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总统黎元洪:一心为国为何却想饮弹自尽

2012-02-11庄秋水

百家讲坛 2012年14期
关键词:段祺瑞共和袁世凯

庄秋水

1916年6月7日上午10时,黎元洪在东厂胡同就任民国大总统。他的就职典礼可谓极为简略,除了黎府门前悬挂着两面五色旗,东厂胡同的两端停有数十辆汽车、马车外,根本看不出本宅有大事发生。在这天,黎元洪又将继任一事通告中外,再次表示愿意维护共和国体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决心。不幸的是,他遇上了民国史上最强势的段内阁,黎总统柔软的德性抵挡得住刀枪的寒光吗?

偶然促成

黎元洪就任大总统,似为连续的偶然机缘促成。1911年武昌起义时,他已经47岁,职位不算高,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他不是革命党人,也非首倡起义的领导人,然而却出乎意料地成了湖北军政府首脑。在给北洋恩师的私信里,他如是表白:“谁无肝胆,谁无热诚,谁不是黄帝子孙,岂甘作满族奴隶而残害同胞?洪有鉴于此,识事体之大有可为,乃誓师宣言,矢志恢复汉业,改革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此后,他也果真大力拥护法统,弃专制而向共和。

后来,袁世凯猝然病故,按照《约法》,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在时人及后人眼里,这位为人忠厚的“黎菩萨”似乎捡尽了便宜。事实上,早在辛亥年四月,湖北革命党人就讨论过选黎元洪来带领新的革命政府,因为他能够联合这两个互相竞争的革命集团。

当日,黎元洪并未想到他以后還将承受由此带来的历史后果。

在袁世凯时代,黎元洪是一个清高的帝制反对者。为了拉拢他,袁世凯让第九子做了黎家的女婿。袁世凯想当皇帝,曾数次试探黎元洪口气。有次问他:“近来有许多人要我做皇帝,亲家,你看怎样?”接着又马上表白,这些人当然是胡闹。黎元洪回答说:“革命的目的是推翻专制,建立共和。亲家如果做了皇帝,怎对得起武昌死难烈士?”

当袁世凯真的称帝后,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并为其买下了东厂胡同的新宅子。新朝的文武百官奉命前来祝贺,黎元洪说自己“决无功绩可言,断不敢冒领崇封,致生无以对国民,死无以对先烈。各位致贺,实愧不敢当”。说完后,他转身进了屋子。

在这个转型期,混乱、反复在所难免。民国初年的乱局,确也曾让不少醉心共和之人失望,曾是同盟会骨干的一些人也成了帝制的拥护者。

旧军人出身的黎元洪为何一投身共和,便对君主制再无留恋呢?从性格上来看,黎元洪为人淳朴厚道,这样的人往往不容易朝三暮四,尤其是他不愿打破自己在民众心目中“共和元勋”的形象;从个人经验上来看,黎元洪深感帝制已经过时,任何想复辟的人都会成为国民公敌。所以,一贯谨慎小心的他不会趟这浑水。

执法难为

当上总统的黎元洪,很快便体会到做一个共和和法治的执行者的难处。他要面对的现实是:虽然北京政府是共和政体,但实质上是各种关系网构成的派系政治。

南方的护国军强烈要求大总统惩办复辟帝制的“祸首”─袁世凯帐下的“十三太保”。随即,官方命令与私下说情纷至沓来。基于政治,基于人情,黎元洪都不得不答应,最后只得下令惩治背景薄、后台弱的八个人。

而此时最有力的派系,是总理段祺瑞的皖系势力,他一开始便把持了政府,这正是黎元洪从湖北军政府以来的政府组成模式。如果不是以军队力量作为权力基础,如果没有个人积怨(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曾威逼黎元洪离开湖北赴北京),黎元洪和段祺瑞性格互补,原本是一对绝佳的政治搭档。

黎元洪则踌躇满志,他准备重开议会,恢复被袁世凯中断的民主政治。为此,他延揽梁启超,任命其为总统府秘书长。这年8月,中华民国重开国会。黎元洪亲自到国会致祝词,希望议员们“一心一德,无党无偏,以法治为指归,立宪政之基础”。他的诚意打动了议员们,在9月初,国务院人选全部通过。

然而,很快黎总统就体验到,他这个国家元首恐怕多数时候只是个“橡皮图章”。“黎元洪在总统任内没有过一天舒服的日子,因为黎、段之间势成水火,遂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也无法调和。”梁启超看得极为明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预言黎元洪有位无权,政局前途隐忧多多。故而他先是拒绝黎元洪的邀请,不想置身于漩涡之中,后来又选择与实力派段祺瑞联手。

段祺瑞的心腹、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不久写了一张通知,派人送到总统府传达室,说现在是责任内阁制,所有总统的信件,包括私信,都要送到国务院开拆。黎总统脾气涵养再好,恐怕也要愤怒了。

此时,国会也是政团林立,意见分歧。以梁启超等人为首脑的“研究系”,原是反对帝制的中坚力量,现在转而和北洋系联手;而有国民党背景的其他几个社团,则持反段祺瑞的立场。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军阀势力的消长,一直是北京政府面临的现实难题。黎元洪当上了总统,正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黎元洪决心再次利用这个政治空间,积聚力量以掣肘段祺瑞。段祺瑞自然不肯坐视。南北方你来我往斗法,小动作不断。黎元洪仍然希望弥合纷争,这年双十节,他以共和重建为名发表大批授勋令。黎元洪就像个裱糊匠,把有纹饰的纸糊上裂缝,让这座械斗不止的屋子可以停止纷攘。自然,他也逃不掉“滥用名器”的罪名。

“三不”作为

黎元洪所希望的法治,在武人干政和派系政治下,终不得施行。总统、总理与国会正慢慢地陷入龃龉丛生的危机之中,最终将不免于破裂。政事的每况愈下,使得袁世凯死后民国恢复秩序的期望落空了。

矛盾在1917年春天达到了顶点。4月,段祺瑞在北京召开了一次督军会议,要求总统、内阁和国会批准中国加入协约国。梁启超大力宣扬造势,希望中国藉由参战提高国际地位。而政府要员、各省督军和社会精英们则各有立场。军阀们支持参战,主张解散国会。黎元洪的回答也是少有的强硬:“不违法,不盖印,不怕死。”

在幕僚们的撺掇下,黎元洪发了一回狠,免除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北方八省的督军立刻发难,宣布脱离黎政府。安徽省长通电表示免段为非法,准备“北伐”。安徽督军张勋紧紧抓住这个时机,要做和事老,调停府院矛盾。在张勋的压力下,黎元洪又解散了国会。

1917年7月1日,黎元洪在办公室大发脾气,因为有人劝他“归政”。原来这天凌晨三时,溥仪已在乾清宫升座,宣布大清复辟了。黎元洪怒气冲冲,斥责前来劝退的代表,骂对方“毫无心肝,背叛民国”。

北京城里再次龙旗翻卷,唯有总统府仍挂着五色旗。黎元洪及时致电冯国璋,让他在南京代行总统职权,又起用段祺瑞为国务总理,讨伐张勋。此时,张勋的驱逐令也到了。黎元洪只好从后门出府,住进法国医院,后又到了日本使馆。

很快,段祺瑞打败了张勋。对段祺瑞而言,迎回黎元洪比冯国璋代理总统更为有利。然而,黎元洪已经心灰意冷。再加上张勋复辟是由他援引入京,内心不免愧疚。他通电自我弹劾,先表明复职纯属流言,接着又列举自己因求治太急而犯下的几大罪状:不能疏通国会;尔后又解散国会;援引张勋;不能反抗复辟,托庇于外国医院等。其中解散国会尤其令他痛心不已。

回到东厂胡同的黎元洪很快感觉到京城对他来说已经是个险地,他决定像民国的名流和下野政客们一样,退居天津做个寓公。少了黎元洪这个黏合剂,大批议员纷纷南下,在广州举行了非常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于是南北彻底分裂,一国之内出现了两个政府。

实业救国

政治失意的黎元洪开始了大规模投资实业。辛亥革命后,财政紧张,身为副总统,他便主张从生产入手,振兴实业。担任总统的一年,是纷扰不断的一年,他无力去关注整个国家如何发展实业,如今无事一身轻,五年之内,黎元洪投资了20多个银行和厂矿。

而北京政府再度风云变幻。1922年直系掌握了中央实权,冯国璋死后直系首领曹锟需要一个过渡总统,黎元洪又成了最佳人选。黎元洪发出了3000字的“废督裁兵”通电,表示同意有条件复职。一番讨价还价,黎元洪终于宣誓就职。

在黎元洪复职之前,蔡元培、胡适等人联名提出宣言,主张政治改革,提倡“好人政府”,建议召集各省和平会议,谋求南北统一。黎元洪上任之后,也确实任命了有声望、有现代意识的律师、外交官和教育家,共同组成了“好人内阁”。

然而,黎元洪绝没有“冲”的胆魄,他反而要倚靠直系来保住其总统之位。对他的性格,他的老师严复曾评价说:“黎公道德,天下所信。然救国图存,断非如此道德所能有效……”

岂止保不了国,最后甚至堂堂民国总统也被羁禁在火车上,悲愤得几乎要饮弹自尽。1928年6月3日,黎元洪病逝于天津。共和,宪法,这些最珍贵的字眼就这样在派系斗争中耗尽了自身的活力。

编 辑/惜墨

猜你喜欢

段祺瑞共和袁世凯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等候袁世凯
善意的谎言不能说穿
段祺瑞的宽容
低情商,易受伤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走进“共和”
“六不总理”段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