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佗《中藏经》精读(十四)

2012-01-28杨建宇李彦知韩世辉孙光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5期
关键词:蓄积证候发作

杨建宇 李彦知 韩世辉 孙光荣

(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100031;2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北京100029)

华佗《中藏经》精读(十四)

杨建宇1李彦知1韩世辉1孙光荣2△

(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100031;2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北京100029)

华佗;中藏经;校注;语译

論治中風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原文】人病中風偏枯,其脈數[1],而面幹黑黧,手足不遂,語言蹇澀,治之奈何?在上則吐之,在中則瀉之,在下則補之,在外則發之,在內則溫之,按之,熨之也。

吐,謂吐出其涎也;瀉,謂通其塞也;補,謂益其不足也;發,謂發其汗也;溫,謂驅其濕也;按,謂散其氣也;熨,謂助其陽也。

治之各合其宜,安可一揆[2]?在求其本。脈浮則發之,脈滑則吐之,脈伏而澀則瀉之,脈緊則溫之,脈遲則熨之,脈閉則按之。要察其可否,故不可一揆而治者也。

本篇着重论述中风偏枯之治法,故题曰论治中风偏枯之法。

全文分两段:首论中风偏枯之治法为吐、泻、补、发、温、按、熨,且释其义;次论凭脉运用上述诸法而治在求本。

【校注】[1] 数:瓒本作“浮数”,义长。

[2] 揆:谓用同一法度。《孟子·离娄下》:“先圣后圣,其揆一也。”《焦循正义》:“揆,言其度也。”

【语译】人患中风偏枯的病,见病人脉数,而且颜面干枯黧黑,手足不遂,语言謇涩,如何治疗这种病呢?病在上就用吐法治疗它,病在中就用泻法治疗它,病在下就用补法治疗它,病在体表就用发法治疗它,病在体内就用温法、按法、熨法治疗它。

吐是使病邪所生的涎痰吐出,泻是使病邪阻塞的气机通达,补是使病邪伤损的气血增益,发是使病邪从汗发散,温是使湿邪从内逐出,按是使结聚的气血消散,熨是使机体的阳气得到助益。

治疗疾病的各种方法要与脉候合宜,岂能运用同一的法度?终究是要探索疾病的本质。脉浮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脉迟可用熨法治疗,脉结可用按法治疗。关键是察明脉候与治疗是否合宜,所以不能用同一法度来治疗疾病。

【按】本论强调治之各合其宜而不可一揆而治,则充分体现本书辨证求本、施治合宜之治疗思想。

风为百病之长,而中于人则皮肤、经络、五脏、六腑皆可受病,而其治疗之法亦代有出新。本论以部位、脉象为纲,列述诸法,以躯体部位分,有上、中、下、内、外;以脉象区分,有浮、滑、浮、涩、紧、迟、闭,由是可以综合而言之曰:在上或脉滑者,吐之;在中或脉伏而涩者,泻之;在下者,补之;在外或浮者,发之;在内或脉紧者,温之;在内或脉迟者,熨之;在内或脉闭者,按之。可谓大法备焉。

然,原文首言“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而其法则阙数脉始,抑或为脉浮数则发之,故疑有脱漏。

論五丁[1]狀候第四十

【原文】五丁者,皆由喜怒憂思、衛寒冒熱、恣飲醇酒、多食甘肥毒魚醋醬、色欲過度之所為也。畜其毒邪,浸漬臟腑,久不攄[2]散始變為丁。

其名有五:一曰白丁;二曰赤丁;三曰黃丁;四曰黑丁;五曰青丁。

白丁者,起於右鼻下,初起如粟米,根赤頭白。或頑麻,或痛癢,使人憎寒、頭重,狀若傷寒。不欲食,胸膈滿悶。喘促昏冒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過五日,禍必至矣,宜急治之。

赤丁在舌下,根赤俱赤。發,痛,舌本硬,不能言,多驚,煩悶,恍惚,多渴,引水不休,小便不通。發狂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過七日,禍必至也,不可治矣,大人小兒皆能患也。

黃丁者,起於唇齒齦邊,其色黃,中有黃水。發,則令人多食而返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脹而煩,多睡不寐[3]者死,未者可治。

黑丁者,起於耳前,狀如瘢痕,其色黑,長減不定。使人牙關急,腰脊腳膝不仁,不然即痛。亦不出三歲[4],禍必至矣,不可治也,此由腎氣漸絕故也,宜慎[5]欲事。

青丁者,起於目下,始出瘤瘢,其色青,硬如石。使人目昏昏然無所見,多恐,悸惕,睡不安寧。久不已,則令人目盲或脫精。有此則不出一年,禍必至矣。

白丁者,其根在肺;赤丁者,其根在心;黃丁者,其根在脾;黑丁者,其根在腎;青丁者,其根在肝。五丁之候,最為巨疾,不可不察也。治療之法,一一如左[6]。

【提要】本篇论白疔、赤疔、黄疔、黑疔、青疔之证候及病因,故题曰论五疔状候。

全文分三段:首论五疔之病因并定五疔之病名;次述五疔之证候;末论五疔与五脏之关系。

【校注】[1] 丁:通“疔”,同音相假,下同。

[2] 攄:抒发。《广雅·释诂四》:“攄,抒也。”

[3] 寐:瓒本作“寤”,疑是。

[4] 岁:宽保本此下有“死”字。

[5] 慎:此字亦未避“孝宗廟讳”,疑误。

[6] 一一如左:此下脱治五丁方。据原夹注所云:则附方为下卷末之“治白丁憎寒喘急昏冒方、取白丁方、治赤丁方、取赤丁方。治黄丁方、取黄丁方、治黑丁方、治青丁方”八方。

【语译】五疔,都是由于喜怒忧思过度,感冒寒热太重,恣意豪饮美酒,极好进食甘肥食物或毒鱼醋酱,色欲过度等所造成的。体内畜积那些毒邪,渐渐浸渍着脏腑,日久没有抒发消散,才发作成为疔。

疔的名称有五种:第一种叫白疔,第二种叫赤疔,第三种叫黄疔,第四种叫黑疔,第五种叫青疔。

白疔,大多起于鼻翼的右侧,初起时象粟米,根赤头白,或感麻木,或感痛痒,使人恶寒、头痛,症状好象是伤寒,不思食,胸膈胀闷。喘息气促,昏昏沉沉的主死,没有出现这一症状的可治。这白疔发作不超过五日,祸厄必然降临。应当尽快治疗它。

赤疔,多生在舌下,根、头部都发赤。发作时疼痛,舌根变硬,不能言语,多感惊悸,烦闷,精神恍惚,异常口渴,连连饮水不止,小便不通。发狂的主死。者赤疔发作不超过七日,祸厄必然降临。那就不可治了。成人小儿都能患这种病。

黄疔,起于唇边、齿边。龈边,它的颜色发黄,疔中有黄水;发作时,就使人能够大量进食但随即呕出,手足麻木,口涎流淌不止,腹胀而又心烦。常常想睡但不能入睡的主死,没有出现这一症状的可治。

黑疔,多起于耳前,形状象瘢痕,它的颜色发黑,这黑色或加深或减退没有一定,使人牙关紧急,腰、脊、脚、膝都麻木不仁,否则就作痛。这黑疔发作也不超过作“寤”,疑是三年,祸厄必然降临,就不可治疗了。这是由于肾气渐渐衰败丧失的缘故,应当慎戒房事。

青疔,多起于眼眶下,开始时好象瘿瘤或瘢痕,它的颜色发青,坚硬如石块,使人双目昏昏花花看不清什么,多感恐惧,心中惊跳不安,睡不安宁。这病日久不愈,就使人目盲或脱睛。有这些症状的不会超过一年,祸厄必然降临。

白疔,它产生的根源在肺;赤疔,它产生的根源在心;黄疔,它产生的根源在脾;黑疔,它产生的根源在肾;青疔,它产生的根源在肝。五疔的病候,最是大恶大凶的病候,不能不辨识。治疗五疔的方法,一一列述在后面。

【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膏粱之变,足生大丁。”由是有丁之名矣。疔者,形小、根深、质硬,因其易致“疔毒走黄”,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故本书亦专论之。

疔之所发部位无定,古文名亦殊多。但本论则依五位相合理论而命名为白疔、赤疔、黄疔、黑疔、青疔。所述其证候,病机均与五行相合,书末附诸方亦相应。然,疔之所发所变,亦非以“五”可概全者,临床运用当熟思明审焉。

論癰疽瘡腫第四十一

【原文】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畜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

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於喉舌者,心之毒也;發於皮毛,肺之毒也[1];發於肌肉者,脾之毒也;發於骨髓者,腎之毒也;發於下者,陰中之毒也;發於上者,陽中之毒也;發於外者,六腑之毒也;發於內者,五臟之毒也。

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發於上者得之速,發於下者得之緩,感於六腑則易治,感於五臟則難廖也。

又,近骨者多冷,近虛[2]者多熱。近骨者,久不愈則化血成蠱[3];近虛[4]者,久不愈則傳氣成漏。成蠱則多癢而少痛,或先癢後痛;成漏則多痛而少癢,或不痛,或不癢。內虛外實者,多癢而少痛;外虛內實者,多痛而少癢。血不止者,則多死;膿疾潰者,則多生。或吐逆無度,飲食不時,皆癰疽之使然也。

種候萬一[5],端要[6]應詳[7],治療之法,列在後篇。

【提要】本篇论痈疽疮肿之病因、证候及生死逆顺,故题曰论痈疽疮肿。

全文分两段:首论痈疽疮肿发病部位及与脏腑内外之关系;次论痈疽疮肿诸证候。

【校注】[1] 肺之毒也:原脱。据瓒本、医统本、宽保本补。依上下文义当如此。

[2]、[4] 虚:疑为“肤”字之误。

[3] 化血成蠱:宽保本作“化成血蠱”。可参。

[5] 万一:瓒本作“万”。

[6] 要:宽保本此下有“在”字。

[7] 详:瓒本此下有“审”字。

【语译】痈疽疮肿之所以发作,都是因为五脏六腑蓄积的毒邪没有泄出而产生的,并不单纯是因为营卫之气壅塞而发生的。那痈疽疮肿的发作有一定的部位,那毒邪发作的部位有一定的归属。假设痈疽疮肿发生在喉舌,属心所蓄积的毒邪;发生在皮肤,属肺所蓄积的毒邪;发生在肌肉,属脾所蓄积的毒邪;发生在骨髓,属肾所蓄积的毒邪;发生在体表,属六腑所蓄积的毒邪;发生在上部,是阳类的毒邪;发生在体表,属六腑所蓄积的毒邪。

所以,痈疽疮肿发生在体内就表现为腐坏,发生在体表就表现为溃疡,发生在上部就表现为顺证,发生在下部就表现为逆证。发生在上部的发病迅速,发生在下部的发病缓慢。从六腑受邪发病的就容易治疗,从五脏受邪发病的就难以痊愈了。

又有,痈疽疮肿发生在接近骨骼的地方大多是冷性发热,发生在接近皮肤发热地方大多是热性的。接近骨骼的,日久不愈就会化血变成蛆虫;接近皮肤发热,日久不愈就会传气变成漏管;变成蛆虫后就多痒少痛,或者先痒后痛;变成漏管后就多痛少痒,或不痛,或不痒。内虚外实的多痒少痛;外虚内实的,多痛少痒。溢血不止的,就大多主死;脓肿溃破的,就大多主生。有的还呕吐呃逆不停,饮食不能依时,这些都是痈疽疮肿造成的。

痈疽疮肿的种类与证候只列举了万分之一,审证要详察。治疗的方法,列述在后篇。

【按】痈疽之名始出于《灵枢》《素问》,发于皮肤、肌肉,多以为无非气血壅滞,荣卫稽留所致。而本论则明确指出“皆五脏六腑畜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并按毒发于心、肺、脾、肾、上、下而次第述其证候、顺逆,井然有序,其理可徴。

又,诸本批注均云阙“肝毒”一条,此乃按五脏所主推而论之。痈疽疮肿皆生于皮肤肌肉,则均与气血相关,故亦未可限于五位相合而推论之,仍以阙如为是。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5.002

1672-2779(2012)-15-0004-03

韩世辉

2012-06-18)

△指导老师

猜你喜欢

蓄积证候发作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藏药佐太中汞在小鼠体内的蓄积
浅谈藏医“疾病蓄积”与健康养生
坚持创新 蓄积行业永续发展动能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浅谈黑龙江省逊克县新立林场资源现状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