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的依恋特点

2012-01-25刘秀丽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24期
关键词:照料幸福感成人

刘 航 刘秀丽 李 月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Bowlby对个体依恋的研究开始于婴儿与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结,对于婴儿来说,依恋是其探索世界的安全基础,是体验挫败时回避痛苦的港湾〔1,2〕。虽然Bowlby的早期实证研究都是基于观察婴幼儿和儿童,但他始终强调,依恋行为及其所产生的关系呈现并活跃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这无疑是依恋理论经久不衰的主要因源。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研究者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依恋在个体晚年生活中的重要性。本文将从老年依恋的对象和模式、老年依恋在照料和疾病中的影响、老年依恋与幸福感等方面探讨老年人的依恋特点。

1 老年人的依恋对象

依恋(attachment)现象源于生命早期,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结〔3〕。然而,这种情感联结带来的安全感在成人关系中同样起着关键作用。Bowlby将个体依恋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发展过程〔1,2〕。他认为,依恋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保护。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功能衰退、丧亲的痛苦,以及经验的缺失,老年人的安全感也逐渐降低,他们与依恋对象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重新出现甚至变得更为强烈。与婴幼儿和成年人相比,老年人的依恋对象更为复杂,其中包括配偶、兄弟姐妹、成年子女和象征性依恋(故去的父母、上帝等)。研究表明,不同的依恋对象对个体晚年的生活存在不同影响。Antonucci〔4〕认为,配偶在老年依恋中占据重要地位,长久而稳定的婚姻生活使老年人获得更高的安全感。Cicirelli〔5〕调查了83名61~91岁美国老年人的兄弟姐妹关系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姐妹间的亲密感与低水平抑郁相关,女性被试感受到的与姐妹之间的冲突和冷漠与高水平的抑郁相关,而与兄弟的亲密感与幸福感不存在显著相关,推测也许是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期待造成了男女在扮演依恋对象的角色上的差异。Barnas等〔6〕进行了老年女性与他们的成年子女间依恋关系的研究,发现安全感较弱的老年女性幸福感得分降低。此外,Cicirelli〔5〕还提出了象征性依恋(symbolic attachment)机制在成年和晚年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象征性依恋中,个体建立起依恋对象的表征,并通过这种表征获得心理上的亲密感和安全感,象征性依恋对象包括故去的父母和宗教人物(如上帝、菩萨等)。

2 老年人的依恋模式(attachment style)

依恋模式又称依恋风格。在Bowlby的理论中婴儿依恋模式分为三种:安全型、不安全-回避型、不安全-焦虑-矛盾型。对成人依恋的研究表明,成人的依恋可以大致分为3~4种类型,这些类型与儿童期的依恋类型具有较强的对照性。回避型依恋的成人很难对他人产生信任感,并且对表现出依恋有强烈的排斥或有“强迫性自我依赖”的倾向和体验。焦虑-矛盾型依恋的成人认为他人是难以了解的而自己是无助的,在依恋关系中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焦虑。与此相反,安全型依恋的成人能够建立起切合实际的自我效能,容易建立对他人的信任。他们对消极情绪体验的觉知、表达和管理都是适当的、可控的。而在老年依恋的研究中发现,冷漠型依恋所占比例最高,安全型依恋占到30% ~40%,而矛盾型和恐惧型的人数较少〔7,8〕。Shaver等〔9〕认为,之所以冷漠型所占比例最高,并不是由于年龄增加情感回应减少造成的,而是由于随年龄增长,个体的焦虑水平下降造成冷漠型和安全型的人逐渐增多。

3 老年人依恋与幸福感(well-being)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为老年人的安全依恋和幸福感之间的积极关系提供了证据和支持。

3.1 依恋模式和幸福感 近年来,关于老年依恋和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日益增多,学者们对以往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质疑,一些研究开始使用测量依恋模式的方法考察老年依恋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Wensauer等〔10〕使用成人依恋访谈(AAI)对49名老年被试进行实测,结果发现,安全型依恋的被试拥有较高的社会融合能力和主观幸福感。Webster〔7〕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他们考察了76名老年人依恋模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安全型的老年人幸福感分数高于回避型和恐惧型老年人。

3.2 老年人依恋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从生命伊始,人类就在不断追求幸福生活。个体对生活质量满意与否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积极健康的依恋行为有益于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从依恋的相关概念出发,探讨老年人依恋与幸福感的内在联系。Park等〔11〕考察了老年群体的“分离定向(separation orientation)”,结果发现,与独立且自给自足的老年人相比,极度依赖组的被试表现出较低的健康水平和生活满意度;然而,与家人频繁且有规律的接触时,依赖组被试则表现得更为积极,身心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均呈现较高水平。同样的,Andersson等〔12〕在研究中也发现老年人依恋与幸福感存在交互作用,他们的研究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的:当研究者要求被试回忆早期父母对自己的照料时,发现早期经验的满意程度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特别是缺少同伴关系的老年人,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可见,老年人对依恋的渴望和寻求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特征,即不安全的依恋(如焦虑依赖、对父母关系的负性回忆)与低主观幸福感相关。Barnas等〔6〕证明了这一结论,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与成年子女的不安全依恋关系使得老年女性在社会、心理和物质等方面均呈现较低的幸福感。

4 老年人依恋的临床表现

在老年依恋的研究中,依恋和照料已经成为老年期的核心课题。研究者们之所以认为依恋与照料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是源于对依恋理论的解释,这些解释的提出基于照料者与被照料者之间的动态关系。Bowlby提出依恋与照料是两个不同却紧密相连的系统,这两个系统以一种互动的方式运行〔1,2〕。面对慢性疾病的日益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下降,脆弱感增强,老年人与其照料者的关系也变得复杂。

4.1 依恋与照料者 依恋在成人子女照料行为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Cicirelli〔5〕将依恋理论应用于成人子女与其父母照料关系的研究中。他认为,面对父母日益衰老、易于生病,甚至死亡,成人子女感受到一种威胁。因此,想要保护父母的愿望成为照料行为的动机。然而,另有研究者提出,照料中可能存在其他动机,如责任感或避免罪恶感。对此,Cicirelli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试图探讨这种依恋关系在照料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照料者的依恋模式与照料行为密切相关,其中安全型依恋的照料者更倾向于承诺提供未来的看护,而不是源于一种责任感。Crispi等〔13〕在研究中发现,照料者(成人子女或配偶)的依恋模式与其自身的主观幸福感相关,依恋关系能够减缓照料带来的压力。

4.2 依恋与老年患者 在生命晚期,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下降,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日益增强,以致老年患者对照料者的生理和心理依赖越发突显。Wright等〔14〕描述了两种老年常见慢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AD)和中风〕的发展轨迹,为他们关于依恋和照料的描述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者认为,AD患者对其照料者的依恋、要求和寻求亲密行为,正如他们在婴儿时期与其看护者分离时产生的这种倾向〔15〕。中风者常被其交流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所限制,针对这类病人,照料者形成了一种对非言语信息进行反应的能力,就像母亲照料婴儿时那样。当慢性疾病加重时,老年人的需要常常从心理需求(例如,安全感和安慰)转向更多的基本生理需求(例如,食物供给和个人医疗卫生),甚至会出现一些类似于母婴间的照料关系。Miesen等〔16~18〕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讨老年患者与婴儿的依恋需求的相似性。Miesen在研究中关注一种出现在AD患者身上的特殊现象——“父母固着(parent fixation)”现象。父母固着是指老年患者询问或呼唤已过世的父母,就像他们还活着一样。由于这种行为常常被看作是一种错觉或记忆扭曲的表现,因此,Miesen指出,这种父母固着行为的特殊意义能够在依恋理论的框架内得到最好的理解。依据这个理论分析,老年痴呆症(即AD)患者情感脆弱,他们没有安全感,害怕脱离自己熟悉的环境。所以,老年痴呆症患者容易出现向家庭成员或照料者寻求亲近的行为,从而建立安全感。Miesen采用一种结构性的观测技术(标准化观测程序),用以测量依恋行为(如接触、哭泣和寻求家庭成员帮助)。结果发现,处于早期的老年痴呆患者,更加频繁地表现出依恋行为;随着病情加重,依恋行为减少,同时伴随着父母固着现象的增多。Miesen认为,在老年痴呆症的早期,病人从可感知到的资源中获得心理安慰(如指向家庭成员或是照料者的依恋行为);随着老年痴呆程度逐渐加深,脆弱与孤独的主观感受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许多患者选择依赖于自身内部的安全资源,也就是建立相信自己父母依然健在的信念。正如Miesen在研究中提到的,“父母固着本身已经成为依恋行为,它在个体内部,满足个体对安全的需求”。

5 小结与展望

从以往研究中可以看到,依恋与个体晚年的心理体验高度相关,尤其是依恋对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感有重要作用。研究者们主要针对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即老年人的依恋行为和依恋模式。依恋行为作为一种不连续的行为系统,一般在个体感到危险、难过或处于陌生环境时被激活,具有一定的情境性。相反地,依恋模式是一种认知系统,相对稳定且易于提取。通过观测个体依恋行为可以判定其依恋模式,同样的,根据个体依恋模式可以推测依恋行为。从现实意义上看,关于老年痴呆患者的研究中,对依恋模式的探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发病后的行为,并据此设计干预疗法。从理论意义上看,依恋模式的个体差异与个体面对身心变化的不同反应相关。然而,在回顾现有文献的过程中也发现,关于老年依恋的研究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首先,现有研究中缺乏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大部分研究使用间接的依恋指标或是对成人依恋的测量工具进行修订。尽管有学者将“纸笔测验(paper-and-pencil measures)”应用于老年依恋的研究中〔19〕,但并没有得到该领域的广泛认可。访谈法、自我报告法以及问卷法都是老年依恋常用的研究方法,然而使用成人依恋的访谈提纲或问卷,老年人或许会因问题和备选答案并不适合自己而表现出冷漠甚至拒绝,因此无法了解真实情况。

其次,老年痴呆患者表现出的“父母固着”现象说明了父母作为重要的依恋对象在生命的晚期仍有重要的意义。Andersson等〔12〕随机抽取了267名65~74岁的被试,以检验他们在回忆的童年与父母关系质量与其幸福感和健康状况是否相关。结果发现,如果被试回忆的早年亲子关系是温暖而被重视的,他们则表现出高水平的自尊和低水平的焦虑,以及不断提高的依恋、社会整合和自我价值。可见,早期亲子经历的确对个体的晚年幸福感有影响,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横断设计,与纵向研究相比,横断研究难以对影响依恋稳定性或变化的因素有深入的认识,对从婴儿到成人的依恋发展由于缺少纵向研究的数据而举步维艰。

最后,被试群体的选取存在一定局限性。关于痴呆症患者与依恋的研究关注的大多是住在医院或看护中心的患者,但事实上,大部分痴呆症患者住在自己家或子女家。让患者留在自己或子女加中对他们而言是有利的,因为这样使得他们与心中的依恋对象保持着某种联系。然而,这一部分老年患者的依恋行为和特点很难获得,也是日后研究中应该填补的空白。

总之,伴随年龄老化带来的慢性疾病和功能缺失使老年群体面临身心上的多重挑战。寻求针对老年依恋的有效测量方法、增加纵向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是未来老年依恋的研究方向。

1 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separation,anxiety and anger〔J〕.New York:Basic Books,1973:35-6.

2 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Vol.1.Attachment〔M〕.London:Hogarth Press,1969:65-7.

3 李春华,王大华,陈翠玲,等.老年人的依恋特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77-83.

4 Antonucci TC.Attachment in adulthood and aging.In Sperling MB,Berman WH Eds.Attachment in adults:clinical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1994:256-72.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1:75-6.

5 Cicirelli VG.Feelings of attachment to siblings and well-being in later life〔J〕.Psychol Ageing,1989;4:211-6.

6 Barnas MV,Pollina L,Cummings EM.Life-span attachment:relations between attachment and socio-emotional functioning in adult women〔J〕.Genetic,Social,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1991;117:175-202.

7 Webster JD.Attachment style and well-being in elderly adults: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J〕.Canadian J Aging,1997;16(1):101-11.

8 Magai C,Cohen C,Milburn N,et al.Attachment styles in older European-American and African-American Adults〔J〕.J 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c Sci,2001;56(1):28-35.

9 Shaver PR,Mikulincer M.Attachment in the later years:a commentary〔J〕.Attachment Human Development,2004;4(2):133-61.

10 Wensauer M,Grossmann KE.Quality of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ocial integration,and use of network resources in old age〔J〕.Zeitschrift für Gerontologic Geriatrie,1995;28:444-56.

11 Park D,Vandenberg B.The influence of separation orientation on life satisfaction in the elderly〔J〕.International J Aging Human Development,1994;39:177-87.

12 Andersson L,Stevens N.Associations between early experiences with parents and well-being in old age〔J〕.J Gerontol,1993;48:109-16.

13 Crispi EL,Schiafino K,Berman WH.The contribution of attachment to burden in adult children of institutionalized parents with dementia〔J〕.Edu Res,1997;37:52-60.

14 Wright L,Hickey J,Buckwalter K,et al.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aging and chronic illness:the role of attachment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stroke〔J〕.Int J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1995;41(2):133-50.

15 Ainsworth MDS,Blehar MC,Waters E,et al.Patter ns of attachment: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J〕.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1978:98-101.

16 Miesen B.Attachment theory and dementia.In Jones G,Miesen B.Eds,Caregiving in dementia〔M〕.London:Routledge,1992:38-56.

17 Miesen BML.Alzheimer's disease,the phenomenon of parent fixation and Bowlby's attachment theory〔J〕.Int J Geriatric Psych,1993;8:147-53.

18 Miesen BML,Jones GMM.Psychic pain resurfacing in dementia.From new to past trauma?In Hunt L,Marshall M,Rowlings C.Eds.,Past trauma in late life.European perspectives on therapeutic work with older people〔M〕.London:Jessica Kingsley,1997:142-54.

19 Cicirelli VG.A measure of caregiving daughters'attachment to elderly mothers〔J〕.J Family Psychol,1995;9:89-94.

猜你喜欢

照料幸福感成人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养大成人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成人不自在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成人学习能力研究反思
无微不至照料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