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民俗语汇探析

2012-03-20许晓娜

文化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经书语汇齐鲁

许晓娜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一、《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的作者和成书介绍

(一)《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的作者

吴秋辉(1876—1927),名桂华,字秋辉,自号“侘傺生”,临清县城内考棚街人。作者幼时聪颖过人,喜欢诗赋、小说,所以参加童子试时,即因善诗赋而知名于乡,但终因不喜欢八股文而未中秀才。后来,新学兴起,他考入山东优级师范学校数理部,研究科学,凡理化、天算、史地诸科,类能旁通。(《侘傺轩文存》作者事略)作者一生著作颇多,有《算法易解》、《算法正宗》、《侘傺轩诗词》,后因主持《民意报》,涉及古代经史,因此,后期多读经书,著作有 《学文溯源》(五卷)、《诗经通义》(三十三卷)、《学海绀珠》(三十二卷)、《楚词古文考证》(四卷)、《礼记正误》、《渔古碎金》(两卷)等,作者在学术上颇有建树,思想独立怪诞,就连梁启超也对他佩服至极。(《侘傺轩文存》整理后记)

(二)《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的成书背景

作者开始研读经书时国内时局动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局势动荡,但腐朽的政治并没有好转的迹象,作者为了国家兴盛,发表文章以此开始抨击腐败不堪的政治局面,为的是拯救堕落不堪的国家态势。民国六年(1917年),作者开始将精力放到治学经书之上,开始研究《楚辞》,发现其中有许多令人费解的词句,因此怀疑书中多有伪造的嫌疑,因此,有了现在的著作。1985年由齐鲁书社和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合作编辑《山左名贤遗书》,其中将吴秋辉遗稿整理成一本书,命名为《侘傺轩文存》。

二、《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的编纂特点

《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是作者诸多著作中的其中两卷。《齐鲁方言存古》中共存有86个词条,正如其名一样是齐鲁一带民间常被人使用的口语词汇集而成,颜之推曾经说:“北方山川深厚,其音重浊而钝,其辞多古语。”(《齐鲁方言存古·自序》)因为多数是作者在古文考证过程中疑惑的语汇,因此杂乱记下来,组成此卷。《渔古碎金》中共存38个词条,多是作者对古书的一些见解,例如,有《说三礼》、《说尚书》、《离骚》等,其余则是作者在研读经书过程中看到的语汇,在经书中当时的古圣贤对它们的注释令作者恼怒,因此,作者痛下决心,定要追根溯源,还它们一个正确的解释,以便后人不在参照错误解释去阅读古书。现将《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两卷的编纂特点概括如下:

1.用北方方言中的说法来解释词条

《齐鲁方言存古》本就是集齐鲁一代民间方言的语汇于一卷,因此在释词过程中,经常会有“北人谓”、“今人谓”、“北俗”和“今北人谓”等字样放在每个词条解释内容之首,意在用北方方言的说法证明所释之词来源于民间俗事,同时溯源解释民俗语汇的真正含义,例如:

屏风:北人谓硬屏曰屏风,故门之四扇作屏状者,亦曰屏风门。(《齐鲁方言存古》)

华冠:今人谓帽之腚裂者曰开花帽,其来亦甚古。(《齐鲁方言存古》)

沉:北俗谓重曰沉,盖因物之重者入水则沉也。其由来甚古。(《齐鲁方言存古》)

辂:今北人谓以物止车,使之不能进退,作瓦去声,而车见阻于物不能进退时,则如雾。尝遍求其字而不得。(《齐鲁方言存古》)

2.多引用古代经书进一步解释词条

《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两卷沿袭这种引经据典的方法追根溯源,通常是列举不同书中涉及到释词的语句,有些用的是本义,有的用的是引申义。两卷中引用过的经书有 《诗经》、《楚辞》、《孟子》、《说文解字》、《庄子》、《史记》、《左传》、《曲礼》、《春秋》等,都是古代经典之作,可见作者在治学道路上勤于研究,知识广博,令人佩服。例如:

掊:北人谓以锄堀曰刨。刨俗字,其字当作掊。《孟子》“掊克在位”。《诗·大雅》“曾是掊克”。皆形容聚敛之词,犹今人之所谓刮地皮。《史》、《汉》皆言《掊视得宝鼎归》,师古曰“掊、手杷土也”是。殆因字从手,故以手释之,不知用器杷土亦须手也。《广韵》“薄侯切”。嗣乃转为薄豪切。后人不暇细考,因又撰刨字以应之耳。《诗》及《孟子》注皆失之。(《齐鲁方言存古》)

燕人浴狗矢:今人之镇厌邪祟者,往往以粪溺狗血等不洁之物浇灌之。其法自战国之世已然。《韩非子·内储说》云:“燕人其妻私通于士,其夫早自外来,士适出。夫曰:何客也。其妻曰:无客。问左右,左右言无有,如出一口”。其妻曰:“公惑易也。因浴之以狗矢。一曰:燕人李季好远出,其妻私有通于士,季突至,士在内中,妻患之。其室妇曰:令公子裸而解发,直出门,吾属佯不见也。于是公子从其计疾走出门。季曰:是何人也,家室皆曰:无有。季曰:吾见鬼乎。妇人曰:然,为之奈何。曰:取五牲矢浴之。季曰:诺。乃浴以矢。”(《渔古碎金》)

3.直音法和反切法并存的注音方法

古代注音方法中基本的注音方式有直音法和反切法。直音法是古代注音的基本方法,吴秋辉在这两卷中也采用了这种常见的注音法——直音法,如在注音上多出现“读如×、读之如作作、音×、某字”,如:

芼:北人以蔬菜入釜沸之,少去其生性,不待熟即取出者,谓之芼(读如下平声)。(《齐鲁方言存古》)

剌拨:北人谓分张两股剌拨,二字入声,北音读之如辣八,其在口语上至为普通。(《齐鲁方言存古》)

绰绰有余:《诗·角弓》:“绰绰有裕”,在北俗口语上,则作绰绰有余。(《渔古碎金》)

辂:今北人谓以物止车,使之不能进退,作瓦去声。(《齐鲁方言存古》)

擘画:北人谓办理玩弄皆曰巾无划 (音摆获),本无正字。(《齐鲁方言存古》)

沤:北人谓以水渍物,而使人之腐朽曰沤(欧去声)。 (《齐鲁方言存古》)

反切法是常见的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通常是用上字的声母,和下字的韵母和声调合为所注字的音。常见形式为

××切,也有的写××,×的切音,

如:

杷,蒲巴切。(《齐鲁方言存古·杷》)

孔:北人谓孔曰窟窿(语音多作上声读,间亦有作平声者),亦为孔之切音。

4.从词的多重角度考证的释词特点

《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两卷的编写,大背景则是作者在读到古代经书时发现古人在释词方面有些纰漏,因此,作者意在纠正前人的错误,还原真相。作者不仅单纯从词义方面考证,而且从词的读音,词的出现时间,词在古代经书中的使用情况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考证,如:

擘画:北人谓办理玩弄皆曰巾无划 (音摆获),本无正字。元人词曲中作此二字,特作办理解,玩弄之意乃由引申而后起者也。然巾无划二字初不见典籍,故当时亦因其无正字,特创此以代之者,不知其实为擘划二字之古音也。擘本音栢,故檗字从之得声。《孟子》:“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北方近尚多读栢者。画之古音获,则人多知之,今虽音转如话,而于笔画之画字,则仍从古音。此亦古音之仅存者也。(《齐鲁方言存古》)

从“擘画”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是从词的读音入手,从而证实“巾无划”的读音来源于“擘划”。

百叶:北人谓牛之复胃为百叶。《说文》胘下云:“牛百叶也。”膍下亦云:“牛百叶也。”则其语自汉已然。(《齐鲁方言存古》)

作者对“百叶”的解释,不仅仅解释了什么是百叶,而且引用《说文》中的解释,发现“百叶”一词,不仅是方言词汇,而且从汉代时就已经出现并使用了。

5.批判为主的行文特点

《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两卷中经常看到作者批判的观点。尤其是《渔古碎金》中作者对古人经书的批判。有“说三礼”、“说尚书”、“说礼记”、“说觐礼”、“说曲礼”、“说燕义”,共六篇。这六篇的结构基本是作者先考证成书的年代,如:

《曲礼》一书,其来源甚古,故其中动合古义。相其时代当在《玉藻》后《少仪》前,殆亦出于孔氏之再传弟子。(《说曲礼》)

《礼记》一书,乃七十子后之儒者,荟萃前人论礼之言论所成。其理论之精者,实非亲得诸圣贤者不能见到。(《说礼记》)

然后再根据书中的内容作详细推敲,有对书中的内容前后不一提出质疑,有对书中的字、词的误传通过考证从而进行批判,如:

乃不谓全《礼》既失,而此憖余之戋戋十七篇者,谬儒尚不知竞竞保存,竟以其种种荒诞无稽之邪说纵横羼入。其最著者,如《觐礼》一篇,其原文本止于“飨礼乃归”四字(按篇末尚有“记:几俟于木箱,偏驾不入王门,奠圭于缫上”,三句,亦系原文。兹为文便,故略之)。盖通常入觐者,天子每赐之飨,既飨而归,则觐之事亦至此而终。其不详记飨礼者,以全书中别有飨礼,故此特以二字括之也。乃谬儒于此下竟窜入以诸侯觐于天子一大段。核其所言,其谬妄几不成语。文本言觐礼,而全文除首句外,乃绝不及于觐礼一字。至于为宫为坛,祀方明之术,拜日、礼日、礼月、礼四渎、礼丘陵、祭天、祭山、祭川、祭地,一味胡说,东拉西扯。不惟与觐礼无关系,吾知苟有问其所言者为何事,想作者亦自忘之。(《说觐礼》)

惟其书中之《胤征》、《说命》、《泰誓》、《牧誓》、《武成》、《旅獒》诸篇,实太冗薄,触目即知其非。若其他之有所本者,亦未可尽废也。其最可笑者,如“具训于蒙士”乃“具训于冢土”,冢土、社也。《诗》所谓“乃立冢土,戎丑攸行”是也。古者不用命者戳于社,故示戎于是。若蒙士成何语耶。(《说尚书》)

篇中经常可以看到作者批判对古人做学问不严谨的词句,但在批判的同时,仍会提出古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

又郑氏之注三礼,多荒谬处,然亦有一事,其功为不可没者,则其于注《仪礼》,凡今文之与古文异者,皆附列其不同之字于下。虽所得至鲜,然吾人得由之以窥见古文之一二者端赖于此。(《说三礼》)

三、《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的民俗语汇研究

(一)《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的民俗语汇界定

民俗语汇的研究是民俗语言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曲彦斌先生在 《民俗语言学》中说道:“民俗语汇是语词中同风俗文化密切相关的部分。一部方言词典、俗语词典、风俗词典,多含大量的民俗语汇材料,可谓民俗语汇的准词书。”[1]因此在研究民俗语汇之前,应当对民俗语汇的定义有深刻的理解。“一般来说,民俗语汇是指那些反映不同习俗惯制主要特征或民俗事象的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俗语,和一些江湖切口、行话、隐语等社会习俗语。”[2]《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两卷收集的词条主要是齐鲁一代当地人民经常使用的口语词,也可称为俗语。俗语就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指谚语、俚语及口头流行的定型的语句。”[3]由此可见,俗语通常是口语中经常出现的,而且是反映某些民俗现象的、较通俗易懂的语词。而民俗语汇则是民俗语言学中的专业术语,它是较俗语略微抽象的语词。

(二)《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的民俗语汇分类

下面将对《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的民俗语汇进行分类:

1.反应人类生产生活的民俗语汇

生产生活中的民俗语汇通常是人类使用的最基本的语汇,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直接反映了人类基本生活的真实面貌。

(1)饮食类民俗语汇

萁:《曲礼》:“粱曰薌萁。 ”注谓:“粱之美者,则茎叶皆香”。粱即今之高粱,即所谓秫,是固明谓秫之茎叶为萁也。萁即今之秸字。基秸古本一音,曹子建诗:“阿阁三重阶”,阶叶音基,即其证。今人谓高粱之本曰秫秸,盖由沿用古语,特古音转变,后人不知萁之具有秸音,乃别创为秸字以代之,而萁字遂废耳。又禾之本曰萁,初不止高粱即然,杨恽《报孙会宗书》:“种一顷豆,落而为萁”,是豆之本亦可称萁也。苏东坡诗:“江云欲落豆秸灰”,则在北宋时,已不知秸之当作萁矣。其他何论哉。又麦之本,今人亦曰麦秸。(《齐鲁方言存古》)

(2)生活用品类民俗语汇

屏风:北人谓硬屏曰屏风,故门之四扇作屏状者,亦曰屏风门。《招魂》:“紫茎屏风,文缘波些”。正谓屏绘紫茎,缘以水波耳。注谓“屏风即荇菜,文缘波言荇之文采,风起水动、即缘波而生也。”夫荇菜有何文采,风起水动四字,又从何处看出,岂不可怪。是皆因荇一名防风,上文又言芙蓉、芰荷,因牵强附会而为此说。不知《楚词》此节,乃言宫室,芙蓉二句特因堂槛临池而畅言之,以下断不能再写池中景物,致游骑无归也。为此说者,不惟不识字义,并不识文理矣。(《齐鲁方言存古》)

(3)农业生产类民俗语汇

糁:北俗谓粱米之粗糙破碎者曰糁子(惟磨麦为屑,其残余粗糙不能筛过者,概曰麸子,其余如米粱黍稷等余不过筛者,概曰糁子)。乃粒食中之极贫民间或食之,居恒多以之饲犬豕。《庄子·让王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正言其但得野菜为羹,并求极粗之糁子以和之,亦不可得也。糁,《说文》云:“以米和羹也,一曰粒也”,后一义,正与方言合。其前一义,殆亦因《庄子》此文,而曲为附会耳。《广韵》、《韵会》、《集韵》、《正韵》,俱注桑感切,音惨。《类篇》并谓苏含切,音三。惟《正韵》又一音桑锦切音沁,与方言相近。今北方各地多读如深。盖北地从参字,多读深音,如可惨之惨,在口语上,则读迟忍切也。(《齐鲁方言存古》)

2.反映交通运输的民俗语汇

交通运输的发展,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交通运输,它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当时社会发展程度的一种体现,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两卷中的交通运输民俗语汇有:

车脚:北俗谓车轮为车脚。按 《世说新语》:“荀最在晋武帝坐上食筍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则其称自晋时已然。(《齐鲁方言存古》)

街:今人于通衢谓之街,乃古逵字之异体也。盖街字从行圭声,与逵之从圭声者,音义并同。特后人于从圭得声之字,多转读如乖,是以无人知其为一字耳。《诗》:“肃肃免罝,施于中逵”,正其本谊。陋儒刻舟求剑,乃释为九达之谓逵,岂今人于街必先统计其若干达而后名之哉。(《齐鲁方言存古》)

3.反映节气、岁时的民俗语汇

《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两卷中表示节气、岁时的民俗语汇并不是独立列出的,而是以短语的形式列出的,民俗语汇多在短语中出现。因作者在读经书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关于节气、岁时的词语古人解读有误,因此拿来考证收入书中。

王正月:《春秋》之书“王正月”,犹云:“周正月”。盖当时之正朔不一,凡胜国之后,皆秉其前代之正朔,不必尽遵时王之制。鄀公敦云:“惟鄀正二月乙丑,上鄀公务人作宝敦。”鄀为太昊之后,故自有其正朔。以此推之,杞、宋、蓟、祝各国亦必如是。《春秋》以编年为史,则开首必先将其书中所用之年月,声明其系属何正,而后读者始有所遵循而不致误会。其不曰周而曰王者,以周为时王,例不得称周也(士无二王,言王即所以言周)。此其中并无甚深奥之意义,乃俗儒妄行附会,一若圣人作此书专为后世解释者,岂非可笑。此公、谷之所以多违反经义也。(《渔古碎金》)

“王正月”中“正月”是表示岁时的民俗语汇。

4.反映人际关系的民俗语汇

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亲属程度。《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两卷中收录的有关人际关系的民俗语汇不是很多,如:

舅姑:世皆知妇称夫之父母曰舅姑,而不知夫称妇之父母亦曰舅姑。《礼·坊记》云:“壻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壻,恐事之违也。”其所谓舅姑者,实指妇之父母言之。

[1] [2] [3]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增订本)[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经书语汇齐鲁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天演论》初版时间再探——以新近发现的“味经书屋本”为中心
喜讯
齐鲁声音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单宝塔诗
向大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