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民生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012-03-02荣芳

世纪桥·理论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摘要:

民生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分析总结马克思主义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思想,时刻把民生思想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地位。

关键词:民生思想;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收稿日期:2011-12-12

作者简介:荣芳(1986-),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劳动者的生存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倾其毕生心血完成的科学著作《资本论》,被奉做工人阶级革命的“圣经”。工人阶级革命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改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状况,改善工人阶级的民生。无论工人阶级是采用何种方式与资产阶级作斗争,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彻底消灭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正是由于这样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应运而生,给予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思想理论上的指导,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前进方向。

资本家不断加深对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剥削,使工人的基本生存受到威胁。马克思强调随着大机器生产的深入,表面上是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实际上是资本家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榨。资本家加大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并非是为了减轻劳动者的负担,而是为了谋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当资本家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之后,并没有给予工人阶级和劳动者更高的工资,反而借助大机器生产来约束劳动者的工作强度,提高劳动者单位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同时,因为工业革命的大发展,科技手段逐步取代了大量的手工劳动,使很多劳动者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工作,失业率逐年上升,劳动者并没有因为社会经济的繁荣,而得到更多的实惠。《资本论》第一版出版时,正值欧洲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欧洲资本家加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榨,欧洲工人革命也开始逐步大规模展开,《共产党宣言》这本著作在欧洲工人阶级革命最需要的时刻问世,为欧洲工人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武器。

(二)实现劳动者经济权益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重要内容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的产生就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者服务的,它有着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一般经济学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明确的政治目的,它产生的根源和目的都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武器。马克思通过揭示剩余价值产生原理,论证工人阶级实现自己经济权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其次,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阐述劳动异化的本质是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马克思认为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应该保持一致,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是相分离的。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不断扩大再生产,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剥削,工人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相对得到的就越少,生活就越窘困。劳动者与劳动本身也相异化,使劳动者的劳动行为变成了被迫的选择,是对劳动者的摧残和压迫。所以,马克思强调必须保障工人的劳动权益、利益,才能消除异化,实现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第三,马克思强调“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不是对全部社会成员都适用的,而是局限在一小部分人手中。更多的社会成员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得不为少部分人群的私有制去劳动,这也是他们生存的唯一方式。所以说,资本主义的民主、平等、自由只是服务于统治阶级,而不是社会全体成员。马克思鼓励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团结起来,为自身的权益而战,为自身的发展而战。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核心

马克思认为人应当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1](P.48)。恩格斯认为是“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P.322)。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首先是指人的内在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再受任何外力的束缚。其次,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既具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劳动方式。第三,社会打破了以往受狭隘社会分工约束的交往方式,充分体现人的社会性。最后,劳动不再是人奴役人的手段,人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来完善自我。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解放和人的自我解放,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

二、马克思民生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它要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最终追求人的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对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市场经济主张利益至上,会引导人们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人性的完善与发展,出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这就违背了我国搞市场经济的初衷。我们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作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们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民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逐步实现人民的思想品质、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心理素质、文化知识和生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社会整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相一致的原则,使社会整体发展与增进个体发展相互促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P.56)。个体是整体的构成要素,忽略个体,整体也就无从谈起。社会整体的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借助每个个体的具体活动形成的“合力”所体现出来的。同时,社会的整体发展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当承认并尊重每一个个体,充分考虑和维护每一个个体的利益,保障每一个个体的经济、政治及其他各项权力,并且为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个体的自由发展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要受到社会整体发展的约束,不能偏离社会整体发展的大方向,要鼓励个体为社会整体的发展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整体发展与个体发展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⒄埂*

第三,必须充分发挥国家社会管理的职能,克服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完善分配制度,注重社会公正、公平。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甚至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下,我们依然能够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最为明显的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所以我们必须要借助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来调节市场经济,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同时,不断完善分配制度,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注重公正、公平,摈弃以往效率优先的激进发展方式,从制度层面上保障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处理好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着经济社会长期有序的发展,关系着全社会的安定团结,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

第四,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思想,关注弱势群体,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党应时刻关心人民疾苦,把民生问题当作头等大事。古语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理应为广大群众谋福祉,增强群众对党的信赖和支持。“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5]当前,我国对于弱势群体的保障还远远不够,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不能够覆盖全社会,公民的权利不能够在每个人身上实现。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上给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关心弱势群体的前提是双方地位的平等,首先给予他们尊重,而不能怀着救世主的心态对待他们,要真正的关心他们,并引导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摆脱贫困,早日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蚕怼*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为人类社会发展树立的目标,目前看来,衡量的标准就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妥善解决。民生,是国之根本。民生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关系着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综合发展状况。所以,我们党更应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才能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指引下促进社会和谐,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胡锦涛同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0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庆祝九十周年上的讲话[R].2011.

[责任编辑:王建武]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