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听客户在说啥:管牢收费蛮难的

2011-12-13沈恭赢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资费收费银行

沈恭赢

听听客户在说啥:管牢收费蛮难的

Listening to Our Customers'Voices∶Reasonable Charges

沈恭赢

今年3·15前传出了吸引公众视听的消息,取消34项银行收费。正欲为我们客户的诉求受到权力部门支持而欢呼,却因为跟踪下去得到的结果感到非常失望:其中25项服务是原本就不收费或者早已停收的,这回取消的收费项目,根本没有涉及我们强烈要求停止的收费项目:如小额账户管理费、畸高的ATM机跨行取款费,以及跨行取款重复收费等。感觉所谓取消并无实际内容,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我们是不是被糊弄了呢?

此前在“两会”上,我耳闻目睹了人大代表提交的报告,披露银行收费发端于2003年,当时的项目还只有300多种,而到了去年底,已多达3000种了,7年时间增长了10倍。乖乖隆滴冬,成长得够快的啊。去年是社会公众反对滥收费呼声最高的一年,但半年时间,银行收费项目还是增加了30多项。简直越是在反对声中成长越快,似有变本加利的势头。

人大代表夏绩恩先生挺身而出,建议修改《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老教授疾呼道:“取消已经成为各界广泛质疑焦点的收费项目,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可以收费的项目,明确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从根本上遏制银行乱收费的行为。”

政协委员、重庆市副市长吴刚提交了《关于清查和禁止银行乱收费行为的提案》,建议监管部门整顿银行经营秩序,进一步完善投诉、奖惩、考核、督查等制度。

银行收费从底层到高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抨击。原以为总会给老百姓满意答复的!

然而,兹事体大,上述的议案和报告,并没有被采纳。不少客户面对媒体直言,此次取消34项,其实是隔靴搔痒的表面文章。

我不禁感到了民众与利益集团的权利博弈,力量对比终究还是太悬殊了。银行的强势足以证明,用户的权利遭到何等的被轻视。弱势的我们再一次陷入无奈的境地。

来自民众和媒体不平则鸣的呼声还是没有平息:

垄断——银行业是寡头。银行作为商业主体,收取适当的费用是合理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有银行收费的定价权,定价的标准是什么。

银行与普通企业不同,提供的服务具有公共性,涉及广大客户利益。每个国有银行都有数千万甚至是数亿的个人客户。根据《商业银行法》、《价格法》相关规定,结合银行的性质,银行收费是应当纳入政府定价的。湖北的学者如是说。

中国建设银行的陈佐夫副行长却认为:银行不存在垄断,形成的收费价格合理的,银行业除了四大银行以外,还有几十家股份制银行,上百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尽管不能说竞争非常充分,但是不能说是垄断啊。

我以为,其实这种说法缺乏基本常识。有竞争对手并不意味着不发生垄断。评价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与参与竞争者的数量无关。而是看是否有足够的异质参与者。

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虽然数量不少,却都与四大国有银行有着或远或近的派生、隶属、复制、分割的关系。请注意“隶属”的内涵,银行的高管层无一例外都来自行业以内,收费意见的形成相当的一致,而且,从来不受多种意见的听证。

近年来,银行收费的情况往往是中、工、农、建、交中的一家或几家开征或提高,然后其余银行悉数鱼贯跟进。可能会出现股份制或小银行缓一步收费,却作秀为同情客户,乘机从大银行那里挖过来客户。而后再变脸,也把收费提高上去,屡屡忽悠了客户。说到底,商业银行在收费上达成垄断协议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我不止一次听到银行“你可以选择任何一家银行”的话非常霸道。说话的人知道,面对众多银行,你们单体的客户,其实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道具——收费标准在总行。有媒体调查了银行网站收费的公布情况,根本查不到银行卡资费表。有的银行能够查到但颇费周折,我将网上的资费表与银行挂出的资费表经过对比,发现有的银行网上的资费标准与客服回答的收费标准都不是“最终标准”,原来各个下属分行是可以另立标准的。

记者披露:在中国银行的网站查询到“银行卡费率表”,“挂失手续费为40元每次”,而此前在网点查询到是借记卡的挂失费仅10元一次。询问客服电话才了解原来40元每次是信用卡的挂失费,而非借记卡的挂失费。网上公布的资费表没有区分借记卡、信用卡,我们无法了解真正的收费情况。

又如密码重置费,银行费率表中只有一个标准。是10元每次。但密码重置实际分两种:单纯想修改密码免费;卡持有人忘记密码而重置密码,有的银行收取挂失费10元,有的银行不但收取挂失费,还收取密码重置费。这家银行没有在资费表中反映具体要求条款,下级可以自行规定。

细一打听,原来银行登出的资费表只是一个总行标准,各分行还有标准。而客户往往看到的就是总行的标准。总行资费表对于消费者来说不过就是“道具”式的假告知。

捆绑——拆分项目重复收费。武汉大学孟勤国教授带领数名研究生,调研数月形成的《银行卡收费不当问题调查研究》鞭辟入里。银行将一个业务拆分成几个小的业务进行双重、多重收费。以年费为例,4家国有银行都收取10元的年费。对银行卡收取年费后,许多客户会主动地将“睡眠卡”销户,或者在银行扣收年费时被动销户。但是,银行收取年费是对不足规定数额的账户仍然收取小额账户费,理由也是因为存在很多闲置不动的“睡眠账户”。既然年费与小额账户管理费的目的,都是用来清理“睡眠卡”“睡眠账户”,怎么还要分开收取呢?这不是重复收费是什么?

我的手中就有好几张功能各异的银行卡,由于捆绑了特定功能,这些卡“一张也少不了”。如工行交通卡用来缴纳交通违规罚款、农行金穗卡交汽车费税,加上还公积金贷款的卡、工资卡、商场与银行联名卡。每张卡都交10元。就增加了不小的额外开支。相当于我被“绑架”了,因为我不得不在银行多头开立了小额账户。银行变相地多头收费。显然是不合理的行为。

然而,银行死扛着内外的压力,仍然想方设法的增加收入。改善财务状况,也有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两会期间,我有机会在家里的电脑上,对话了来自银行的代表委员,在网络视屏上,无论来自银行高管还是柜台的员工,他们或主动发言或被追逐质疑,但回答的都是肺腑之言:

不愿回到从前去。回想当年各家银行争存款争贷款激烈拼抢,根本的原因在于,银行基本上100%的收入都是靠存、贷款的利息差。一笔贷款收不回来,就是一个大窟窿,几十笔贷款的收益就“归零”了,不良率上了两位数,甚至是两成多以上。要想降低风险比率,却苦于没有别的来源。于是银行只有返身继续恶争存款,不得不让利、返利,陷入恶性循环。搞资金的职工陪酒陪娱,搭上自己的健康,是很平常的。

这几年,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银行风险监控,存贷比例控制从一年一控,改成旬旬控制,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创历史新高达到20%了,就是说银行存款已有两成被冻结了,余下的才能用来放贷款。靠存、贷款利差盈利越来越艰难了。

多家银行学习了美国花旗、瑞士信贷、三菱东京联合等银行的赚钱办法,原来人家存贷业务为其带来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二三成,最多不超过五成,而向客户收费的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个人财务顾问等业务,却为其带来了七八成的利润。

眼下,在金融危机二次探底阴影下,企业整体效益未有根本好转、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增加贷款的难度非常大。据说,曾经被我国银行认为安全可靠的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也出现了两成以上的偿还风险了。

不放弃尝到的甜头。银行是企业就不能拿客户的存款来冒风险吧?不然经营不善的话,像前两年金融危机时期的美国银行那样宣告破产,难不成还要减员撤并,对得住自己的员工和他们的亲属吗?扛着央行屡屡加息提准的压力,在信贷政策趋紧的背景下,共和国的金融骄子,不得不提高中间业务服务费提价。建设银行2009年的年报显示,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继续保持25%的稳定增速,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了18%。中间业务收费好不容易才迎来了逐年有所增加。

再说了,银行现在是企业了,总要上交利税吧。况且一年还要比一年有所增多。不然各家银行的排行摆在那里,落后的好意思吗?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已然成为银行的当务之急。银行动辄创利就是人均几十万啊。有一家银行去年人均已经超了百万元。创利是刚性的,创利也是荣耀,行长们谁不奋力争先呢?不然就可能会动他的位子的啊。

不能回归混沌状。收费是国际惯例。但是初期阶段,不少银行仅仅将中间业务作为附加的服务内容,用来争夺银行存款。为了有限客户,出现了任意降低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甚至垫付资金拉客户的恶性竞争局面。央行下了决心一定要控制住混乱的秩序,为实行收费制定了政策,出台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如今运用这个利器,已经尝到了甜头的银行,又怎么可能肯轻言放弃呢!不可能的。

不过话说回来,取消不合理收费不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就看从哪里开刀了。

目前,银行决定向客户收费,只要向银监会备个案就行了,物价部门无权过问,缺乏有效的第三方监管机制,更别提举行收费听证了。

如果认可银行拥有自立收费项目和标准的权利,那么取消几十项收费不过是“割韭菜”,割完一茬很快又会冒出一茬、两茬,甚至是三茬。因为随着银行业务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他们自立收费名目的空间很大、办法很多,“事后取消”监管只能疲于应付,况且很多时候的“应付”是不可能及时又得力的。

作为客户,我们强烈要求严格依法办事,不仅应废止《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而且还应在重新制定收费标准的基础上,监督银行清理之前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该降的降,该废的废。令人倍感遗憾的是,去年虽然有过一次纠偏,结果却是“外甥打灯笼”一切照旧!这不是监管及职能部门的失职,又是啥呀?

我以为,如果真的想规范银行收费,不妨转变惯性思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收费项目,改“无禁止即可为”为“无审批不可为”。银行若要收费或调高收费标准,必须事先报请监督部门审批,监督部门没有审批和认定的收费项目一律不得实施。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因为“事先审批”优于“事后取消”,才能免遭民众与舆论的抨击。

专家学者的建议,会比我们客户相对保持中立与客观,是值得给予重点关注的:破除银行领域实际存在的垄断态势,形成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充分竞争,促进服务的差别化,破除乱收费,才有可能保障客户的钱不被强行收刮。政府要注意倾听低端升斗小民客户的牢骚话,那可是他们求援的呼唤啊!

栏目主持:邵庆义

猜你喜欢

资费收费银行
行政法上之不利类推禁止*——以一起登记收费案为例
德国公布5G资费:每月无限量套餐658元
自由流收费技术解决方案的创新应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论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收费服务设施的完善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银行激进求变
电信资费解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