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汉初功臣集团的消亡

2011-12-26胡海涛

黑龙江史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功臣皇权中华书局

胡海涛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8)

浅谈汉初功臣集团的消亡

胡海涛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8)

秦始皇创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后,皇帝成为天下的主宰,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汉初的功臣集团,指创建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集团,他们中既有文臣也有武将,构成了汉初的统治基础。形成相权强大,皇权相对较弱的局面。当皇权开始膨胀之后,功臣集团和皇权之间必将发生矛盾。功臣集团势力在西汉几代帝王的打压下最终衰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汉朝;功臣集团;皇权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西汉王朝建立,又经过6年的征伐,除掉了异性诸侯王,巩固了刘氏的统治。在这段过程中,刘邦的周围形成了功臣集团。所谓的功臣集团,指的是创建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集团,其主要的成员,是追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将领及其家属,他们凭借各自的军功得到了权利、财富和显赫的地位,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成为汉初的统治基石,并主宰汉初的朝政长达70多年。

一、汉初的功臣集团

刘邦先后封功臣和贵戚共一百四十三人为列侯(《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这批功臣、贵戚在汉初的七十年的时间里有重大作用的大约有三四十人,其中核心的人物有:萧何、曹参、张良、陈平、王陵、周勃、樊哙、郦商、夏侯婴、傅宽、申屠嘉、任敖、张苍、陆贾、叔孙通等。

这批功臣集团在朝廷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在西汉初年从中央到地方郡县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功臣集团的手中。汉初政权,长期掌握在以丞相为中心的功臣集团的手中,皇帝的权利相对较弱。汉朝的统治者一直在努力加强专制皇权并削弱功臣集团的势力,最终在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彻底消除功臣集团和诸侯王在地方上的割据势力,完成向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政策的转变。

二、功臣集团对皇权的威胁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任丞相的一共有14人,除了吕产是因为吕后为掌握朝政而拜相,以及景帝后期的卫绾外,其余12位丞相都出自功臣集团之中。因此汉朝初年的军国大事,长期由功臣集团出身的丞相所掌握,“自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会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军吏”(1),形成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

表1汉初至武帝时期功臣及其后裔在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中所占比率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功臣集团在高祖、惠吕时期占有绝对的优势,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利都被功臣集团掌控。刘邦晚年屡次想要废掉太子刘盈,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都因功臣集团的反对而失败,《史记》中记载这件事时说:“大臣多谏争”,“大臣固争之”,“赖大臣争之"等等。吕后先后封吕氏9人为侯,5人为王,形成吕氏外戚集团,想以此制衡朝中的功臣集团和其他刘姓诸侯王,妄图保住孝惠子孙的江山,但最终因为吕氏集团侵夺了功臣集团和刘氏诸王的利益,吕氏在他们的联手下惨遭灭族。

最让刘氏皇族集团感到不安的是,在剪灭“诸吕之乱”之后,刘氏诸侯王远离朝堂,功臣集团掌握中央朝廷的军政大权。他们将吕氏集团斩尽杀绝后,又害怕遭到吕后嫡派子孙的汉少帝年长之后对他们进行报复,竟然诬蔑其不是孝惠帝的子嗣加以杀害以便另立他们属意的新君。他们这种弑君的惊人之举,不能不令新即位的汉文帝刘恒寝食难安。

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景帝奉窦太后之命要立皇后兄王信为侯,以此来试探功臣集团是否服从于皇帝。但当时功臣集团的代表周亚夫以“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3)为由而反对,使汉景帝“默然而止”,功臣集团的强势连皇帝都不得不退让三分。功臣集团有着相似的出身、经历、地位。他们的利害关系相同,思想、情绪容易取得一致,于是这些执掌大权的功臣在朝中很自然的形成共同的利益集团。

三、汉朝统治者限制打击功臣集团

功臣集团庞大的势力使汉朝统治者如鲠在喉,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最终在汉景帝是“不复忧异性”。

韩信、彭越等八个异性王在刘邦击败项羽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作是功臣集团。但为了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这些异性王成为首要铲除的目标。这些异性诸侯王划地自治、拥兵自重,形成了事实上的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构成严重的威胁。经过六年的时间,刘邦和吕后将所分封的异性王逐一诛杀。对其他的功臣则分封列侯加以安抚,并把萧何列为功臣第一,希望列侯由武人向文臣转变的意愿,但功臣们“习兵事,多谋诈”的特点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

刘邦和吕后先后诛杀韩信、英布等诸侯王的手段,使功臣集团担惊受怕,使其有兔死狐悲之感。丞相曹参终日饮酒,不理政事;陈平为相不治事,“日饮醇酒,系妇女”;周勃当太尉时,赋闲在家;王陵“称病免归”。这些功臣集团在平定“诸吕之乱”后将刘邦和吕后的嫡系子孙斩尽杀绝,可能也是对其不满的一种发泄。

汉文帝是在“诛吕安刘”之后,由功臣集团所拥立。功臣集团之所以不按原先的协议立齐王刘襄,原因是:齐国的实力在诸侯王国中最为强大,而刘襄在吕后刚驾崩便起兵的行事来看,他是一个果敢有谋的强主,决对不会甘心做一傀儡皇帝,因此被功臣集团所排斥。但事实证明原先认为相对容易控制的汉文帝刘恒也并没有成为他们手中的工具,刘恒进入长安后“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4)他把在作代王时的嫡系带到中央,并让他们迅速的掌握最为重要的军权,同时将一直由功臣担任的太尉一职取消,又迫使周勃辞去相位回国“十馀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5),夺取了功臣集团发动政变的最大依靠南北两军的军权。随后,陈平、灌婴、周勃等元老相继去世,功臣集团对中央和地方影响力不断减弱。在郡太守这一方面,功臣集团的势力基本消失,说明功臣集团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周勃再回到封国之后一直担惊受怕,“岁馀,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6)可见地方上的势力已被皇帝牢固的掌握。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此后诸侯王的势力大为削弱已无力与中央对抗,使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更为强大。景帝时期功臣集团在整个统治集团中的比例已经下降到30%,已经不能再左右朝廷的走向。特别是景帝不用功臣集团的人而改用卫绾为丞相,汉初相对独立的相权开始成为皇权的附庸。到汉武帝时,更是以“酌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而削地、夺爵,仅元鼎五年(前112年)一年就有一百零六个列侯被夺爵、削地,“子孙骄逸,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陨命亡国,或亡子孙。讫于孝武后元之年,靡有孑遗”。(7)随着对匈奴的战争产生了大量的军功贵族和逐渐崛起的儒家势力,进一步的夺取功臣集团的权利。

终上所述,无论是高祖的“白马之盟”,还是景帝的冤杀条侯周亚夫,都是为了维护刘氏王朝的统治。功臣集团只不过是汉朝皇帝手中的工具,当新的更顺手的工具——军功、儒家集团登上历史的舞台之后,功臣集团也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注释:

(1)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集团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0。

(3)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班固,《汉书·文帝纪第四》[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班固,《汉书·张陈王周传第十》[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班固,《汉书·张陈王周传第十》[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班固,《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集团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0.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赵沛.试论“白马之盟”与汉初政治模式的建立[J].河南师大学报,2003.

[5]黄永美.汉初刘邦分封异姓王原因新探[J].唐都学刊,2009.

[6]董平均.文景时期的分国与削藩探微[J].天中学刊,2003.

[7]库晓慧.从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演变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J].沈阳大学学报,2009.

胡海涛(1985—),男,湖北省武汉市人,研究方向:秦汉史。

猜你喜欢

功臣皇权中华书局
君臣互动与汉代皇权伦理政治特征——以身体及亲缘关系比拟为视角
灭害功臣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扶贫就要扶出个名堂” “扶贫功臣”史军辉的故事
泥土中的功臣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