时,要开发茶生态旅游,让新型农民企业家把茶产业做强做精做大。

(3)要强化茶场(企业)内部管理,这在产茶成本连年攀升的非常时期,茶场不能稀里糊涂做了算,而应掰着手指算着做,天天核算生产成本。武康镇办茶场为缓解采茶工短缺,用“发现钞,日日清”的办法,既招来了工人,调动了采茶积极性;又调控了采制成本,提高了制茶责任性。采茶工资最高的一位中年妇女,采一天得到工资234元。

(4)在某些茶产区,茶经济在当地占农业产值百分比不高,还是一个弱势产业。而且发展茶产业还应该全面审视地质、土壤、气象、小气候、传统、周边劳力资源和市场等要素,需要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和茶文化研究团体,密切配合,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兑现必要的扶持政策。如今,茶业主管部门的政府行为,受到农业推广体系脆弱的影响,加上部分分管领导,变换快变动多,因此更加需要茶产业的基层组织和实业自身的场(厂)长、总经理们,要善于学习、多交同行和相关产业的知心朋友,进行必要的出外交流和考察,居安思危,多动动脑筋,上下多多互动,每年都要有自己的新举措,加大科技投入,开拓自己市场,弘扬茶叶文化,才能保证自己的基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5768(2012)01-0042-03

〔收稿日期〕2011-09-08

猜你喜欢

德清县茶场德清
创意小虫
德清县“宅富通”系统建设思路与实践探讨
明亮的眼睛
圆锥曲线中非对称代数式的处理方法
德清裸心堡
走路看脚下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的成效与思考——以浙江省义乌市、德清县为例
徐德清:往来于中美创新创业的“诗和远方”
茶场劳动用人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因为一个镇 爱上一座城 古茶场文化小镇的一缕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