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2012-03-02张丽华

世纪桥·理论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促进养成教育大学生

摘要:

当前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还存在很多不容乐观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对大学生加强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院各部门协调起来,共同肩负起对当代青年的教育责任。

关键词:大学生;养成教育;促进;教学

收稿日期:2011-12-11

作者简介:张丽华(1971-),女,江苏徐州人,大连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一、加强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本应该在小学及中学时代就基本上形成。但是由于“90后”这一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现行教育制度弊端的影响,在上大学之前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升学上,学习之外的事都由家长和老师代办了,没能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大学阶段,随着学习压力的减轻,又远离父母的管教,需要独立应对生活中的诸多事务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就出现了不适应现象,不良的行为习惯也逐渐暴露出来。大学校园内打架斗殴、上网成瘾、乱扔垃圾、铺张浪费、厌学逃学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这都说明大学生在经过中小学的教育之后,并未完全形成“不需任何外力监督和内部动机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1]几年来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学生日常行为失范现象还比较严重,可谓比比皆是:上下课在教室门口拥挤,不懂先出后进原则,结果是屋里的学生出不去,外面的学生进不来,几乎没有学生能够想到自己先退一步;等待上课时在走廊大声喧哗,旁若无人,严重干扰教室内的教学,没有同学能想到去制止;出入楼门时,不懂遵守靠右走原则,两边的门都是既有出也有进,狭路相逢造成严重拥堵,包括我们的部分老师也是如此;师生狭路相逢时,不懂尊敬师长,每每是老师站在旁边要等他们都走完了才能通过,而没有多少同学想到应该让老师先过去;还有同学关系紧张;心理问题严重;缺乏俭省节约精神;缺乏诚信意识等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校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对大学生加强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新时期大学新生养成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大学校园就如同是社会的缩影,它时时刻刻都会受到社会上大气候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们还未定型的思想心理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基本素质,就可能会在强烈的外来冲击下扭曲变形,甚至偏离正确的轨道。所以,养成教育在高校是势在必行的。然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却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形成时期,同时网络、信息技术又在飞速发展。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一方面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道德体系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新的道德体系又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从而削弱了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就如同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同学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娱乐手段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又正处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辨别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不强。而新技术所带来的网络游戏、电影、论坛、聊天工具等新事物对大学生又有很强的诱惑性。因此对于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或者被众多的新鲜事物、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占用大量学习时间,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专业知识。

(二)学校和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及其误导对养成教育造成严重冲击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在上大学以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把培养孩子的知识能力放在了压倒一切的地位,而忽視了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升学率是社会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得失、学生本人优劣的标准。在人们眼里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就是能否挤进名牌大学,而非品德高低。为了能够使他们考入理想的大学,学校、家庭联手为他们构建了一个几乎封闭的理想环境,他们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考试书的学校“尖子”,在这种全方位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依赖性强,忍耐力差,缺乏独立处理矛盾的能力。再加上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误导——“大学就是天堂”、“考上大学就可以放松了”,结果许多学生考上大学后还真就放松了,这一放松使得高校校园里种种不文明行为层出不穷,直接间接地影响到课堂教学。

(三)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自身因素

在时代大变革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们,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社会环境相对复杂。他们大多生活在“6+1”的家庭结构里,从小在“唯我独尊”的环境里长大,衣食无忧,社会阅历缺乏。进入大学后虽然他们热情开放、敢于创新、思维活跃、智力发展达到高峰等,但同时他们又往往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分析问题不全面,易走极端;价值观上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等等。尤其是自我要求不严、易于满足。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众口一词地谴责在别人休息时大吵大闹的行为,然而大学生宿舍中制造大吵大闹行为影响他人休息的又恰恰是我们的这些同学。这都增加了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难度。

三、加强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策略

解决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问题,单靠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更需要把养成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典型示范中,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及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既着眼于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等内在观念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更着眼于外显的道德实践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一)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优势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个性塑造与形成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上存在的信仰迷茫,理想模糊,功利心强,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三观”指导而容易产生空虚感等问题,[2]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优势还是必要的。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完善他们的观念体系和品格体系的建设,必须注意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创新。应多联系当今大学生的实际,创新教育方法,使课堂成为与大学生沟通、交流、讨论的重要平台。同时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讲解理论的同时,把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有关养成问题拿到课堂中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让同学们自己来判断好与坏,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印象,进而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加强师德修养,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引导学生文明养成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还有育人。古人语“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虽令不从”,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只有用良好的自身修养和文化素质做学生的行为楷模,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信其行”。“言传身教”是教师应该面对学生的最佳姿态。

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首先应做语言的表率,要求学生要讲文明讲礼貌,遇到师长要主动打招呼,那么教师也必须做到。比如当学生向老师问候“老师好”时,作为老师也应该道一声“同学们好”,不能只随意点下头,更不能置之不理或满不在乎,否则不仅会伤学生的心,长此以往他们也会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别人。教师常对学生说礼貌语言,这实际上已在向学生做文明礼貌的示范,学生会从中受到启迪。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无声的“身教”要比有声的“言教”影响力更大。如果认为老师的任务只是教育学生,而忽视“律己”和“垂范”的话,说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对学生的“身教”。比如我们要求学生上下课进出楼门或教室时遵循靠右走和先出后进原则,以保证畅通,那么我们老师首先应该遵守。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就混杂在那些逆行拥挤的人群中,而且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这就使更多的同学加入到逆行的队伍中,而自己还觉得理所当然,同时还抱怨学院不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因此加强师德教育,注重行为世范,对引导学生文明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努力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加强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是在大量的实践活动和交往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不断提高的过程。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其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挥作用。”[3]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同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体验、参与和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对大学生来说班级和宿舍不仅是他们学习和居住的地方,更多是进行自我教育、发展自我、实现社会化的环境。因此加强大学里的班级和宿舍文化建设,制定一套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这对大学生养成教育非常重要。同时按照本班的具体情况制定公平合理的评定制度,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但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且可以此为标准在学生当中评选出“班级日常行为规范标兵”、“星级文明寝室”等,使学生学有榜样,由同学们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通过优化环境,使大学新生产生环境认同,提高行为自律度,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胡金枚.新时期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缺失现状及加强途径[J].价值工程,2011,(15).

[2]段保才.用科學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创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3]席玲玲.浅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责任编辑:王建武]

猜你喜欢

促进养成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