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濒死体验新探

2011-12-10编译方陵生

大自然探索 2011年10期
关键词:纳尔逊脑死亡离体

编译 方陵生

濒死体验新探

编译 方陵生

随着心脏复苏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关濒死体验的报告也越来越多。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些体验不过是幻觉,而一些超自然现象研究者则称这些是存在死后生活的证据。最新研究认为,可以用“意识边界”理论来解释绝大多数的濒死体验。

吉莉安·麦肯齐的故事

吉莉安·麦肯齐的濒死体验发生在许多年前,早在“濒死体验“这个词语还没有出现之前。时至今日,吉莉安对自己当年难产大出血濒临死亡那一刻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她感觉自己进入一个黑暗的隧道中,除了一些明亮的光点,周围一片漆黑,她隐约记得自己在分娩时大出血,她为尚未出生的孩子感到担心,但黑暗中的光点让她感到安心。“那光点开始时就像小小的针尖,我意识自己被那些光点吸引着渐渐向它靠近。光点变得越来越大,照亮着隧道两壁,我进到了隧道里,看见那片光亮。我并不感到害怕,那是一种非常幸福而美妙的感觉,一种令人入迷的感觉。突然我听到一个男声在叫我的名字:‘吉莉安’,声音非常悦耳。我心想,哦,我来到了上帝面前,可我之前甚至不信上帝!他问我是否知道他是谁,我说,是的,但我恐怕不能说出你的名字。他显然很有幽默感,听了我的话咯咯地笑了。”

吉莉安说,她在濒死体验中遇到了两年前去世的爷爷,她告诉他自己生了一个男孩。她感到自己飘浮在自己身体的上方,看着医生在抢救自己。她飘浮着跟随丈夫哈米希下楼到了医院的走廊,看着他给她母亲打电话。吉莉安说,“我一点也不感到害怕,但我心想,怎样才能让哈米希知道我没事,我会回到自己的身体的?”

如今在英国苏塞克斯郡过着退休生活的吉莉安说,“我对爷爷说我得离开这里,因为我还要回去照顾丈夫和孩子,然后我就回去了。”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对濒死体验的回忆,吉莉安对生活有了更多更好的理解,她觉得自己成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人。她说,“你们可以对像我这样的濒死体验作出各种合理的解释,但往往会漏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种体验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带走了对死亡的恐惧,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人们可以将这类体验称为幻觉,但它们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现实,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事情。”

濒死体验的各种例子

吉莉安所叙述的情景即濒死体验。所谓濒死体验,是指人在濒死之际所产生的一些个人体验,包括意识从身体脱离,感觉悬浮在空中,感觉极度恐惧或宁静、安全和温暖,看见隧道和光亮,等等。这些现象通常是在一个人已被宣布临床死亡或其他非常接近死亡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被称为濒死体验。随着心脏复苏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关濒死体验的报告越来越多。1980年至1981年的一项针对美国人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5%的人有濒死体验。2001年德国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研究数据显示,4%的人经历了濒死体验。2005年澳大利亚的一项抽样电话调查显示,8.9%的人经历了濒死体验。一位荷兰心脏病专家在临床实践中对一组心搏停止幸存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中62例(占18%)有濒死体验。

关于濒死体验,生物学、心理学和宗教界有不同的观点看法和解释。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不过是幻觉,而一些超自然现象研究者则称这是存在死后生活的证据,后者将濒死体验归为离体体验(或称灵魂出窍)的发生在人濒死时候的一种形式。

研究发现,有多种因素可触发濒死体验,如奄奄一息的濒死状态、外科手术、做梦、迷幻药物、极端压力、心脏病突发、幻觉、快速眼动睡眠、所谓外星人绑架事件等。下面是一些例子。

所谓濒死体验,是指人在濒死之际所产生的一些个人体验,包括意识从身体脱离,感觉悬浮在空中,感觉极度恐惧或宁静、安全和温暖,看见隧道和光亮,等等。这些现象通常是在一个人已被宣布临床死亡或其他非常接近死亡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被称为濒死体验。

奄奄一息的濒死状态(约翰·斯塔的濒死体验) 这种状态最有可能触发濒死体验。虽然已有既定的死亡标准,但科学还是无法准确地定义死亡。有时病人被判定为临床死亡,但之后又奇迹般地“死而复生”。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非常独特的濒死体验。

一个名叫约翰·斯塔的男子在密歇根湖里游泳时,在离岸约800米的地方遇到了危险:迎面一个浪头袭来,他的肺部灌满了水。他不知道自己在无法呼吸的情况下是否能快速游回到岸上,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但他最终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以下是他自述的不平凡的濒死体验摘要——

我感到头晕目眩,一声大响之后,突然感觉周围的世界一片宁静。身后出现了一片光亮,我凝视着它,它给我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沐浴在这片光亮中,就像干燥的海绵贪婪地吸取着水分,又好像自己长久以来被密封在一个真空罐中,如今罐子被打开,压力消失,我又可以呼吸了。我感觉能量源源不断地流入我的身体里,整个人感觉轻松、兴奋和喜悦。

时间的标尺似乎变得柔软而有弹性,像橡皮筋那样伸缩自如,我可以回到以前的任何时间段中,清晰地回忆发生过的任何事情。我在一生事件的回忆中来来回回,似乎逗留了几个小时,又似乎就在片刻之间,最后返回到那片光亮中。

我发现,原来时间也是可以收缩的,几个世纪的时间凝聚为分分秒秒,千万年的时间转瞬即过,我所在的整个文明进程眨眼间从我眼前飞快掠过,令我惊叹不已。我被拉到了那片光亮之中,一生中所有的疑虑,所有的内疚,所有的快乐和所有的恐惧,都在此刻消失,只有这片光明,以及美妙的幸福感觉。就像正在做一个纷扰的梦,有人走进房间打开了灯,让我从梦中醒来,于是所有的梦境随之消失。正如在睡眠中醒来渐渐适应了光线那样,我在光亮中看到了一些人,都是我死去的亲朋好友,我感觉对这个地方十分熟悉,就好像我才离开这里一会儿似的。

这个地方就像我离开的那个世界一样真实,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一个障碍,这是一个充满欢乐的美妙世界。以前的生活片断不断地在我眼前掠过。在我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一个强大的声音对我说道:“你已经看够了永恒,但现在还不是你留在这里的时候,返回尘世中去吧。”

我抬起头,平静如镜的水面上,细小的浪花拍打着湖岸边的小卵石,我正躺在密歇根湖岸边离水边不到一米的沙滩上,感觉良好,就像刚睡了个好觉一样。

外科手术(珍妮特的濒死体验) 许多濒死体验是在手术期间被诱发的。一个名叫珍妮特的女子在进行子宫切除手术过程中也经历了这样的濒死体验。珍妮特的濒死体验摘要如下——

我在手术过程中心脏骤停,外科医生说是因麻醉引起的。当时,我看到自己的身体躺在手术台上,听到手术医生和身边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谈话。我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看着这一切,我意识到这是我的身体,还意识到我会死,将与丈夫和孩子们分离,但我没有悲伤,没有恐惧,只感觉一片宁静,因为我知道,早晚我会和他们团聚,只是时间问题。然后,我感觉自己在一个隧道中穿行,快速进入外层空间,前面是一片光亮。我在这片光亮面前停下,虽然我看不到,但我能感觉到造物主的存在。我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我曾怀疑过上帝的存在,但现在他的存在是如此的真实。

在感知到上帝存在的同时,我还听到了美妙的音乐,我感觉自己的意识似乎正在急剧增强,感觉自己在这一刻懂得了很多的东西……奇怪的是,我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回来的,我只记得在一天半之后在病房里醒了过来。

压力(梅勒妮的濒死体验) 梅勒妮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有一天她感觉头痛欲裂,于是她在床上躺下,做些肌肉放松动作,想让自己平静下来。过了一会儿,她觉得不再能感觉自己的身体,相反,觉得离开了自己的身体,并飘浮在身体的上方。以下是梅勒妮的濒死体验——

我离开了自己的身体,突然前面出现了一大片明亮,但并不感觉刺眼,事实上,看着它带给我一种宁静的感觉,感觉自己沐浴在一片宁静和爱意之中。我凝视着这片光亮好一会儿,然后我就回到了现实中。我睁开眼,一下子坐直了身子,我毫不怀疑地确定了两点:那片光亮就是上帝,我记起了11岁那年的濒死体验,那一年我在一次扁桃腺摘除手术中几乎死去。

在我的生活中有着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压力,但濒死体验影响了我很多,如今我觉得自己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应付下来,因为我感觉那片光亮一直在我的心中,保护我免受伤害,帮助我应对一切,让我心中不再恐惧害怕,也不再害怕死亡。

濒死体验常常发生在如下的临床状况:产后失血或手术并发症引起的心肌梗死心脏骤停(临床死亡),感染性或过敏性休克,触电,外伤性脑损伤或脑出血或脑梗死造成的昏迷,自杀未遂,溺水或窒息,呼吸暂停,严重的抑郁症,等等。

高空坠落(诺尔曼·保尔森的濒死体验) 诺尔曼曾在一家电话公司做线务员,一次爬上电线杆干活时,匆忙之中没有将安全带系妥,结果从高空坠下。以下是他的濒死体验——

突然之间我向后栽倒,想用手抓住电线杆或别的什么东西,但一切都已经晚了。“哦,天哪!”当时我离地有9米,在这个高度坠下,非死即伤,只见电线杆在我的视线里飞速滑过,然后我头朝下掉到地上。我感觉到一片明亮的光,就像阳光照在脸上,然后一切归于寂静。

我感觉自己站立在空中,一动不动,俯视着圣芭芭拉熟悉的海岸线。渐渐地,我想起了刚才发生的事情,狠狠摔向地面的身体正躺在下面,也许死了,也许受了重伤。然后,我向北面飞去,越飞越高,我的意识正在离开地球,这时我想起了很多事情,想起了我在俗世间的所有责任,我想了很多,最后想起了我的父亲,想到我在离开之前得和他道别。于是我转过身来,下方有一团白色光团呈旋涡状旋转着,就像一个闪闪发光的螺旋形楼梯,我穿过这道光梯向下而去。

我的身体就躺在电线杆下,上面覆盖着毯子,于是我进入了自己的身体。我睁开眼,看见一张张关切的脸正俯向我。

濒死体验的科学研究

总体来说,濒死体验常常发生在如下的临床状况:产后失血或手术并发症引起的心肌梗死心脏骤停(临床死亡),感染性或过敏性休克,触电,外伤性脑损伤或脑出血或脑梗死造成的昏迷,自杀未遂,溺水或窒息,呼吸暂停,严重的抑郁症,等等。

濒死体验的典型特征包括:以心灵感应的形式接收信息;感觉或意识到自己正在死亡;感觉获得平静感、幸福感和无痛苦感;感觉自己正在从世界上消失;从外部感知自己身体的离体体验,比如观察医生和护士在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急救;“隧道体验”,即穿过某种通道或楼梯的感觉;向着隧道光亮处迅速移动,或突然置身于一片光亮之中;遇见“白衣人”或其他“神灵”,或与死去的亲人团聚;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对生命意义或宇宙本质等突然有了顿悟;自己或其他人做出决定返回自己的身体,通常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等等。许多有过濒死体验经历的人认为这对他们意义重大,那片刻的喜悦和顿悟永远地改变了他们以后的生活。许多人认为自己看到了来世,这种体验增强了他们的信念,对死亡不再畏惧。对于他们来说,濒死体验是一种真实、清晰而珍贵的体验。

1980年,心理学家肯尼思·林恩将濒死体验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安详和轻松;

第二阶段:意识逸出体外;

第三阶段:通过黑洞;

第四阶段:与亲朋好友欢聚,他们全都形象高大,绚丽多彩,光环萦绕,宛如天使;

第五阶段:进入有光亮的隧道,与宇宙合而为一。

肯尼思·林恩认为,在濒死体验体验者中,有约60%的人经历了第一阶段(感觉安详和轻松),但只有10%的人经历了第五阶段(进入有光亮的隧道)。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接受濒死体验的探索结果,尤其是那些认为“濒死体验证明了灵魂在人死后继续存在,从而也证明天堂和地狱真实存在”的玄论,更是遭到了科学家的反对。还有科学家指出,所谓濒死体验的“五个阶段”纯属无稽之谈,所谓濒死体验无非是因为窒息而导致的死亡幻觉,它是由于感觉缺失而造成的。

关于濒死体验,存在多种研究理论。1981年,国际濒死研究协会成立,这是一个旨在促进对濒死体验在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实质等多个层面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的组织,该组织出版了《濒死研究同行评审》和《生命体征》等刊物。后来的一些研究者推动和发起了濒死体验研究,并将濒死体验引入学术研究。

20世纪90年代,有人提出了生物化学理论,认为在濒临死亡时,大脑松果体大量释放出来的二甲基色胺(也被用作迷幻药物)是产生濒死体验现象的原因。2006年,有人提出,在濒死体验过程中,当事人能“看见”大脑对其一生记忆所进行的扫描,以找出存储在大脑中的与正在发生的死亡体验相当的记忆,而且所有扫描信息都会被大脑活动永久性地记住。该理论还认为,伴随濒死体验出现的离体体验,是大脑将感官上获得的信息和大脑中储存的经验或知识结合在一起,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创造出一个梦幻般场景的一种尝试。

一些神经学家认为,可以用生理学知识来解释所有的濒死体验症状。有研究认为,临床死亡病人的濒死体验是因从脑部血液循环停止导致脑部功能严重受损而引起的精神上和病理上的症状。有研究认为,大多数被宣布临床死亡但幸存下来的病人的濒死体验,都可以用大脑缺氧这样一个纯粹的生理上的原因来解释。一些睡眠研究者提出,做梦可能也是产生濒死体验的一个因素——一些濒死体验与做清醒梦的状态很相似,这可能是因为在生死之际产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刺激了大脑迷走神经,触发大脑产生与做清醒梦相类似的状态,也正因此,一些爱做清醒梦的人更容易产生濒死体验。在1991年针对14位清醒梦者进行的一项研究中,试验者都有类似的离体体验,如感觉自己离开了自己的身体,并漂浮在床的上方。

有研究认为,对左右大脑半球相同功能区进行刺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离体反应。如刺激左半球角回区域,可以使人产生在其身后有自己影子的感觉(左图);而刺激右半球角回区域,则可使人产生灵魂离体飘浮在空中的感觉(右图)。

一种新理论

最近,美国著名脑科专家、肯塔基州大学神经学教授凯文·纳尔逊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关于濒死体验的新理论。纳尔逊对濒死体验已经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在其新作《上帝的脉搏》中,他使用一个被他称之为“意识边界”的理论,对所有濒死体验现象进行了解释。

纳尔逊在对55例有濒死体验的人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其中60%的人以往产生过“REM入侵”现象。REM睡眠即睡眠中的快速眼动睡眠,是我们在睡眠时做梦最多的一段时间。纳尔逊指出,濒死体验体验者的大脑不是在REM状态和清醒状态之间进行直接转换,而是更倾向于将这两种状态互相融合在一起,这就是纳尔逊所称的“意识的边界之处”。他认为许多人在进入REM睡眠状态之前或清醒之前几秒钟或几分钟,会进入这种“意识的边界之处”。他说,在“意识的边界之处”,会产生肢体瘫痪、灯光、幻觉和栩栩如生的梦境,如有些人所说的他们看见了死去的亲属,看见了光亮、隧道,遇到了上帝。

纳尔逊利用大脑的工作方式来解释濒死体验。他在研究中发现,濒死体验会在昏厥和心脏骤停等生死攸关的时刻出现。绝大多数濒死体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脑供血暂时中断。纳尔逊说,通常心脏泵送的血液中有20%是用来维持大脑工作所需的。如果血流量减少至正常供应的1/3,大脑仍可短时间内保持活跃状态,但10到20秒之后,大脑便会失去意识。大多数的濒死体验都是大脑对供血量降低的一种反应。在血液从头部流失到意识丧失之前这段时间里,人的意识有可能游移在拥有意识和失去意识之间。而对此最为敏感的人体组织不是大脑,而是眼睛,确切地说,是眼睛的视网膜。当视网膜渐渐无法工作时,黑暗随之而来,这一过程从外而内,最终便产生了特有的隧道般的视觉感知。

纳尔逊认为隧道尽头的光亮可能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于周围的环境光亮,如医院急诊室里的背景光线,当血液从头部渐渐流失时,这或许是大脑还能够识别的东西;另一个来源于快速眼动,它有力地激活了视觉系统,在大脑内部产生光感。

纳尔逊对于濒死体验体验者所述的感觉自己在隧道中通过的解释是:负责感知运动的颞顶叶是大脑中与离体体验有关的区域,在REM睡眠时,这个区域通常是关闭着的,但这一功能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异常,于是在过渡到快速眼动的过程中,大脑感知到了运动。

纳尔逊对于飘浮在身体之外的濒死体验的解释是,这是睡眠者在REM睡眠中肌肉活动瘫痪所产生的一种感觉,是人体避免在睡梦中做出激烈动作伤害到自己的一种机制。

为了对灵魂离体飘浮空中做出科学的解释,纳尔逊引用了瑞士神经学家奥拉夫·布兰科的一项研究成果——外科医生在为一位患有癫痫病的女子进行手术时,用电脉冲对她的大脑进行刺激,以期找出病灶所在。这位女子突然说,她已经灵魂离体,飘浮在上空,并俯视着自己的身体。当电刺激停止时,她说她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身体。纳尔逊对此的解释是,这位女子的离体体验与电刺激有关,电刺激一旦消失,离体感觉也随之消失。

纳尔逊还将濒死体验中的幸福感归于大脑的奖励机制。他说,在极端危机时刻,人体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让人产生放松感和幸福感,这是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怪现象,其根源可追溯到史前时代——一群打猎的史前原始人,在遭遇猛兽无路可逃时,如果被抓住的那个牺牲者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产生放松感,不作激烈反抗的话,猛兽就会花时间和精力专门对付这个不太难对付的受害者,其他人就会有更多机会避免遭受同样命运而得以逃生。

死亡的标准

对于死亡,各国的标准并不一致,有些国家采用“心跳停止”、“呼吸消失”和“血压为零”作为死亡的标准,而有些国家则采取“脑死亡”来判断人的死亡。

“脑死亡”概念首先产生于法国。1959年,法国学者在第23届国际神经学会上首次提出“昏迷过度”的概念,同时报道了存在这种病理状态的23个病例,并开始使用“脑死亡”一词。他们的报告提示:凡是被诊断为“昏迷过度”的病人,苏醒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1968年,美国哈佛医学院提出了脑死亡标准,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脑死亡诊断标准: 1.不可逆的深度昏迷; 2.无自主呼吸; 3.脑干反射消失; 4.脑电波消失。

用“脑死亡”作为死亡的标准更科学,因为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病人的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都可以通过一系列药物和先进设备加以逆转或长期维持。如今“脑死亡”已为医学界所接受并认可。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建立了“脑死亡”标准,一些国家还制定了相应的脑死亡法,但也有国家采用的是脑死亡和呼吸死亡标准并存方式。

十多年来,关于濒死体验的报道越来越多,一些科学家开始接受濒死体验这一现实。无论濒死体验体验者是“遇见了上帝”,亦或只是幻觉,事实是,许多濒死体验体验者的这种经历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减少了对死亡的焦虑、不再热衷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生活。正是这样的现象,濒死体验最终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不过,他们研究濒死体验并非为了证明来世的存在,而是为了对人类的大脑、心智以及难以捉摸的幸福感,以及对死亡过程等,有更多的了解。如果濒死体验体验者真的能从这种体验中获益,那么科学家应该可以从中找出应对人类各种心理问题的方法,包括从解除企图自杀患者的困扰到医治儿童时代遭受虐待后的心理创伤等。

猜你喜欢

纳尔逊脑死亡离体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长白落叶松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论采用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挑战*
切花月季‘雪山’的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
温暖的灯
灵魂离体
对萼猕猴桃无菌离体再生体系研究
脑死亡立法为时尚早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谈脑死亡
刍论中国脑死亡立法
我和曼德拉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