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志士后裔李赣骝:辛亥志士后裔李赣骝:

2011-12-08余玮

炎黄世界 2011年9期

余玮

为人:秉承名门报国志

曾任广州大元帅府参谋总长的民国元老李烈钧,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在江西督军任上又参加讨袁的“二次革命”。1933年,53岁的李烈钧喜得么子赣骝,此前已有六子三女。

“辛亥革命爆发时,我还没来到人间,关于父亲当年上马打仗、卸鞍吟诗的传奇经历,是从父辈那里听来的。”据长辈们讲,小时候的李烈钧非常聪慧,能诵读经书,贯通经学,曾以武宁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江西武备学堂学习。1915年12月,李烈钧与蔡锷、唐继尧共商讨袁事宜,决定以反对袁世凯复辟、捍卫共和国体为宗旨,组织“护国军”,12月25日,李、蔡、唐揭起护国讨袁的旗帜,通电云南全省,宣布云南独立,从此爆发了反袁护国运动。“多年以后,父亲谈起护国运动时根本不提自己,他说当中贡献最大当属唐继尧。”其实,在这次运动中,李烈钧起了关键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他的不计功名给李赣骝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李赣骝小时候,李烈钧一家到重庆,蒋介石安排住处被谢绝,全家寄宿歌乐山上的冯玉祥宅。“我自7岁上学起才开始记事。父亲与冯玉祥都很反感蒋介石的独裁,不满他无团结抗日的诚意。歌乐山附近风景不错,还有温泉哩。记得父亲讲,冯虽与蒋是拜把兄弟,但一次白天冯到蒋处,打个灯笼,说太黑暗了,看不见世道。”

“父亲虽自己已中风而半身不遂,但抗日情绪高昂,先后送五个儿子上前线,只有在香港当医生的大哥与尚年幼的我没有进部队。”因病情加重,李烈钧于1946年病逝。今天,李赣骝还对中共代表吊唁父亲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受毛泽东的委托,周恩来、董必武、叶挺等前来吊唁,我们兄弟姐妹正身着孝服跪在灵堂行礼。只见董必武手抚棺材说——李老先生,您的‘宁为烈士魂,不做亡国奴的遗言我们铭记在心,将付诸行动。”李赣骝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父辈同仁们身处羁境时所表现出凛然正气的爱国义举和心系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赤子心愿,令后人景仰,激励我们为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加快民族复兴伟业尽心尽力。

为医:德技双馨见柔肠

“家里军人多,我受到感染,小时候常常头戴军帽,肩佩徽章,腰别手枪。我从小就想当兵,追随炮兵出身的父亲。”当陆军、海军的五位兄长,保家卫国,文韬武略,英姿飒爽。1950年,李赣骝受到抗美援朝爱国主义的激发,踊跃报名参军,选择的兵种依次是炮兵、坦克兵、海军。可是,经体检,他100度近视。于是,梦寐以求上前线却泡了汤。

“好在从小在上海、岭南中小学打下了些文化底子,被分配到哈尔滨医科大学新设的俄文医学系学习,开始人体解剖学、药理学、病理学和微生物学等专业学习。”人生有许多十字路口,往往在某一关键路口的走向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1955年1月,既懂俄文、又可以戴上听诊器坐诊的李赣骝,分配到北京中苏友好医院(现友好医院)给内科专家做翻译,不到一年专家返回莫斯科,李赣骝接通知将转到中直第三医院(现鼓楼医院)当妇产科专家译员。将进入隔科的特殊领域,他无奈地接受了。“谁叫我是医生,没有挑选的余地。不过,妇产科的苏联专家由于某种原因而没到,我没当译员,分到了内科当医生。”在李赣骝的心灵行为上只有“服务”二字,他说这是军人与医生的“纪律”。

1955年发生“康巴人叛乱”,中央组织工作团到川甘康青四省边境。李赣骝主动报名参加其中的医疗队去藏区服务,活动在寒冷的康藏高原上的阿坝、甘孜、果洛等地,为缺医少药多病的藏胞就诊除病。这里空气稀薄,常年活动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域,往往行走10余公里杳无人烟。“记得初学藏话时,我们用拼音把字词拼写下来,不到一个月,就不用翻译,可以用藏话看病了。”李赣骝对于吃不惯的糌粑、奶酪也狼吞虎咽。“当地称我‘门巴(医生)。我与藏区群众关系很融洽,还取了个藏名‘才郎多吉,就是‘长命富贵的意思。”讲到这里,豁达开朗的李赣骝情不自禁哼起《康定情歌》来。

两年藏区实地体验,对李赣骝年轻奔放的激情是一次升华。“叛乱平息后,我回来后到哈尔滨医科大学进修了两年。重新分配时,我说服从组织分配——边疆都去了,还有什么地方不能去。当时,说河北缺人,就把我分到河北;后来,河北卫生厅说邯郸缺人,我又分到了邯郸第一人民医院。”的确,当时他可分到首都北京,也可分到上海,自己毕竟从小是在上海长大的,母亲那时还在上海生活。

1964年国庆那天,邯郸河沙镇的一个工厂发生全国首例大规模氯化钡中毒。当时无抢救好办法,中毒人数多、面积大,面对患者,作为事故抢救组组长的李赣骝成功地利用最新的人工呼吸心脏按摩办法抢救。他常常伏下身,扯下捂嘴的纱布,嘴对嘴地为患者做人工呼吸,一次、二次、三次……有时吸出的是一口粘糊糊的痰液。患者死里复活,大汗淋淋的他欣慰地笑了。他用这种措施抢救了多名危重患者,当各报刊记者蜂拥围住他,追问:“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怕不怕?脏不脏?”“英雄人物的形象是否展现在脑海中?”“毛主席语录中的哪一条你想到了?”一向率直的李赣骝直言不讳:“实在是没时间去想那么多,我觉得一个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面对生死关头的病人,必须这样去做!”

有一次,医院研制一种中药制剂,已经在兔子身上试验过了,当时院方决定用在病人身上。有高度责任感的李赣骝执意不同意,在这人命关天面前,他果敢地站出来说:“不行!不经过人体试验不能用在病人身上!”他毅然地在自己身上做第一次实验,试验成功了,拯救了不少病人。

为政:“做官”为民是责任

“1980年,开放政策下,我申请到香港探亲,海外的姐姐们都赶去相会。”李赣骝始料不及的是,医院方面担心他一去不复返,不敢批复。于是,这份申请被搁置下来。眼看在港聚会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可赴约时间还遥遥“无期”,这下可急坏了李赣骝。最后这申请竟转到了市委办公会上专题讨论。时任市委书记的岳岐峰开明而果敢,明确表态“让他去,他不会不回来,我了解他”。为此,李赣骝获准半年的探亲假。

这一年,李赣骝第一次迈过罗湖桥海关去香港,会见多年不见的姐姐,可不到两个月,他就心急火燎地回来,回到自己心爱的岗位上。连当时的海关人员都很意外,说内地赴港探亲的人很少返回。回来后,很多人也不理解。

李赣骝应邀到河北数个城市巡回报告,并回母校哈尔滨医科大学作演讲。他说:“我和爱人虽然受了一些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那好比人生四季的冬天,哪能没一点风寒。冬天过去了,不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嘛!我们的祖国,改革开放不已经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吗?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又怎能舍她而去?!”在母校原定四场报告,最后不得不再应师生要求增补了两场。

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清除了极左思潮。当时开始吸收党外人士参加政府工作,但有条件:一要是知识分子,有文化;二要社会关系复杂的,以体现不注重阶级成分;三要历史复杂的,以体现既往不咎;四要挨了整还不埋怨共产党的。“我恰好符合这些条件,我是50年代的大学生,有海外关系,是‘国民党的孝子贤孙,是‘文革中的‘反动学术权威与‘漏网右派,而且我受了整而自己没多少埋怨。”李赣骝在采访时戏言自己因戴了好几顶“帽子”而无意间当上了地方政府的官员,并笑言自己因个人的地方知名度而无形中助了自己的“官运”。

市人大开会选举的前一天,组织上告诉他,明天副市长候选人里有你一个。一下子,李赣骝愣住了。对方回答很简单:“你合适。”于是,在李赣骝的头脑里出现甲乙两个打架的小孩,甲小孩说弃医从政好,乙小孩说继续从医好。争锋激烈,各执己见。“从政可以为更多的人服务,做医生,像我这样的人大把大把的,有得是。可是从政呢,整个邯郸几十万人口挑我一个党外人士,也难得。经反复的思想斗争后,我慎重决定弃医从政。”

1981年,李赣骝走马上任邯郸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一下子由一个恢复职称的副主任医师走上主管全市文化、教育、卫生、广播新闻、体育的副市长。但他还是“赤脚医生”那副装束:摘不掉的可笑的宽边近视镜,夏天一件汗衫,一条长短裤,一顶太阳帽,平平常常的装束。

“早在念大学时,我就向组织递交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可是因家庭出身不好而无法实现个人志愿。到了‘文革更是无法企求,80年代有人动员我加入民革,我表明自己想加入共产党。对方讲,参加民革也能发挥作用,只要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诚恳工作。”李赣骝联想特殊的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认定自己在民革中能发挥作用,于是1981年正式成了民革的一员。当了两年副市长后,李赣骝凭个人的优势又同时出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不多时又出任民革中央副主席。

李赣骝虽身居庙堂之高,但他对医务工作依然眷恋。在邯郸当副市长时,他坚持每周出一次门诊;到北京他勉强坚持了一年,每周六去同仁医院当大夫。“后来政务日益繁忙,身不由己哟!”说到这,他不无遗憾。如今,他不做医生工作了,只好将自己多年的有关内科等医学业务书刊赠送他人。

李赣骝,不失为一匹骅骝开道之马、扬蹄抖鬃之千里马,在广袤无垠的人生舞台一任驰骋、一马平川……“‘官是人民给的信任,‘当官是一种责任,‘官有多大就得负多大的责任。”李赣骝随后又同时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分管外事特别是祖国统一工作。他多次出访,深入到海外华人聚集区,并与国外政要广泛接触,建立沟通渠道。于参政议政上,他强调调研工作,向上积极提议案,对下及时传达新精神。扶贫、办学、人口问题,都一一挂在心头嘴边,步步落到实处。

1994年3月16日,李赣骝在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大会发言中,代表民革中央,就祖国统一大业,向台湾国民党当局进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是解决台湾问题惟一正确的途径。

为家:风雨相依情更真

“我夫人也是哈医大毕业的,小我两岁。没想到,在邯郸工作期间,有缘分的两人又走到了一块。”李赣骝有一个娴淑温存的好夫人傅维俭,1999年在农工党中央医委会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

傅维俭是辽宁铁岭人,父亲留学日本,回国后开了一家医院,生活富庶,令当地人艳羡。兄姐、姐夫及嫂子都是从医的,这对傅维俭日后选择医业影响至深。1955年秋,她带着金色的梦想跨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门槛。在学校里,天性活泼,善于交际,被推举为90多人的大班班长与学生会学习部长。

李赣骝说:“我在哈医大进修时,正‘反右,记得一回大字报上有她的名字,尽管当时并不认识她,但印象很深。或许这就是所谓冥冥中的缘分吧。”那时,傅维俭临床医学成绩优秀,班级、学校的各项活动带头踊跃参加,只因她讲实话,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凑数当了个“右派”,并因此别亲离乡,到河北邯郸当了一名医科专科学校的教师。

由于都是哈医大的校友,他俩相识了。加之,傅维俭常常带学生到李赣骝所在的医院实习,两人更有机会走得更近。“校友们经常聚在一块,聊天、会餐、郊游。在交往中,我由同情她,进而产生了感情,由感情滋生爱情,后来我俩就结婚了。”

一把铁皮砸成的水舀子,滴上几滴油,打两个鸡蛋,点着旧报纸,就成了荷包蛋,从食堂打回的饭,吃着蛮香,小日子也很滋润甜蜜。李赣骝与傅维俭简而又简,结合成一对相敬齐眉的夫妻。

“我因哥哥姐姐在海外而被污蔑为‘留下来的特务与‘钻在堡垒的敌人,也因家庭出身而被斥为‘国民党的孝子贤孙,因夫人的原因被打成‘漏网右派。1966年起,我在牛棚里呆了近两年,我分在‘公牛棚,她分在‘母牛棚,一下子,我同夫人成了‘一丘之貉。”李赣骝自嘲“牛棚”岁月之晦涩,并不时地拿自己开涮,似乎“文革的磨难并没给他留下阴影。由此足见他心胸何等豁达,处世何等乐观。难怪,日后他成为了一名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矢志不渝的民革领导人。后来,李赣骝职位变了,但对傅维俭的真爱没有变。每逢休息的日子,他总是设法抽出时间陪夫人到公园走走,或烧几个拿手好菜“犒劳”家人。对于李赣骝的性格最了解的是风雨相依的傅维俭,自从他当上领导,傅维俭更主动更多地抢干家里家外的活计。

李赣骝兴趣广泛,喜欢看小品,对赵本山的表演尤为喜爱。虽年轻时“舞功”不凡,但后来因公务繁多而不得不割爱。四个子女,没一个端“铁饭碗”或坐“铁交椅”,他们或在民营公司干活,或在幼教岗位当“娃娃头”,没一个靠父亲的特殊地位而取得优待。“靠他们自己去闯,没能耐也不能埋怨哪一个。”

“中华尚未统一,英才还需努力。”专访结束之际,李赣骝应记者约请,思忖片刻即运笔题句。这12个端庄而遒劲的字,正如他的为人与为世,也闪烁着他切盼祖国早日统一的拳拳之心。

李赣骝档案:

辛亥志士后裔李赣骝

李赣骝,江西人,1933年8月出生于上海,1955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俄文医学系。历任北京中苏友好医院内科翻译,中直第三医院内科医生,河北邯郸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邯郸市副市长,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出任过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北京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等。