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启温州金融改革新局

2012-01-28冯洁

浙江经济 2012年10期
关键词:温州市温州借贷

□ 文/冯洁

温州,历来都是民资最为活跃的地区。然而,过于活跃的资本,若是缺乏相应的金融环境,也终会遭遇瓶颈。2011年8、9月间温州一些企业主集体跑路,敲响了民间借贷的警钟,这使一场自上而下的金融改革呼之欲出。

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两个月来,推进温州金融改革的一系列举措正有条不紊地逐一推开。

截止到记者发稿前,金融改革的有关细则尚未向外公布,然而,温州当地践行金融改革的措施已是接二连三:瓯海、乐清两家民资管理公司成立,民间借贷登记中心正式开张,小贷公司打出市场化招标新模式、温州地方金融监管中心加紧监管体系布局……种种改革动作,无不萌动着温州人投身金融改革的决心与效能。

在4月25日召开的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向外公布了温州“金改”的主要目标:2012年新增小额贷款公司30家,2013年总数达到100家,实现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全覆盖;2012年银行金融机构市级分行基本设立小企业专营机构,完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工作;2013年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延续了温州人一如既往的务实。可以想见,未来的温州金融改革,将在地方政府与温州民间资本的良性互动中循序推开,并走向纵深。

促进民间融资阳光化

“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形成民间利率指数,让更多的地下放贷人浮出水面,民间借贷明码标价,有效抑制高利贷。”这是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十二项任务中的第一条。作为“十二条”改革的首要任务,促成民间融资阳光化和规范化,成为温州金融改革的一大动作。

4月26日,温州市首家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正式开业。仅仅在投入运营的前两周,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登记供需资金已逾7亿元人民币。据悉,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不参与经营,只提供平台,吸引借贷双方,以及公证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配套机构进驻,收取中介费、入场费。而在服务中心登记的民间借贷,按照现有规定,利率不能超过基准利率的4倍。这不仅能够遏制高利贷,以前限制的个人不能给企业放贷,企业与企业之间不能借贷的条框也彻底被打破。

业界人士给予的评价是,服务中心的成立,进一步规范了民间借贷行为,有效遏制了高利贷投机行为。通过借贷登记,双方信息透明,选择余地大,由此形成的市场竞争有效降低了借款利息,从而有助于推动民间借贷的“阳光化”和“规范化”。

然而,成立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只是推进民间融资阳光化的一个前奏。真正要让民间融资走出地下、走向阳光,仅仅依靠如此一个依托政府的服务中心还远远不够,还需给予民间资本更多的空间,以鼓励多方力量参与其中,形成政府与民资达成共识的民间借贷市场。

未来的温州金融改革,将在地方政府与温州民间资本的良性互动中循序推开,并走向纵深

加快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

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省级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问题,为地方政府加强金融监管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尽快建立地方金融监管体制,让地方金融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温州作为民间资本最为活跃的地区,在推进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与之相应的规范化问题也浮出水面。“一行三会”的垂直监管,是现阶段金融管理的主要体系。随着温州“金改”创新的推进,这一金融管理体系将面临严峻考验,防范金融风险的难度加大。当前,金融监管部门垂直管理,分业监管,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监管交叉或监管真空的领域。监督链条过长、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也严重制约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同时日益繁杂的市场主体,不断扩大的融资规模,也将超出现有监管部门的掌控范围和能力。鉴于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将是当前温州金融改革走向深入的重要保障。

在温州“金改”方案的十二项主要任务中,中央特别提出要“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防止出现监管真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清晰界定地方金融管理的职责边界,强化和落实地方政府处置金融风险和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责任”。

为配合金融改革,温州目前已建立了“一办一行二局”(市金融办、市人行、温州银监分局、温州保监分局)的沟通协调机制。其中,温州市金融办需要汇总全市金融运行情况,协调拟定温州金融业的政策,对金融改革和发展重大问题需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温州市金融办还负责对相关民间金融组织进行业务指导、经营约束、监督检查、违规处理,处置和应对突发事件;核准和转报相关民间金融组织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变更范围;负责对民间金融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在服务协调职能中,温州市金融办的职能增加了综合协调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推动地方资本市场建设、协调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试点等。

与此同时,由温州市金融办设立的温州市金融监管中心也已进入监管流程,承担起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和检查工作。在此基础上,温州还将组建涉嫌金融犯罪侦查支队,探索建立金融仲裁院、金融法庭,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然而,之于温州金融改革,这仅仅是起步。逐步建立起中央与地方协调一致、边界清晰、责权明确的金融监管体系,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温州金融改革的一大重要议题。

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

当金融改革稳步推开,如何将金融资源引向实体经济,也成为改革走向纵深中的一大关键。长期来,浙江民间资本呈现过盛态势,却苦无投资之路;另一方面,则是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如何改变如此“两难”景象,对于温州这一民资聚集地的金融改革而言,无疑是重中之重。

当务之急,是要将民间借贷等集聚在虚拟经济投资方式的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上。当前,应抓住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这一有利契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着力增强金融保障服务能力、金融产业竞争力、金融抗风险能力,积极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让充裕的民间资金有效转化为投资资本,服务实体经济。

在推进金融改革的过程中,温州已出台一系列引导政策。例如,温州市工商局已于近日出台《关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内资企业“零首付”注册登记,股权质押可获融资贷款,建立民营企业定期联系制度……总共31条,希望借此帮扶小微企业走出融资难、转型难等发展困境。

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工商部门还将积极引导企业利用专有技术、股权、债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等新型出资方式,将非货币出资方式具体化和扩大化,帮助企业拥有更广泛的融资渠道。

“内外兼修”培育金融人才

作为民间资本的重要集聚地,温州金融资源并不匮乏。超过6000亿元的民间资本,加上前些年温州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多年连续为全国最低,吸引了全国银行业的目光。目前,温州共有25家商业银行,国内几乎所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温州开了分行。温州下辖的每个县市都有各自的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的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亦处于领先位置。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温州的融资性中介机构数量达1879家,其中包括186家担保公司、1088家投资公司。

一支熟悉金融活动机理并有较强改革创新精神的战略人才队伍,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前提条件之一。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温州本地金融业的人员就有5万人左右。而与建设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要求相比,温州金融人才队伍仍存在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优等突出问题,尤其是金融战略性、风险控制、金融监管等方面的高端人才紧缺。

为吸引聚集优秀人才,推进温州金融改革,温州市面向全国竞争性选聘金融人才108名。招聘的108个职位主要为:市级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9名,市级金融机构中层管理人员13名,县(市、区)金融管理机构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17名,省属或区域性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中、高级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人才69名,其中最高年薪达100万元。

下一步,温州还要创新金融人才工作机制,完善金融人才政策体系,制订和完善有利于金融人才集聚的政策措施,着力营造高包容度、开放性的金融生态环境,以早日形成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所需的战略人才方阵。

猜你喜欢

温州市温州借贷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民间借贷纠纷频发 诚信为本依法融资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一张图看懂民间借贷“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