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在公众文化服务中承担的社会责任

2012-03-20金涛

文化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文化

金涛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1)

这是一个纷繁多元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混融的时代,这是一个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屡受冲击的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普遍地推广社会公正理念,促进社会和谐,而且努力培育文化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当代社会文化迷失中的心灵净所。加强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图书馆服务网络,提高图书馆辐射能力,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的有效方式。

一、责无旁贷——公共图书馆在公众文化服务中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公共图书馆展示着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新经济时代,知识、文化等因素日益深刻地融入经济运行中。文化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资源。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展示着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图书馆作为搜集传播文化、推广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凭借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及社会服务功能,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承担着责无旁贷的责任。[1]

(二)公共图书馆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

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借助文化资本扩张的实力,一些强势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在不同层面上改变了其他民族国家人民的价值认同。捍卫国家文化主权不仅事关文化的独立性,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政治主权和独立地位。图书馆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保存、传承、弘扬本民族文化的作用日益重要。由于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手段,数字图书馆成为没有时空限制、超大规模的信息化枢纽,可以在第一时间收集、存储、传播最新文化资源,也可以迅速扩大本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图书馆服务使更多的民众接触到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

(三)公共图书馆是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

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公益性,维护社会知识信息自由获取权利的公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宣告:“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公共图书馆为每一位公民提供终身学习的平台,在不断学习中获得所需的知识与技能。2011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图书馆为公众提供的平等、开放、免费服务,缩小人们文化上的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任重道远——承担公众文化服务对公共图书馆的新要求

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要求图书馆在公众文化服务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就对图书馆事业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一)遵循规范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要有科学的管理、运作程序和人性的服务。继陆续出台《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及新版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等公共服务标准,2012年发布实施《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是我国第一个规范公共文化的国家级服务标准,也是我国图书馆规范体系中的首个服务类标准[2]。这些标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本”、“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原则,推进图书馆建设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水平,有效保障社会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2.2 喉癌癌组织与声带息肉中Survivin、bcl-2、p53、caspase-3阳性率比较 喉癌癌组织Survivin、bcl-2、p53阳性率显著高于声带息肉(P<0.05),caspase-3阳性率显著低于声带息肉(P<0.05),见图1、表2。

(二)在公共图书馆的城市布局上既要拓新也要兼顾传统

我国图书馆不仅数量少、总体规模小,而且在布局上存在着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甚至城市内部的社区差异。近年来,在一些大城市,由于城市扩张、开发新城区,甚至是打造新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把一些重要的文化场所和设施搬迁到新城区。但时有顾此失彼现象的发生。当省图书馆、市图书馆等都搬往新城区,确实是促进了新城区这片原本的文化沙漠的飞速发展。老城区有时却会形成新的文化荒芜区。而老城区往往是传统的居民聚居区,人口密度大,交通四通八达,对大型图书馆的需求更迫切,也拥有更优的地利条件。

现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完全不是古代藏书楼的概念,以人为本、为人所用才是其存在的根本意义。图书馆建得再壮观、藏书再丰富、服务水平再高,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偏远,使读者却步不前,图书馆也背离了其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宗旨。

(三)图书馆要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性服务模式和内容

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内容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许多区别于传统模式和内容的服务,已成为图书馆新的核心业务。服务内容是图书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在图书馆事业发达的美国,各种特色服务项目对读者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有的州立图书馆专门设有“就业信息中心”,为读者进行免费的就业培训;有的馆编著年度技术论文集,向读者提供最新相关信息。图书馆扮演着社区活动中心、情报中心、学习中心、文化中心等多种社会角色。

内地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拓展基层延伸服务、创新多元化服务领域。流动图书车、固定流通点、流动图书馆分馆、一卡通服务,扩展了服务范围,提升了服务水平,统一资源共享,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以“嘉兴模式”、“苏州模式”、“禅城模式”为代表的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省级公共图书馆已经形成自己的模式,如广东、北京的“流动图书馆工程”,上海、天津的“总分馆制+一码通网络共享”模式都说明,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水平近年已有明显提升。[3]

(四)发展图书馆的现代化、数字化

流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使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扩大到过去难以到达的广阔天地,使许多文化存量资源被盘活或激活,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未来5年内,通过“掌上国图”、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技术,公共图书馆拓展服务领域,着力打造全民共享的“数字图书馆”,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向公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

1.传承文化,书贵久藏

扩大数字化工程规模,对有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手稿、乐谱、音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已经开始将1501年至1929年期间的图书和收藏印刷品目录数字化。在目前世界上,对如此古老的图书和印刷品实现数字化,并且还可提供电子服务,极为罕见。[4]

2.明确定位,有的取舍

在当前出版物繁多的条件下,图书馆面临着观念更新、知识更新的挑战。一方面要继续承担公益责任,对各类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全面论证、收藏和整理;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大量新的出版物进行评定和定位,确定收藏的方向和内容,保证收藏品的价值性、文献性和历史性。

3.扩大范围,丰富藏品

今后工作既要保证继承性,又需要在理论和观念上表现出突破和创新,考虑扩大收藏范围,拓宽多样化的实物载体,以确保实现图书馆的社会效益。1999年,湖南吉首大学图书馆创建了一个“馆中馆”——民俗文化博物馆,收集有大湘西内反映当地少数民族生产用具、傩祭用具、乐器、兵器、服饰等实物380余件,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向读者展示了湘西世居少数民族瑰丽神奇的民族文化。这种尝试,让不同的文化资源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实现了跨系统、跨部门的一体化服务。[5]

4.更新观念,面向未来

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重组。同城借阅一卡通、网上E卡通、电子阅读器、手机服务、信息共享空间等等[6],信息技术的一日千里使图书馆服务呈现出一种几乎全新的形态。发达的互联网搜寻引擎,加上无线网路的发展,搜寻资料已不受时空阻碍,图书馆的性质、功能步入多元发展。

(五)引导社会阅读,引领文化走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图书馆应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手段使其发挥图书价值、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存储、整理、传授、传播、转让、吸收、利用、测度、激励和评估知识的功能,做到信息流准确、权威和可靠,提高面向社会服务的质量。

当今社会国民的阅读能力已成为考察国家未来竞争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公众阅读的书刊报纸来源于图书馆。采取阅读指导、讲座、见面会、建立读者俱乐部、图书宣传等方式,在儿童中培养阅读习惯、在成人中推广阅读,使阅读成为一个社会的共同爱好和普遍习惯,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适应公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把握正确导向,通过提供、宣传、推介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旋律的文献资源,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文化传播能力。公共图书馆把个人读书与社会读书结合了起来,把个人书房与社会大书房结合了起来,把个人的自由阅读与图书馆引领学习的推荐导读结合了起来。

(六)让公共图书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平台

进一步完善和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对图书馆进行翻新设计、安装能够体现生活情趣和文化品位的装饰品,把服务概念和强烈的感情信息融为一体,吸引更多的读者和公众到图书馆来接受服务和参加各种活动。公共图书馆具有普适性,这里是文献流、信息流、知识流、人才流、思想流的汇聚地,成为人们学习、休闲、体验、约会、交流的市民广场,也是公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共享空间。程焕文先生在博文 《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是什么模样?》描绘道:“有些人可能只是羡慕图书馆高雅宁静的环境,而不想到图书馆去求知,他们只是想去逛一逛,或者到图书馆与朋友约会聊天,或者去喝杯咖啡,远离城市的喧扰,享受一种放松、平静和愉悦。”优化资源配置,扩展功能,共建共用,突出公共文化设施综合性、多功能、方便实用特色,转变服务方式,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创造性地开展文化服务,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更大效应。

三、继往开来——结语

图书馆界要更新观念,面向未来,坚持并弘扬《公共图书馆宣言》平等、开放、免费的理念,运用新技术大胆地进行探索性的创新,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新技术环境下文化服务和文化传播的新形态,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

[2] 王世伟.专家解读〈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EB/OL] .2012-03-07,2012-03-16.

[3] 柯平.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34.

[4]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改革之路[EB/OL] .广东省文化厅公众服务网,2003-03-18,2012-03-20.

[5] 曾立群.试论民族高校图书馆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与提升[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1):113-114.

[6] 王世伟.公共图书馆是什么[A] .公共图书馆是什么[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谁远谁近?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