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阴县粮食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2-01-22喻永华汪大明李建新张宗泽

作物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优质稻高产粮食

喻永华,汪大明,李建新,刘 晖,张宗泽

(湘阴县农业局,湖南湘阴414600)

湘阴居湘资两水尾闾,南洞庭湖畔,是一个以双季水稻、玉米、豆类、薯类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大县。全县总面积1 581.5 km2,其中耕地总面积4.9万公顷。2011年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9.74万公顷,总产57.3万吨(其中,稻谷总产52.3万吨),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多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08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1 湘阴县粮食产业有利条件及发展经验

1.1 有利条件

(1)生态条件。湘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农田生态系统稳定。特别是位于洞庭湖平原,灌溉水源便利,适宜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双季稻的高产栽培。

(2)水利条件。湘阴县位于洞庭湖畔,湘江贯穿全境,境内蓄水湖泊密布,水源良性循环,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整。

(3)有利的技术资源。湘阴是农业大县,粮食生产是支柱产业,各级政府对粮食生产非常重视,为发展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种粮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种粮经验和先进的栽培技术,种粮技能熟练。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一支强劲的技术推广队伍,形成了较完善的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4)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产业发展形成了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加基地连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不断壮大。目前,大米加工企业每年与农民订单收购面积达4万公顷以上,粮食产业化经营已基本形成。

(5)粮食生产结构逐步优化。粮食生产是本县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近几年粮食平均产量水平稳步上升,粮食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产优质稻种植面积由12%提高到90%,由低、中档优质稻向中、高档优质稻发展。已建立1万公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2012年粮食高产创建面积达3.1万公顷。

1.2 主要经验

(1)创新责任机制。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组长的县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安排、协调指挥全县粮食生产工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工作的意见》、《湘阴县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等文件,出台了加强粮食生产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规定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本乡镇粮食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发展粮食生产纳入县委、县政府“三个文明”建设考核,与计划生育、维稳等工作一并实行“一票否决”;把粮食生产任务细化分解到了各乡镇,并签定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各乡镇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安排专门班子,专抓专管;实行县级领导联乡镇、部门单位和乡镇负责干部包村联点共抓粮食生产的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粮食生产工作新格局。

(2)创新投入机制。由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 5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粮食生产。对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村集中育秧面积连片0.33hm2以上的,给予每亩秧田15 000元/hm2补贴;其他地区集中育秧连片0.33hm2以上的,给予秧田4 500元/hm2补贴。并且,抢抓中央扩大投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先后筹集水利建设专项资金2.25亿元,实施了薄弱堤垸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泵站改造、“小农水”建设等五大水利工程。2012年又铺开各类农田水利工程8 200处,随着环洞庭湖区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加速推进实施,全县农业抗灾能力进一步提升。

(3)创新补贴机制。把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县财政以“一卡通”的形式及时足额打卡发放到农民手中,到位率100%。严格落实减负政策,全面推行“一事一议”,农民实现了零负担。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提高,全县2 hm2以上大户4877户,其中6.7 hm2以上大户95户,承包总面积达1.69万公顷,初步实现了土地的合理流转。今年县政府投入150万元,创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扶植资金,对长期在家从事粮食生产并帮助其他农户代耕代种、防治病虫、集中育秧的专业化农户、科技示范户、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和专业化合作组织,进行培育和扶植。

(4)创新奖惩机制。加大了粮食生产考核力度,把粮食生产在县“三个文明”建设考核中的分值由30分增加到50分;增加了县级财政对发展粮食生产的经费投入,由2011年的500万元增加到1 500万元;每年对各项考核指标综合排名在前10位的先进乡镇,分别奖励3~5万元,排名前20位的先进村各奖励1万元,同时评选种粮13.3 hm2亩以上的先进大户10名,各奖励5 000元,评选全县粮食生产先进个人50名,各奖励2 000元;对受到省、市通报批评或新闻媒体曝光的乡镇、村,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5)创新服务机制。按照“以点带面、无缝覆盖”的思路,完成了乡镇农技站改革,优化了乡镇农技队伍;健全了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以乡镇农技站和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点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将220多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津贴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保障,调动了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今年来,共举办农业技术培训讲座325期,培训农民3.2万人次,印发资料40多万份,培育科技示范户1 000户,发展专业化农户1 100多户,辐射带动了全县12万多农户科学种田。全县筛选确定了10个主导品种和10项主推技术进行全面推广。全县水稻良种覆盖率达100%、优质率达90%、育秧抛栽比例达95%以上;稻草还田、频振式杀虫灯等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每年为农民节约用肥成本1 000万元以上;落实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面积1.33万公顷,扶持和引进专业化防治组织7个,防治效果达98%以上。

2 粮食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近几年来,随着工价、机械作业费、农资价格的全面上涨,粮食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种粮效益减少。从我县去年情况分析,按双季稻27t/hm2计算,除去种植成本,每公顷纯收入仅13 000元左右,加上劳动强度大,比外出务工收入明显偏低,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目前,种田农民老年化,使我县双季稻高产区有向直播和一季稻蔓延趋势,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本县基本农田建设任务重,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旱涝保收面积不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3)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生产从业人员数量、素质下降,加上种植规模小,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收益增长缓慢,导致农民种植“口粮田”、粗放化生产等现象增加,在技术上片面追求省工、省力、节本,一些先进实用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普及应用难度加大,给农业生产带来隐患。

(4)农技推广经费短缺,基层农技人才缺乏。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潜力巨大,但推广普及工作任务繁重,经费不足,普遍存在地位低、待遇差、经费严重不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

(5)区域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针对各乡镇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种植习惯、种植水平,粮食生产区域性布局还有待更进一步优化。

3 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确立发展目标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按2011年县统计报表为基数,到2020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万公顷以上,总产70万吨以上,单产达到7005kg/hm2公顷以上。

(1)水稻生产发展目标。全县水稻生产到2020年播种面积稳定在8.53万公顷以上,单产达到7.26 t/hm2以上,总产达62万吨以上。良种率100%,高产优质稻种植面积达80%以上,全面提升稻米品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旱粮生产发展目标。旱粮生产到2020年形成以东部丘陵区为主的旱粮主产区,面积达到1.47万公顷左右,总产突破8万吨。玉米种植面积突破0.53万公顷,产量稳定在7.5 t/hm2以上。薯类种植面积稳定在0.33万公顷以上,产量稳定在7.5 t/hm2以上。豆类种植面积稳定在0.47万公顷以上,产量稳定在2.25 t/hm2以上。其他旱杂粮种植稳定面积,逐步扩大规模,形成特色。

3.2 优化区域布局

(1)双季优质稻高产种植区。以平湖区的新泉镇、湘滨镇、南湖洲镇、岭北镇、杨林赛乡为重点区域,建立2.3万公顷双季优质水稻种植主产区,其中建立生态(绿色)双季优质稻生产基地0.33万公顷,无公害双季优质稻生产基地1万公顷,双季单产水平14.1 t/hm2以上。

(2)双季高档(晚稻)优质稻高产种植区。以城西镇为重点区域,建立0.63万公顷高档双季优质稻主产区,其中晚稻为高档优质稻,双季单产水平达13.8 t/hm2以上。

(3)双季杂交稻高产种植区。以东部丘陵区的静河、樟树、白泥湖、长仑地区、城南地区为主,建立1.4万公顷双季杂交稻高产种植区,双季单产水平15 t/hm2以上。

(4)旱粮生产区。以东部丘陵区的长仑地区、城南地区如六塘、石塘、东塘、三塘、界头铺镇、长康镇、玉华乡等为主,建立0.53万公顷玉米生产基地,0.33万公顷薯类基地,0.47万公顷豆类基地。

3.3 采取合理措施

(1)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水稻优势产业发展条件。依托国家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建设、标准粮田建设、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工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等项目,整合项目资源,加大对优势区产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力度,采取工程、农业、生物等综合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到2020年使全县80%以上的农田成为高产稳产粮田。

(2)依靠科技支撑,着力提高水稻生产水平。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水稻良种,加快水稻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力推广水稻旱育抛秧、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综合防治等高产高效、省工节本栽培技术;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创建万亩以上规模高产示范片,集成主推技术、品种,通过示范创建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

(3)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稻米产品质量。按照区域化、标准化、优质化、无害化和订单化生产的要求,建立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在基地内实行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订单收购和品牌销售,严格按照优质、绿色、无公害要求组织生产。在产地推广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禁止高毒农药使用,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制订和完善优质稻质量安全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按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生产。

(4)扶持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落实各项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产业化发展,银信部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

(5)健全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型、农村经纪人或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多种专业服务组织;培育一批优质稻米产销协会、优质稻米生产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发挥中介组织在稻米产销衔接、技术服务和价格协调等方面的作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转租、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合作等方式开展土地合理流转,促进耕地向大户、种田能手集中,促进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加强科技信息服务,针对农时开展技术讲座,发布稻米产销信息,指导病虫防治;引导粮农了解新品种、新技术、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信息,为全县粮食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信息服务。

[1]张宝文.科学谋划 夯实粮食安全的战略基础[J].求是,2007,(7):41 -43.

[2]郝敬胜.安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若干思考——以水稻产品研究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4):20 -23.

[3]赵介仁,刘静波,陈良华.湖南粮食主产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探讨[J].作物研究,2004,(2):58 -59.

猜你喜欢

优质稻高产粮食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大白菜要高产这样管理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三十个优质稻品种获评金奖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粮食企业建立优质稻商品生产基地的研究与思考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